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还给自己,把晚八点还给生活
用拖把拖地,不小心绊倒了自己,还把拖把也带倒了。 #生活乐趣# #日常生活趣事# #日常生活笑话# #家居搞笑瞬间#
文|阮白卿
手机里下拉七八屏才能见底的购物清单是从半个月之前开始越添越长的。沿着一天24小时的时间线,每个小时要用到的物品都会面临一年一度的清点:电动牙刷的替换刷头、衣柜里还少的那件“美拉德”色系大衣、想换很久的吸尘器和吹风机、猫咪的罐头和口粮……
种种生活所需被精挑细选,满减金额事先已反复计算过,一些早就看中的商品随时可能售罄,所以必须掐准开售的第一秒冲进去把定金付好。闹钟响起,“双11”从晚八点开始一年一度的消费狂欢,大家纷纷举起手机刷脸支付后,办公室里开始互通有无,“还有什么能买的?”
但是,很难有什么其他事件像“双11”一样引起人们整齐划一的关注了。除了付定金的这一天,晚八点已经淹没在忙碌中,被工作完全占领。
而把时间向前拨回30年,晚八点却意味着,每天最有仪式感的一段生活,从此刻正式拉开序幕。
永远“怀旧”的晚八点
对孩子们而言,白天与夜晚的分界,不是日落或天黑,而是和同伴为了一张干脆面里的水浒卡而在院子里追得气喘吁吁时,母亲从楼上吼出的那声“都八点了,还不回家吃饭!”
父母这一代人几乎不存在加班,城市还没有变得很大,许多人的生活圈子不会超过方圆3公里,于是晚饭成为家家户户每天都会齐聚的时段。孩子们一路打闹着回到家,甩下书包后继续去院子里跑得灰头土脸。每个孩子都知道,八点一到,自己和小伙伴都得上楼了,回到家,桌上一定摆好了热气腾腾的饭菜。
而再拖延一会儿,母亲就要发怒了,因为她每天都要看的黄金档电视剧将在八点准时开始,在没有回放、不能暂停的时代,她不愿错过任何一分钟的剧情。
90年代,有几部电视剧曾轰动一时,但真正催生了“黄金档”概念的,是在1998年创造了中国电视剧收视纪录的琼瑶剧《还珠格格》。第二年,央视8台设立了“黄金剧场”,各家地方台也随即跟上,把最受欢迎的剧集安排在晚八点播出——收视率最高的时段。
此后多年,无数家庭每晚八点钟都会围坐在电视机前,让“别人家的故事”代替自己表达生活的喜怒哀乐。
电视剧在后来变成了一个时代的共同记忆,无论什么年龄段,总能从晚八档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情感寄托。父母一辈热衷于《激情燃烧的岁月》,电视机提前10分钟就打开,擦桌子、洗碗、切苹果全部加速,生怕开播了还有家务没做完。情窦初开的高中女生则要经过一番软磨硬泡,才能获得半个小时看《流星花园》的权利——没看到的情节,要等第二天课间和小姐妹们复述情节的时候互通有无,这是她们社交里最重要也最乐此不疲的话题。
大多数孩子是不被允许看电视的,于是“80后”无师自通,早早就掌握了趁大人不在家时偷看电视的技巧:牢记遥控器的位置——精确到朝向,关机前必须调回打开时的频道和音量,外加一把蒲扇人工散热。也正因为父母的严防死守,小时候的电视显得吸引力无限。
不能看电视的夜晚,孩子们同样有自己的快乐——电台。在随身听和录音机的年代,他们从广播里认识了各种“天王”“天后”,在FM调频的陪伴下度过了无数个夜晚。
晚八点,全国统一报时的滴滴声在无数副耳机里同时响起,电台最受欢迎的音乐节目于这个时段开始。关上房门,铺开试卷,孩子们一边奋笔疾书一边猜测DJ下一首放出来的是什么歌,这些只有声音没有画面的“晚八档”,构成了学生时代小小的快乐。
