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社区规划师参与城市“微更新” 增加群众的幸福感
城市规划中强调人本主义,关注公众参与和社区发展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城市规划#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魏其濛
视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 实习生叶昊哲
聚集了一众网红店的武康大楼、拥有多栋历史建筑和工业改造建筑的高颜值休闲消费场所上生·新所、从老上海“弄堂工厂”改建而来文化创意园区“同乐坊”……近几年,热衷于在上海“打卡”网红地标的人们发现,新奇好玩的文旅空间不止集中在市中心最时髦、最前沿的商业区,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老社区、小弄堂、地下室等空间“旧貌换新颜”,成了全年龄层居民休闲娱乐、学习实践的“家门口好去处”。
激活这些城市边边角角的,是一群有着建筑、管理、社工、设计等才能的青年“社区规划师”,他们的工作也不仅限于“重新装修”,而是全流程参与调研走访、编制规划、改造空间、组织活动、维护社群等一系列社区营造工作,让“微更新”后的空间拥有可持续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2021年9月1日,《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开始正式施行,文件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发挥社区规划师在城市更新活动中的技术咨询服务、公众沟通协调等作用,推动多方协商、共建共治。
code:
vid:
uuid:
requestId:
Time:
提示信息
老旧小区闲置防空洞华丽变身“宝藏”工作室
位于上海市长宁区仙霞路的虹仙小区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这个一眼看去平平无奇的居民区,却有一个吸引人流的“宝藏地下室”——“闲下来合作社”。
在一幢幢颇具年代感的居民楼之间,“闲下来合作社”鲜艳而具备现代感的招牌十分醒目,通往地下室的阶梯和墙壁经过精心布置,入口处的标语“战时防空 平时服务 偶尔放空”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闲下来合作社”入口。魏其濛摄
1月初的一个周六下午,“闲下来”的社区中心热闹非凡。几个年轻人正在一间贴着各种风格漫画海报的“毛毛咖啡”前排队。经营者卞阿姨告诉记者,她的儿子毛毛是一位智力障碍者,她帮助毛毛成为咖啡屋的主理人,是想鼓励毛毛和更多特殊人士走出家门、与社区建立联系。未来,这间咖啡屋将定期举行针对特殊群体的培训和就业支持。“我们已经是网红咖啡屋了。”卞阿姨开心地说,“有不少人专门过来买咖啡、和毛毛合影,这些装饰漫画都是小红书的大V博主画给我们的。”
卞阿姨在柜台后忙碌。魏其濛摄
咖啡屋不远处,环保品牌创始人、英国人John Knauss正在向来访者介绍他的闲置衣物二手市集。在他看来,很多现代人的物质生活过于丰富,建立一个交换平台、让人们各取所需,是节约资源的好方法。一位特意从郊区驱车一小时赶来的女青年带来两件大学时代的娃娃衫:“当时是为了表演节目准备的,平时穿不到,就拿来二手市集,顺便再挑个包包带回家。”
继续往里走,来自台湾的设计师梁忠正在“麦子设计”工作室指导几位学员画水彩画,他想帮助大家画出小时候对充满人情味的街区的美好回忆;时尚摄影师Checky忙着给换上二手市集衣服的年轻人摆造型、拍“时尚大片”;几位逛累了的来访者,在休闲书吧、自习室内坐着休息。
来访者在休息区自拍。魏其濛摄
“闲下来合作社”由社会组织“大鱼营造”发起,负责人张欢是一名95后青年。两年前,她的团队与区民防办等部门合作,在走访调研、活动试运行之后,把小区闲置的防空洞改造成36个格子间,社区内外的居民都可以低廉价格申请成为格子间的“主理人”,作为家政服务、游戏手作、二手市集、科创学习等工作室。
张欢告诉记者,在调研中,每次问起年轻人想在社区做什么,得到的答案都是“没时间”“闲不下来”“周末要睡觉”,年轻人对社区缺乏想象,一度让她怀疑自己工作的意义。当团队转换思路,把问题换成“你闲下来时想做什么”时,大家的脑洞一下子被打开,合作社的活动随之丰富起来。放学后,孩子们会来这里做作业、看课外书、玩游戏;节假日,居民可以组队做室内瑜伽、学上海话、上录播课;平日里,大家还能在“阿姨驿站”找到实惠的家政资源。
去年,“闲下来合作社”已经有15名主理人入驻,合作社也入选上海市级青年中心、长三角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获得“中国可持续设计大奖”等荣誉。“这是我们探索社区共建的第一个项目,希望未来有更多人加入我们,可持续地运营下去。”张欢说。
不止空间改造,还要“全流程运营”
对许多市民、游客来说,上海市黄浦区的城隍庙、豫园是保留了老上海风情的必去景点,商店林立、活动繁多,但豫园街道复兴小区的居民却长期面临生活困扰:因年代久远、房屋老旧、建筑单位多,小区整体标识紊乱、排布复杂,快递、外卖总是找不到正确的地方;有序停车、垃圾分类、文明养宠也成为社区“老大难”的问题。
