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赵盛基:生活的哲学家,生活之美的发现者

发布时间:2024-12-30 18:07

《生活美学:东方居家哲学与现代实践》- 赵广超,融合东方与现代,解析生活美学在居家空间中的体现 #生活知识# #家居生活# #居家生活哲学# #居家生活哲学书籍#

文|姚元权

爱读报刊的朋友,对文字创作者赵盛基先生可能不陌生;但即便不知道赵盛基是谁,他的文章您也很有可能读过,被他的文章所传达的真、善、美、爱感动过,让您在某一个时刻——比如陷入人生的困顿、感觉生活黯淡的时刻,再次点燃生活的希望和信心。

1

赵先生开始文字创作,纯属偶然。那是2000年时的夏天,天气炎热,“不知怎么想起了小时候放牛的事,于是就写了《放牛》……”他把这篇散文投给《齐鲁晚报》,一周后,文章见报了。接着,他又写了两篇,没想到也都被发表。“从此有了兴趣,几乎没中断。”

2000年,此时的赵盛基已经41岁。

赵先生出生于1959年,老家山东烟台,在山东淄博工作,本职是高级工程师。赵先生说,他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家在农村,父亲一人挣工资,养活六口之家,日子挺艰难。但小时候的回忆,他觉得很美好。就那么自然而然的,在41岁这年,挥汗如雨的炎热夏季,童年往事涌上了心头,落在了笔端。

在穷困中长大的赵盛基,养成了宽容、淡泊的个性。他小时受到的家教,都是“多做善事”“不做坏事”等等,上大学后,父亲嘱咐他与同学搞好团结,工作后,父亲又叮嘱他不准贪心、占便宜,要老老实实做人、清清白白做事。

贫穷的家庭,无诗书可以传家,也没有万贯家财送给儿女,唯一的馈赠,是把善良与美好播种在孩子的心田。赵盛基从父母那里继承的财富,让其受益一生。他说,“岁数大了后想,人生在世谁都不易,不能给人添麻烦。”“我始终奉行与人为善的原则。退职离厂时,党政一把手给了我较高评价,我最在意的是他们说我人品很好。知足了。”

2

赵盛基并不是一个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他有时也会感觉束手无策。“但我能宽以待人,自己本身也没什么过高的欲望,能克制自己,顺其自然。”他说,自己一生当中,考学、工作、成家,都挺顺利,没什么大的挫折,工作中难免遇到困难的时候,“没什么好说的,迎头上呗!”

这样的性情,体现在文字里面,形成了鲜明的“赵氏风格”——每一篇文章,都在传达生活的智慧、做人的道理,在赞美人物的精神与品质,在欣赏人物的个性和情感,在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爱。他说:“我觉得自己生活在真、善、美、爱之中,就得多发现多弘扬真、善、美、爱——正能量吧。”

他的许多作品,来自自身的现实生活,来自对周边美好人事的细心观察和感悟。记者提到他的一篇短文《年老情稠》,写“姥姥晚年的两三件小事”,赵盛基说:“是我家的真情实事。”

姥姥晚年糊涂了。为了方便照顾,妈妈把她接到我家,夜里与自己睡一个炕。怕她半夜起来掉地上,妈妈睡外边,让姥姥睡里边。姥姥要下炕,必须经过妈妈的身体,这样就会把妈妈碰醒,妈妈就能照顾姥姥下炕了。

一天半夜,妈妈突然被轻微的响声惊醒。妈妈开灯,看见姥姥已经下了炕。妈妈扶着姥姥上完厕所后很纳闷,她问姥姥:“娘,您怎么下的炕,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姥姥说:“我怕耽误您睡觉,小心加小心,慢慢地从您的脚底下下来的。您很累,多睡会儿吧。”

一次,水缸里没水了,爸爸去挑水。刚出门不久,姥姥就要出去,她对妈妈说:“让个老头子去挑水,让人家笑话不?我出去迎迎。”这年,爸爸已过七十,姥姥也到九旬。

姥姥晚年的两三件小事,妈妈已经对我说起多次,每次都让我眼里噙满泪花。

▲山东烟台老照片

3

赵盛基的人生态度,一以贯之。记者问他:“为什么要去写这样的一件事,或这样的一个人?这样的事或人有什么与众不同吗,是什么吸引了您?”他说:“碰到能打动我的触点就写,否则就不写。”

记者问他,什么是触点?他的回答颇让人深思:“凡是能感动我的,有感悟的,能说明道理的都是。我叫它触点。这大概就是所说的灵感吧。英雄事迹能感人,但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小事,也能让人感动——能让人温暖眼热的,都能打动我。”

《摊在两边 爱在一处》是很好的例子。一对平凡的夫妻,他们的爱自然而平常,但他们万万想不到,经过赵盛基的书写,他们的爱是那么感动人心。这个摊点,离赵先生的家不远,他常经过那里,“一次经过时,偶然发现了这一幕,当时很感动,但一直没写,也一直没忘。过了很长时间,又想起来,就写了。”

