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概要.doc
利用色彩心理学,设计能够引发积极情绪的室内环境。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生活美学设计# #室内设计灵感#
文档简介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人相互之间关系的人文科学。环境即为“周围的境况”,相对于人而言,环境可以说是围绕着人们,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一定影响的外界事物。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秩序、模式和结构,可以认为环境是一系列有关的多种元素和人的关系的综合。人们既可以使外界事物产生变化,而这些变化了的事物,又会反过来对行为主体的人产生影响。心理学则是“研究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和能力、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学科。 很多建筑师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人类的生存与活动。而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里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能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对室内设计来说,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的基本点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是具有共性,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 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 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事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 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 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 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 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 物体。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 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 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是很广的,如: 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 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 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的判断是大脑,因此,“可以说对环境的认知是由感觉器官和大脑一起进行工作的”。认知环境结合上述心理行为模式的种种表现,设计者能够比通常单纯从使用功能、人体尺度等起始的设计依据,有了组织空间、确定其尺度范围和形状、选择其光照和色调等更为深刻的提示。 3、室内环境设计应考虑使用者的个性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环境心理学从总体上既肯定人们对外界环境的认知有相同或类似的反应,同时也十分重视作为使用者的人的个性对环境设计提出的要求,充分理解使用者的行为、个性,在塑造环境时予以充分尊重,但也可以适当地动用环境对人的行为的“引导”,对个性的影响,甚至一定程度意义上的“制约”,在设计中辩证地掌握合理的分寸。1环境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环境与人相互之间关系的人文科学。环境的改变会影响到情绪。因此,作为一名室内设计者应该对环境心理学有所涉猎。我们从一般的家居生活来看,有哪些部分是与环境心理学所探讨的东西有关呢?每个人一天之中的情绪变化,会随着他所处环境的不同而改变。早上他进入办公室,便显得很严肃的样子,因为办公室环境和布置造成一种竞争的情境,使他的整个情绪都会严肃起来。他的个性与表现,事实是被这个环境所左右。等到他回家,进入厨房,会有另一种情绪。在客厅又会受到客厅环境的影响。等到他在饭桌或是卧室或是在儿童房陪孩子嬉玩时,所有的情绪都不一样。为什么在不同的环境,人会表现出不同的表情、不同的情绪呢?那是因为这个环境在悄悄地影响他的情绪。虽然环境影响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却是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所以家居环境的设计,就变得十分重要。事实上,好的室内设计必须以环境心理学为出发点。在研究每个空间的用途、所需要的效果时,要考虑到对其中活动者所产生的影响。在室内装潢设计过程中,掌握每个空间的用途及功能是很有必要的。卧室是用来休息的,厨房是用来工作的,客厅应该是休闲的。只有根据人对环境所产生的行为方向作设计,才不会失去设计的意义。在环境中,有许多元素会使人产生错觉,如色彩线条、形状等的不同,会给人带来不同的情绪感受。在室内设计中就常常利用这种错觉,使小房间看起来很大,矮屋顶看起来较高。这是一种“善意的欺骗”。颜色是环境构成中的重要一环。在空间的设计上除了家具的摆设外,颜色所扮演的角色很重要。比如说:书房、办公室是需要冷静思考与精神专一的地方,所以大部分的书房与办公室都会采用一些白色、灰色、黑色,尽量采用中性色彩,减少环境的存在感,增加工作或阅读的效率。相反的,儿童房却要表现出亲情之间的温暖、互励,彼此可以感觉很轻松的环境,因此就比较适合使用一些暖色彩,像金黄色、浅蓝色等。以客厅而言,则依其角色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选择。有些人经常正式待客,希望能表现出主人的威望,客厅就应该采用一些较为稳重的色彩。若是一般年轻人的客厅,用来招待好朋友、聊天喝茶用的,客厅就不能给人大而笨重的感觉,选用色彩庄重的沙发家具反而不恰当,而应采用亲切的颜色,较小的家具。选择之前应先考虑自己的生活情况,不要一味地交由设计师摆布。颜色引起感官刺激。现在有许多人喜欢把卧室装潢得很浪漫,浪漫也有各种不同的方式,有些人喜欢将卧室设计成桃红或酒红色,甚至紫色。一般而言,红色容易带给人激动和兴奋。卧室是用来休息的地方,心跳应该平缓,情绪应该平静、轻松,如果你用一个红色的色调布置,一进房间就会使人感觉到激动,有一种兴奋的气氛,怎么能休息好呢?形状也会调整空间感觉,如虚实的比例会给人带来错觉。圆形令人感觉柔和,多棱形状则予人压迫及危险的感觉;高的东西令人觉得庄严而高达,矮的东西则较平易近人。客厅中沙发排列的方式也会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U”字形排列有利于谈话,“一”字形排列降低沟通效果。不同的设置都会影响家人之间、主客之间的感情交流与沟通。