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者,多非等闲之辈

发布时间:2024-12-26 22:27

拼多多、闲鱼等平台淘便宜好物 #生活技巧# #节省生活成本# #生活优化# #物美价廉购物指南#

落花辞枝-王俊雄 来自每日一禅 05:06

插画:鱼山饭宽

在《浮生六记》中,沈复是个典型爱好“闲暇”的人,他生性喜欢倒腾花花草草,观看虫子打架,和朋友一起喝喝酒,猜猜迷,与芸结婚之后,也是如此,日子过得优哉游哉,很是让人羡慕。

还有一个典型的“闲人”,就是丰子恺的父亲。自落榜之后,他就一直呆在家里,守着一个店铺过日子。平常的事也不多,抽抽烟,喝喝茶,写写字,或与村上的人聊天,就这样闲暇地过了一生,让丰子恺特别惊讶。

古代的读书人,怎么会如此清闲呢?有人说,这种“闲暇”很大的一个原因在于,古代文人普遍都是以考取功名为人生目标,除此之外,很少考虑其他的谋生手段。资质好的一考就中,更多的可能考到几十岁都还在考,甚至一大把年纪了还考不上。

可见,他们考取功名的生涯相当漫长的,而空闲的日子也相当多,相当的无味。于是他们成了那群无法不忍受,又最能忍受寂寞的人,同时,他们又不放弃寻找各种法子,给生活增添乐趣,生活渐渐变得闲暇起来了。

那么他们的老婆怎么也能容忍他们这样?“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这是普遍的一些观念,古代女子就算看到自己的丈夫整天这么清闲,也不会说什么,反而很理解。

也有人说,在农耕社会里,贫富不是很悬殊,所以即使生活清贫一些,也没有太多社会的压力,没压力,就没有了紧迫感,没紧迫感,就会这么悠闲。

这些解释,说的都有点道理,但并不是全部。因为没有说到古代文人的闲情逸致。其实自古文人,隐逸佳处,避世清闲,淡看风云,“清闲”也是他们一种主观的人生态度,是他们立身处世的境界。

“闲”缘何谓“清”?对“清”字,中国人是情有独钟的,在汉语词汇中,许多美好的称誉,往往是清字当头:卓越的才能是清才,志行高洁的称清士,儒雅的文章称清文,廉洁奉公的官员称清官,即使文人的贫穷,也称之清贫。

凡属令人敬重的人品、举止,物性、事理,几乎都要冠上一个“清”字。闲情以“清”当头,说明了文人对闲看人生的欣赏,极大地提升了“闲”的品位。

李渔在《闲情偶寄》说:“读书,最乐之事,而懒人常以为苦;清闲,最乐之事,而有人病其寂寞。就乐去苦,避寂寞而享安闲,莫若与高士盘桓,文人讲论。何也! ‘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既受一夕之乐,又省十年之苦,便宜不亦多乎? ”

明朝才子唐伯虎《叹世词》:“春去春来,白头空自挨。花落花开,红颜容易衰。世事等浮埃,光阴如过客。休慕云台,功名安在哉!休想蓬莱,神仙真浪猜。清闲两字钱难买。”

陶渊明在辞去彭泽县令归途之中,以一篇《归去来兮辞》自我排解,“富贵不吾愿,帝乡不可期”,富贵仕途之路没了也就没了,以琴书消忧,植杖耘耔,登皋舒啸,清流赋诗,图个清闲,不也是人生乐事?

这哪里是漫漫功名路上,不得已才“闲”?分明是他们藐视功名,浮云富贵,把清闲看成人生的最大快乐。

元代画家高房山《怡然观海》诗云:“日日依山看荃湾,帽山青青无改颜。我问海山何时老,清风问我几时闲。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必非等闲人。”

在东方文化里,能真正享受到得了清闲的人多非等闲之辈。古代常有隐士高士独居深山,过着清闲的生活,芒鞋、纳衣、饮露,耕读,他们“朝闻道,夕死可矣”。中国士大夫热衷的是三不朽,即立德、立言、立功。身闲心不闲,念念不忘进德明理,所以清闲在中国士大夫中,也是一种立身处世的境界。

闲,对于中国古代文人而言,不是无所事事,荒废光阴,而是养精蓄锐,储备能量。磨刀不误砍柴功,滴水穿石也从容,山并不忙,却能生出千树万花;水看似闲,回眸时已奔流万里。

明人汤卿谋《闲馀笔话》:“遣情宜赋诗,辅气宜酌酒。解事宜读史,得意宜临书。静坐宜焚香,醒睡宜嚼茗……悠然自得,何忧不合时宜耶?若予心慵手懒,身外俱空,无乎宜也。无乎宜,是以无乎不宜也。”

