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刊学术 | 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里的中国》创新表达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29 21:16

通过创新艺术,普通人也能表达对世界的独特见解 #生活乐趣# #创新乐趣# #创新艺术#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节目可以具象地呈现非遗的技艺美学,对保护和传承非遗发挥了重要作用。电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围绕“见人、见物、见生活”的理念,聚焦传统文化的创新转化和表达,融合非遗传承时代精神,对承载着中华传统美学的非遗元素进行植入和创新,以故事和人物讲述非遗传承中的工匠精神,以独特的空间承载非遗的物象景观,以多元素融合的方式展现非遗的活态传承,全面诠释非遗的精神美学。

1

见人:用故事诠释非遗传承

故事化叙事是电视领域常用的叙事语言之一,人物、环境、情感是故事化叙事的三大因素。非遗是人创造出来的,而合适的人物能够与好的故事相联系,具有丰盈人生的人物能够体现非遗的文化厚度,增加非遗的诗意情境和情感价值。

(一)诗意情境下的散文故事

非遗有丰富的艺术形象、独特的表意功能、完备的美学体系。非遗的诗意情境一般源于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积累的集体智慧和情感体验,是对民俗文化精神传统和审美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其内涵是集体性、大众性和劳动性的。它并非普遍意义上的“诗情画意”,而是根植于民间经验,并呈现非遗人蓬勃向上的生活气象。

《非遗里的中国》以真实故事情节呈现非遗文化在一代代传承人中所蕴含的亘古亘今、日新又新的创新精神,通过形式和内容的诗意化来讲述非遗人物的独特故事。在形式的诗意化上,采用纪实走访的形式,主持人和嘉宾在非遗项目荟萃的街区中行进、探寻、互动,感受并述说非遗文化的魅力。在云南篇中,主持人带领嘉宾行走在安县光禄古镇,通过走访、歌舞互动、纪实访谈等方式揭秘当地独特的传统文化项目,营造诗意化的浪漫氛围;在内容的诗意化上,有彝族创世史诗之一的历史叙事长诗梅葛,融合国际化音乐唱响彝人诗意故事;有款待客人最高礼节的白族“三道茶”;有唯美的花卉菜肴烹饪技艺,尽显中国人沿袭千年的舌尖浪漫。一个个动人的传承故事形成一部精妙绝伦的散文诗集,唤起了观众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探索。

(二)多维视角下的匠心故事

非遗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不仅蕴藏着能工巧匠们的精湛技艺,还承载着代代相传的励志故事和匠心精神。

《非遗里的中国》不仅聚焦非遗的技艺传承,也注重非遗文化的精神内核,运用多维视角体现老手艺与新创意碰撞,呈现一脉相通的匠心传承。节目带领观众走向全国各个省份,从吃穿住用行等多维度诠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审美和实用价值。部分非遗技艺与中国歌剧舞剧院强强联合,将秀演的舞台搬到了茶园里、绣扇上,甚至是雕刻的那些亭台水榭间,运用多维视角展现不同非遗技艺样态,让巧夺天工的技艺与精妙绝伦的舞姿和美轮美奂的光影艺术充分碰撞,讲述非遗匠心故事。

在四川篇中,峨眉武术通过“舞台表演+纪实采访+艺术秀演”等方式,在国家级传承人王超、马赵凌云等优秀练习者的精彩表演下,展现了“一招一式一武林,一山一人一世界”的意境,讲述峨眉武术用匠心传承技艺,带领观众在非遗之旅中感受传承与创新的和谐共生。在江苏篇中,淮剧、苏绣与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等与实景创演秀相结合,将摇曳生姿、流光溢彩的江苏非遗故事娓娓道来,实现了与观众的情感联结,赋予古老手工艺鲜明的时代气息,为“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注入了守正创新的情怀,展现了非遗文化在新时代所焕发的蓬勃活力与绚丽风姿。