总之,环境心理学同室内设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将空间设计得尽善尽美,一定要了解环境心理学理论。2于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的关系,环境心理学一书中译文前言内的话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不少建筑师很自信,以为建筑将决定人的行为”,但他们“往往忽视人工环境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损害,也很少考虑到什么样的环境适合于人类的生存与活动”。以往的心理学“其注意力仅仅放在解释人类的行为上,对于环境与人类的关系未加重视。环境心理学则是以心理学的方法对环境进行探讨”,即是在人与环境之间是“以人为本”,从人的心理特征来考虑研究问题,从而使我们对人与环境的关系、对怎样创造室内人工环境,都应具有新的更为深刻的认识。一、含义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与人的行为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着重从心理学和行为的角度,探讨人与环境的最优化,即怎样的环境是最符合人们心愿的。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环境心理学与多门学科,如医学、心理学、环境保护学、社会学、人体工程学、人类学、生态学以及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室内环境学等学科关系密切。环境心理学非常重视生活于人工环境中人们的心理倾向,把选择环境与创建环境相结合,着重研究下列问题:1、环境和行为的关系; 2、怎样进行环境的认知;3、环境和空间的利用;4、怎样感知和评价环境;5、在已有环境中人的行为和感觉。对室内设计来说,上述各项问题的基本点即是如何组织空间,设计好界面、色彩和光照,处理好室内环境,使之符合人们的心愿。二、室内环境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人在室内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仍然具有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作出反应的特点,这也正是我们进行设计的基础。下面我们列举几项室内环境中人们的心理与行为方面的情况:1、领域性与人际距离领域性原是动物在环境中为取得食物、繁衍生息等的一种适应生存的行为方式。人与动物毕竟在语言表达、理性思考、意志决策与社会性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人在室内环境中的生活、生产活动,也总是力求其活动不被外界干扰或妨碍。不同的活动有其必须的生理和心理范围与领域,人们不希望轻易地被外来的人与物所打破。室内环境中个人空间常需与人际交流、接触时所需的距离统盘考虑。人际接触实际上根据不同的接触对象和在不同的场合,在距离上各有差异。赫尔以动物的环境和行为的研究经验为基础,提出了人际距离的概念,根据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行为特征确定人际距离,即分为:密切距离;人体距离;社会距离;公众距离。每类距离中,根据不同的行为性质再分为接近相与远方相。例如在密切距离中,亲密、对对方有可嗅觉和辐射热感觉为接近相;可与对方接触握手为远方相。当然对于不同民族、宗教信仰、性别、职业和文化程度等因素,人际距离也会有所不同。2、私密性与尽端趋向如果说领域性主要在于空间范围,则私密性更涉及在相应空间范围内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私密性在居住类室内空间中要求更为突出。日常生活中人们还会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集体宿舍里先进入宿舍的人,如果允许自己挑选床位,他们总愿意挑选在房间尽端的床铺,可能是由于生活、就寝时相对地较少受干扰。同样情况也见之于就餐人对餐厅中餐桌座位的挑选,相对地人们最不愿意选择近门处及人流频繁通过处的座位,餐厅中靠墙卡座的设置,由于在室内空间中形成更多的“尽端”,也就更符合散客就餐时“尽端趋向”的心理要求。 3、依托的安全感生活活动在室内空间的人们,从心理感受来说,并不是越开阔、越宽广越好,人们通常在大型室内空间中更愿意有所“依托” 物体。在火车站和地铁车站的候车厅或站台上,人们并不较多地停留在最容易上车的地方,而是愿意待在柱子边,人群相对散落地汇集在厅内、站台上的柱子附近,适当地与人流通道保持距离。在柱边人们感到有了“依托”,更具安全感。 4、从众与趋光心理从一些公共场所内发生的非常事故中观察到,紧急情况时人们往往会盲目跟从人群中领头几个急速跑动的人的去向,不管其去向是否是安全疏散口。当火警或烟雾开始弥漫时,人们无心注视标志及文字的内容,甚至对此缺乏信赖,往往是更为直觉地跟着领头的几个人跑动,以致成为整个人群的流向。上述情况即属从众心理。同时,人们在室内空间中流动时,具有从暗处往较明亮处流动的趋向,紧急情况时语言诉引导会优于文字的引导。上述心理和行为现象提示设计者在创造公共场所室内环境时,首先应注意空间与照明等的导向,标志与文字的引导固然也很重要,但从紧急情况时的心理与行为来看,对空间、照明、音响等需予以高度重视。5、空间形状的心理感受由各个界面围合而成的室内空间,其形状特征常会使活动于其中的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曾对他的作品具有三角形斜向空间的华盛顿艺术馆新馆有很好的论述,他认为三角形、多灭点的斜向空间常给人以动态和富有变化的心理感受。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运用环境心理学的原理,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面极广,暂且列举下述几点:1、室内环境设计应符合人们的行为模式和心理特征例如现代大型商场的室内设计,顾客的购物行为已从单一的购物,发展为购物游览休闲信息服务等行为。购物要求尽可能接近商品,亲手挑选比较,由此自选及开架布局的商场结合茶座、游乐、托儿等应运而生。 2、认知环境和心理行为模式对组织室内空间的提示从环境中接受初始的刺激的是感觉器官,评价环境或作出相应行为反应
网址: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概要.doc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67275
相关内容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PPT讲义3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第4章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空间环境设计.pptx
浅谈室内环境设计中的心理学应用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 2.ppt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专业.docx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室内环境设计研究
室内设计环境心理学分析.pptx
环境心理学与室内设计课件.ppt
室内设计中环境心理的发展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