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备厨房的极简方案‖原创干货分享

发布时间:2024-12-28 06:28

美食生活分享:厨房里的创意储存解决方案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美食生活分享# #家居美学分享#

例牌声明:
这类生活向文章都是我老公写的。不过反正我老公的就是我的,所以也算是我写的 所以下文中的“我”都是老公本人。

之前他写过的厨房家居向文章:
自动炒菜机测评链接
对“厨房神器”的一点经(吐)验(槽)之(合)谈(集) 链接

————————————————————

本文整理了一下我最新的有关购置厨房用具的思路。
我配置我的厨房,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是学生阶段,自己租房,啥都想买,啥都买不起。
接下来是刚工作阶段,自己有钱买得起了,想到啥都先买来试试。
直到近年比较成熟的阶段,针对我的需求形成尽可能简化的方案。

# 1、厨刀
我选择的是一把西式主厨刀且仅一把西式主厨刀。
我的厨刀使用场景不包括斩骨(一般买超市的已经分割好的,或者在菜市场请卖肉的代斩)、切肉丝土豆丝(日常做菜能切片就不切丝,如果媳妇想吃土豆丝,就买盒马的半成品来炒)、剁肉馅(超市或菜市场买机器绞的,如果实在想吃剁出来的石榴籽大小的肉粒做的狮子头,就去西湖公馆或南京大牌档)。
那么用刀的场景基本只有切肉切菜,横刀压蒜,切的最硬的东西就是软骨和半冻肉(把肉冻一下但不全冻,容易切得齐整)。
相对于中式菜刀,西式主厨刀的重量更轻,使用起来更加轻便灵活(手腕的负荷大幅降低会让我感动得想哭),另一方面则无法借菜刀自重来抖抖手腕就快速切大量土豆丝(这种场景在我的家庭烹饪中不存在)。
相对于日式牛刀、三德刀、薄刃菜切,西式主厨刀的刀刃弧度更大,更适合推拉分割肉类,而且远远更加皮实耐用。

百元级的西式主厨刀,我用的是Saber这个牌子,买了用了很久都觉得确实平衡好用,属于各方面都良好的五边形战士。
千元级的西式主厨刀,不用我推荐,大家都知道三叉和双立人。

(不要瞧不起双立人,就像奢侈品包包不要瞧不起LV一样,人家烂大街就是因为人家最平衡最皮实耐用,在家庭烹饪场景中吊打旬和具良治。在家庭烹饪场景中,锋利不能当饭吃,平衡可以。)

这里为旬专门写一段。
旬是我曾经的白月光,算是量产厨刀的天花板之一。
然而就像学生时代学习成绩最好琴棋书画诗歌舞蹈样样精通的校花并不一定最适合娶回家当压/寨/夫人,我买了旬之后才发现优缺点都格外分明的旬其实也不适应我的厨房。
极薄的刀刃和极轻的重量让它极适合片肉,但在处理稍稍硬一些的食材如软骨、半冻肉、块茎甚至蒜头的时候都让我心惊胆战。
它只能用来切,不能用来撬,也不适合横过来压蒜。
这意味着旬通常很难独自完成一餐的准备工作,如果我启用了旬来片肉,我至少还要启用另一把厨刀来切蒜屁股压蒜去皮切块茎之类的,这样就需要洗两把刀。
为了不多洗一把刀,久而久之我就把旬束之高阁了。
所有日式厨刀都有这样的通病,藤次郎、具良治也都是如此,像极了各种人工智能算法,测试比赛中神仙打架,应用落地中菜鸡互啄。

# 2、菜板
我的选择是一主一副两个菜板。
主菜板日常使用,切肉切菜都可以;副菜板切熟食,偶尔用来当揉面板。
主菜板用橡胶菜板,比较有名的牌子有朝日和长谷川,我的是朝日的。

推理过程如下:
首先,材质不能太硬,太硬会伤刀,从而排除金属菜板。
其次,我没有劈砍与剁肉的需求,我需要菜板的重量控制在能够单手拿起,便于清洗(排除木桩型大砧板)。
再次,最好能长期用洗碗机清洗,不会变形或开裂(排除竹、木、塑料菜板)。
接着,菜板与桌面之间不打滑,菜板与食材之间不打滑(再一次排除塑料菜板)。
并且,菜板最好不容易遗留异味(再一次排除竹、木菜板)。
综上,橡胶菜板是最适合我的使用需求的菜板。
事实上我的朝日菜板也的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副菜板随便买个薄一点的面积大一点的竹或木菜板就可以了,捡便宜的买即可。

