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汇总十篇
学习新技能策略20: 不断反思和总结,提高学习效率 #生活技巧# #自我提升技巧# #学习新技能策略#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篇(1)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1—0039—01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按照国家课程标准,一些贫困农村学校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甘肃省通渭县是一个贫困落后地区,教育基础薄弱,尤其是开展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大的难度,在乡镇中小学中计算机设备严重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难以提高。笔者作为一个农村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为探索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作了大量的工作,总结了一些方法和策略。
一、有效的教学方法
1. 形象比喻法。信息技术课程中有一部分基础理论知识,农村学生基本上没有接触过或很少接触,给授课带来一定的困难。学生学习这门课需要掌握很多硬件和软件知识,要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基础知识,光靠讲解知识概念、定义等理论性的东西是难以办到的,一些名词术语很难被他们接受。适当采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极为重要。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比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如,在讲网络中的域名和IP地址时,我以名字和身份证号打比方讲解: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网络中的计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我们用域名和IP地址来区分,IP地址可以唯一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的域名和IP地址的概念。
2. 兴趣驱动法。在教学中,我发现在激发起学生兴趣后,再加以适当的引导,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提高,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符合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规律,又避免了传统教学死板僵硬的陈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驱动学生自主学习,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这种“兴趣驱动”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VB语言时,我首先向学生介绍VB语言的实用性和易学性,并给学生现场演示用VB语言编写好的程序,进而使学生尝试用VB语言编写小游戏程序和实用小软件程序。
3. 实践操作法。上机实践可以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并将其转化为技能。对农村学生来说,通过实物直观展示,可以让他们明白计算机不像他们想象中那么神秘,触摸不得。在讲计算机硬件知识时,可以挑选不同型号的内存条,课前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上课时一边展示一边讲解,通过课堂的讲述,使同学们明白它们外观上的不同之处,进而了解它们功能上的差异。另外,在同一台计算机上先后插上内存大小不同、类型不同的内存条后,开机打开同样的窗口,运行同样的程序,让学生体验一下不同的内存型号与计算机的运行速度有何差别。通过这些实物观察、分析、演练,让学生很快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硬件知识。
篇(2)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达成教学目标,又能让学生多学。我认为,保证学习语文课堂教学高效性的前提是教师要有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提前布置学生预习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与能力,而这种要求尤其表现在课外的预习环节,学生通过相关的学习资料,从搜集到整理,阅读与思考,可以获得与文本相关的大量信息,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预习过程中,学生熟读课文,学习生词,理解词句意思。课堂教学中减少了大量的时间,教师先要进行纠正、引导、巩固等,就可以实现教学的目标,真是事半功倍。
二、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师的责任是“教学生学”;教学改革家魏书生教改的核心经验也是教师应坚持指导学生自学。由此看来,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指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是主导,教师的任务是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多练、重点突出、中心明确、言简意赅、能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保证课堂练习的数量和时间,而且要讲究练的方法和保证练的质量。只有将讲授、阅读、听说和练习巧妙地搭配起来,才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做到懂、熟、会。学生是受教育者,是主体,他们和教学的成败息息相关,因此他们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然而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质量都有赖于教师的教导,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就必须进行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记笔记,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复习功课,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了这些,课堂教学效率才可能稳步提高。
三、进行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提问是触发学生思维的引言,是激发学生觉悟的契机,是教学检测的手段。提问的质量制约着教学进程能否推进,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要运用好提问,应当注意这样几点:
