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思政”赋能思政教育

发布时间:2024-12-26 23:33

了解当地教育政策,可能有政府补贴或援助 #生活常识# #理财规划建议# #子女教育基金#

作为教育中的关键一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跟数字化变革的新趋势,积极探索借力人工智能来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智能思政是将大数据、深度学习和强算力(云计算)等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的思政教育新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模式创新提供支撑,使教育过程面向信息化、智能化发展,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与质量。但智能思政并非信息技术的简单应用,而是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积极调整,旨在让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育人工作。

利用技术优势,实现精准育人

智能思政以信息技术为依托,改变以往“自上而下”“大水漫灌”的单向信息传递模式和教育方式,呈现精准化育人特征。在大数据、强算力等技术支持下,智能思政可以瞄准学生个性偏好,精准预测学生需求,有效获取学生思想动态和学习情况。教育者要遵循这一特点,有效挖掘反映学生思想动向和行为特征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信息资源,及时了解学生情绪状态、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等,以大数据刻画学生“数字画像”,在把握学生学习、社交和兴趣偏好等行为数据基础上,分析其学习行为、预测其学习倾向,实现对学生实际诉求的精准预判,为教育者进行学情分析、教学内容选择提供依据。

此外,智能思政拓宽了教育信息的传播边界,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导和接收方式,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效能大有助益。教育者要以技术手段优化信息传导,精准打造思政育人内容。依据学生专业背景、学习习惯、知识储备、学习进度等情况,依托网络信息手段选择与其实际相契合的教育内容,进行精准推送,实现需求与内容的精准匹配。同时,为学生制定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案,选择适应学生能力、符合学生预期、契合学生兴趣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真正入耳、入脑、入心。

重塑教师角色,释放育人活力

智能思政所呈现的数据化特征,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样态。以智能思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立足时代发展、重塑教师角色,从而进一步释放育人活力。

智能思政使得学生的认知信息在技术支持下,以数据的形式呈现出来,学习的时空界限被打破,教育者“权威形象”亦被打破,教师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或者最为重要的来源,教师的角色逐渐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助学促学的引导者。教育者要及时调整角色认知,改变以知识传播为重点的教育观念,多渠道了解学生思想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育人方案,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意识,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并能将所知所学用于实践中,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教育者要主动转变说教者角色,由理论说教者转变为垂身示范者。在坚持理论宣传、阐释基础上,将理论知识真正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促使自身与人工智能技术时代的趋势保持同步,积极参与相关的教育培训和学习活动,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与教学水平。注重与科技专家、教育专家加强交流和合作,推动人工智能时代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展现人格魅力,以垂身示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此外,智能思政背景下,教育者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学习者,要增强智能意识,提升智能技术与素养。通过努力学习网络信息技术,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平台及应用功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和时代发展、学生特点之间的契合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主动学习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升网络素养,对标道德高线、不触纪律红线、守住法律底线,为推进智能思政工作提供有效支撑。

推进资源共享,强化教育联动

智能思政的虚拟化特征,有助于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培养学生的全阶段和各环节。要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打造相互补充、广泛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如结合学校条件和发展需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为学校教务、学工、财务、后勤等部门联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数据支撑,解决各部门面对思政工作无从入手、各自为营等问题,打破部门间数据孤岛现象,以部门间互动互联,构建和完善“大思政”格局,以教育资源高度共享,汇聚思政育人力量。

要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优势,努力打通各种壁垒,融合优质教育资源,以人才联动推进智能思政建设。要统筹班主任、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心理教师等各方力量,同时建立涵盖专家学者、教育者、家长、党政领导干部、行业先进模范等多元主体的师资库。以“大师资”夯实“大思政”基础,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参与方式,为智能思政注入多元内容和智慧力量,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广度和育人深度夯实基础。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构建“思政教育人才共享”机制,倡导各类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加入师资库,为区域内各院校的教育咨询、课程开发、特色课程讲授等工作提供人才支撑,也为打破大中小学段壁垒、推进思政教师一体化协同发展创造条件,进一步提高智能思政人才联动水平。

强调工具理性,坚持育人为本

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以积极的态度接纳和适应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改变,但同时也不能过分倚重和依赖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人,但不可能取代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完全依赖网络信息技术,更不能让技术凌驾于教育之上,要时刻保持工具理性,坚持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根本。要不断审思技术运用与育人之间的关系,保持主流价值观的生命力,将技术的工具理性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性有机结合起来,警惕在辅助工具之下形成教育路径依赖。

校园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始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渠道。要始终明确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边界,谨防人与人工智能“主客体”颠倒。通过数字空间构建起的场景能带给学生“临场感”,但永远取代不了“人在现场”。面对面传道授业、沟通交流更能深入地传播知识、传递思想,能更准确地把握学生思想动向、了解学生主要诉求。

教师可以利用数字信息技术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并以此提升教育效果,但在此过程中,必须保持一名教育者的主体性与创造性,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本来承载的育人职责不可被技术所遮蔽或取代。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202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信息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风险预警研究”〈项目编号:21AKS009〉的研究成果)

网址:“智能思政”赋能思政教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78153

相关内容

智媒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场景化应用的出场思考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
《饮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湖南科大:善用巧用妙用“大思政课”,探索“体育+思政”新模式
浅谈思想政治教育中家庭环境建设.docx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思政教育融入校园日常生活
传统饮食文化与思政教育融合探析
AI赋能教育教学典型案例:“AI+智慧教学空间”赋能“师
生活教育理论的比较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
学校持续推进思政工作队伍素质能力提升专题培训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