# 3、明火用锅
我的选择是一共四口锅:钛圆底炒锅、大小两个涂层平底不粘锅、薄不锈钢汤锅。
炒锅是最常用的锅,我选薄钛锅的原因如下:够薄导热够快,重量轻好颠锅好刷锅,可以用钢丝球刷锅不怕划伤,可以干烧不怕烧坏,不用保养也不会生锈,不是完全不粘但不会比铁锅铝锅更粘。
其他材质的炒锅都不能同时具备以上优点。
缺点当然也有,薄锅不如厚锅导热均匀,这可以通过烹饪经验和技术解决。
我的就是几百元的国产薄钛锅,觉得已经足够好用。

(我们家的锅是在这家店买的,当时有个32cm厚度1.5重量800g的款式。但现在店里的锅都加厚了,重量与不锈钢锅差不多,“轻”的优势就大大减小。大家也可以找一找其他的店。建议选择重量在1kg左右的锅。如果超过1.5kg,就没必要了,不如同样重量的不锈钢锅或麦饭石锅。)

最后说一下为什么我对锅的重量这么追求?
因为锅如果太重了,清洗起来就很麻烦,这种麻烦甚至会让我在一开始就不想使用这个锅。
而锅一旦轻了,清洗起来很顺手,它就能发挥不止于锅的用处,什么鸡毛蒜皮都可以顺手用一下,就变得多功能起来。
以轻量级多功能为卖点的雪平锅,在更轻的钛锅面前毫无优势,还不能干烧,还不能用钢丝球刷。
炒锅架在水池上,就是我的洗菜盆,也是我的腌肉盆。
总之网上各种推荐网红厨具里涉及到“盆”的,买小了不够用,买大了占地方,使用体验就是都不如我的炒锅。
网红厨具里给肉化冻的金属板,我感觉也不如架在不锈钢水池上的炒锅好用,无论是面积还是导热系统都比桌子上搁一化冻板要大多了。
平底锅选涂层防粘的,可以厚一点,但是太厚了又重,自己权衡就好。
大平底锅主要用来煎大量牛排鸡翅等肉类,或者用来做西班牙海鲜饭/肉菜饭(完全不需要塔吉锅)。
小平底锅主要用来煎少量牛排鸡翅等肉类,以及炒蛋和炒酱汁。
我觉得那些几十元的就足够好用。
以我的观测,大部分人煎肉煎不好主要是因为煎之前没把肉擦干,而不是锅不行。
这里建议避个雷,某个做推广超级凶的康字头三个字的伪德国品牌,如果要同价位买两三百元的锅,直接买Tefal就好了。
Tefal算是欧洲超市里随处可见的大众品牌,我用了很多年觉得没毛病,在国内买也没有太严重的溢价(此处点名批评双立人,同一款刀的国内旗舰店是德国亚马逊旗舰店价格的五倍)。

汤锅我的选择就是个容积大锅壁薄的不锈钢汤锅。
因为圆底炒锅比平底深汤锅更容易清洗,所以即使是煮东西,我也是能用炒锅就不用汤锅,只有炒锅被占了或者炒锅装不下食材才用汤锅。
汤锅在我的使用场景中,主要是烧水、煮面、大量肉类焯水、炖煮时间在一小时以内的汤类。
如果要更长时间的炖煮,我就会用电饭煲。
电饭煲有厚实的内胆,均匀的温度控制,更好的气密性,内胆清洗也很方便。
所以铸铁锅、砂锅的优势在我的使用场景中无从发挥。
那么选择当然是铝的或不锈钢的汤锅,而且要锅壁比较薄的,毕竟厚就意味着重。
类似轻炒锅的逻辑,一口轻便的汤锅,也是我的副洗菜盆、副腌肉盆。

# 4、厨用电器
厨用电器里我觉得比较重要的有,日常煮饭的迷你电饭煲、炖肉炖汤用的大型电饭煲、大容积的空气炸锅。
迷你电饭煲的选择标准是锅胆里加水标记最小有半杯米的刻度(一个南方人的饭量)。
早些年几乎所有电饭煲的加水最小刻度都是一杯米,对一人食很不友好。
近几年出现了迷你电饭煲,可以煮1-4个人的饭量,一般家庭煮饭够用,而且锅胆小加热也快,20分钟就能煮好,而大型豪华电饭煲则需要40分钟。

大型电饭煲主要是炖肉炖汤用,所以一定要用炖汤档,锅胆最好厚实一些。
常见品牌都挺好的。我们家也是用的苏泊尔。
洗电饭煲的铸铁锅胆,比洗铸铁锅容易多了。
铸铁锅炖的肉,也不比电饭煲炖的肉更香。
如果对牛肉牛筋特别感兴趣的,可以换成电压锅。
另外,这几年比较流行的低温慢煮机,也可以用电饭煲替代,用保温档就行了。
电饭煲的保温档都在60-70度范围内,就是低温慢煮的温度。