1.提问要有计划性。一堂课要提问几个问题,对于所提题的切入角度都要进行精心的构思。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教师要胸有成竹,精心策划。提问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教师思路明晰,也对学生思维起着潜在的导向作用。
2.提问要有启发性。提问要促进学生思考,要减少或避免走过场的应答式提问――简单地问“对不对”、“好不好”这种应答式的提问,思维的含量很少,表面热闹,价值不大,而这样的提问在教师实际课堂教学中大有存在。
3.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可过浅,以免走过场;又不可过难,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把大的、难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小问题,以减小每次提问的难度,减小提问之间的坡度,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四、灵活处理教材,优化课堂教学
教师上语文课,首先当然需要对教材作一番处理、而为何灵活处理当然颇有讲究。如新课的“开启”要扣人心弦。可用之招:其一是巧设悬念、激发兴趣。让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生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其二是活变题目,以点带面。加深印象,这样点面结合,既注重了阅读训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创新意识。其三是创设情景、酝酿情感,为使学生尽快地感知教材,教学过程中力求酝酿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和情绪。
五、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篇(3)
一、前言
高中历史是一门较为基础的人文科学,主要是较会学生如何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和了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学会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善用科学的历史观,对于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等方面将发挥出极为重要的作用[1]。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历史课的最大特色就是强调记忆性,成为单纯的复述性的学科。很多学生都喜欢历史,但是不喜欢历史课,学习方法不好,学习效率不高,本文就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方法与备考策略进行探讨。
二、高中历史的有效学习所要求的基本素质
1、背功:其实历史很多人认为要死记硬背,其实不然。在高中历史考试中,要全部默写的当然得“硬”背,但是要抽取关键字,一句中总有一两个是关键字,只要抽到关键字,整句话的意思也就差不多了。(当然,不能改变史实)。同时,自己要善于总结,做小抄,可以按时间顺序,按事件类别顺序等等,以一定的规律去记忆,效果更好。小抄可以随身携带,有短暂空闲就可以拿出来瞄一眼,把记忆时间化整为零,即免去打断时间背书的痛苦,效果亦比死背书要好。毕竟在路上或者其它时候想起一个模糊的地方的时候不一定带着书,却能够带着小抄[2]。
2、练习:想要学好历史,练习是肯定的。试卷和练习册里的题目在考试中占较多(比如我们的段考历史80%都是试卷、练习册和书本的)。试卷和练习册是帮助复习高中历史的有效工具,每次做的时候,都要好像是明天要检查,而且对、好、工整之类的要求来做练习。同时,认真分析你的考试试卷,看哪些地方丢分,把做错的题好好分析,看错在哪里,这样明白了问题所在才好对症下药。准备一本错题集,将错题记下,认真分析错的原因,然后举一反三,看这样的重点内容还有哪些,这样的题今后碰到怎样才不会出错,然后不时翻看,不要等到知识完全忘记了才去复习。
3、课外:学好历史,除了课内还有课外。在学习课本的基础上,还要从电脑或课外书中了解有关的历史知识,以便帮助加深印象,开阔眼界,在考试中如果考到课外知识,你就能够得心应手。学历史就像看故事一样,只要你喜欢听故事,你就会喜欢历史这门课程,不要只看老师说的重点,小字也去看看,这样你就会增加对历史的兴趣,时间是积累财富的本钱,多花时间去看去记,你一定会喜欢历史的,这样你就不会觉得历史难了。
4、复习背诵:一次背完了还不行,得经常复习,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得心应手。(告诉你,我一般都在睡前反复背历史,效果不错。)另外,最重要的是你对历史的兴趣,没有兴趣你不管怎样都会开小差的。还有,就是“勤”。要有一个知识结构知识网络知识体系。方法是自己编结构图表,将课文中的章节目内容用一个大表格整理出来,所有的知识用简短的语言加以归纳整理。以后所学知识都放到这个框架里,你的知识就会很清晰准确,越集越多,且不会混淆了[3]。
三、应该及早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
我建议那些早已决定选择文科的人,一定要从初中,最晚高一时就开始注意积累历史方面的知识。它有一个知识沉淀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绝对不可以存有“临阵磨刀快三分”的侥幸心理。如果时间充裕,就能够详细地了解历史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将历史分成若干独立的部分,因为这会使你看不清完整的历史发展脉络,且容易犯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错误,而造成不能掌握历史的真正内涵,也许在个别的细节题上能得分,但一遇到综合论述性的题,就只会出现将凌乱的材料堆砌在一起的情况,留给改卷老师的不好印象,会大大影响你的得分[4]。
四、列好基本框架
每一学科都有自己的知识结构、线索,即基本框架。了解基本框架可以使大家对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清晰的认识。比如在学习秦朝时,可简单设计为:建立(包括时间、人物、都城)——巩固(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措施)——繁荣(指具体表现)——衰亡(包括衰亡的原因)。
掌握了这一简单的方法后,在今后学习汉、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时,就可以自己来归纳学习,对每一朝代的特点可以自己补充。在这些大致内容列出来之后,不妨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说,为什么有些城市经常被作为首都,选择首都的标准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些标准?再比如,为什么有些朝代能坚持几百年,有些朝代却如昙花一现,各个朝代都有哪些相同或者不同的地方……我们在学习历史当中,要培养自己的就是思考意识,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去探究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会极大锻炼自己的思考能力和预见能力。
