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预告丨新知大会03:工具还是“超人”:如何认识人工智能和人类自身?

发布时间:2024-12-31 03:04

人工智能如何理解和预测用户情绪 #生活知识# #科技生活# #科技心理学#

▲点击图片阅读 三联·新知大会第五季

哲学很容易由最大概念联想到最大问题,其中有着误导性。那些最大的问题只不过是语法和逻辑的产物,是虚构的困惑。 …… 价值上优先的事情不等于语言或逻辑上更大更高的存在(往往不是),而往往是与人的存在有着切身性或高度相关性的事情。当然,假如人能够达到上帝的视域,那么一切事情都不重要。佛家或庄子也有类似的超越眼界,如果众生平等、万物等值、齐万物、齐生死,也就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了。这说明,如果眼界齐天地,就不需要价值观了。只有鼠目寸光才会有价值观,可是人正因为“鼠目寸光”才得以存在,这是一条直观而知的存在论真理。

三联·新知大会第五季

智慧之镜:

生命、智能与人类的“近未来”

4.26(周三)晚19:30-22:00

03工具还是“超人”:

如何认识人工智能和人类自身?

嘉宾: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孙茂松(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

李嫣然(北京大学计算语言所)

苗千(《三联生活周刊》)

人工智能一直在稳步地进展。从“深蓝”战胜当时的世界国际象棋冠军、AlphaGo战胜当时的世界围棋冠军,到ChatGPT的出现,人工智能开始进入到普通人的生活。人工智能研究和电子计算机几乎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和发展,而且从开始就受到了其创始人阿兰•图灵的重要影响,一个根本性问题一直延续至今——人工智能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模拟人类?人工智能究竟是不是一个尽力去模仿人类的游戏?不断发展的人工智能对人类社会能够造成怎样的影响?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之下,人类如何定义自身?究竟什么才是人类所独有的?自我意识?智力?情感?创造力?直觉?

我们将邀请人工智能技术、复杂科学和哲学三个领域的学者,共同介绍、探讨上述问题。

最大的与最重要的

文 | 赵汀阳

人们忍不住想研究“最大的”困惑,许多哲学家也这样想,然而劳而无功的一个原因是,最大的困惑往往来自一些最大的概念,而最大的概念却未必有着相应的真实对象。语言的分类学自然而然会产生一些“最大的概念”,其功能是建立一些大集合,但大集合本身却不是那些集合里的成员,就像仓库或货架不是在售货物。而且,最大的问题也未必是最重要的问题。孔子所说的“大哉问”,其中的“大”不是规模之大,而是重要的意思。哲学为什么迷恋最大概念或最大问题?维特根斯坦恐怕会说是一种“思想疾病”。

插图选自《随笔:赵汀阳漫画》(赵汀阳 著 三联书店刊行)

下图同,不再重复说明

语言的分类系统最早或源于生活所需的识别能力,主要是物种分类。杀人的刀,煮饭的锅,能吃人的大虫,不能吃人的小虫,能吃的植物和动物,如此等等。亚里士多德的分类学就属于物种分类,他建立了“科学的”物质分类(在当时算是科学的)。分类意味着给事物在存在秩序中分配位置,让万物各就各位以便理解。是不是可以有怪异的分类法,是个有趣的问题。博尔赫斯虚构了“某本”中国百科全书 [1],其分类学离奇诡异而难以置信。福柯说他看了笑得不行,于是把这个故事用于《词与物》一书的开篇,用来说明什么是“不可能的思考” [2]。这个虚构的中国分类学之所以在思想上是“不可能的”,在于其分类学没有逻辑一致性,属于乱分一气,标准不统一。但什么样的分类学是合理的,这个问题却不简单。把蟑螂、蚊子和蝗虫归为害虫,这是人文标准,蟑螂、蚊子和蝗虫会反过来认为人才是害虫;把黄金白金之类归为贵金属,把钻石归为宝石,把某些硬木归为高级木材,都是人文标准,就自然本身而言,黄金和铁,硬木和软木,钻石和花岗岩,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按照不同的生活脉络可以建立不同的分类学来处理不同的问题,并无客观标准。伦理性的分类就是与自然性质无关的一种分类,但对人类生活很重要,如果不分好人坏人,生活就过于惊险了。伦理分类甚至延伸到动物身上,比如好马驽马,好猫好狗之类,就其参与了人类生活而言,这些分类就不太离奇了 [3]。