空气炸锅的本质是带有大功率风扇的烤箱,我的选择是大容积国产品牌。
为什么不选飞利浦经典款,是我的使用场景决定的。
我本身对于薯条、鸡翅等传统炸物的“炸感”要求不高,不追求模仿油炸。
空气炸锅对我的意义主要是“干燥地弄熟食物”。
如果翻翻中餐菜谱,无论各个菜系,翻到后面基本一半以上的菜都涉及到需要先炸一道(过过宽油)的食材预处理。
有别于餐厅厨房场景,家庭烹饪场景中偶尔油炸一次是很心累的事情,炸油倒掉也不是留着也不是。
改用空气炸锅就方便多了,食材丢进去200度15分钟,拿出来再进炒锅烧入味。
便宜国产空气炸锅有大容积款的,斩块的一只鸡/半只鹅/两斤排骨,随随便便就放好了,飞利浦空气炸锅放不下。
在国产空气炸锅里选,我的选择标准是选内筐看起来好清洗的。不要钢筋篮子内胆,那个虽然更通风但太难清洗。

(之前写过更详细的空气炸锅使用感想,见,链接)
(一些关于购买选择的补充链接)

既然提到空气炸锅,就难免会提到烤箱。

烤箱的主要功能可以大致分为烤肉和烘焙甜品。
烤肉部分,基本都可以由空气炸锅替代。
我不做烘焙。
所以在我的厨房中,烤箱不是必需品。
事实上我家里还是有烤箱,而我用烤箱的更多用途是蒸肉。
用锡纸把切块的肉类食材包起来,200度半小时。
比用锅蒸要方便,主要是不用洗锅。

# 5、最后的总结
如果不开洗碗机,平均下来,媳妇每天洗碗的时间并不比我做菜的时间短。
即使是开洗碗机,也要花时间弯着腰一个一个把东西摆进去。
网红视频(点名广州地铁循环播放的“日食记”)中,如果仔细数一数,他做的每一道菜至少要产生十个以上的脏碗碟(一种食材一个碟子,一种食材半成品一个碟子,一种酱料一个碟子,优雅的仪式感是用干净碟子堆出来的)。
每一个在镜头内优雅烹饪的演员,在镜头外大概都会有一个含泪洗碗的助理。
即使是家庭烹饪中尽可能地合并同类项和边洗边做,几个菜下来产生的要洗的东西也同样让人看到就生出绝望感。
绝对不是有的人说的“顺手就洗了”,这真的不顺手!
从而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对厨具的重量和能不能进洗碗机如此在意。
也因此,我在使用中,也越来越倾向于不使用额外的器具。
久而久之,随着我使用风格的转变,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器具被闲置。
最终留下来的这些,就是我觉得在家庭烹饪中离不开的,必备的工具。

这么数一数,“必备”的厨具还是不少,其实真的是离不开吗?
在单位宿舍里,一把Saber刀,一个小米电磁炉和配套的锅,就足够日常使用了。
连菜板都不用,擦干净洗手台就行。
连电饭煲都不用,用电磁炉平底锅就可以做米饭了。
甚至连锅铲都不用,用叫外卖多出来的一次性筷子就可以搅匀食材了。
当然做菜风格也会发生转变,不做炒,不追求火大锅热,尽量盖盖子避免油烟,也就不会先加水烧入味再收汁,最优的方案是不加水(用食材本身的水分,肉类会出水,如果不放心就下一些会出水的配菜比如洋葱、香菇,如果再不放心就淋少量料酒)以下煎上蒸的煎焗(不用砂锅的生啫)为主。
毕竟宿舍嘛,有的吃就很不错了,单一化一些有什么问题?能做生啫滑鸡能做西班牙海鲜饭还要什么自行车?
然而,家庭烹饪之必备,与宿舍烹饪之必备,还是有所不同的吧。
因为有了家人,就更加不能接受这样单一化的烹饪选择,每天要做些不一样的东西。
而这样一把刀一个菜板四口锅三个电器,就能很好地应对家庭烹饪的多样化选择了。

网址:整备厨房的极简方案‖原创干货分享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590596

相关内容

干货分享 | 厨房改造翻新方案
装修干货分享 一定要收藏的厨房四大布局!
干货分享|最适合懒人的整理法
2018年的厨房创意装修方案
创新厨房家电 厨房设备便捷为厨房家电创新新方向!
2023年厨房卫生整改方案
家装极简装饰风格案例分享
全屋定制案例分享|厨房收纳方案革新!清洁轻松减半
时尚家居方案 16个极富创意的厨房设计
厨房干货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