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针联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头针联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Effect of Scalp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Exercise Therapy on Lower Limb Motor Function Recovery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Caused by Cerebral Infraction
1. 引言
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是由动脉粥样硬化或栓塞等致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出现神经功能缺损的临床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及易复发等特点 [1]。大部分脑梗死患者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最为常见,直接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生活质量。近年来,头针治疗和运动疗法是脑梗死患者康复治疗中较为常用的治疗技术,其疗效也得到许多临床工作者的认可 [2] [3]。目前关于头针与运动疗法联合治疗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时间与疗效相关性的报道仍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头针结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为临床脑梗死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期间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且遗留单侧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种子数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30例。上述所有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表1)。
组别
例数(n)
性别(男/女)
年龄(岁, x ¯ ± s )
患侧(左侧/右侧)
对照组
30
13/17
64.10 ± 8.97
15/15
治疗组
30
14/16
64.23 ± 9.30
14/16
χ2/t
0.067
−0.057
0.067
P值
0.795
0.955
0.796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ients in each group
表1. 各组患者一般资料情况比较
2.1.1. 纳入标准
① 符合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疾病会议制定的关于脑梗死诊断标准 [4];
② 初次、单侧发病或虽既往有发作但未遗留有神经功能障碍;
③ 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可以配合检查和治疗;
④ 符合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并且累及单侧大脑半球,经CT或MRI检查确诊;
⑤ 年龄 ≤ 80岁;
⑥ 发病1月以内;
2.1.2. 排除标准
① 有癫痫发作病史、一级亲属中有特发性癫痫病史及使用致痫药物;
② 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
③ 严重认知功能障碍和交流障碍而不能配合者;
④ 颈内动脉完全闭塞;
⑤ 主要运动皮质区的直接损伤;
2.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与常规治疗,如脱水降颅内压、控制血压、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营养脑组织等。对照组患者仅辅以运动疗法;治疗组患者接受顺序治疗,先进行头针治疗,然后携头针同步进行运动治疗,运动治疗结束后取下头针。本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病人及家属知情同意。
2.2.1. 头针治疗
患者取坐位,根据《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 [5] 取病灶同侧(偏瘫肢体对侧)顶颞前斜线(前神聪至悬厘)、顶颞后斜线(百会至曲鬓),为操作区,各分成3等分,局部皮肤常规消毒,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规格0.3 mm × 40 mm),针尖与头皮成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帽状腱膜下层下,刺入深度25~35 mm,依次延该线透刺3针。快速连续捻转,捻针速度约200次/min,捻针角度90˚~360˚,留针时间30 min。患者带着头针进行肢体康复训练,每隔10 min行捻针1次,每次2~3分钟。每日头针治疗1次,连续治疗5 d后休息2 d。
2.2.2.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以肢体康复训练为主,主要包括各种神经肌肉刺激技术,以诱发肢体随意运动、控制肌张力、改善平衡功能等为主要原则。具体训练方法包括:患肢关节松动、上下台阶活动、床上体位变化、翻身活动、坐站立位平衡训练等。每次训练时间为45 min,每天1次,每周5次。
2.3. 评定方法
两组均于治疗前、治疗4周和治疗8周后进行评定。评定内容包括:① 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of lower extremity, FMA-LE) [6]:下肢运动功能评估,包括六个方面:反射活动、曲肌和伸肌共同运动、伴有共同运动模式的运动、分离运动、反射亢进、协调性与速度,一共34分,总分得分越高,说明受试者下肢功能越好;②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nctional ambulation category scale, FAC) [7]:分为0~5级。0级:不能独立行走或需两人及以上人员辅助;1级:需一人持续辅助下以维持平衡,减轻负重才能步行;2级:需一人间段辅助保持身体平衡才能步行;3级:可独立行走、但不安全,需他人言语指导或监护,但无需接触身体;4级:在平地上可以独立步行,但如在不平整地面行走、上下坡或上下楼梯时需他人帮助;5级在任何环境都可独立行走。③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 BI) [8]:0~20分为极严重功能缺陷,25~45分为严重功能缺陷,50~70分为中度功能缺陷,75~95分为轻度功能缺陷,100分表示患者生活完全能够自理。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6.0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x¯±s" role="presentation">x¯±s )表示;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四分位数法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非参数检验(Wilcoxon Test);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Mann-Whitney U Test);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两组下肢FMA运动功能比较
治疗前两组下肢FM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4周后,两组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 0.05),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8周后,两组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 0.05),治疗组的下肢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表2)。
组别
例数
FMA-LE评分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8周
对照组
30
12.20 ± 3.80
16.53 ± 4.64 a
ab
治疗组
30
12.93 ± 4.42
16.47 ± 4.75 a
23.13 ± 4.45 ab
t值
−0.689
0.055
−2.158
P值
0.493
0.956
0.035
Table 2. Comparison of FMA-LE motor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2. 两组治疗前后FMA-LE运动功能比较( x¯±s" role="presentation">x¯±s )
a与治疗前比较,P < 0.05;b与治疗4周比较,P < 0.05。
3.2. 两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比较