科学的分类学越来越多地进入通用分类学,但通用的分类学仍然主要沿用语言的分类学,主要服务于生活情景的识别需要。分类涉及许多复杂而混乱的事情,并非那么理所当然。语言需要标记事物的可检索性,检索性首先就是归属性,即亚里士多德定义的“种加属差”。归属系统的逻辑就是集合论。直观地说,分类学的基本方法类似于仓库收纳法,每个概念在概念系统中都有其“应该在的”位置。不过什么是“应该在的位置”,就有争议了。如果将分类学的索引倒映为现实结构,概念也就以唯实论的方式随之倒映为事物,于是金字塔式的概念归属系统就“无意地”以倒映的方式虚构了一些事物。分类学“塔尖”是一些最大的概念,诸如存在、实在、物质、精神、上帝、世界、宇宙、时空等等。这些最大的概念具有语法性或仓库性的收纳功能,却未必都有与之相应的存在或与之相应的最大问题。哲学很容易由最大概念联想到最大问题,其中有着误导性。那些最大的问题只不过是语法和逻辑的产物,是虚构的困惑。追问最大问题类似儿童的好奇,儿童在追问事物的原因时会不断追问下去,一直问到完全无法回答。但无穷追问并不是哲学。

无限性(无穷性)是思想的界限。最大的概念涉及无限性,而无限性不可能被思想。事实总是有限的,如果一定要思考无限性,就只能不顾事实。不顾事实的想法被哲学美其名曰对“超越性”(transcendence)的理解。哲学为了理解无限性,就假设了一些不受经验事实限制的纯粹概念以便“超越”事实,所谓“纯粹”(pure),就是不顾事实的意思——我相信没有更好的定义了,对纯粹性的其他常见定义都是同义反复的重言式。纯粹概念按照无限可能性去设想,于是“理所当然”比事实大得多。纯粹概念自有语法上或逻辑上的重要功能,但并不因此意味着与之对应的哲学问题。只有把存在约束在有限可能性中才能够形成确定性和可理解性,否则无以理解。可以作个类比,数学里的“无穷大”概念有着重要功能,但我们不可能真的知道无穷大的数到底是什么,因为无穷大的数不存在,在数学里没有能行方法能够把它真的构造出来,所以不存在。每个世界都有与之相配的存在论,在数学世界里,真命题是其中的合法存在,而建构数学真命题的必然方法就是数学世界的存在论。一个确实存在的数,或一个能够被证明的命题,需要一个有限步骤的构造过程即“能行的”(feasible)过程来把它构造出来,否则不存在。要构造无穷大的数就需要无穷步,而无穷步是永远无法完成的事情,所以无穷大的数不存在。同理,具有无穷性的最大概念在意义上也无法完成,因此无法形成相应的最大存在或最大问题,思想世界的“存在论”同样不支持无法确定意义的问题和对象。绝对精神、绝对存在或上帝,诸如此类,之所以说不清,不是因为语文能力差,而是因为它们不存在,之所以不存在是因为不存在确定其意义的构造方法。以为有了能指就有了事物,这种幻觉可以请教弗洛伊德。

这里的分析借用了数学直觉主义的核心概念“构造”和“能行性”。数学直觉主义是最保守因而也是“最可信的”数学,其缺点是限制了数学的想象力,它能够信任的思维相当于图灵机的概念,但它可以接受有想象力的系统设计,只是不承认非构造性的命题。这里借用来论证包含无限性的最大概念无法形成有意义的问题,但并不否认最大概念的思想功能。在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质疑上,直觉主义的构造性论证好过分析哲学的经验主义论证。分析哲学的打击点是形而上学命题缺乏真值因此无意义。这个“降维打击”很有效,但副作用太大,完全拒绝形而上学就几乎毒死了思想,哲学再无想象力。事实上形而上学在思想中具有不可省略的功能,尽管不是描述性的知识,却有结构性的功能,所以不可废除。