五、加强高中历史知识点的记忆
我们都知道,要学习好高中历史的前提和基础就在于一定要记忆住历史知识。但是从我们学生的角度来看,我们常常都被历史弄得非常烦恼,因为有很多东西需要记忆,而且就算把几本书都背下来也不一定会做题目。那么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们应该掌握和学习一些有效的历史知识记忆方法。第一,应该培养对历史的兴趣。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于一切情况,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要培养对于历史的兴趣。第二,要遵循记忆的一般规律,例如: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记忆,先理解后记忆,先记忆后理解、记忆和学习相互结合、边学习边记忆,还可以那些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的历史知识与比较陌生的历史知识相结合。第三,还应该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如数字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逻辑记忆法、联想记忆法、归类记忆法、图表记忆法、提纲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形象记忆法等。历史是记忆量最大的课程之一,厚厚几本书,内容多,头绪繁杂,如果没有科学的记忆方法,就很难把握好。我认为学历史最重要的是掌握好一系列的对比: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背景对比、特征对比……要善于将不同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在对比中掌握这些事件的实质。没有哪种方法是最好的,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那么就是好的记忆方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数字记忆法来记忆重要法案的年份。如“1689 1787 1789 1791 1889 ”(1889:日本 《大日本帝国宪法》、1791:法国 《1791年宪法》、1789:法国 《人权宣言》、1787:美国 《1787年宪法》、1689:英国 《权利法案》)[5]。
六、多组织交际性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交际性活动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的积极性,能够在活动中排除那种呆板、机械的“注入”,形成学生“自组织”,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我认为,教师在高中历史交际性活动可以完全放开对学生的控制,是活动的参与者,同时也可以是裁判者,要最大程度地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判定的模式为:教师启动—学生自学—小组讨论—组际交流—练习评定。可以围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历史问题来与学生展开了互动交流,让他们自己围绕这些问题来提出新的问题,然后通过查询资料来回答问题。当学生有困难时,教师不要轻易地给他(她)“标准答案”,而是设法引导,让他(她)自己做出正确或接近正确的答案。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也应该尽量地予以支持和鼓励。“交流-互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舞、呼唤和激励[6]。
同时,我认为老师在上课时要多关注学生思想,消除高中历史课堂沉闷死角。由于高中历史课程内容有些较为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实在太多,而有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速度较快,我们很多学生还没有听懂,他已经讲完了。所以,我建议我们的高中历史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有相当的耐心,而且教起来不能太快,必要的时候,速度要适中,等我们过渡到一定的时间了,才能按照正常的速度来教,尤其对于对后进生,更是要非常的耐心,而且决不能轻言放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后进生依然有着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鼓励和关爱,尽量地去满足他们的成功欲,多给他们具体的帮助指导和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有表现自己的机会,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7]。
另外,我觉得老师应该走近学生、融入学生。高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从生理和心理上逐步趋向成熟.凡事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看法,虽然这些见解、看法不一定完全是正确的。但老师首先要懂得尊重这些见解和看法,然后才能去引导他们。高中历史涉及内容繁多,受阅历和知识的制约,学生不可能对这些内容都感兴趣。他们往往都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学习态度。喜欢的就抱积极的态度去欣赏;不喜欢的,就表现出厌烦情绪,不认真听,不动脑想。其实这是所有人正常的反应。这就要求我们的历史老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加以引导,由浅入深地给学生进行教学,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谢志芳.再议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实践与思考——高中历史课堂“减负、增效、提质”策略探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0(03):133-136.
[2]冯旗红.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0):154-157.
[3]池志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实践体会[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5):166-169.
[4]胡林梅.谈谈高中历史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06):120-124.
[5]王稚韬.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学重在实施素质教育[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3):154-156.
