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全方位建设低碳城市
武汉黄鹤楼品味古韵江城,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城市旅游景点#
武汉东湖低碳出游。
评低碳社区、设立碳中和林,推出低碳生活平台、成立武汉碳中和产学研促进会……在武汉,低碳,已成为绿色生活的新风尚。
今天是全国“低碳日”。武汉市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多管齐下建设“低碳城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
“让绿色低碳成为一种生活时尚。”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称,我市将建立完善碳普惠机制,开展“碳中和”行动,打响绿色名片,让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争做绿色发展的倡导者、践行者和推动者。
多管齐下建设低碳城市
“实施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改造,用可再生电力发电、用生物燃料酿造。”百威亚太联席主席兼首席执行官杨克表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的百威啤酒厂年底前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
这是武汉市推动近零碳及低碳排放区示范工程试点创建的一个缩影。今年2月份以来,武汉市在城镇、园区、校园、社区、商业、企事业单位等六个领域开展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和低碳示范工程试点,多措并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武汉被列为国家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据市生态环境局介绍,此举主要为推进节能低碳技术应用和机制创新,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体系。不但如此,今日我市启动筹建“武汉碳中和产学研促进会”,协同与集成科研、教育、生产在功能与资源优势,搭建技术创新上、中、下游对接与耦合平台。
武汉碳中和产学研促进会筹备负责人马俊介绍,促进会将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评估体系建设、地方和行业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制定、低碳绿色发展政策研究与生态环境规划、碳中和智库建设和战略咨询等方面发挥纽带作用,促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发展。
低碳成一种生活新风尚
100余户村民用沼气做饭,200多个屋顶装用太阳能热水器供水,退耕还林150余亩……武汉市蔡甸区永安街炉房村是“全国环境整治示范村”,该村党总支书记杨军说,“村子就是一个大景区,低碳生活成为村民新风尚。”
“低碳也是市民一种生活新风尚。”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我市联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执行委员会,开展“武汉世界军运会碳中和行动”,鼓励全民践行低碳行为,累计个人二氧化碳减排量并量化为碳积分,首创了“全球个人减排赛事中和”模式,并通过购买贫困地区新建林业碳汇项目实现碳中和,建立了可持续、可复制的全民低碳生活引导机制。
基于此成功经验,我市积极探索以湖北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和长江日报联合推出的低碳生活平台——“碳碳星球”为载体,建立激励市民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碳普惠理念,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低碳行动。
据悉,今天,“碳碳星球”正式上线。这是一款以减排、普惠为理念,打造人人低碳、人人共享的绿色低碳生活圈,通过践行低碳生活获得“碳积分”的小程序。市民可通过践行绿色出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以授权、截图、拍照、答题的方式获取碳积分,兑换相关礼品。
建立完善碳普惠机制
家住江汉区绿柳路的胡女士,每天早晨都会在家门口的“口袋公园”跑步。她说, 之前这里是一块空地,如今成了3000多平方米的林荫休闲处。而像这样的“口袋公园”,武汉将新建300个。
不但如此,未来5年,我市还将新建城市绿化5000公顷、造林绿化10万亩、新植树1000万株、新增花灌木200万株。
“绿色植物吸收高碳能源消耗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市生态环境局生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碳汇能力,成为国际公认的建设低碳城市的重要途径。
据介绍,今日上午举办的低碳日主场活动为“零碳办会”,将按照《碳汇造林项目方法学》,以在“武汉碳中和林”中植树造林的方式抵消会议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本次主场活动“碳中和”。
据悉,我市首批碳中和林基地为蔡甸区嵩阳山碳中和林基地、新洲区将军山碳中和林基地,共计1112亩。武汉以后的大型会议活动、户外活动、展览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都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中和,达到“零碳”的效果。
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将推动重点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积极争取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试点,建立完善我市碳普惠机制,形成涵盖企业降碳、市民绿色生活、大型活动“碳中和”及实现林业生态价值等方面的碳普惠机制,打响我市绿色名片。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
乘势而上,打造“武汉国际碳中和示范区”
2012年,武汉成为全国低碳试点市。2016年,湖北发展成全国最大、全球第二的碳市场。今年7月份,全球最大的碳市场开启,“中碳登”正式落户武汉。
“武汉应该为世界碳中和及绿色转型发展提供样板。”王焰新及其专家团队建议:武汉应乘势而上,打造“武汉国际碳中和示范区”,创建发展中国家碳中和模式。这样不但有利于树立国家中心城市碳中和标杆,还有利于建立健全碳中和牵引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
王焰新介绍,武汉在建立碳市场机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武汉碳峰值大约在1.7亿吨以上,按目前行业最乐观的300元/吨碳中和边际成本测算,每年中和成本高达500亿元。武汉可将被动成本变成主动投资,加速传统产业向高新产业和低碳产业转型。
王焰新称,武汉在建设“低碳城市”过程中,还面临能源利用粗放、工业能耗较高、生态经济化进程缓慢、生态固碳家底不清等方面挑战。为此,他建议,将经济生态化与生活低碳化相结合,打造“一主四翼”碳中和核心示范区。
一是打造“两江四岸”碳中和核心示范主体区。提升主城长江、汉江滨江风光带的岸线绿化质量,加强江心洲滩生态建设、沿岸湿地修复、公园社区建设以及绿色城镇更新,推进形成滨江绿色休闲碳汇带以及四岸公园社区、生态商圈降碳集聚带。
