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先生:“大学之道”与教育的根本,对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发布时间:2024-12-27 05:06

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在早期教育中尤为重要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社会适应心理学#

我有一本书《原本大学微言》,大家都说看我的书,都喜欢学佛打坐,如何盘腿修行,这个是“末”,不是“本”,本是“修心养性”四个字儒家讲修心养性,学佛的叫明心见性,道家神仙叫修心炼性,都是一个道理。我写《原本大学微言》,讲一个重点的问题,大家回去找这本书看一看,这些修养工夫都在上面,我讲如何“知”,如何“诚意”,如何“修身”,花了很大的精神。

要问打坐修行修养之道,《原本大学微言》开宗明义都讲到了。今天我仔细反省的结果,不要给大家一条错误的路线,你要先把这个搞清楚。我从八岁起就读《大学》了,从这个宗旨来讲,佛的道理不离它的。

师朗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第一节,要会背,你们教孩子要会背,自己也要会背。每个人朗诵着读,不是唱给人家听,朗诵的时候自己要晓得。大学之道是大人之学。中国古代的传统,周朝以前的教育是八岁入小学,到了十八岁由童子变成大人了,开始教《大学》,教你如何做一个人。

我刚才读的《大学》第一节有三个纲要,叫作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怎么解释呢?我们几千年来很多人解释这一本书,在中国文化中,它是内圣外用之学,由一个普通人变成圣人,就是超人,超人就是仙、就是佛了嘛。但儒家只是说如何做一个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什么是明德呢?明德就是得道;明德以后去修行,起行,做济世救人的事就是亲民;止于至善是超凡入圣,变超人,天人合一了。这是讲从一个凡人成为知道生命来源的圣人的三个纲要,叫三纲。

大家要学佛,我请问一个问题,什么叫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叫作“佛"。“佛”在印度文叫Buddha,现在的翻译叫佛,老的翻译叫佛陀,也就是我们唐朝的音,意思是明德、亲民、至善、自度度他、自利利他、功德圆满、智慧成就。不懂这些基本原理,一味盲目地打坐修行,你成个什么佛啊?“自觉”是自悟,自己悟了,所谓证得菩提就是悟了,找到生命的根本;“觉他”是度一切众生。在《大学》呢?“明德”就是自觉;“亲民”就是觉他;自己悟了,证得菩提,行为、功德做到度一切众生,利益大众,这些都完成了,“止于至善”,这样叫作觉行圆满,就是佛。换句话说,自利、利他、功德智慧圆满,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佛学跟《大学》所讲的一模一样,不过大家不懂得自己的文化,中国本来就有的啊!讲佛也好,神仙也好,都离不开它的范围。自己没有中国文化根本的基础,想去成仙学佛,搞打坐,那是干什么呢?自误误人。

不过反过来讲,学打坐也对啊。他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怎么明呢?道怎么得呢?怎么明白生命的根本意义呢?“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不是都讲得明明白白吗?就此一路过来得到那个明德,得道了好!你看他的方法,也就是打坐的方法,“知、止、定、静、安、虑、得”,一共七步工夫,七证所以后来佛学说修禅定,这个禅定的翻译就是从“知止而后有定”来的,用《大学》的啊,所以禅定,也叫作静虑。

这一段,大家要背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修养工夫的程序,也就是求证大道的学养步骤,都跟你讲完了,一步一步,就得到道,得到明德了。这是讲内圣之学,自己内在的修养工夫。

中国文化的儒释道三家,各有三句话需要了解的,就是佛家讲“明心见性”,儒家叫“存心养性”,道家说“修心炼性”。实际上,这就是生命的大科学。《大学》里头有几句话,你们大概都会背吧!“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大原则中国自古的传统文化,六岁入小学,十八岁已成为成年人了,便进入大学。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所谓大人,就是成年人的意思,成年人的第一课,先要认知生命心性的基本修养。所谓“明明德”,就是明白心性问题。这个德字,“德者得也”,得到生命本有的学问,这属于内学,也叫内圣之学。