但时髦的年轻人显然不会满足于耳机里的夜生活,他们需要更热闹的环境、更动感的节拍和足以震撼胸腔的音乐。《霹雳舞》引进中国后,跳舞变成一种新的社交活动,大大小小的舞厅在城市里出现。冲在流行前沿的年轻人,在头顶打上摩丝,穿起花衬衫、喇叭裤,走进舞厅摇摆一曲迪斯科,晚八点的生活里,最亮眼的是头顶闪耀的镭射灯球。
与此同时,情侣们正手挽手走过灯火通明的夜市,走过炸鸡柳、凉虾、珍珠奶茶和烤串的长龙。
晚八点,烟火气息最浓厚的时间,也是上一个时代的回忆里最令人向往的片段。一切情绪被妥善安放,每个人都有各自的享受和热爱。
当人们从30年后回过头不断“怀旧”时,其实被怀念的,是尚未被忙碌打扰和侵占的生活气息。
和晚八点一起消失的仪式感
当下,人们已经不再提起“八点档”的概念,因为在大多数日子里,晚八点不是在加班,就是刚坐上回家的地铁——城市的边界不断向外缘拓宽,单程通勤一个小时已成为常态,车窗上映照出职场人“情绪稳定”的面孔。
曾经显得拥挤的小小圆桌,如今变成了宽阔的实木餐桌,却难再凑齐一家人共进晚餐。年轻人已经习惯于在格子间的工位上守着自己的外卖盒。预制菜再怎么加热也是没有“锅气”的,但下不了班的人们别无选择。他们嘴里吃着并不新鲜的排骨饭、半温的三明治、没有嚼劲的米粉,眼睛看着屏幕上的PPT和word,如果今天不做完,明天的工作就会越堆越多。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这时代的每个人都成了滚轮上的仓鼠。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物质、更高的效率,能够与更多人相遇,但也越来越弄不清楚为何要拥有、为何要相遇。所有人都在拼命蹬踩脚下的滚轮,让它转得快要飞起来,又反过来被它带着,片刻不停地奔跑。
如果走进人生的下一阶段成为父母,人们则会发现自己的时间更加无法区分哪段属于职场、哪段属于生活。工作无限延伸到夜晚的八点、九点、十点……然后无缝接轨并重叠于辅导孩子功课、处理父母琐事等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则被推迟到深夜——如果还能剩下一点时间的话。
夜晚总是被待办事项填满。
幼儿园的手工作业不是留给孩子,而是留给心灵手巧的家长。通勤近一个小时回到家后,还要挖空心思,耗费一个半小时用树叶和鸡蛋壳完成“秋日亲子活动”。在公司做项目管理的思维,同样要用来管控全家的生活必需品:卷纸快用完了需要囤货,孩子的秋装得换大一个尺码,父母家里该买油了……购物车里不断被添加新货。而另外一边,已经设置成免打扰的工作群里仍然弹出一连串的@。这样的日常还只是开始,小学、初中、高中……辅导作业比做手工更加让人头疼,精力耗尽的中年人,还要把忘光的知识重学一遍。
夜晚的生活气息已经不再。尽管千家万户的窗口和过去一样灯火通明,过多的责任却让这灯火带了一些沉重。太多事需要操心,太多人需要应付,于是人们很难再舍得将晚八点这样的黄金时间奢侈地用来享受生活。而过去以晚八点划分工作与生活的“仪式感”,就在对父母、对工作、对孩子的许许多多责任中,被看似精明地“规划”掉了。
时间变成了越来越小的碎片,这些碎片时间的“碎片填充物”也随之出现。15秒刷掉一段短视频、3分钟看完一部电影、5分钟读完一本小说……在文化的速食时代,任何奇人异事、爆料笑点,如果不能在几十秒内愉悦感官,就会被匆匆划走。年轻人不会再像小时候那样,在晚八点耐心等电视剧以每天一集的速度播放整个暑假。既然能够开2倍速并跳过片头片尾,为什么不呢?
