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出城记——记者全程记录生活垃圾消纳过程

发布时间:2024-12-27 14:31

生活垃圾分类日记:记录并推广环保生活,共建绿色城市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城市观察日记#

垃圾出城记
——新华社记者全程记录生活垃圾消纳过程

    新华社北京2月26日电(记者 刘阳、张天娇)对大多数人而言,垃圾被丢弃之后即从视线中消失。

    居民家中产生的生活垃圾会经过哪些处理流程?经历多少环节?最后流向何方?为了解垃圾从产生到消亡的全流程,冬日里的一天,新华社记者历时半天跟踪记录了北京西城区天仙胡同甲13号生活垃圾的“出城之旅”。

    10时许,北京闹市口附近天仙胡同甲13号一家当地小有名气餐馆的门口,已经摆放了一堆垃圾。从外观看,垃圾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各种菜叶,丢弃的餐巾纸、账单、塑料袋以及剩余饭菜等。

    10时3分,一辆印有“金融街保洁31”的三轮电动垃圾收集车开进胡同。开车小伙子兼职垃圾收集员,麻利地将堆在门口的垃圾塞进垃圾斗。“这些垃圾里有纸和剩饭,环卫部门不要求居民对垃圾分类吗?”记者看着混杂在一起的垃圾问。

    “我们单位也没说分类不分类,我只负责送到垃圾站就行。”小伙子指着垃圾说,“这都是生活垃圾,脏不唧唧的,你说该怎么分啊?”说话间小伙子骑上车子继续前行,渗沥液顺着垃圾斗的空隙一路滴下。

    10时15分,记者跟随三轮车来到位于佟麟阁路的006号北京市西清清洁服务中心密闭式清洁站,31号保洁车在这里将垃圾卸进密闭式垃圾仓,等待下一步转运。

    “在这儿收集的垃圾直接运到填埋场吗,有没有分类?”记者问清洁站管理员苟旭东。

    “先得送到马家楼分选转运站挤压处理,西城区的垃圾全往那儿拉,挤压去水后再用几十吨的大车拉走。”苟旭东说,“分类嘛,我们这没有,直接装箱拉走。”

    10时28分,一辆印有“北京环卫集团4-N253”字样的平板卡车驶入清洁站。倒车、卸箱、装车……几分钟时间总重量4吨多的满载垃圾箱就被拖离了清洁站。

    11时15分,记者跟随着平板卡车来到位于南四环附近的马家楼分选转运站,这里“汇合”东城区和西城区部分生活垃圾并分选出5部分,然后分别打包运往填埋场和堆肥厂。转运站内非常干净,除了核心操作区尚存些许臭味,场站四周都被除臭剂覆盖,并无异常气味。

    “将垃圾卸入料仓后,我们通过滚筒筛筛选、振动筛筛选、磁选和风选等工艺先将垃圾中的金属、塑料和纸张等筛出,然后再分别筛出0至15mm垃圾作为填埋场覆盖土,15至80mm垃圾作为堆肥原料,大于80mm的垃圾则进行填埋或者焚烧。”马家楼分选转运站站长石桂祥说,“转运站的工作一方面是尽量将垃圾资源化,另一方面是为后端处理做好准备。”

    在石桂祥带领下,记者来到分选打包操作平台。垃圾进入料仓后马上被传送带送至各个筛选环节,几分钟就进入多个专业运输箱,它们在三四个小时内会被分别送往南宫堆肥厂、安定垃圾填埋场以及资源化利用场所。

    “垃圾分选转运工艺并不复杂,但分选之后的处理却越来越麻烦了,北京市现在几乎所有的垃圾填埋场都在超负荷运转,焚烧发电应该是垃圾资源化、无害化处理的最佳渠道,且现在的技术已经达标,对有害物质完全可以控制,但因为有的居民反对而导致焚烧厂建设严重滞后。”石桂祥说,“这就需要公众对垃圾焚烧有一个科学、理性的再认识,珍贵的土地资源不能再轻易浪费了!”

    中午时分,随着几辆大卡车陆续开出马家楼分选转运站,当天早晨堆在天仙胡同甲13号门口的垃圾被分类送往各个处理场所,此时距分选站40多公里的安定垃圾填埋场正迎来一天中的作业高峰期。望着这块20多公顷土地上的日益长高的“垃圾山”,记者心中百感交集。

网址:垃圾出城记——记者全程记录生活垃圾消纳过程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84790

相关内容

一袋厨余垃圾的旅程:从居民家中至垃圾处理厂,长江日报记者全程跟踪
有害垃圾怎么处理?记者带你解密
垃圾都去哪儿了?记者跟随分类垃圾去“旅行”
大开眼界!小记者见证“生活垃圾变废为宝”
公司生活工业垃圾处理记录表.docx
记者探访隔离病房消毒和医疗垃圾处理全过程 患者身份证消毒密封后 俩护士不见面“接头”传送
【垃圾分类知识】3分钟告诉你垃圾分类法,记住垃圾分类顺口溜速记!没烦恼!
邕城全面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餐厨垃圾处理记录专业交流论坛
餐厨垃圾全程处理流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