篇(4)
观察学生在生物课堂中的学习活动,有一部分同学确实存在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和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课前无准备,一无知识上的准备,没有预习习惯;二无物质上的准备,连教材、资料等都没有提前摆好;三无思想上的准备,思维的兴奋点没有转向课堂学习。
(二)课上不专心,一心二用,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没有互动,甚至背道而驰;机械记录,被动接受,教师写什么就抄什么,思维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听评书型,上生物课没有动手的习惯。只有彻底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和方法,才能具备改进学习方法的前提保证。
二、提高生物课学习效率的方法与策略
从生物的学科特点和生物规律出发,在生物课中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应把握以下几点:
1.预习后再听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课前预习是上好生物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提条件,在教师围绕“四精”开展教研教学活动的要求下,预习显现出了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学生课前应根据教师安排的预习提纲和问题,认真预习。预习的重点对象是教材,做到预习后思考及课后练习,做到预习有笔记,带着预习疑问去听课。
2.学习活动与教学活动同步
在生物课中,学习活动是围绕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进行的,学习方法体现在教法的设计中,而教法的实施又促进了学法的转变。因此,教学活动中,学生应在教师组织引导下,充分发挥主体意识,调动自己的一切积极因素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使自己的学习活动与整个班级教学活动保持同步。做学习的主人,不做局外人和旁观者,从而达到师生互动、和谐共鸣的效果。
3.学会听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十万个为什么?”,“问题是学习生物的心脏”。解决问题是生物学习的首要任务,通过解题巩固和检查了所学知识,一定程度上说,解题能力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学生生物能力高低的标准。学会生物解题,提高解题能力一般都要经历从简单模仿到反复练习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长期过程。从解题能力形成发展过程分析,在新课、作业和测试讲评课中,学生应主动与教师配合,积极参与解题思路探索,积极完成课堂练习。学生要注意理解教师对例题中已知条件与设问间内在必然联系的分析,重视教师对解题思路和步骤的归纳,重视在讲解典型例题中对各种解题模式的归纳,就相当于增长了思考的时间,也就等于提高了学习的效率,重视养成解题的自觉领悟和自觉分析习惯,不搞“题海战术”,从而形成解题先易后难、“先死后活”。在解题学习活动中应区分例题的“分析过程”和“解题过程”的不同,既要学习怎样解题、更要理解教师为什么这样解题。不但要学习教师对例题解法的分析,而且要领悟教师对概念、定律的理解,实际应用过程中知识发生、发展、形成中所蕴含的生物思想方法。
4.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提升思维品质
“教学是思维的体操”。生物教学的本质就是生物思维活动的教学,思维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可见思维能力培养应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生物课堂教学中主要存在三种思维活动:生物学家的思维活动(体现在教材中)、生物教师的思维活动和学生的思维活动。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再创造,在生物活动中揭示和暴露生物家的思维活动使生物学家的思维活动复苏,然后指导、调节、控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从而实现师生思维活动的同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中起着主体作用,而教师则具有主导作用。学生学习生物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应该是一个主动的建构的过程。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在教师多角度、多层次的启发、诱导、提问下主动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主动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这样教师才能通过对信息的反馈把握住思维方向的调控,培养收敛思维能力。同时应敢于猜想和善于质疑,遇到与自己的不同见解,可举手提问,培养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提升自己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
5.重视小结,优化认知结构
按照教学环节,每节课结束前几分钟教师都会对整节课进行简明扼要的小结,通过小结使整节课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强调知识间的关系,使同学们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全面深刻。此时,同学们可不能因快下课而放松注意力,反而应认真听讲,并逐步养成自己独立总结的良好学习习惯。
篇(5)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为了弥补,老师不得不挤压学生课余时间,反复做各种习题。不仅是学生,就连老师也厌烦了这种恶性循环。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必须从提高课堂效率入手,向40分钟要质量。现就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