这里有两个摊位,一个在路北墙根下,一个在路南银杏树旁;一个修鞋,一个修自行车;修鞋的是个女人,修车的是个汉子。二人年龄相仿,个头不高,50岁上下,他们是来自南方的一对夫妻。

他们来这里有十几年了,我每次从这里经过都会见到他们。我常陪妻子来修鞋,妻子也常陪我来修车。一来二去,就发现了他们好多“秘密”……

赵盛基的另外一篇不错的文章《爬到山顶之后》,是根据历次爬山观察感悟的总结。简洁明快、具有民间文学叙事风格的《两个大师傅》,也来自真实生活,“就是这两个大师傅一个节约,一个铺张,我了解这二人,我就是把这个事叙述出来而已。”

在文字创作这件事上,赵盛基不刻意、不勉强,“只是有素材就写,没有也不强写,顺其自然。”“我是把写字当成娱乐。我没什么欲望和追求,只当是下棋打牌吧。”把写作当成下棋、打牌一样的娱乐,真是一种有趣的活法。

“顺其自然”之下,41岁才开始写作的赵盛基,至今发表了数千篇文章,有的文章还被选为研究生考试题,大量文章被报刊转载、书籍选用,表现出超强的传播性。

我们常用“人如其文、文如其人”来评价写作者,于赵盛基而言,《爬到山顶之后》里的一段话,很能体现其人与文二者的统一:

“休闲、旅游的时候,总爱与同伴爬山。有的山容易爬,有的山则爬得很艰难,有些人就半途退缩了。然而,不管多么艰难,总有一些人非要爬到山顶不可,我就是其中之一。”

爬到“山顶”的赵盛基,成了生活的哲学家,生活之美的发现者。

采访实录

Q:您的作品,大致可分为历史类故事、国外故事与人物、生活工作中的故事与人物、动植物小品,您是怎么判断素材的价值、选择和利用这些素材的呢?

我的标准一是能触动我,二是能给人启发,三是尽量新颖。

Q:您的作品有多少是来自阅读到的材料,有多少是来自自己的生活,有多少是来自对生活的观察?

初始写作时百分百都是来自生活,后来看的文章多了,来自生活现实的少了,大约占百分之五十吧。

Q:写了这么多之后,有没有越来越不好写、局限越来越大的感受?

是的。现在读者的鉴赏能力越来越强,报刊要求越来越高,自己的思路跟不上,寻找素材也不容易,还怕撞车,是感觉有难度。

Q:如何看待自己的文章传播很广、转载率很高?您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

大概一是编辑厚爱,二是读者喜欢吧。这类文章写作高手很多,总感觉我相差太远,不断学习吧。

Q:您会把自己的作品归类于心灵鸡汤吗?您如何看待所谓心灵鸡汤的文章?

有些有点像,但这碗鸡汤好像名声有点不大好。不管怎样,我还是愿意的。像有些写旅游的,一些早期的散文之类都不是。(心灵鸡汤的文章)虚假不可取。

Q:正如一句耳熟能详的话:美无处不在,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但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很多人是盲目的,不盲目的也有很多是麻木的,对美好的人和事故意视而不见,更甚者会去破坏、糟蹋,心中只装得下自己一私一利。您的文章对改善世道人心功莫大焉!如果说您是生活的哲学家,生活之美的发现者,您认可吗?以您的人生经验,怎么样才能做生活的哲学家,生活之美的发现者?

不不,着实不敢当。美是自然存在的。实际上,生活之美随处可见,总会撞你的眼,留心就是。本月十五号郴州日报发了我写的《抬手的温暖》,事情小得不能再小,但也是美啊!记下来就是。

Q:您对社会和未来的状况有信心和期待吗?

有!必须的。

作者简介姚元权,《特别关注》编辑、记者

人物简介赵盛基,笔名:盛基、肖成、金沙滩,多家知名刊物签约作者。出版有哲理美文集《草与金》《不要因为没有阳光,便拒绝走进春天》。

版权声明欢迎转载,请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湖北特别关注”

主编| 马慧莲 编辑| 姚元权 策划| 罗毅

责任编辑:

网址:人物|赵盛基:生活的哲学家,生活之美的发现者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08631

相关内容

赵盛基:生活的哲学家,生活之美的发现者
【刘悦笛、赵强】从“生活美学”到“情本哲学”
美好生活的生活美学之维
【赵吉惠】论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精华
《倦怠社会》:反思现代生活的哲学之旅
艺术家赵子辰|把残缺变成“美”的中国美学
《日用之道》:从平凡器物之美思考中国人的生活哲学
哲学基本问题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表现为()
【李淑梅】哲学实践基础的发现与哲学的变革
《哲学的指引:斯多葛哲学的生活之道》【价格 目录 书评 正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