明人谢肇淛《五杂俎》:“竹楼数间,负山临水;疏松修竹,诘屈委蛇;怪石落落,不拘位置。藏书万卷其中,长几软榻,一香一茗,同心良友,闲日过从,坐卧笑谈,随意所适,不营衣食,不问米盐,不叙寒暄,不言朝市,丘壑涯分,于斯极矣! ”

这里有喜逢知己的,坐卧谈笑的,也有面壁沉思的,自甘孤独的。“闲”得有气质,“闲”得有情趣。无锡园林有一“忘言斋”,悬挂的一联是:“几年埋迹在丘樊,一室重关可避喧。窗外云峰常满目,主人终日复何言?”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怡然自得的情怀。

静时,不是无所作为,“凭虚独得超然意,万物尽从静里观。”这是中国士大夫的思考方式,在明末风动一时,具有启蒙建树的李贽自称“四海闲人”,标榜“闲中无事,好与前辈出气。”

文人闲时就喜欢玩物,把书斋里的文房玩到极致。都说玩物丧志,董其昌《骨董十三说》以为,玩物者未必丧志,反可以进德精艺:“玩礼乐之器可以进德,玩墨迹旧刻可以精艺。居今之世可与古人相见,在此也;助我进德成艺,垂之永久,动后人欣慕……”

树木合边,终日规啼,看看叠山理水、曲径通幽的苏州园林,把玩移日,闲适漫临,看看清新脱俗、曼妙恬静的案头文玩,便会知晓古时文人,是如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修身养性、物我两忘的了。

文人一旦无涉功名利禄、声色犬马,随处可见细雨湿衣、闲花落地,品茗、仿帖、课子、默坐,墨客一旦摆脱稻粱之谋、余财之诱,何愁缺少棋中之意、竹外之情。

于是,读书便会成为养心的途径,如此,养心也会成为读书的一种,科举时代然,现实社会亦然。立志栽培心上地,闲居涵养性中天,似闲居方蓄得涵养;怀素草书摩诘画,赏心乐事得年多,惟赏心才会有乐事。

在修生养性方面,古人花费的时间更多,他们普遍更注重精神世界的修养,物质方面比较淡薄,不至于像现代人一样,容易感到空虚,或者寂寞,在文化方面,较有建树。

古代大隐于市的文人深谙生活之道,无事时便从公务中抽离,品茶、插花、闻香、赏艺术,修养身心。心有所定,方能神闲。

适意地盘坐于闲暇时光中,品着一泡茶;余光里,墙上树影婆娑,你感受到了它们的生命力,并与你的生命贯通,口中的茶亦如此……有所感受,有所铭记,有所拥有。

清闲者,可澹人情虑,自适于明朗澄澈之境。以心御物,惟闲养性,于众人熙攘往来之外,寻方隅院落,或瓦窗木屋里的一卷竹帘,一瓶插枝,乃至一道茶烟,亦能成为浑浑物欲之路上,安栖身心的驿站。

对于今人而言,我们忙碌时多憧憬无事,而真到手头无事时,心头竟生无聊之意。生活的快节奏,翻起红尘的浪,浮躁之气已让我们没有了怡然自得的情怀和清闲的心境。

梁实秋说:“只要内心清净,随便在市廛里,陋巷里,都可以感觉到一种空灵悠逸的境界,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闲适之清雅,不用精舍贮以器物琳琅,更无须雅筑陈以字画疏疏。所谓的清闲,无非是随缘偶得,随心所成。片刻的闲也不嫌短,当好好享受它时,便是拥有清福。我们不妨学学古人。

人生,择善而交

余生很贵,好好爱自己

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因果

常葆赤子之心,回归你的天性

一事精致,足以动人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知音从来就难觅

做人,要学会留白

网址:闲者,多非等闲之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77835

相关内容

娱乐休闲有哪些娱乐休闲项目?
户外露营是很多人都非常喜爱的休闲活动
刘慧梅:智慧休闲之道
家庭休闲区怎么设计?飘窗、阳台、阁楼等家庭休闲区设计方案
探秘日常之外的悠闲奥秘:休闲生活,你真的了解吗?
从而更好地平衡工作、休闲和个人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
休闲活动进村(居) 丰富长者娱乐生活
闲鱼等二手交易平台变味违初衷:想收闲置却屡遇商家
2021中国现代休闲发展指数62.2:休闲时间“足够”者不到一成
《学会休闲》教案.doc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