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分钟“圈”出的城市生活
生活分享15:城市居民的宠物生活点滴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城市日常生活观察#
你是“圈里人”吗?
当你走出家门,穿过绿荫小道,绕过几个街角,就能在公园“躺坪”;当你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运动,家附近体育馆的大门正向你敞开;当你想改改不合适的裤脚,街头的修理摊就能帮你解决……
以15分钟为“时间标尺”,很多城市划定了一个又一个“圈”:15分钟文化圈、15分钟健身圈、15分钟漫步圈、15分钟养老圈……不同内容交织而成的15分钟生活圈在城市中加速构建,“圈”出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15分钟,城市规划为什么要在这个细小的时间刻度上反复研磨?以它为尺度,城市画了哪些“圈”?
一
15分钟,这是一个时间标尺,但在城市中,这成了一个衡量“幸福感”的鲜活刻度。
在城市规划界,有一个“15分钟生活圈”的概念,这是近年来城市的规划方向。它通常指的是,一个基本单元的服务人口在5万—10万人,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路程内,居民尽可能享受到日常所需的公共服务,如养老、医疗、教育、商业、交通、文体等。
在青岛,便民服务中心配备了多种多样的家用工具,方便社区居民急用 邢志峰 摄
烟火气,15分钟里的“柴米油盐”。
3分钟,能下楼取个快递;5分钟,能到社区食堂吃午餐;8分钟,能沿着林间步道散步;10分钟,能去社区医院配药;12分钟,能到附近的菜场买个菜;15分钟,能接放学的小孩回家……
在很多城市的15分钟生活圈中,运动场地、文化广场、卫生服务站、学校、药房、银行等服务点一应俱全。居民步行一刻钟内即可享受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服务。
青岛兴山路农贸市场的“实在文学展”
文艺范,家门口的“诗和远方”。
一座城市的美好感知,同样要在“圈”里落细落实。开窗见绿、出门入园、转角遇美,有的城市力争多建口袋公园,把美景装进“圈”里,有的更新改造老小区、旧街区,将绿色嵌入居民日常生活中。
从废旧铁路“爆改”来的休闲公园,结合社区文化打造的艺术街区,工厂废墟上建起的文创园区……这些拥有不同时光的土地,各自经历涅槃,演变为具有景观赏识、文化展示等功能的公共空间。每个“圈”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氛围感,成为承载城市记忆、展现地域特色的文化载体。
青岛市南区露天电影放映现场 董志刚 摄
多面手,关照好每个“边边角角”。
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15分钟生活圈有不同的理解和期盼:有人期待有便利店、早餐店、菜市场,有人盼望画展、鲜花和咖啡,有人需要居家养老、助餐助医、普惠托育……
当下,15分钟生活圈以“六边形战士”而著称。比如在青岛,依托现有的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站等打造的“15分钟养老助餐服务圈”,让更多老人就近吃得饱、吃得好。又如在上海,各种各样的快闪市集,“各美其美”的咖啡品牌等纳入圈中,满足年轻群体对多元化社交娱乐的需求。
青岛市南区澳门路社区助老餐厅
科技感,让便利触“手”可及。
借助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线上”虚拟空间被放大,“线下”现实空间的许多束缚被打破,很多城市的“15分钟”正变得越来越“聪明”。
线上动动手指,各类便民服务就能一键触达。比如,青岛依托智慧物业平台与“城市攻略”小程序,提供社区新零售、报事报修、家政等线上服务,将各项便捷服务向楼栋、向家庭延伸。
二
长久以来,我们习惯从空间的角度来认识和建构城市,“15分钟”,对一座城市而言,无疑是一个具象的时间刻度。
从巴黎到纽约,从《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到《墨尔本规划2017-2050》,15分钟这个时间概念在城市规划中被反复提及,我们不禁思考,城市为何以此为刻度,不断拓展内涵外延?