儒家所谓的圣人,在道家老庄的讲法叫真人,你听这个名称就可以知道,一个人成年以后没有真正修养心性,都是不够成熟的,就不足以称为成年人。以真人这个名称来说,必须要有真正心性的修养,认得那个生命根本。道家所说的真人就是神仙,超乎一般平庸的人了。换句话说,没有明白自己生命根源的心性以前,都是行尸走肉的凡人,也就是假象的人而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是在说明“内圣”以后,才可以起大机大用之“外王”。这个“王”字,“王者用也”,上至帝王,下至贩夫走卒,不过是职务的不同,其实都是启动心性外用的行为。所以“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样才是一个完成圆满人格的人,也可以叫他是圣人或真人了。

那么怎么修养呢?我背给你们听,这里头有七个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你看“知止而后有定”,第一个是知性的问题。“知”,就是每个人生来能知之自性的功用,学佛学道,成仙成佛,第一步也都先要知道“知止而后有定”譬如我们大家现在坐在这里,都知道自己坐在这里吗?这个能知之自性是什么呢?这个能知之自性,不在脑里头,也不在身上,是与身心内外都相通的但现在西方医学与科学,都认为能知之自性是生理的、唯物的,归之于脑的作用,其实脑不过是身识的一个总汇这个问题要详细研究,是很深刻、很广泛的,不是一两个钟头能讲得清楚的。我们中国文化讲本体是心物一元的,知性不在脑,是通过脑而起作用,这个要特别注意。

再说我们的思想、身体要怎么定呢?平常人的知性,是跳跃、散乱、昏昧不定的,但是又必须要以知性的宁静、清明,把散乱、昏昧去掉,专一在清明的境界上,这才叫作“知止”。知止了以后再进一层才是定。佛教进来中国以后,把大小乘修行的一个要点叫“禅定”。“禅”是梵文的翻音,“定”是借用《大学》“知止而后有定”这个“定”字来的。

这个“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渐渐会进入一种安详、静谧的状态,这叫做“静”。到了静的境界以后,再复进入非常安宁、舒适、轻灵的境界,这叫做“安”;借用佛学特别的名辞,叫它是“轻安”。再由轻安、清明,不散乱、不昏昧,非常接近洁净的境界,就会发起“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慧力,这叫做“虑”。

这个“虑”的意思,不是思想考虑的虑,是在定静安适的境界里,自性产生的智能功能,不同于平常散乱、昏昧的思想,它是上面所说的“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智慧境界,这两句名言出自曾子的学生子思所著的《中庸》,就是对于“安而后能虑”的诠释我们现在借用佛学的名辞来说明这个“虑”字的内涵,就是“般若”的境界,中文可翻译为慧智。它不同于一般的聪明,我们现在用的思想学问都是聪明所生,不是慧智,慧智跟聪明大有差别。透过这个慧智,然后彻底明白生命自性的根源,在《大学》就叫做“虑而后能得”。得个什么?得个生命本有智能功能的大机大用,这才叫做“明明德”。

换句话说,我们这个生命,思想像陀螺一样在转,佛法告诉我们,一个人一弹指之间,思想有九百六十转,这是生命中认知的大科学。比方我们写一篇文章,或写一个字,那里头不知有多少思想在转动啊!你给情人写一封信,“亲爱的,我爱你……”,这一念之间的思想情绪已经从国外转起,转到中国了。像人们谈情也好,讲话也好,思想转动得很厉害,极不稳定。注意哦!比如我们说一个“现在”,这句话是一个思想,是一个念头在动,这是“想”不是“思”。当说个“现在”,里头早已经想到下面要说的另一句话,不止几百转了,这是很微细“思”的作用。因此要随时知止,把它定在那里,像陀螺一样虽在转动,其实陀螺中心点都在本位。所以说“知止而后有定”,这是第一步啊!

“定而后能静”,什么叫静?这里头牵涉到物理科学。宇宙的功能究竟是动还是静,都是个大问题。世界上万物的生命没有真正的静止,生理、物理的世界都在动。轻度的动,慢慢的动,看起来是安静的,这是假的静,不是真的静。譬如前两天的地震,本来地球内部都在变动,不过现在因为地球内部的物理变化,地和风(气)、水、火中间起大冲突,有大的震动,我们才明显感觉到震动。其实有很多的震动,我们是感觉不到的,而有些其他的生物,反而比我们更能感受得到。

如何才能做到“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呢?最重要的就是要能“知止”,真正认知一个能使它安静下来的作用,才能做到所谓的大静、大定了,那就要牵涉到哲学上的本体论,现在只能大略带过。所以大学之道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首先须从知、止、定、静、安、虑、得的内圣的静养开始,这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教化的传统。