二是打造以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长江新区四大副城为载体的碳中和核心示范四翼。按照智慧低碳城市、低碳园区发展要求,坚持零碳工业生产,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倒逼产业转型升级,以提升路网、环山湖绿色基础设施倒逼城镇空间降碳布局,以加快建设新基建和数字孪生城镇系统引领智慧城市发展。
三是深入推动绿色消费与低碳生活方式。坚持绿色低碳建筑、低碳公共机构与服务、低碳交通出行、城市智慧运营并举,着力实施建筑屋顶生态绿化工程。
王焰新还建议,策划国际碳中和“武汉论坛”,构建生态碳汇增量网络,加强碳中和重大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碳中和产业集群示范、碳中和金融创新示范、碳中和文化教育示范和加强碳中和制度改革示范。
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赵永椿:
“碳捕集”火了,抢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
在位于光谷未来科技城的写字楼群,有一个不起眼的低矮设施,这是中国首套富氧燃烧碳捕获试验系统。这套系统可以将原本要排向大气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一方面进行循环利用,一方面压缩成液态的二氧化碳进行封存处理。
去年,我国正式宣布,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赵永椿介绍,要实现这个目标愿景,除了节能降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外,还可以发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直接空气碳捕集(DAC)等负碳技术等,直接减少大气中CO2浓度。
“碳捕集是解决以煤为主的高碳能源问题,是实现2060年前碳中和的托底保障。”赵永椿称,CCUS是指将化石能源利用过程排放的CO2富集,或者直接利用制备高值产品,或者输送注入油气田、深层咸水层、深海等进行封存,以实现与大气长期隔离。CCUS被认为是唯一能够在碳中和情景下继续安全使用化石能源,并大幅度减少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CO2排放的终极技术。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CCUS新兴产业投资总额将达103.6万亿美元。
据悉,华中科技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富氧燃烧碳捕集技术是国内外公认的三大主流CCUS碳捕集技术方向之一。目前,这套面向大型钢铁厂、水泥厂和发电厂的碳捕集技术已经基本具备进行大规模工业应用的条件。围绕碳捕集之后的封存、利用等技术也在抓紧布局研发中。
“碳捕集”来了,以后烟囱是不是可“下岗”了?赵永椿说,燃煤电厂可以通过该技术实现排烟中CO2高浓度富集,同时通过烟气循环,大幅减少排烟量,进而可以显著缩减传统烟囱的尺寸、高度,烟囱不能完全下岗,也不会像以前那么显眼了。
目前,武汉多管齐下建设“低碳城市”,推动中部地区绿色崛起。赵永椿建议,武汉市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CCUS等新兴低碳、负碳技术的示范和推广应用,给与CCUS示范项目发电机时或减税补贴。
同时,积极支持推动CCUS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武汉,促进CCUS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抢占新兴产业发展高地;要积极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园区、社区试点,加大科普宣传力度,提升市民对新兴技术的认知。
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孙永平:
“中碳登”有助于武汉建设成为全球碳交易中心
“中碳登落户武汉,成为首个具有金融功能的全国性功能平台。”孙永平介绍,中国碳市场运行一个多月来,价格稳中有升,影响力不断扩大。武汉市应充分利用“中碳登”落地的平台机遇,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他说,站在全国的背景来看,“请进来”的红利日渐清晰——将有大量专业人才、团队、技术汇聚于武汉。武汉会进一步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和绿色金融机构以及各类金融要素向长江中游城市群靠拢。以碳市场为桥梁,打通中西部地区发展通道,实现碳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最终将建成全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绿色资本市场,从而造就一个千亿级产业。
为此,孙永平建议,武汉市应充分利用“中碳登”落地的平台机遇,广泛开展国际碳市场论坛、“一带一路”产业峰会等品牌活动,成立“一带一路”低碳大数据平台、“一带一路”绿色产业联盟、“一带一路”低碳技术交易中心、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培训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提升武汉对外交流水平,打造对外开放的新高地。
孙永平介绍,湖北碳市场与全国碳市场通过“中碳登”建立互动路径,为武汉建设“全国碳交易中心和碳金融中心”打下基础。“中碳登”不仅有助于实现武汉成为区域金融中心,还有助于中国碳市场建设成为全球碳交易中心。
孙永平建议,在“十四五”期间,武汉要将“两高”项目置换出去,给高新项目提供充足的环境容量;对现有的产业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包括工业、建筑等;提高武汉市的电气化程度,并且加快推进煤改气工程。
市民可以为“降碳”做些什么?孙永平指出,家庭和个人碳排放的两大来源是住宅和交通,老百姓主要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来实现“降碳”。具体说来,做好垃圾分类,节约资源,践行低碳居住、低碳出行、低碳消费,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等,这些都是市民可以身体力行的“降碳”行动。
本版策划:武汉市生态环境局 长江日报城市环境传播中心
撰文:汤峥 喻宜冰 胡喜珍 于海涛 杨海垚
图片: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网址:武汉全方位建设低碳城市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73672
相关内容
助推城市低碳生活,全国首个二手手机交易碳普惠方法学在武汉发布转转助推城市低碳生活,全国首个二手手机交易碳普惠方法学在武汉发布
绿色低碳理念深入各行各业,武汉市级“无废工厂”超200家
武汉家具市场有哪些 武汉家具批发市场在哪个位置 武汉家具城哪家比较好→买购网
武汉全城银联电子支付设备免費服務
武汉市中小学生暑期体验“低碳生活” 树节能意识
武汉市制冷能效提升线路图研究.pdf
城市低碳交通体系建设简论
武汉居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眼 四大幸福密码解读
衣食住行都能赚“碳积分”资产,武汉已有一部分人先“低碳”生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