(三)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精神,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非遗里的中国》体现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的“国家站位”。节目在中国故事的讲述中主要呈现出三个特点:以非遗符号传递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国际合作唤起国外受众的切实感知、以科技运用彰显非遗传承的创新力量。

首先,在非遗符号的传播上,《非遗里的中国》全面立体展现了富有时代内涵的非遗文化符号。在江苏篇中,以南北交融和水韵吴风为主题,呈现南京金箔锻制、宜兴紫砂陶制作、富春茶点制作等技艺,通过这些物质载体讲述中国故事,引发国内观众的共情,拉近与国外观众的距离。其次,在国际合作方面,在云南篇中,彝族历史叙事长诗梅葛在滇中古镇光禄演出,该节目的演员来自中国、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克兰等多个国家,古老史诗融合国际音乐,千年歌舞唱出了新韵律,与世界进行了完美融合。最后,在科技运用上,在四川篇中,人工智能与锦绣的结合体现了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文明得以传递至今的智慧和力量。

2

见事:以空间承载物象景观

非遗本身是非物质的,但需要特定的载体,实物和场所是承载非遗的主要形式,也是非遗的组成部分。任何文化遗产与资源,都会有语言形式、仪式行为等物象景观形式,而物象景观需要使用空间来承载。

(一)空间场所的实体性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下,众多非遗项目被旅游景区带动和唤醒,“非遗+文旅”的融合模式已成为提升城乡和景区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载体,并不断创造出新的消费场景,成为非遗旅游消费的重要形态。

《非遗里的中国》将非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主持人及嘉宾带领观众走进各大历史文化古镇,如江苏建湖九龙口旅游度假区淮剧小镇、四川泸州市合江县尧坝镇、广东潮汕市牌坊街等,了解各个地区极具特色的非遗项目。节目播出后,“淮剧”“藕粉圆”“梅葛”“广府饮茶”等关键词搜索指数暴涨,也让这些旅游度假区持续火热。“非遗+旅游”实体走访拓宽了非遗资源的优化方式,不仅能够拓展非遗实践方式、增强非遗传承实践活力,也提升了旅游文化内涵。

(二)空间设计的开放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场域应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共享空间,是普通大众能够体验和参与的文化实践。非遗开放共享是其本质性的体现,开放共享的前提是认可且维护文化多样性。

《非遗里的中国》的空间设计体现了开放共享的理念。从共享主体的角度,非遗项目体验和传统民俗活动营造主客共享新空间。在节目中,非遗传承人走进景区开展非遗技艺的展示活动,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提升嘉宾和游客体验。从共享内容的角度,节目在小镇或街区开展演、讲、示、教等非遗传承传播和互动体验活动。从共享功能的角度,节目实现了传播共享,分版块独立呈现一个个非遗项目,既便于新媒体的二次创作和传播,也便于观众在观看时集中了解某种技艺。

(三)空间文化的多样性

“文化空间具有时间和空间双重属性,文化空间既可定义为一个集中举行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以定义为一段定期举行文化活动的时间,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因其中的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存在大量的“文化空间”和“文化时间”项目,只有通过广泛传播,非遗的多样性才能被大众所认知和理解。

《非遗里的中国》全面集中展现了我国各个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在湖南篇中,节目展现了郴州长卷文旅城这一“文化空间”和“文化时间”,主持人龙洋和嘉宾单霁翔、杜江一起,感受三湘四水浇灌出的独特湖湘文化,在一卷文化、一卷繁华、一卷历史中见证湖南非遗技艺在时间流转中的传承、创新和发展。竹纸制作技艺、湘西苗族鼓舞、浏阳花炮制作技艺、侗锦织造技艺体现了这一空间地域非遗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这座见证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中,五彩斑斓的非遗技艺令人目不暇接,在时代赋能下迸发出无限活力。

