实践出真知生活即美育

发布时间:2024-12-25 07:24

实践出真知,创新的乐趣在于实践过程 #生活乐趣# #创新乐趣# #创新实践#

文档简介

实践出真知生活即美育——例谈生活教育理论在我的美术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摘要:在美术教学中,为了能够让让学生更好更快更完善的学习美术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教师应该要结合学生固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掌握的知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能够很好地在实践中进行运用,创造出自主,积极,愉快的教学气氛和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能够主动地探索与美术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生活对美术进行教育,以美术的教育成果来美化生活,以此形成良性循环。本文主要讲述的就是下面我从因材施教、生活教学、行知合一三个方向浅略的谈谈我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运用。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美术教学俄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1]。生活给予艺术生长的土壤,艺术回馈生活丰硕的果实,两者紧密相连,互相成就。而美术教育不是无根之萍,它必须扎根于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服务于人,教育于人。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所以美术教育在义务教育阶段中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由此而显,而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就是美术课,那么如何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个人的实际美术教育教学工作有机高效的结合在一起,就成了我日常思考的问题,下面我从三个方向浅略的谈谈我在美术教育教学中对陶行知先生教育理论的运用。一、尊重学生个性,发挥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现在的教学模式是班级授课制,实行的是集体教学,而差异性广泛存在于群体之中,若是没有做到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那么就将事倍功半,弊端累累。例如我之前所在学校,盲目引进河南“永威教学模式”,忽略了农村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学生基本功薄弱等事实,导致学校教学成果一年不如一年。例如在苏教版美术六年级上册第十四课《爸爸妈妈》一课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尝试描绘爸爸妈妈形象时犹豫不决,甚至有的不愿意画爸爸妈妈。经过与班主任的沟通,我发现这些孩子多数是留守儿童或者单亲家庭,甚至有的孩子被爸爸妈妈抛弃,和叔叔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平时无人看管,更无人对其进行家庭教育,导致不爱学习,打架斗殴,孤僻等等。了解了这些信息以后,我决定尝试帮帮他们。下课的时候,我会找他们谈心,舒缓学生的暴虐孤僻情绪,引导他们寻找生活中美的一面。“将老师当做你的爸爸妈妈,老师一直陪着你,不论生活还是学习,有什么困难,都可以找老师寻求帮助”、“爸爸妈妈出去打工挣钱为了谁?身上穿的衣服是谁挣的钱买的?”、“爸爸妈妈虽然不在你的身边,但是他们会经常打电话给老师,关心你能不能吃得饱,穿得暖,有没有调皮,学习怎么样,老师可是一直都夸你的呢。你的爸爸妈妈听到以后,特别开心,都为你感到自豪,所以他们不在身边陪伴你,不是不爱你,而是换了一种方式在爱你”……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情况、性格特点等,有选择性、针对性的进行引导,经过引导之后,这些学生能够正视并怀揣着对美的向往进行美术学习。因材施教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意思是说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行为模式,而教育就是将这种思想和行为模式向良善健全的方向引导。因此,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从而提高其生命力应成为当代教育目标的重中之重。二、利用生活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美术兴趣陶行知倡导把教育融入进生活之中,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来教育学生。同理,在小学的美术课堂上,把生活与教育有效结合,是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式。同样的,想要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我们需要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教师要能够依据课堂的教学内容与当天的天气状况,带着学生走出教室,在操场上观察大自然的点点滴滴,甚至还可以使用废旧材料进行再加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我在进行苏教版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课《轻描重彩总相宜》一课时,将其分成三个课时来上。第一课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中观察花草树木昆虫的特点,花朵的大小、方向、颜色、高低等等;树木的生长方向、生长规律、树叶与季节、阳光、天气的关系等等,昆虫的结构、颜色、运动时发力部位等等,然后让学生将这些观察到的结构以文字和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作为素材。第二课时在教室中,带领学生熟悉白描、淡彩、重彩、没骨四种工笔画技法的方法与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示范的作用,在示范中,将呈现在笔端下的绘画作品与第一课时在教室外观察到的素材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绘画的乐趣和获得对绘画的兴趣。第三课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以校园中的花草树木飞鸟鱼虫楼房建筑为写生对象,进行绘画创作。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能够主动的参与进来,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兴趣也乐于进行美术学习。通过以上三个课时的教学,才真正的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解决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大自然中体会与观察,真正学会了观察自然的方法。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领带领着学生用画笔把自己见到的美丽的景色画下来,这在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灵感的同时,还让他们能够体会到美术绘画中的趣味性和成就感,让学生对美术课拥有持续并长久的兴趣,从而以足够的热情来进行美术课堂的学习,有效提高美术课堂的学习效率。三、将“做学合一”的教学方法运用到美术教学中陶行知先生原名文浚,二十世纪初期在金陵大学读书时,受王阳明“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影响,改名为“知行”。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陶行知先生在办南京晓庄学院的时候,通过多年实践,把原来所信奉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倒转过来,变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列举了很多实例来验证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从而改名为“行知”。陶行知先生的观点是,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满足日常生活的不同需求,所以,教学过程必须从一而终的遵循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2]。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目的,来选择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工作,在美术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实践动手(范画,制作的手工范例,陶艺的制作过程,版画的刻板、腐蚀等)来当做美术教学的基础和帮手,而在课堂中,应该是以学生来作为学习的主体,绝不能出现教师一个人讲解和演示的情况,因为过度的演示和讲解会降低学生的兴趣,从而造成学生一味的呆板模仿,甚至直接照抄,这些在我的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曾出现过,所以在我后来的美术教学中,我会着重把握住对演示和范例的重难点进行讲解和示范,极力避免满堂灌和全部示范的情况出现。在实际的实践操作中,实践材料对学生“做”的质量和水平也有非常严重的影响。类似泥塑陶艺一类的课,就要准备相对较好的材料,否则,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就会出现各种情况。所以好的材料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动手兴趣,使他们能够更积极地参与实践活动[2]。这也符合《美术课程标准》总目标中的“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学做合一”方法论的关键在于“做”,而对于“做”,不能只理解为行动意义上的做,还可以是思想意义上的做,即劳心[3]。陶行知所谓的‘做’应当是在劳力上劳心,是行动与思想的融合,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实践活动在不同方面的质的表现[3]。“教学做合一”是因为“行是知之始”。就像现在很多的美术培训机构,打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以高昂的美术培训费用和标新立异的教育方法来吸引家长们将孩子送去。在这些美术兴趣班中,老师们直接将范画呈现出来,让孩子临摹,看似课堂效果与作品都能让家长满意,可是让学生自由进行创作的时候,就会发现学生根本不会画,不知道画什么,不知道怎么画。所以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常年听教师讲,而自己不讲,那么未来的学生将都不会讲了,从而导致思维停滞,带来各方面的缺陷,所以才真正的需要“昨日起而行之,今日坐而论道,是谓行知合一”。四、总结我们只有将美术教育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美术的态度和能力,并且学会在学习与生活中与人交流、探究学习的能力,以此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长久兴趣,更能以美术来美化环境与

网址:实践出真知生活即美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60051

相关内容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从真实生活出发
“教育即生活”与“生活即教育”杜威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比较
在躬身实践中感知生活、发现美好——劳动教育的探索实践
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在乡村教育中的实践与运用
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的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研究
践生活教育思想,护幼儿本真童年—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下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实践.docx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