效率的含义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和取得的收获。其实,一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要突出重点的原因,也是现在课堂教学逐渐调整的原因.因为,我们发现孩子不能够集中40分钟的精力,那么每个孩子效率最高的20分钟出现在哪个时间段呢?这20分钟是集中出现还是分散的呢? 所以,我们要做的不是要100%地集中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孩子注意力的能力让她在有效的20分钟里发挥她的潜力.所以在设计教学预案时注意一些时间限制。连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我们应该注重设置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形式能力和提高认识真正起作用的时间,并充分利用好这些时间。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时间。教师满堂灌,或是一味地要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都是在浪费课堂教学时间。
二、准确把握课堂教学节奏。
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就要讲究动(“动”是讲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练习、解答、讨论。)静(教师讲,学生安静的听)互补。有人讲一堂课老师能使学生“静”的时候“动”起来,“动”的时候“静”下来,这堂课大体便成功了。我觉得此话颇有道理。 “动”和“静”就像音乐中的高低音组合,两种音组合的好,才能产生出美妙的乐章。只有“静”,教学成了老师的演讲或个人表演,学生就会被动而分散注意力;光是“动”,也不成其为教学。所以教师在每讲一个内容时,要给学生留有相互探讨,积极参与的时间,让他们在活动中理解、消化、掌握技能。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处能跑马,密处不透风。”意思是说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部分,则或放手自学,或以读代讲,是教学上的粗线条,是写意;而对重点部分,特别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则必须是“工笔画”,浓墨重彩,认真描画。同时,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是快节奏,“弛”是慢节奏。有人把节奏当作是开启生命奥秘的钥匙。符合生命节律的课堂教学节奏,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陶冶学生的身心。在教学中,教学内容简单的,学生自学可以学懂的,或内容比较有趣的,可以快节奏进行。内容比较难的,比较枯燥的,比较抽象的,或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则要“慢动作”,提问后要留出较多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老师适当的讲解也要放慢些语速,让学生来得及消化。在教学中,应张弛有度,“张”,时间不可太长,应以学生身心不会过度疲劳为度;“弛”,也不可过度,应不致使学生注意力涣散。
三、巧妙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创设创新情境,学生主动创新。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创新动机,激发、强化学生的创新行为。同时,要积极构建宽松、民主、和谐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创新、乐于创新。创设教学情境有多种做法,如动手操作、制造悬念、实物观察、电教媒体展示、新旧知识间矛盾冲突、“问题解决”的方法。
良好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有利于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
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发扬民主精神,融洽师生关系,教师把爱心带进课堂,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教师把信任留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尊重人格、民主愉悦的氛围,创设活泼、轻松、有趣、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主动参与学习。
从一个人接受信息的情况来看,有关专家测定显示:视觉的接受率为听觉的7倍多,对画面的接受能力是对有声语言接受能力的10倍多。由此可见,语文教师应要尽可能打破“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讲到底的落后状况,多利用现代教具。如小黑板、挂图、投影仪、录音机等,这样既可节约板书,有关内容简介等课堂教学时间,又可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接受更多的信息,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其中教材上图文并茂的插图常是教师教学疏忽的一个地方,需要我们多加揣摩,多利用。可见重视教具及课本插图的作用,也不失为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手段。
四、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技巧。
篇(6)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将“寻求正确的方法”视作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一些人认为,外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他们假定,语言学理论的进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突破最终将揭开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奥秘并形成一种新的“超级方法”,从而一 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另一些人更为乐观地相信,这种“超级方法”就蕴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暗示法”、“自然法”等方法之中,充分挖掘这些方法将会戏剧性地改变眼下外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教学方法果真具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吗?