3

见生活:促融合展现活态传承

非遗是一部活态的人类文明史,它铸就了坚实的现在,也奠基了人类的未来。多种艺术元素的跨界融合、叠加互补是非遗类文化节目实现活态传承的重要手段。

(一)传统与现代碰撞

Tradition collides with modernity

《非遗里的中国》秉持活态传承理念,聚焦非遗在新时代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透过非遗的传承创新展现昂扬的时代风貌以及中华文化的时代光彩。在深入解码非遗技艺及其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更聚焦非遗的多种创新打开方式与新时代多元应用,新创意与老手艺碰撞,呈现一脉相通的非遗匠心传承。

在江苏篇中,我们看到,当传统苏绣和创新技术相结合,有了SMA记忆金属的加持,仅靠触摸,苏绣便有了花会开、蝶会舞的魔法,从平面二维绣品摇身一变为立体动态绣品,世界第一幅动态交互苏绣作品便应运而生。在福建篇中,我们看到,被称为“南派布袋戏”的晋江布袋木偶戏与现代机械创新融合碰撞,精准、多角度地捕捉、还原演员的表演动作,体现了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的相互融合。

(二)有序与灵动兼具

Order and agility

《非遗里的中国》以探访旅游作为线索,将各类非遗项目串联起来,通过清晰的叙事一一走进、发现、疑问,到复盘、引申、体验、互动,再到最后点评、总结,形成完整的逻辑闭环,使节目能够有序推进。此外,采用珠串式架构出一段段非遗内容,通过创新秀演、非遗技艺短片以及历代名家诗文诵读作为引子,在古与今、技与艺、创与用上,形成非遗完整的生命体塑造,为节目增加了几许灵动色彩。

在保持整体风格恢宏大气的基础上,添加了很多轻快活泼的小细节,提升了节目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如注重体现不同地区非遗文化记忆与日常生活元素的关联,拉近观众与非遗项目的心理距离,屏幕花字和表情符号为节目挖掘出笑点和泪点。非遗文化街区的设定,让非遗不再遥不可及,而是尽量下沉、抵达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三)底蕴与活力并蓄

Heritage and vitality

非遗保护的核心问题是传承,需要青年一代的积极参与和贡献。一方面,随着“全国青年非遗传承人扶持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和推进,更多元化、更立体深入的保障和支持,为优秀青年群体认识非遗传承非遗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的活力;另一方面,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与人类智慧的非遗,渗入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使他们坚定文化信念,增强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非遗在一代又一代人的热血与坚守、碰撞与博弈、传承与创新中更具生命力与时代感。青年群体与非遗的双向奔赴,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从历史与时光深处走来的非遗,洋溢着浓厚的现代与青春气息。

4

结语

《非遗里的中国》将非遗项目与大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带领观众多维度、全方位、立体化地感受和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和迷人光彩。通过节目,观众看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绵延千年的深厚积淀,感受到了一代代匠人的精湛技艺,也看到了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不断传承和创新。《非遗里的中国》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空,充溢着“见人、见物、见生活”氛围的活态空间,令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得到了系统的展现,带领观众在非遗故事讲述中见过去、思当下、展未来,实现着守正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本文系简写版,全文详见于《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年第10期。

作者简介

秦媛,女,系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本文系2019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课题“区块链发展背景下网络广告效果评价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图片 | 网络

◎编辑 | 赵婧怡

◎来源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3年第10期

责任编辑:

网址:微刊学术 | 见人·见物·见生活——《非遗里的中国》创新表达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02548

相关内容

文法学院研究生举办“‘漆’彩纷呈 不见不‘扇’”非遗文化主题活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幸福生活指南》· 心福见开刊啦!
预见东方美学 曲美家居国人生活方式研究院开课
生活中的艺术美学研究
山水画中见自然、见生活、见文明
这支品牌大片里,看见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在快节奏生活中寻见“桃花源” 新书《在泰顺看见中国》出版
生活中常见的物联网技术
2024中国研究生“美丽中国”创新设计大赛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