同济大学“城市360”团队已有6年多的城市微更新全流程服务经验,团队借助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设计平台,深入黄浦区开展城市治理工作,给城市微更新带来多彩活力。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大四学生吴诗、大三学生李沁怡都参与了这个项目,她们告诉记者,老小区改造的难处,不仅在于建筑不能动、设计可发挥空间小,更在于要听取各方需求和意见、持续深化方案、跟进规划落地。
城市360团队在复兴小区与居民代表开会。受访者供图
比如,复兴小区的两幢居民楼每层有近10户人家,都没有楼道标识和门牌号,有的居民随意涂鸦了一些标识,让来访者晕头转向。为了做好楼道标识微改造,“城市360”团队在听证会上听取了居民代表们的意见,重新修改设计方案、制定预算、与街道协商,最终在每个楼道都贴上了一目了然的平面图,为每户人家设计了个性化专属门牌,受到了居民们的热情“点赞”。
团队为居民设计的导视图。受访者供图
“城市360”团队的指导教师、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郭禹辰老师介绍说,早在2016年社区规划师深入社区时,城市360团队就发现,如果不能协调各方利益、全流程跟进,就会出现设计师对最初的空间设想不能实现的结果。这也是团队开始展开“城市微更新全流程服务”的契机和初心。
近几年,同济大学依托经济管理、建筑规划、设计创意、机械能源、交通运输等多门学科组成并不断壮大“城市360”团队,团队目前已有30余名指导教师、90余名学生,还在长三角地区招募志愿者600多名。以上海为先导,团队已在全国将近50个社区开展微更新、微治理等全流程服务;还有不少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在上海社区积累的成功经验,在自己的家乡主导社区治理和乡村振兴。
“微更新关键还是要做好‘人’的工作,需要带动居民共同参与,主动改变生活习惯。”吴诗说,“在复兴小区,一些居民过去习惯把晾衣杆随便往外架,既危险又不美观,我们就和居民充分协商,规划设计了室外晾衣区域;小花园和空地面积狭小,曾经到处是垃圾和宠物排泄物,脏乱差,我们的志愿团队就协助在地组织和楼组长发动老年居民定期管理,形成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也为我们接下来设计停车、绿化、小朋友游戏空间等区域提供了条件。”
团队与五角场街道居民座谈。受访者供图
城市设计专业大二学生陈尧参与了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的畸零空间改造项目,虽然在协调各方意见时遇到过很多困难,但居民们的创意、想法和暖心回馈也带给她许多收获:“改造完成后我们多次回访社区,还带着社区里的小朋友画墙绘,社区生活更热闹了。”吴诗还参与过和五角场街道北茶园社区的畸零空间设计,她回忆说,调研时,几位小朋友提出设计墙体涂鸦、设计节、滑梯木马等,气氛十分欢乐;一些中老年居民则考虑到了团队没想到的实用性细节,经过许多次修改,团队最终把老年需求和儿童友好两种方案都融合进规划里。
“真正走出校园、进入社区,我才体会到居委会、社工等基层工作人员有多厉害、多不容易。”吴诗感叹,“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不一定能直接应用到实地,需要很多调整和改变。从前期调研到最终落地,我们力争每家每户都要问到,全流程每个细节都要做到位,否则项目无法顺利推进。”
吴诗在与城市360团队项目运营部的前辈沟通过程中也得知,有位学长起初有些心高气傲,不能理解为什么居民不接受他预想中完美的方案,但在后来持续深入服务社区的过程中,才渐渐理解了基层群众的需求和想法才是最重要的。她说:“我想,这也是城市360团队培育的青年社区规划师不断进步的过程,让我们能更好地将所学所思回馈社会。”
网址:青年社区规划师参与城市“微更新” 增加群众的幸福感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60539
相关内容
提升青年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让青年与城市共同成长社区服务多元参与 居民生活更加幸福
优化社区服务提升人居环境 增强群众幸福感满意度
“党建+文化”打造群众精神家园 宽城区把服务阵地建到家门口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
让社区居民“幸福底色”更足——汉阴扎实做好社区服务提升群众幸福感
老厂房变新社区 社区规划让成华环境更优 生活更便利 居民更幸福
普陀打造宜居生活,提升群众幸福感|我们的人民城市
【今日主题】 社区特色服务 社区服务多元参与 居民生活更加幸福
增强群众的幸福感
阎良区:打造“运动之城” 提升群众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