下面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所有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牋即它们都包含着一套关于“如何完成教学”的规则。有的方法提倡先加强说的训练,以便建立起基本的语言模式;有的强调发挥所记住的对话或课文的作用;有的则要求使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尽快地进行相互交际的尝试。尽管不同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对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的规定则是一样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包括出示何种材料、何时教和如何教,对学习者的规定主要在于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由此确定教师、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角色,按照这个规定,教师的工作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方法的要求相一致。
“理性主义”方法是指那些“指向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把语言视作一个整体,认为对语言功能的理解是语言学习的“居先步骤”,其中包含着批判性地思考和交际的愿望;而“经验主义”方法则注重于四种“互不关联”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其排列顺序的不同也说明主张的差别,这里暂不涉及)的训练。那么,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别能否在教学实践中找到呢?斯沃弗等人发现,人们用对比的方法找出的各种不同教学方法间的“差别”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并不存在,因而“贴”在教学活动上的某种方法论“标签”并不说明什么。由此可见,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性质的限定并不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研究的结果,而是基于某种假设。这也是方法与实际“脱节”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教学方法仍然很有“市潮,新方法的兜售者在各种会议上频频露面,教师们也时常聚集一堂聆听关于最新“超级方法”的描述。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既无法掩饰更无法消除以使教学概念化这种企图的严重局限,即它呈现给教师的只是某种经过精心包装的静态的、“预先决定”的货色,而把特定的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过程等强加于所有的教师和学习者,对课堂经历的研究表明:从时间上来说教学并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方法来源于教师和学习者与教学任务和活动之间长时间的相互影响,有些人不顾这些事实而根本否定教师的作用,认为如果让每个教师各行其是,教学活动将陷于一 片混乱,因而必须有一些适用于一切教师和一切教学情境的“一般方法”。殊不知,任何教学方法,如果不能得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等重要变量的影响和补充,它也就谈不上发展和完善。
鉴于此,另一些人在对教学本质进行了研究之后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上述的教学观。他们认为:①教学效果的差异,原因在于教师而不是教师所采用的方法;②某种意义说,教师的工作方式并不依赖于特定的方法;③“高效教学”的特性是可以测定的。此外,他们还将注意力部分地转向了学习者,并试图确定“高效学习”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意观察和反省自己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高效教学”特性的策略研究
要探讨“高效教学”,必须对促成教学“高效”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评判,其中包括教师的策略和学习者的策略两个方面。
研究者发现,教学过程的几个维度都可以说明“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之间的差别,其中包括课堂组织、课堂结构、课堂任务和分组教学等环节 。在“高效教学”过程中,其教学论原则建立于对“高效”教师实际运用的课堂实践的形式及过程的研究,因而不能将其“高效”简单地归功于甲方法或乙方法的应用,也不能归因于教师对照某套来自教学过程外部的原则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教学、学习和交际过程的主动控制和驾驭能力及其对这些过程的理解的结果。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充满着教师的授课目标、学习者的学目的、课堂任务及活动、教师的讲授行为和学习者为完成指定任务而采取的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不断发展着的、动态的相互影响。
2、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于教师的作用,殊不知学习者为达到成功的学习而采用的“策略”也具有重要作用。魏林等人就认为学习者无论在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的情况下都可以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这种观点使得研究者和教师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学习者本身,以图发现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正如对“高效教学”的研究试图证明哪些教学行为可以导向优质教学一样,对“高效学习”的研究也试图验证哪些学习行为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研究者发现,一些外语学习者之所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欠佳”,主要是学习策略的运用不当造成的,因而他们认为,通过验证并指导这些学习者运用“成功学习的策略”就有可能使其“表现”得到改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对外语学习中的“学习者策略”进行研究,以帮助其他学习者改善其学习语言的能力。
