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之道》:幸福源自内心安宁
幸福源自内心:找到内心的平静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生活哲学感悟# #幸福生活理念#
(发表于《中国环境报》2014.10.30)
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在科技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似乎也要面临一个可能会“越来越糟”的未来:资源趋于枯竭,气候愈加诡异……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困境?我们又该如何行事,才能挽回这“并不乐观“的危局呢?
《寂静之道》是一本佛理书。它以语录体的形式,呈现了作者希阿荣博堪布对现代人的困惑和烦恼所作的开示,从一个佛法修行人的角度,解读该人应该如何对待宝贵而短暂的生命,以及如何与这个世界和睦相处。
关于作者希阿荣博堪布,对佛教感兴趣的读者或许会有所耳闻。他生于四川甘孜德格县,是当今藏传佛教宁玛派最伟大的上师法王如意宝晋美彭措仁波切颇具影响力的弟子之一。近二十余年以来,他不辞辛劳地赴海内外各地弘扬佛法,发起、组织规模宏大的放生和其他各类共修活动,以正式授课、现场开示、发表文章等多种形式接引、指导佛教弟子闻思修持佛法, 深受海内外佛子的尊敬和喜爱。
由于始终致力于佛法的推广普及,以及如何以佛理关照现代人的生活,因此在《寂静之道》中,作者更多地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有关如何在现世“修行”,是作者探讨的重点,而其中自然也不乏有关“人与自然”的思考。
“众生平等”是佛法中为人们所熟知的观念,其中自然隐含着对人类在自然界中地位的阐释。尽管由于“生命的奇迹”,人类站在了所谓的“食物链顶端”,然而事实上,即使是顶端,也需要依托于环境的存在才能成立。也就是说,人类对自然的掠夺,其实也是对自身的戕害。而在《寂静之道》中,作者的言语朴实,读来总有种“平心静气”却颇具力度的况味,“如果继续破坏生态的话,将来再怎样后悔可能也无法补救”、“使娑婆世界显现为清净佛国,是佛教徒的责任”。
那么,说此为“佛教徒”的责任,是否意味着对于普罗大众而言,便可以不必承担呢?其实人生在世,无论怎样认定自己的人生价值,我们都要有自己所坚持的“底线”——最低限度的“善良”。而在希阿荣博堪布的眼中,“善良”被定义为“没有伤害之心”。更确切地说,“一切外境只是自心的显现,心清净,外境自然清净”。而你展现的对外物的善良,其实也是对自己的成全和爱。反之的“自戕之路”,显然是一种不够明智的选择。
如此,我们其实可以延展开来。事实上,如果对外物的善良是对自己的关照,那么主动地关照这个世界,呵护我们的家园,则是对自我境界的提升。在这本书中,希阿荣博堪布还特别谈到了“放生”的话题,“在行放生等善业后,一定要为所有的众生回向功德。”其实近年来,有关“放生”活动时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之中,但其中不在少数却因“流于形式”而演变为闹剧。佛家强调的“心诚”,其实也是放之四海皆准的事例。“放生”之事,并不是为了成全个人,而是为了“众生”的功德。一切修为亦是如此,只有当你善待这个世界,这个世界才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
事实上,人因局限而标记自己的存在,但人的进步,却总要依赖对局限的克服。发展到今天,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让人们的外在局限逐渐消失:跑不快可以有汽车代步,体力不足却可以借由武器来实现征服……然而另一方面,人在精神层面的愈加匮乏,折射出的是由于物质丰富而释放的欲念,仿若“作茧自缚”般,进一步在精神上加剧了人们的局限。佛家讲求“不执意”,却也要求徒众精进,“以欢喜心坚持不懈地行持善法”。这其实暗含了对人生意义的解答,即虽然世事无常,但精神层面的提升,却能造就永恒。
这样说来,有关幸福的秘密,显然已“昭然若揭”。“修行不易,难就难在要不断突破自己的局限。”,但一旦一心选择精进,你终将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条安宁的幸福之路。
有关键情节透露
网址:《寂静之道》:幸福源自内心安宁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88252
相关内容
真正幸福的生活来源于内心的平静与安宁宁静之道
静心之道,宁静致远 —— Rituals携手KnowYourself开启身心幸福之旅
《散文.宁静致远,大道至简——人生幸福的归处》
宁静幸福的生活,要用宁静的心来换取!
宁静之境
幸福源于内心的平静(深度好文)
道家简朴思想,追求自然与宁静(世俗繁华之外,寻找内心安宁的艺术)
幸福的生活是内心的平静和美好。
静心冥想 内心和平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