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瓷大师刘放:老技艺获新生 希望年轻人传承下去

发布时间:2024-12-26 14:57

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家族传统技艺。 #生活乐趣# #生活质量# #文化生活# #传统文化传承#

 一只青花釉里红花草纹公道杯,杯口外侧飘下一只银色的荷叶,荷叶上錾刻了细细的纹路,还微微卷了边,杯口内侧缀着一只小小的莲蓬,甚至能看到细密的莲子孔......如果不问,你会以为这是工美大师特地在公道杯上做出的美化装饰,其实,这是锔瓷大师刘放为了修补杯口磕碰和杯身窑裂而做的锔瓷秀活。



家住丰台区程庄路的刘老师有一间自己的国学工作室,名为顽石堂,工作室内还挂有启功先生亲笔提的“顽石堂”牌匾,记者之所以称之为国学工作室,是因为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学习到锔瓷技艺,还可以学习篆刻、书画,而且刘老师还是中国收藏家协会的会员,对硬片儿(瓷器)、软片儿(字画)和杂项(玉器骨头等)都很有研究,尤以锔瓷、篆刻为人称道。



锔瓷是我国一种古老的瓷器修复技艺,是指把破碎的瓷器,通过找碴、清理(除污)、对缝、捆绑复原、标注钉位、打眼(在破缝两边用金刚钻打上两个相对应的钉眼)、上锔钉(有铜、铁、金、银等材质,与钉书钉相似)、上灰(以前是用麻油调石灰抹缝),使其恢复原样,可以重新使用。

“锔盆、锔碗、锔大缸”是物质匮乏年代老北京胡同里常有的吆喝声。“小时候感觉很神奇,一件碎成三四片的瓷器经老师傅锔过后,倒上水,一点都不漏。”刘放老师说起少年时期与锔瓷结缘的情形仿佛就在昨天。刘老师小时候住在前门一带,因为喜欢在胡同里看人锔瓷,他经常放学后不回家,往往错过了吃饭时间,恰好父亲的一位朋友家传锔瓷,于是就带他拜了师,10来岁的时候师傅就骑车带着他走街串巷给人修补家用器具,刘老师就耳濡目染地学到了锔瓷的技艺。


传承  绽放老手艺新光忙

后来,随着上学、插队、入伍、转业,刘老师二十来年都没再系统接触过锔瓷,直到1993年的一天,家里的阿姨无意间打碎了一只瓷碗,当时母亲随手便把碎了的瓷片扔到了垃圾桶里,因为那是一只用了多年的碗,刘老师觉得有点舍不得,便拿来工具把碗锔上了,锔完后母亲一看,说了句:“你这手艺还真行,这么多年也没忘。”母亲一句话唤醒了刘老师少年时期对锔瓷的热爱,于是他一点一点地把锔瓷这门手艺捡了回来。一开始没有上手的工具,他就到处寻摸,曾经用了一段时间牙科医生的牙机钻孔,找汽车电工师傅要了铜薄板淬火后自己剪裁成铜钉,开始给左邻右舍锔瓷修补家用器,因为手艺精湛,传开了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

“一开始是以粗活为主,锔好了能用就行。而且那会儿东西少,修补一件比买新的便宜多了,所以修锅碗瓢盆的都有。现在不一样了,物质丰富了,锔瓷也以秀活为主,讲究的是精细、美观和艺术性,有时修一件瓷器的价格比买一件新的都贵,但还是会有人来修,有的是因为用的年头儿长了即使坏了也舍不得扔,有的是瓷器承载了一些特别的技艺,还有更多的是玉器古玩等收藏品。”刘老师告诉记者。

既然是秀活,就要把锔瓷做细做美,对此,刘老师很用心。他现在用的工具不再是以前的牙机,而是雕刻翡翠用的小电钻,孔径只有不足一毫米,而且还准备了各种规格款式。铜钉的钉孔和钉背成外八字,靠着钉背和两个钉孔之间距离的差距让钉子吃住劲儿,打孔的时候不能穿破瓷器,还得能缚住瓷器,讲究的是一个寸劲儿,靠的是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手感。为了保持手感,即使哪天不用做秀活,刘老师也会专门上手在瓷器上打几个钉,为的就是保持手感。


瓷器钉好后一般就不会漏水了,但是如果原有的缝隙比较大,就还是有漏的可能,如果是这种情况,刘老师在上钉之前就会用蛋清或者蛋清调糯米粉刷在缝隙处,然后再对好缝隙上钉,钉完之后如果还渗水,就往瓷器里装上米汤或牛奶,搁冰箱里放一天,这样就不会再漏水了。“以前抹缝都是用麻油调石灰,现在大家都讲究实用器皿的安全性,所以我们就改良了,用这些可以直接入口的材料,大家更放心。”

刘老师的师祖曾在皇宫修瓷器,做的大多是精作细活,加上打小生活在前门附近,潜移默化中,刘老师就有了对于锔瓷在艺术上的独特理解。一只郎红釉的茶杯的白色杯口边缘磕掉了一小块,他便在缺口处修上了一片精巧的银杏叶子,银钉化身叶柄,叶子上还细细地刻出了纹路,修复后的杯子甚至比原来还要更具艺术美感。柴烧落灰的瓷器成品率非常低,只有30%左右,他就用刻瓷的方式把朱红色杯身落灰不好看的地方遮盖,让人以为这本来就是设计者的初衷。一只清中期的珐琅彩五福捧寿赏盘,盘内蝙蝠图案以橘黄为主,盘边有点磕碰,他便做了一片金黄色的叶子贴在盘边,看上去好像这“金叶子”本来就是赏盘内的一个元素。



