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心养性的修养方法与佛教的明心见性;原理相通,行路相同。有人把“心”与“性”给修好了,便可健康长寿,大智大慧。
“心与性”的关系;即心是地,性是王,王居心地上,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心坏。性;即人之本性,与生俱来。但性无形无相,无声无嗅,不可耳闻,亦不可目睹。不可知知,亦不可识识。性;只可慧照、妙观、觉悟、神会。识性;不是用眼睛看,不是用大脑想,更不是用意识来猜度。识性;是利用心地法眼,去体会,去神领的。“性无状貌,无心不明。”养性须从修心入手,离心便无性可养。
修心;先要修出一个好的道德情操来。只有俱备良好的品德,才可以修出一副好的“心性”。如何才能俱备一个好的品德呢?
1)陶冶情操;陶冶情操,不在一朝一夕,而在持之以恒。在日常生活中,时时保持意静神宁,遇事均以心平气和而处之。这样,人性的七情就不会妄动,人体的气机也就自然畅和,人的心性也就宏达明朗了。
2)心胸宽广;生活中须心胸宽广,无论遭遇何事,都要泰然处之,不可耿耿于怀,做到心胸时时处于“坦荡荡”,做到“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乐观开朗,知足常乐。
3)消除私欲;私欲是障碍心性修养的桎梏,消除私欲,是涵养道德的根本。所谓私欲,指的是一切损人利己的欲望。除私欲,是长期持久的一门功课,而且是要必须做好的功课。
4)根治陋习;习性有好有坏,好的习性利人利己,是谓之美德。而坏的习性损人不利己,是修心养性的一大障碍,须彻底根治。如果存有自傲、任性、嫉妒、瞋恨、自卑、诡诈、奸滑、虚伪等陋习,必须得时时谨防,天天修正。否则就难成「正果」,难修「正德」。
5)助人为乐;助人为乐是一种帮助他人,快乐自己的功德。在生活中要“广结善缘”,“广行善事”,时时想着先人后己。使性情在无形中被陶冶,使心胸在自然而然更显宽广。让私欲和陋习没有萌生的机会。人的品德在助人为乐中得以修养。
修心养性重在一个“静”字;“静”能使人心洁意纯。“静”可以净化人的灵魂。“静”亦可涵养人的道德。修心养性的最终目的,是进入“有非有”,“空非空”的人生最高境界。使人意念尚存,却无他想,生活不为外界诸般事物所干扰,不为内心诸多情绪所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