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是怎么回事?生活中该如何做好有效的护理?
余琳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工人医院
2024年07月31日24页1577复制链接
心律失常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心脏病,其典型特征在于心脏跳动的节律出现异常。一般来说,心脏跳动的频率每分钟保持在60~100次,如果频率过慢或者过快就属于心律失常,其发病原因可能在于心室,也可能在于心房,或者在于心脏的传导系统,有的患者症状并不是非常明显,也有的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心脏病。那么心律失常是怎么回事?生活中该如何做好有效的护理呢?下面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
1.心律失常的类型
心律失常的类型有多种,一般主要有:(1)心动过速:每分钟心跳次数大于100次,除了室性心动过速之外,通常还包括室上性心动过速。。(2)心动过缓:两分钟心跳的次数不超过60次,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另外一种为窦性心动过缓。(3)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指的是心房跳动的速度比较快或者不规则。(4)心室颤动:心室震颤速度较快,有可能引发心脏的突然停跳,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5)早搏:早搏指的是心脏提前跳动,尽管单次早搏可能对身体没有危害,然而如果较为频繁可能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心脏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2.心律失常的病因
心律失常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心脏病:常见的除心脏瓣膜病以及心肌病之外,还包括发病率较高的冠心病。(2)电解质失衡:钾、钠、钙等电解质水平出现异常,将对心脏的电活动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3)药物作用:包括兴奋剂以及抗抑郁药等在内的一些药物,在服用之后有可能出现心律失常。(4)其他疾病:糖尿病以及甲状腺疾病等也有可能引发心律失常。(5)生活方式:如果情绪波动较大、经常吸烟酗酒或者摄入大量的咖啡因,也有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3.生活中的护理方法
3.1健康的生活方式
(1)均衡饮食:在饮食方面一定要保持均衡,尽量以低脂、低糖以及低盐的饮食为主,同时还要摄入新鲜的水果以及蔬菜等。在饮食过程中注意细嚼慢咽,切忌暴饮暴食。(2)适量运动:平时需要积极参与身体锻炼,注意锻炼方式不能过于,可以选择慢跑、快走以及打太极拳等,通过这些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脏的功能。(3)充足的睡眠:每天需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至少不低于7个小时,有助于更好地维持心脏健康。(4)及时减压:通过深呼吸以及瑜伽等方式及时缓解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使情绪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不至于出现较大的波动。
3.2药物管理和监测
(1)遵医用药: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的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在药物服用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增减或者更换。(2)定期检查:定期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检查内容主要包括血液、心电图等,主要对心脏的功能进行检查和了解。(3)监测血压及血糖: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都会引起心律失常,因此平时一定要及时注意监测血压及血糖,如有异常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药物等途径进行控制。
3.3积极预防和应对突发情况
(1)避免诱因:对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进行深入了解,比如不良的生活习惯、情绪激动以及某些药物等,在生活中尽量远离这些诱发因。(2)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如果心律失常的发作频率较高,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随身携带急救药物,比如硝酸甘油等,同时还要了解如何正确使用。
3.4定期就医与心理支持
(1)定期复诊:在心律失常患者护理过程中定期复诊属于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定期到医院做身体检查,有助于医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有更清晰的了解,对心律失常的改善情况进行检测,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指定一套合理的调整方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一些潜在性问题,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2)心理支持:大部分心律失常患者都会出现焦虑以及抑郁等负面情绪,对此家属需要对患者给予心理方面的疏导,如有必要还要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作为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心脏病症,心律失常的病因包括多种,在生活中一定要积极的进行预防和护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预防并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同时还要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并获得心理方面的支持。只有做好了以上这些,才能有效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