然而,最大概念有着类似毒品的诱惑力。观念论者有一个捍卫最大概念的办法,就是把最大概念设定为不需要证明的初始概念。比如“存在”设为初始概念,那么,就其分析的语义而言,只能获得重言式“存在即存在”,这显然无用,于是还需要设定关于存在的某些公理,比如“存在蕴含任何和一切存在”。但这样就出事了:蕴含一切的最大命题,就是至大无边的“一”(the One of oneness),似乎可以“自动地”推出所有事情,可惜是个幻觉。最大命题的语义里并不包含如何推出一切的方法,就是说,不包含由“一”如何变出“多”的建构性方法;其次,在逻辑上看,只有假命题才能蕴含一切命题(包括一切假命题和真命题),这条定理的意思是,真话只能蕴含真实,而假话蕴含所有一切事情。这意味着,无所不包的最大命题必定是一个假命题——这是形而上学的“阿喀琉斯之踵”。逻辑发现的这个秘密对于形而上学是灾难性的,它说明了,真理是真命题,但“绝对真理”却是假命题。

这里只是质疑最大概念必定蕴含最大问题,但没有怀疑大概念的重要功能。如前所述,大概念是思想的划分-收纳形式。没有划分就是混沌,也就没有思想了。绝对、存在、物质、精神、现象之类的概念可以把各种事物“收集”起来,就像集合的收集功能,但把功能当作知识对象则是思想错位。哲学需要研究的是重要概念和重要问题,而 “重要”不等于“宏大”,重要性与价值有关。

除了使用语法-逻辑系统,思想还同时使用着另一套系统即价值系统,用来评估任何事情的重要性,依据的是行为逻辑。语法-逻辑系统设定了思想的可能性,但没有设定什么是值得思想的,这就需要价值系统。我们在逻辑中去识别事物的存在论位置,却按照价值系统去理解事物的价值地位。语法-逻辑系统相当于思想的“地图”,而价值系统相当于思想的“资源图”,两者形成了思想的坐标。价值上优先的事情不等于语言或逻辑上更大更高的存在(往往不是),而往往是与人的存在有着切身性或高度相关性的事情。当然,假如人能够达到上帝的视域,那么一切事情都不重要。佛家或庄子也有类似的超越眼界,如果众生平等、万物等值、齐万物、齐生死,也就没有什么事情是重要的了。这说明,如果眼界齐天地,就不需要价值观了。只有鼠目寸光才会有价值观,可是人正因为“鼠目寸光”才得以存在,这是一条直观而知的存在论真理。

概念的逻辑次序是按照事物的分类学、集合论或语法规则去构造的,而事物的价值次序则从人的需要出发,于是,逻辑次序表现为等级制的梯次,而价值次序却表现为人与事物之间亲疏远近的关系梯次,就是说,价值次序不以“归属性”而以“亲疏性”作为原则,表现的是人与事物的价值距离而不是逻辑距离。价值距离最重要的参数是需求和行动能力,超出动词能力的事情就不成其为问题而只是幻想了。所有与需求和行动直接相关的事情都有着优先的重要性,比如经济、道德、政治、法律等等;或秩序、制度、权力、利益、权利、责任等等;或冲突、博弈、战争、和平、均衡等等,这些事情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事关生死存亡。语法-逻辑系统设定了思想空间,而价值系统在思想空间里指定了实践路线。思想限于逻辑而服从价值。

[1] Jorge Luis Borges: The analytical language of John Wilkins. In Other Inquisitions 1937-1952.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93.

[2] Michel Foucault, The order of things. Vintage Books, a division of Random house, New York. 1994. Preface.

[3]曾经有个欧洲的语言学家和我聊到博尔赫斯“那本中国的百科全书”,他说,按照其逻辑,就可以有“破坏家具的猫”、“不听话的狗”、“难看的树”之类的分类,那么分类学就过于肿胀了,中国的思维真的如此奇怪吗?我解释说,当然是虚构的,中国肯定没有这样有创意的分类学。不过如果把对生活的参与度设定为变量,就没那么奇怪了。如果尊重“事物本身”,不分好猫坏猫,按照这个逻辑就恐怕也不能区分好人坏人。如果所有“罪行”都不能用于分类,都取消了,人类离死就不远了。博尔赫斯虚构的那本百科全书是荒谬的,那是他出于分析问题之所需。分类的合理性在哪里?是一个未决问题。

