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Long Reading Project 第一弹:艺术与废弃物

发布时间:2024-12-31 10:34

城市废弃物艺术:将废弃物转化为艺术品,提倡循环经济 #生活乐趣# #生活艺术# #城市生活艺术# #城市绿化艺术#

《艺术世界》323期

2017长读特别项目

LRP 2017

艺术与废弃物

Art & Waste

目录及购买方式见文末

BEYOND EARTH

艺术与废弃物看似两个极端,前者被用来衡量文化的复杂性与成熟度,后者被视为文化的范明。然而,艺术和废弃物并没有明确的分界,废弃物可以是我们与物质世界的关系中的核心。与废弃物为谋的艺术家并不鲜见,他们通过装置、摄影、电影等多种形式进行“废弃物创作”,挑战或转化人们的成见。本期长读起始于深埋地下的不可见的物质——核废弃物的辐射,然后着眼点缓缓升高,我们看到的物质也越来越大:碎片、物、人、居所、建筑、空气以及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

“长读” 项目(简称 LRP)是《艺术世界》杂志 2017 年推出的常年出版项目,该项目一方面希望为艺术杂志输送更专业、更复合、更新鲜的人才,为一切热爱艺术、生活且思维活跃的头脑提供自我实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立足于当前艺术纸媒现状,不断开拓纸本媒介的丰富可能,为艺术本身打造存储知识、文献与档案的房屋,架设通达世界的交通枢纽。

2017“长读”项目终审评委会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艺术世界》杂志主编龚彦,英国艺术评论家及策展人凯伦 · 史密斯,中国当代艺术评论家和策展人费大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学院教授陆兴华组成。2017 年 1 月 16 日,“长读”项目面向大众招募。2017 年 4 月 5 日,“长读” 项目终评会举行,通过对方案在国际视野理论基础文字表现力图像叙事等角度的考量,“艺术与废弃物”(边路原、朱欣慰)和“久视不见”(顾灵、李博文、周详 )两份方案最终脱颖而出,它们会于《艺术世界》杂志2017年10月刊和12月刊分别出版。

边路原(Rupert Griffiths)

朱欣慰

本期长读“艺术与废弃物”的编辑团队由边路原(Rupert Griffiths)和朱欣慰搭档组成。边路原是文化地理学者、艺术家、英国皇家霍洛威大学文化地理学博士和曼彻斯特大学建筑与城市问题研究硕士,其作品及研究关注艺术、建筑、城市,聚焦于有关边界与缝隙的想象,如城乡中被荒废、低估和无视的区域,现为英国伦敦大学金匠学院访问研究员。朱欣慰是英国埃塞克斯大学文学、电影、戏剧研究系文学博士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英美文论与文化研究硕士,她的研究聚焦材料实践与媒介技术,涉及文学、 图像、电影、文化史、文化研究等领域。

在本期杂志,边路原和朱欣慰包揽了长读方案“艺术与废弃物”82页内容的策划、研究、采访、撰稿、翻译和排版设计,他们将这一期长读看作一个交流性与私密性并存的空间,以设计形如迷宫般的建筑空间的方式来整合内容,试图探寻不同的房间如何与其他房间相连。本月,他们还将通过视频演讲,分享他们创作本期长读的概念初衷和幕后故事,敬请持续关注!

无形 THE INVISIBLE

我们对某些废弃物的认识是抽象的,它们看不见也摸不到,我们只能通过中间物来知道它们的存在。但我们在感觉域上的空白却被意象填满,这些意象很可能来源于电影、网页、书籍或电视。这样的废弃物指示出存在于我们感官之外,肉眼看不到却无法回避的无形之形。