杂家  触类旁通让玉石古玩重获新生

刘老师的工作室里还有不少篆刻作品,记者看到了一枚寿山三色芙蓉石荷塘月色主题造型印章,刘老师不仅按照客户要求在印章底部刻上了字,还经客户同意在一侧刻了一首苏轼的小诗,与印文相得益彰。篆刻也是刘老师的爱好特长之一,他的篆刻也启蒙于学生时代。除了篆刻、锔瓷,刘老师还喜欢古玩字画,与当代书画名家多有来往,夏湘平的隶书、王云山的梅花静静地挂在工作室的墙上,似是在为老友捧场。


他把锔瓷和篆刻的手艺与国学艺术相结合,一只青花龙凤纹压手杯的杯口磨损了,他不仅包了整齐的银边,还在银坯上雕了细细的卷云纹。修缮的器物也不再局限于瓷器,千奇百怪什么都有,小到一枚玉扳指,大到一张木条案,都在他的修缮后重获新生,有时物件太大无法搬到工作室,他就提前准备好物品上门去修,甚至还曾有朋友邀请他去故宫修扇子。“现在的锔瓷更多的是秀活,人们更加追求瓷器的美感和艺术性,所以光有锔瓷的技术是不够的,以刻瓷为例,既要有锔活的基础,还要有古纹饰的常识,还要有绘画的常识,不一定精通,但是一定要懂一点,这样在修古玩的时候才能选到合适的式样和材质,修好之后让人觉得相得益彰,甚至更有艺术价值。”刘老师说,篆刻、锔瓷、书画、玉石都属于国学的范畴,可以触类旁通,有锔瓷的底子,会想到很多办法,比如修扳指,他用的就是修茶壶的内包口的办法,从里边向外修,在扳指内侧打个银环,给它撑起来,就不会影响外侧的美感。“一旦撞进来,天地很宽。”说起瓷和陶的不同烧成温度,他张口即来,谈到雕刻印章的各种石材他熟稔于心,提及玉石翡翠的不同特点他更是门清。“接触的多了,眼光手感就都练出来了,材质我不会认错,新老可是说不准。”他诚恳地说。

刘老师修过的市值最贵的一件器物是一个元朝钧窑花盆,是带编号的,那件花盆在运输途中被撴裂了,开片很多,很难修,他设计了很多种方案,最终选择了将裂缝与开片融合,用锔钉掩盖瑕疵,看上去仿佛花盆并没有破碎,只是多了几个漂亮的铜钉。从设计方案到最终成品,历时两个多月,将修好的花盆送还主人,花盆的主人见到后,非常惊喜,直言“妙手天工”,还当面把刘老师的微信名备注为“刘妙手”。他还曾经把一把几十块钱的白瓷茶壶修成了网红壶,在抖音上获得了1100多万的点赞。



爱生  希望年轻人能把技艺传承下去

刘老师不仅自己喜欢锔瓷篆刻等国学文化技艺,还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给徒弟们。他的徒弟遍布全国各地,有少年儿童、大学生、国企负责人、民营企业家,甚至还有出国留学的孩子趁着放假回来找他学习,将中国故事讲到了世界。他们有的学习篆刻,有的学习锔瓷,还有的是和工作室里别的老师学书法绘画。“很多三四十岁的中青年人过来学篆刻、锔瓷,有的是因为对传统技艺感兴趣,还有的是为了解压,这个年龄段正是事业上较劲的时候,锔瓷、篆刻能让他们静下来专心做一件事,既感受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又是解压的好方式。”刘老师说。

市面上类似兴趣班一般都按课时计算,收费都不算便宜,而刘老师的篆刻和锔瓷不仅收的是平价费,而且还是按次收费,“暑假的时候有的孩子一来就是半天或者一天,中午在院里吃口饭又来了,老刘觉得徒弟喜欢就很开心,也不多收钱,还是按一次课收费。”刘老师的好友陈先生告诉记者。“而且在他这儿学篆刻,老刘还给每人送一把他自己做的钨钢刻刀,还包料,耗材都是他提供。”



即便已经如此实惠,刘老师提到这儿仍然有些不好意思,他嗫喏着向记者解释:“因为工作室是租的,毕竟还是有一些费用。只要愿意学我就收,我可以不要钱,以前有个家里条件不太好的孩子在我这儿学了七八年,我没要一分钱。”他认真地向记者解释:“我希望年轻人能在我这儿学点真本事,将来有个一技之长傍身,更希望他们能把这些传统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来源:丰台时报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锔瓷大师刘放:老技艺获新生 希望年轻人传承下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75225

相关内容

江苏小伙传承锔瓷技艺,让残缺瓷器“重获新生”
老手艺有了新舞台——一名文物修复师眼中的锔瓷技艺之变
视频传统锔补修复技艺:魅力“老锔补”
创新“活”法 萧山非遗文化传下去
旧物修复,传承千年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
牟颖远: 碎瓷有幸遇天工 锔得梅雪成一色
在锔瓷匠人手里,碎裂的瓷器被赋予全新的生命,缝合出独特的美意
器以载道,修物托心,锔缮——一门修补时光的手艺
智瓷坊团队:以匠心独运传承文化,修复技艺焕发新生
江南文化影响下的古陶瓷修复技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