曾子受孔子的教导,著了一本书叫《大学》,你们都读过的。大学是大人之学、成人之学,就是讲身心修养,这就是中国教育的基本。我常说我们这一百年来,教育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究竟想把我们的孩子教成什么样子?没有一个方向、没有一个目标,方法也有问题,所以我们要重新思考。像《大学》这一篇,就确定了中国教育的目的和方法。什么是教育的目的?就是教做人;做人从什么开始?从心性修养开始,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纲要,明德、亲民、至善,古人叫“三纲”。下面修养的程度有七个阶段,“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定”不是讲静坐,不必盘腿,随时站在那里也好,坐在那里也好,在生活行住坐卧四个形态之间,就是修养心性的定。“知止而后有定”,知止,有定之后呢?“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才能发生智慧,“虑”是自己内在的智慧,“虑而后能得”,得到什么?得到“明德”了,大彻大悟,见到生命的本来面目,曾子把这种心性修养的成就称为“明德”。所以《大学》里头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这七个阶段就是学问修养的程序。

注意“知”跟“止”这两个字,人一出娘胎就有个知道的作用,譬如婴儿生来,肚子饿了就晓得哭,要吃奶;冷热过份了,他也晓得哭,这个知性是天生的。但是“知止”,注意哦!知止并不是说把能够感觉知觉的这个作用停止了,这就错了,是要自己引导知性向一个最好的路上走,选定一条心性宁静的路给自己走。

——《二十一世纪初的前言后语》

南怀瑾先生精选书籍: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长按扫码,带走好书

文章转载自迦陵仙音礼敬南怀瑾公众号

允中父母学堂转载发布

编辑、校对:嘉灵

审核:嘉禾

南怀瑾先生:中国150年来一切问题的根源,就是文化教育问题

南怀瑾先生:培养孩子这些珍贵特质,比考试成绩更重要

南怀瑾先生:不求人爵的位子,只管天爵的修养

南怀瑾先生:由“重外者拙内”讲到的处世艺术

南怀瑾先生:学医的人要第一等智慧

南怀瑾老师:四两拨千斤的摄生处世之道

南怀瑾先生 : 如何减少生命的消耗,复归生命的本来

南怀瑾先生:生命的能量来自宁静

南怀瑾先生:教育孩子和种花一样,肥料太多反而害了好苗

南怀瑾先生:为善最乐,做善事生机就充满

南怀瑾先生:古人诗中的“养气工夫”

南怀瑾先生:诚心正心,是人格修养的基础

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点滴里

超级治愈!日本大叔花9年打造“微缩世界”,快来和孩子一起欣赏吧!

如何培养出快乐、温暖、人格健全的孩子?

只为种花,不为看花开的爱,才是对孩子最合适的爱

洪兰教授:发展孩子大脑最好的三个方法就是运动、阅读和游戏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掌握知识,而是学会思考、选择,拥有信念和自由

一万次的灌输,不如一次真正的唤醒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哲学家, 他们用大人遗忘的语言,道出事情的本质

玛莉亚·蒙特梭利:教育不好孩子,是因为你没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

陈丹青:我岁数越大越明白,孩子们都是大人的老师

最好的教育,在生活的点滴里

国画里的儿童,可爱到心窝窝了!

允中&德音招聘链接汇总(长期有效):

允中礼贤|期待与久别的你重逢,共同创造新天地!

德音礼贤 | 这里是童话梦工厂,更是仙境乐工厂,是个“精灵”人类你就来吧!

德音礼贤 | 技术中心招人啦!

益品阁招人啦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好书在这里!

责任编辑:

网址:南怀瑾先生:“大学之道”与教育的根本,对当今社会尤为重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79778

相关内容

南怀瑾:身心修养是做人的根本
南怀瑾先生:身心修养,才是教育的根本
南怀瑾:教你三个不焦虑的心法
家长必读: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育儿之道
伴读 | 南怀瑾:做人从心性修养开始
当今家庭教育的九大反思,不要后悔知道太晚
南怀瑾先生:在人生的学问修养上,随时都要存心养性
李玫瑾:育儿心理学完整版大合集
南怀瑾讲人生感悟:为愉快而生活
南师: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决定你的健康!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