泰伦·西蒙《黑方块十七》(Black Square XVII )创作于2015 年,由西蒙与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ROSATOM)及莫斯科车库当代艺术博物馆(Garag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合作,纪念俄罗斯至上主义画家卡济米尔·马列维奇(Kazimir Malevich)创作《黑方块》一百周年。西蒙取用来自大莫斯科地区的原子能公司和一些工厂的核废料,将它们经玻璃化处理后形成一个立方块。立方块储存在一个金属盒中,由混凝土加固后放置在一个由陶土层包围的储藏室中。虽然它在2015 年 5 月 21 日制成,却至少要等到3015 年之后才能面向公众,那时其放射性将减小至安全级别。在车库美术馆的墙上有一块立方槽耐心等待着在千年之后收纳这个黑立方,将黑方块展览世人。

泰伦·西蒙(Taryn Simon),《黑方块 十七》(Black Square XVII),放置作品凹槽,80cm×80cm,2015

倾倒玻璃化核废料制作“黑方块 十七”

物 OBJECTS

2005 年,秦思源(Colin Chinnery)发起一个叫作“城市声音”的项目,在北京聚集了声音艺术家、理论学者与现场录音师, 一同记录这座当代城市的音景。2015年,秦思源听到当时项目中录下的一段出租车计价器的录音,计价收款时那段特别的、带有嘀嗒韵律的响声,在一瞬间将他带回 2005 年。。他灵光一闪,何不用声音来写北京的历史呢?于是就有了“北京声音博物馆”的诞生——用声音从感官层面与人们的记忆相连。这个项目找出了从二十世纪 30 年代到90 年代间消失的声音,如旧时出租车计价器的声音、鸽哨、垃圾车的铃声,等等。这些物发出的声响被高质量的设备记录下来,构成北京音觉历史档案。这些录音激活的回忆以及听众之间的对话也被记录下来,给声音的历史材料增添了一份口述史。

北京声音博物馆,鸽哨声

北京声音博物馆,马铃

天外 BEYOND THE EARTH

宇宙中发亮的微粒是《漂浮》(Adrift)关注的重点。该项目由电影制作人凯斯·勒·古德赫(Cath Le Couteur)与作曲家兼声音艺术家尼克·莱恩(Nick Ryan)合作完成。他们的灵感来自于一个太空中的小亮点——宇航员皮尔斯·赛勒斯(Piers Sellers)在 2006 年太空行走时不小心遗失的抹刀。其实仔细考察地球周围这些小亮点就会发现,每一个其实都是来自地球的人造物体,它们的运行轨道都被实时监控。这些人造物在太空中形成了一个物质档案库,记录了过去几十年的航天历史,也筑成一个不断在环绕地球运动的动态文明遗址。

纪录短片《漂浮》将太空垃圾的故事作为主要素材。三件太空垃圾成为三个短片的主题:一颗卫星、一套太空服和一块气象卫星的碎片。它们还拥有各自的推特帐号,成为聊天机器人。莱恩设计的声音器“机器 9”(Machine 9)用实时数据将太空垃圾在空中的运动转化为声音。“机器 9”中有个 1.8 米的铝柱,上面刻录着一千条音轨。设备检测着天空中一个半径为 600 千米的范围,这一检测区被称为“虹膜”(iris)。每当一件太空垃圾从“虹膜”上掠过,设备上的雷达可以监测出该物体的大小,并根据其尺寸选定与之对应的声音。

《先锋》,艺术创作作品,艺术家提供图片,作品来自 Daffy London

“机器 9”,Nick Ryan 提供图片

全刊目录

编辑 / ArtWorld

click「阅读原文」,购买新刊“艺术和废弃物” !

责任编辑:

网址:2017 Long Reading Project 第一弹:艺术与废弃物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13337

相关内容

废弃物的艺术
废弃物的艺术再造.doc
环境艺术家用人类丢弃的“废物”,给了你一个惊喜!
LONG玩艺儿
当艺术遇见废弃物 看多国艺术家如何“变废为宝”
废弃物变艺术品,国际零废物日学校师生创意涌现
废弃易拉罐+人物涂鸦=艺术品
有创意 小学生把废弃物做成“艺术品”
含砷工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技术探讨
联合再生:一起用废弃包装瓶改造新发明!|4月13日|昆明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