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渔业报:大力推进和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方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1985年中央确定“以养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渔业发展方针,并实施一系列市场化政策以来,我国渔业特别是水产养殖业迅猛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990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首次超过捕捞产量,实现历史性转变。2005年,全国水产养殖产量达到3393万吨,占全国渔业总产量的66.5%,约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不仅满足和丰富了水产品市场,改善了人民群众的食物质量和营养水平,促进了渔(农)民增收、国际贸易和农村发展,而且还带动了水产饲料、水产品加工、养殖设备设施、产品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水产养殖、加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为几百万渔(农)民摆脱贫困、进入小康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水产养殖国。但客观地看,我们在一些方面离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算是世界水产养殖强国。比如:我们的养殖方式还比较粗放,集约化程度不够高;良种覆盖率比较低,配合饲料使用率不高;养殖设施设备总体比较落后;养殖规模小而散,产业化程度不高;养殖人员素质和文化水平比较低;科技和服务支撑体系比较滞后,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并逐步加以解决。
水产养殖业发展到今天,来之不易;将来向何处走,值得深思。努力建设现代水产养殖业,解决目前遇到的问题,使我国成为世界水产养殖强国,应该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推进和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是一条必由之路。
生态健康养殖,就是模拟和利用自然生态系统和功能,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进行养殖,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
一是有助于改善环境。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家《十一五规划》及一系列重要文件,都把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现代水产养殖业的首要内涵。水产养殖不但应该努力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自身污染,而且要通过生态化的养殖方式,发挥用生态办法保护水域环境的独特功能,为维护生态平衡和水域环境作出贡献,实现养殖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生态养殖首先要搞清楚各个养殖水域的生态环境容量,通过收集相关数据和计算,确定水域对海水养殖的承受能力,从而确定最适的养殖容量、养殖密度和布局。其次,要积极扩大人工配合饲料的使用范围,尽量使用吸收率高的复合饵料,杜绝使用冰冻或冰鲜鱼饲料直接投喂,同时还要科学投喂,减少饲料残留。在滨海湿地进行集中养殖可以采用“封滩轮育”的模式,将养殖区域划为几个单元轮流进行养殖和封闭保护。在浅海和内陆水域可以实行贝藻鱼虾蟹等混养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养殖物之间组成的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通过彼此间的食物链提高饵料利用率。
二是有助于保证质量。生产健康安全的养殖产品,是对养殖生产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水产养殖业的显著标志。水产养殖不但要在数量上满足市场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质量上满足人们对食物质量标准和安全的越来越高的要求。通过健康先进的养殖方式,生产出安全、营养、优质的养殖产品,养殖业才能健康发展,否则没有出路。近几年,水产养殖产品出口遇到了不少问题,特别是药残问题,先后发生了氯霉素、甲醛、恩诺沙星、孔雀石绿等药残超标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我国水产养殖和加工业造成很大冲击。这一方面反映出水产养殖药物生产、经营、使用和管理不规范,同时也说明水产养殖的病害严重。而如何减少病害,又涉及到养殖环境、养殖方式、病害防控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生态健康养殖方式,可以有效地减少和避免病害的发生,可以少用或不用药,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养殖产品的质量。
三是有助于提高效益。生态健康养殖采取科学的养殖方式,可以有效降低饲料、渔药、病害防治等投入成本,减少因病害等原因造成的损失,提高养殖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从而提高产品的价格和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今年初,农业部决定实施九大行动,并制定下发了《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实施方案》,提出了三个转变方向。
一是推行水产健康养殖方式,促进水产养殖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变;二是推广水产良种和科技,促进水产养殖向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三是实施水产养殖生产全程质量监控,促进水产养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可以说,这是我国渔业发展过程中的又一次方向性的调整。如果说第一次转变是上世纪80年代从“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的转变,使我国渔业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那么这次就是第二次转变,是从“传统养殖”向“现代养殖”、向“生态健康养殖”的转变。根据《方案》要求,农业部在全国组织开展了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示范县、水产养殖病害预防示范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试点场的创建活动,开展了水产良种体系建设、渔业科技入户、水产苗种和配合饲料质量检查、水产品药残监控、水产养殖病害测报、重大水生动物疫病专项监测、渔业水域污染和生态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建设等工作。
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既要走对路子,也需要相关方面的保驾护航。当前特别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服务和规范管理,保障养殖业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一是认真落实“两个规划”。第一个“规划”是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就是各地人民政府在水域滩涂总体利用规划中划定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水域滩涂规划,这是渔业部门管理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法定地域范围。该“规划”是保证养殖水域滩涂稳定和养殖业发展的基础,是核发养殖使用证的依据,也是保护养殖渔民权益的基本手段。各地渔业部门要督促当地政府尽快确定本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并将适合水产养殖的浅海、滩涂、水面、盐碱地等资源尽可能纳入养殖水域滩涂规划,为渔业发展留下更大的空间。第二个“规划”是水产养殖业发展规划,是各地渔业部门在养殖水域滩涂规划范围内提出的发展养殖生产的品种、发展规模、养殖容量和生产布局等的意见。政府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已经出台的地方,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研究确定本地的养殖容量、品种区域布局等规划意见,为养殖发展和科学管理奠定基础。制定养殖发展规划时,要注意坚持发展生态健康养殖,优化养殖品种结构,鱼虾蟹贝藻综合协调发展,维护水域生态平衡。因为在特定尤其是开放性水域范围内人为地推广单一品种,或确定某一特定品种为该区域的优势品种,可能会造成对其他品种(物种)的生态挤压,危及生物物种多样性,破坏物种间的结构平衡,引发结构性生态灾害。海水养殖应该走海洋农牧化的发展道路,实施耕海牧渔,建设“蓝色农业”。
二是严格执行养殖生产管理制度。要继续推进养殖证核发工作。养殖证既是渔民养殖合法权益的有效证明,也是渔民开展养殖生产的基本依据。各地应通过养殖证的核发,清楚掌握本地养殖生产的基本情况,做到情况清楚、数据准确、监管到位。同时,要进一步落实苗种生产许可制度、养殖生产日志、用药登记制度等养殖环节各项管理制度,研究完善产品标签制度、可追溯制度等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养殖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促进养殖业规范有序发展。
三是加强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水产原良种、病害防治、环境监测和水产品质量监督等体系建设;加强养殖水域水质监测、养殖生物疫病测报与防治工作;加强从业人员岗位技术培训和职业资格鉴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加强水产药物和饲料研究,研发高效、安全、环保型的水产药物和饲料;加强技术推广和服务队伍建设。
四是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各地渔业主管部门和渔政监督管理机构要加大对水域生态环境的监管力度,加强环境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渔业水域污染案件,保护养殖渔民的合法权益。同时,要充分履行养殖环节的执法监督职责,开展对养殖生产、水产苗种、兽药使用、质量监督等重要方面的执法监督管理。
网址:中国渔业报:大力推进和发展生态健康养殖方式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0830
相关内容
生态健康养殖 渔业收获满满2023年中国现代养殖业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发展模式已成型
智慧养殖让渔业更高效(新知)
生态养殖项目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养殖生态学分会2024年度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2023年中国水产养殖行业现状(附产值规模、政策、产业链、养殖面积、产量及重点企业)「图」
生态养殖的方法
中国“陆地海鲜”兴起 养殖方式“以鱼为本”
设施养殖,让鲜活水产“跃”上餐桌(深度观察·设施农业大有可为③)
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