治疗前两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4周后,两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均较治疗前提高(P < 0.05),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8周后,两组Holden步行功能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 0.05),治疗组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显著高于对照组组(P < 0.05) (表3)。
组别
例数
Holden步行功能分级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8周
对照组
30
0.00 (0.00~1.00)
1.00 (0.00~2.00)a
2.00 (1.00~3.00)ab
治疗组
30
0.00 (0.00~1.25)
1.00 (1.00~2.25)a
3.00 (2.00~4.00)ab
Z值
−0.180
−0.966
−3.225
P值
0.857
0.334
0.001
Table 3. Comparison of Holden walking abi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3. 两组治疗前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比较
a与治疗前比较,P < 0.05;b与治疗4周比较,P < 0.05。
3.3. 两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BI指数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4周后,两组的BI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 < 0.05),两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8周后,两组BI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 0.05),治疗组的BI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 (表4)。
组别
例数
BI指数
治疗前
治疗4周
治疗8周
对照组
30
50.00 ( 30.00 ~ 50.00 )
50.00 ( 30.00 ~ 60.00 ) a
60.00 ( 40.00 ~ 70.00 ) ab
治疗组
30
40.00 ( 30.00 ~ 52.50 )
50.00 ( 30.00 ~ 70.00 ) a
75.00 ( 57.50 ~ 80.00 ) ab
Z值
−0.497
−0.143
−2.984
P值
0.619
0.887
0.003
Table 4. Comparison of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表4. 两组治疗前后生活活动能力比较
a与治疗前比较,P < 0.05;b与治疗4周比较,P < 0.05。
4. 讨论
脑梗死是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最常见的并发症,会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导致患者康复主动性差,增加卒中后焦虑和抑郁倾向,不利于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因此,促进运动功能恢复是大部分脑梗死患者快速康复的愿望 [9]。
大脑左右半球通过交互性抑制保持生理平衡是机体发挥功能的基础。缺血缺氧性坏死破坏大脑半球的生理平衡,患侧半球对健侧半球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健侧兴奋性增高,相反患侧半球受到更强抑制作用使其兴奋性降低,这种半球失衡机制限制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10]。神经元死亡后无法再生,但神经系统内其他细胞之间可产生广泛的联系,因此,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和区域重组的能力。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可改善大脑局部血液循环,促脑细胞代谢和侧支循环的建立,发挥大脑的可塑性能力,利于运动功能的恢复 [11] [12]。此外,尽早进行运动疗法可预防肌肉挛缩和关节僵硬,对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13]。甄君等用运动疗法治疗脑梗死偏瘫患者,发现运动疗法可降低患者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组织代谢,促进了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14]。王占想等对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采用运动疗法治疗2周后并随访,发现运动疗法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远期功能预后 [15]。
针灸治疗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不容忽视。研究表明,针灸对针刺部位的血流动力学有一定的效应作用,改善局部微循环,防止脑血管痉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16]。头针疗法是针刺大脑皮质在头皮相应投射区的一种治疗方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70多年来临床研究证实头针在治疗中风、头痛及痴呆等脑源性疾病方面疗效显著 [17]。有报道显示,用头针联合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可缓解脑梗死后缺血–再灌注损伤,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 [18]。张丽华等研究发现,头针治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上肢肌张力 [19]。目前,头针治疗脑卒中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指出,头针可能通过扩张头部血管,降低血液成分的粘滞性和聚集度,促血液动力学改变,改善脑组织微循环,进而帮助脑组织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损伤修复 [20]。也有学者认为,头针治疗刺激穴位后可产生叠加针场的生物电效应,这种作用通过经络、神经传递至大脑皮质,从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性,促进脑组织侧支循环的建立,促进病灶组织细胞代谢,改善脑梗死的临床症状 [21]。
头针和运动疗法分别是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常用治疗方法,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仍不能满足大多数患者的康复需求。相关研究表明,在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后给与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2]。有学者认为,这两种方法能进一步提高大脑皮层运动神经元的兴奋程度,扩大兴奋范围,产生协同作用 [23]。本研究针对脑梗死后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根据同时采用头针和运动治疗康复训练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下肢FMA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指数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其中治疗4周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上述指标改善程度无明显差异;治疗8周后,治疗组运动功能恢复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头针联合运动疗法可促进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基金项目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862)。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
网址:头针联合运动疗法对脑梗死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分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7448
相关内容
针灸治疗 助力脑梗患者重获正常生活偏瘫患者的作业治疗
偏瘫患者的作业治疗.ppt
推荐偏瘫患者的作业治疗
偏瘫患者的作业治疗培训课件.ppt
偏瘫患者的作业治疗教学内容
偏瘫患者作业治疗
偏瘫患者的作业治疗ppt课件.ppt
课件:偏瘫患者的作业治疗.ppt
脑梗塞护理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