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亲子教育最大的误区:陪着=陪伴
陪伴是最好的亲子教育 #生活常识# #教育成长#
前段时间网上疯传的一篇9岁小学生写的作文《爸爸,我想对你说》,许多家长看完内心五味杂陈,文中写道:“爸爸每天都会在吃早饭、起床、睡觉等时间来玩他的宝贝——手机,好像没了手机就活不下去了一样;又像一只饿了三天三夜的恶狼正盯着一块又大又肥的肉一样……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机,我愿意用东西换,哪怕是我的生命。”
虽然现在的妈妈们已经有了“无论多忙都把自己的时间分给孩子一点”的意识,可陪孩子的时间长度加长了,就真的叫陪伴了吗?很多家长所谓的“多陪孩子一会儿”,也只不过是表面陪着,你是否认真地想过,在和孩子一起的时候是否像作文里吐槽的爸爸一样呢?
其实作文里的爸爸并不是个案,《中国家庭亲子陪伴白皮书》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数据,在陪娃这件事上,多数家庭并不“佛系”,有58.5%的爸爸妈妈每天会留出固定的时间陪伴自家娃,而且每天陪娃的时间也是相当长,即使在工作日也能达到平均3.7个小时。
但有个被忽略的问题:陪孩子的时间长了,可陪伴的质量呢?“心猿意马”的例子随处可见,家长们要么在开小差,要么在玩微信,要么就是处理工作,总之,全心全意享受当下陪伴孩子这一点,几乎是不存在的。
这种“假装在陪伴”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坏?记得一位妈妈曾经是这么说的:“孩子的心思是很敏感的,他们很能感知我们是不是真心,而我们的假装行为似乎在告诉孩子,是的,即使我们在一起,你也无关紧要,以至于我可以分心去考虑别的事情……”
而缺少关注和爱的孩子将会选择一些极端的途径去索取父母的注意,比如哭闹、搞破坏,甚至更严重的问题,这样的结果难道是身为父母的我们想要的吗?
当然不是!所以小V想,也许父母们并没意识到陪伴的真正含义, 心理学家是这样定义的:
高质量的陪伴就是在一段时间里,你和孩子一对一的相处,不要教育或是训练孩子,而是给孩子有温度的爱,敏感地关注他的需求,表达你对他积极想法的感受,放下手机,放下焦虑、关掉电视和电脑。
法国儿童教育学家卡特琳娜·盖冈在《如何高质量陪伴孩子》里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与孩子一起度过一些温暖、快乐、亲密的时光,带给他们活着的乐趣。用温暖的语言和动作表达对孩子的爱意,是他们快乐的源泉,也是他们情感学习的启蒙课。当孩子感觉到被爱,就会在童年或成年后也有能力对别人表达和给予关爱。”
与父母共同度过的这些美好时光,会深深刻在他的记忆中,陪伴他一生,在艰难的时刻给他力量。
在用心陪伴这件事上,奥巴马的方式让人津津乐道,也为他当初竞选总统时加了很多分。他曾说:“我不可能做一辈子的总统,但却要做一辈子的爸爸。”
奥巴马每天无论多忙都会在6点钟准时回到家陪妻子和女儿吃饭,与她们热情地交谈今天发生的事,互相交流彼此的感受。这样的行为从女儿出生到上大学从来没间断过,哪怕他有一点空闲时间都会带女儿去交游、骑行,用各种和女儿互动的方式陪伴孩子长大。
道理懂了,但处于快节奏社会的家长,有着多方面的困难和束缚,坚持花时间并全身心陪孩子一起成长似乎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该怎么做?
有很多家庭总结出来的方法值得借鉴,比如:
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陪伴;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疯狂傻笑;
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头,而是跟随孩子玩;
……
其实,我们可以先从与孩子约定做同一件事开始,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尊重和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且父母们要真正的享受其中。
梓晨是一个很不喜欢上演讲课的孩子,后来梓晨妈妈发现,原来是因为老师布置的日常演讲小作业,他们都不关心也没有辅助梓晨来完成,却要求梓晨在期末的演讲有出彩的表现。
于是,梓晨跟妈妈约定,每一次老师布置的小作业,梓晨跟爸爸妈妈都要一起完成。并且他们一起把这个约定裱上了相框摆在家里最显眼的位置。
许诺一个简单的约定,并且完成它,就会让孩子在抗拒的事情上有所改变。
责任编辑:
网址:中国式亲子教育最大的误区:陪着=陪伴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06920
相关内容
陪伴是最好的亲子教育5·15国际家庭日,亲子陪伴一小时丨爱和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亲子陪伴教育的心得
亲子教育新理念,陪伴成长向未来
高质量的亲子陪伴:真实而有温度的家庭教育
从陪着到陪伴:打造高质量亲子时光的秘诀
亲子教育的艺术:用心引导,用爱陪伴
孩子的成长之路:亲子陪伴与教育智慧的结合
亲子陪伴应坚持儿童友好的四大法则
疫情期间,家长如何做好亲子陪伴 —“管”与“陪”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