图源:解放日报
15分钟,体现“人的尺度”。
工业化时代,城市被当作一台机器,“功能化”一度是城市规划的通行模式,商业区、行政区、住宅区、文教区等各个“零件”分开摆放。而对于今天的市民而言,城市不仅是工作、居住的地方,还是提供便捷舒适生活的理想家园。
比如,生活在城市,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大家进行细致的时间“算计”——哪里能就近买到新鲜的蔬菜,哪里乘公交最方便,哪里锻炼身体更顺路等,因为这关系到生活质量。
所以,以15分钟为时空尺度,城市围绕人的需求,通过空间结构、资源统筹的优化,来提升品质、降低生活成本。15分钟生活圈强调人的存在和需求,在大家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上,体现“人的尺度”。
青岛崂山区牟家社区公共体育设施丰富多样
15分钟,重新发现“附近”。
在发明汽车之前,城市的空间结构规划以“步行距离”为基础,在那样的空间尺度下,人和人之间是可视的,更易实现交互、产生连接。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活动半径逐渐被数字半径所替代,那些构成传统“附近”的元素——邻里的亲密交往、社区的集体生活,街角的“小修小补”、早餐铺的热闹喧嚣等正在淡出生活。
15分钟生活圈,未尝不是重塑“附近”的一种尝试。在圈里,“一店一早”“一菜一修”等必不可少,人与每一刻的“附近”都在产生关系,每一刻的“附近”都值得用心感知。
今年青岛邻居节期间,城阳区城阳街道小丑气球DIY活动吸引居民驻足体验
15分钟,探索“小尺度”里的美好。
我们怎样塑造城市空间,空间就赋予我们怎样生活的可能性。一座城市要有大手笔、大尺度的规划建设,也要有小尺度里的温情和烟火气,它们共同构成人在城市的诗意栖居。
从购物圈到文化圈,从饮食圈到休闲圈,城市规划的手笔,向着日常生活的细部发力。在小尺度里探索,一点点改变,点亮生活的“小确幸”,让城市变得更加舒适宜居,市民的小日子也会更加从容惬意。15分钟,是时间的尺度,也是城市治理的温度、人间烟火的气度、美好生活的刻度。
三
在15分钟生活圈之内,很多城市以社区或楼栋为圆心进一步细化,画出多个“5分钟小圈”“8分钟小圈”“10分钟小圈”。当下,什么样的生活圈,才称得上好?
在青岛,上流便民服务社生活用品一应俱全,社区居民在此一站购齐 邢志峰 摄
“圈”住需求。
半径15分钟之内,将民事理顺,将民心聚拢,正是15分钟生活圈的要义所在。一个个圈的建设,要看看群众需要什么、市场缺什么,就重点建设和发展什么,精准满足百姓的需求。
此前,商务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出,在居民“家门口”优先配齐购物、餐饮、家政、快递、维修等基本保障类业态,在居民“家周边”,因地制宜发展文化、娱乐、休闲、社交、康养、健身等品质提升类业态,以此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
近年来,青岛市已建成69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共涉及商业网点8100多个,服务居民总人数90万人。今年,青岛将再建50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覆盖范围扩大到全市所有区市。
上海嘉定区一社区“宝宝屋”
因“圈”制宜。
社区是15分钟生活圈的基本单位。不同社区运营环境不同,居民的人口结构等有所差异,打造15分钟生活圈要“因城施策、一圈一策”。
根据社区居民消费习惯、商业网点底数等情况,靶向发力。比如,青岛开展“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试点社区,连锁品牌便利店成为主力,2500多处便利店,基本覆盖全市所有社区。
把生活圈建设与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治理一体谋划,最大限度地盘活现有资源。北京和平里北街,一辆“退役”闲置的公交车,经过改造变成了一个“小型菜场”,取名“公交便民驿站”;厦门东渡片区,通过老旧小区改造,整合低效闲置空间,建设邻里食堂。
石家庄工业遗址公园夜色迷人,吸引市民前来打卡游玩 图源:石家庄日报
圈圈相融。
建设15分钟生活圈,涉及多目标、多系统、多主体协同。实现“一圈多能”,要避免不同部门零散地“各自画圈”,而要逐步实现“多圈合一”。一些城市的15分钟生活圈,正在步入科学、集约、高效发展的“圈圈融合”。
上海市徐汇区打造的“生活盒子”,就是融合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15分钟托育圈”“15分钟医疗圈”以及“15分钟健身圈”的社区生活服务综合体。四川成都,“15分钟养老圈”与“15分钟文化圈”融合,既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还吸引年轻人前来“打卡”。
当下,在你生活的城市,15分钟生活圈地图还在不断扩容。这些“城市一刻”,是柴米油盐的生活日常,是色彩缤纷的生活氛围,是与众不同的文化气质,是浓浓的城市温情……
作者:张芝萌
来源|青岛宣传
网址:15分钟“圈”出的城市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84833
相关内容
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圈”出市民美好生活15分钟城市来了!国家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
15分钟生活圈 “圈”出便捷与贴心
一刻钟“圈”出城市生活幸福感
15分钟服务圈,“圈出”邻里生活幸福感
15分钟生活圈出行影响的交通因素及优化策略——对武汉市六个典型15分钟生活圈的实证分析
鹤壁:一刻钟(15分钟)生活圈“圈”出百姓舒心日子
我省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生活服务圈”
15分钟便民生活圈 “圈”出满满幸福感
一刻钟“圈”出美好生活!各地加快15分钟便民生活圈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