社交平台每天都有无数条新鲜事,手机里随时都可以开一局新游戏,哪怕是恋爱,也有不少年轻人已经习惯了两人各据床的一侧玩手机,不共享,也不聊天。供人快乐地消磨时间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但这些都是为了独处而准备的。
失去了晚八点的人们需要情绪的“放空”——独自消化掉白天的压力,也消化掉残留的“班味”。但肉体下班了,精神还没下班,就连夜晚也很难从工作的状态里走出来。于是人们沉浸在各自的屏幕里,一家人看似身处同一个空间,可彼此之间却相去甚远。
偶尔,人们也会记起小时候的晚八点,一家人挤在小小的客厅,守着一台小小的电视。如今,客厅越来越宽,电视越换越大,可是客厅的灯已经很久没有亮过了,电视上蒙着的灰尘,也很少有人记得擦。
把晚八点还给生活
便捷和效率是好还是坏?没有人会否认,高速运转的时代带来了比过去更丰富的物质、更便捷的生活,但在奔跑的同时,人们仍然会怀念那些只有瓜子、玻璃弹珠和每天一集电视剧的晚八点。那是本该属于生活的时间,也理应还给生活。
科技的进步正在让夜晚拥有更丰富的可能。人们首先能找回的是时间。智能化家电使人们不必再困于家务中无法脱身,一台料理机可以把烧饭的全部步骤节省到“把所有食材放进机器”,打扫房间也可以简化为“按下扫地机器人的按钮”,洗碗机的出现让人们最大限度地避免饭后清理的痛苦……当双手被释放出来,就有更多时间留给人们,悠闲地享受生活。
科技也带给人们重新连接彼此的可能,但与30年前只能围坐在一起等待广告播完、电视剧开演的客厅不同,现代化的客厅生活可以更加智能、多元化,也更符合年轻人对理想中的晚八点的要求。
今天的晚八点,刷剧依然可以成为这段闲暇时光的主角。
当我们准时推开家门,像小时候那样坐在父母身边,通过一块大屏走进他们的精神生活——父亲爱看的是电影还是纪录片?母亲喜欢的还是家庭剧吗?当然,更能让长辈开心的,是我们把更大的世界带到他们的眼前,譬如打开一部最新热映的电影,用手机一键投屏到电视大屏上,带他们在家体验到像在影院一样的画面色彩和质感,再借着电影情节跟父亲聊聊天,回到自己还是个小学生的时候,父亲指着电视上的节目问,“你看懂了吗,有什么想法?”在久违的谈话中,两代人的距离又更近了一点。
如果晚八点重新属于生活,独自在远方打拼的年轻人就可以在每天固定的时刻和家人视频连线。科技让电子产品越来越智能,譬如华为智慧屏,除了是影音设备,还能代替手机实现视频通话,在更大的屏幕上看到的,有母亲眼角的皱纹、父亲鬓边的白发,更有千里之外亲人的挂念和祝福。
加班或许仍时有发生,不过我们可以和朋友相约,在晚八点一起丢开手机,正式和工作状态切割。火锅咕嘟咕嘟地沸腾,坚决不把职场情绪带回家的人们在热气弥漫中谈笑,讨论购物、旅行和感情生活。饭后一起来几局游戏,投射到电视屏幕上的,是属于所有朋友的快乐。
电视同样可以变成孩子成长历程中的记忆符号。与30年前不同,现在的年轻父母大可不必把娱乐视为洪水猛兽,童年里必不可少的,是拓展认知的可能性。用电视可以做到什么?今天的回答五花八门:画画、网课、看视频……科技的创新让家庭得以尝试新的生活方式,令客厅重新成为全家人的生活交汇点。
人们想要回家,想彻底下班,想和因为忙碌而许久没联系过的朋友见个面,想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时间,想让电视机里的声音重新成为晚八点的陪伴……归根结底,人们想要的是生活本身。
只有当生活里真正有生活,夜晚的瞬间才值得期待。许久没人好好坐过的客厅,也可以重新亮起灯了。电视曾是90年代的代表,在今天又重新成为社会情绪的折射,这背后是每个普通人的期待:把时间还给自己,也把晚八点还给生活。
(专题)
网址:把时间还给自己,把晚八点还给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04410
相关内容
把快乐还给家庭教育人生最顶级的活法:把繁华交给世间,把简单留给自己
把时间全部还给你!随便做迅速吃的17道早餐
科技感的全屋定制方案,把生活留给自己
4种方式利用时间给自己减压
把“纪律要求”自觉延伸至“八小时外”
这届年轻人正在把鞋“还”给耐克
太支招丨旅行中节省时间的tips,把更多时间留给旅行!
江苏中小学校亮实招出妙招把“课间十分钟”还给孩子
废旧回收站 藏身居民区 如何把人行道还给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