一个或所有问题

赵汀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3-4

ISBN:9787108075895 定价:69.00元

赵汀阳的原创哲学作品,提出“创世存在论”的形而上学论断,其核心观念,是创造者视域和动词哲学,这是传统哲学因文化或历史原因而错过的重要问题。很久以来,创造者和创世论的问题“法定地”归属于神学,人的思想身份被设定为认识者,而认识者的视域落在了“名词哲学”上,研究如何知道“什么是什么”。追踪名词的视力看见了静态事物,但对于动态行为就视线模糊了。名词无法说明动词,而人类行为及其创作困境都是动词造成的,名词思维不足以穿透甚至错过了人类的存在何以存在的存在论问题。

人类作为创造者,思想对象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于是,可能世界从逻辑概念变成了如何为存在建立秩序的创世存在论问题。自然没有指定人类必然和必须产生如此这般的文明,历史性的文明创制并非基于必然的真理,而是基于对可能性的选择和设计,所以说,本源始于创制,或者,创制即本源,因此,把可能性创制为现实性就是一个存在论的本源问题。

历史·山水·渔樵

赵汀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9-11

ISBN:9787108066657 定价:38.00元

赵汀阳的最新“思想小品”,一个“实验性的文本”,由三篇长文构成,分别是《历史为本的精神世界》《山水是大地中的超越之地》和《渔樵为何论古话不休》。作者以一种“哲学与诗”的方式来论述他的历史哲学和对中国文明的基本理解:历史乃中国精神世界之根基,中国文明之所以始终以历史为本,在于把历史变成了方法。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密码或关键意象是山水和渔樵耕读。作者尝试提出一种“渔樵史学”,认为虽然在学术性、丰富性和可信性上远远不及以司马迁为代表的太史公传统,但渔樵的论古方式提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有着形而上深度的历史方法论,尤其与一种文明的生死问题密切相关。>>>赵汀阳:山水就在社会的近旁,看得见社会,也因此看得见历史

随笔:赵汀阳漫画

赵汀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2-12

著名哲学家赵汀阳的漫画集。精选其二十余年中“随手涂鸦”的漫画作品近一百七十幅,其中若干幅曾发表在1997—2007年的《读书》杂志上。漫画作品种类丰富,有钢笔,铅笔,墨笔,版画,丙烯画等,均为作者在从事哲学工作之余如开会,小憩等,随手画就的一幅场景、一个场面,或一个有意思的构思、想法或观念,无不智性、幽默,引人遐思,妙趣横生。 >>>赵汀阳:漫画把所有错误都画成令人向往的事情

第一哲学的支点

赵汀阳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7-5

ISBN:9787108058836 定价:55.00元

所谓第一哲学,即哲学的哲学,或称元哲学。这是哲学的根基,西方哲学把形而上学作为第一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哲学的核心概念,公认有笛卡尔的“思”和黑格尔的“存在”,赵汀阳此著提出并论证,哲学还需要“行”作为支点,现代哲学要从“思”的问题转向“行”的问题,从反思物的世界转向反思事的世界,事的世界就是人创作出来的生活,接续了他一贯的主张——哲学旨在讨论关于可能生活。

赵汀阳的哲学著作,特点在其很强的思辨能力和晓畅的文字表达,逻辑缜密而又别开蹊径,读来给人以思想的乐趣。他的哲学研究路径是,运用西式哲学的方法,处理中国思想的问题,因而既有西式哲学的逻辑性,又具有中国哲学的旨趣,故其思想被称誉为“中国人的形而上学”。

大家都在看

书单 | 三联2023年3月书刊推荐

—END—

欢迎点“在看”,分享转发到朋友圈

当城市进入午夜 书店就是灯火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图书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在看

责任编辑:

网址:活动预告丨新知大会03:工具还是“超人”:如何认识人工智能和人类自身?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11302

相关内容

活动预告丨新知大会03:工具还是“超人”:如何认识人工智能和人类自身?
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
人工智能如何彻底改变健身和健美运动
“具身智能”如何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化”
新闻分析丨“具身智能”如何加速人形机器人“进化”
自动化和人工智能,真正的区别是什么?
人工智能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哪些巨变?
专题丨人工智能系统安全综述
人工智能:“创新颠覆”还是“生活助手”
人工智能技术会如何影响青年就业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