篇(7)
教学方法论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而选择的活动、任务、经验及其运用方式的总称,
是确定教师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和教学材料的理论基础。方法论既不是某种固定不变的
东西,也不是每个教师都必须死守的一套僵化的准则和程序,而是教师每面对一组新的学习
者时都必须重新进行的创造性的探索活动及其过程。从大量的教师培训课程或语言教学过程
来看,作为一种探索过程的教学活动与教学方法,其间是大有差别的,在教学活动中,任何
一种特殊的方法都可以成为教师模仿和内化的模式。本文试对外语教学活动中的方法和那种
超越方法本身、旨在探寻“高效教学”本质的做法作一初步的探讨。
一、教学活动的方法论探讨
长期以来,外语教学工作者一直将“寻求正确的方法”视作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一些人认
为,外语教学的质量取决于教学方法的质量,因而最根本的就是要发展一种有效的方法。他
们假定,语言学理论的进展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突破最终将揭开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的奥
秘并形成一种新的“超级方法”,从而一 劳永逸地解决外语教学中的问题。另一些人更为乐
观地相信,这种“超级方法”就蕴含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所采用的“暗示法”、“自然法”等方
法之中,充分挖掘这些方法将会戏剧性地改变眼下外语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教学方法果真
具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吗?下面的分析在一定意义上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所有的教学方法似乎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特征,牋即它们都包含着一套关于“如何完成教学”
的规则。有的方法提倡先加强说的训练,以便建立起基本的语言模式;有的强调发挥所记住
的对话或课文的作用;有的则要求使学习者运用自己的语言资源尽快地进行相互交际的尝
试。尽管不同的方法有不尽相同的侧重点,但它们对教师和学习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行为的规
定则是一样的,其中对教师的要求包括出示何种材料、何时教和如何教,对学习者的规定主
要在于通过何种途径学习,由此确定教师、学习者和学习材料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不同角色,
按照这个规定,教师的工作就是设法使自己的教学风格及学习者的学习风格与方法的要求相
一致。
“理性主义”方法是指那些“指向过程”的方法,这种方法把语言视作一个整体,认为对语
言功能的理解是语言学习的“居先步骤”,其中包含着批判性地思考和交际的愿望;而“经
验主义”方法则注重于四种“互不关联”的语言技能(听、说、读、写,其排列顺序的不同
也说明主张的差别,这里暂不涉及)的训练。那么,这两种方法之间的差别能否在教学实践
中找到呢?斯沃弗等人发现,人们用对比的方法找出的各种不同教学方法间的“差别”在实
际教学实践中并不存在,因而“贴”在教学活动上的某种方法论“标签”并不说明什么。由
此可见,教学方法对教学活动性质的限定并不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研究的结果,而是基于某种
假设。这也是方法与实际“脱节”的重要原因。尽管如此,教学方法仍然很有“市潮,新方
法的兜售者在各种会议上频频露面,教师们也时常聚集一堂聆听关于最新“超级方法”的描
述。然而,这种表面的“繁荣”既无法掩饰更无法消除以使教学概念化这种企图的严重局限,
即它呈现给教师的只是某种经过精心包装的静态的、“预先决定”的货色,而把特定的教师
和学习者角色、教学活动过程等强加于所有的教师和学习者,对课堂经历的研究表明:从时
间上来说教学并不是静态的、固定的,而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
方法来源于教师和学习者与教学任务和活动之间长时间的相互影响,有些人不顾这些事实而
根本否定教师的作用,认为如果让每个教师各行其是,教学活动将陷于一 片混乱,因而必
须有一些适用于一切教师和一切教学情境的“一般方法”。殊不知,任何教学方法,如果不
能得到实际教学活动中的个人教学风格和教学技巧等重要变量的影响和补充,它也就谈不上
发展和完善。
鉴于此,另一些人在对教学本质进行了研究之后提出了一种不同于上述的教学观。他们认为:
①教学效果的差异,原因在于教师而不是教师所采用的方法;②某种意义说,教师的工作方
式并不依赖于特定的方法;③“高效教学”的特性是可以测定的。此外,他们还将注意力部
分地转向了学习者,并试图确定“高效学习”的特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注意观察和反省自
己的教学活动,同时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思考。
二、“高效教学”特性的策略研究
要探讨“高效教学”,必须对促成教学“高效”的策略进行分析和评判,其中包括教师的策
略和学习者的策略两个方面。
研究者发现,教学过程的几个维度都可以说明“高效教学”与“低效教学”之间的差别,其
中包括课堂组织、课堂结构、课堂任务和分组教学等环节 。在“高效教学”过程中,其教
学论原则建立于对“高效”教师实际运用的课堂实践的形式及过程的研究,因而不能将其“高
效”简单地归功于甲方法或乙方法的应用,也不能归因于教师对照某套来自教学过程外部的
原则而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而是教师对课堂中的教学、学习和交际过程的主动控制和
驾驭能力及其对这些过程的理解的结果。这也就是说,课堂教学应充满着教师的授课目标、
学习者的学目的、课堂任务及活动、教师的讲授行为和学习者为完成指定任务而采取的行为
与教学效果之间不断发展着的、动态的相互影响。
2、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于教师的作用,殊不知学习者为达到成功的学习而采用的“策略”
也具有重要作用。魏林等人就认为学习者无论在教师采用何种方法和技术的情况下都可以取
得学习上的成功。这种观点使得研究者和教师们开始更多地注意学习者本身,以图发现成功
的外语学习者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正如对“高效教学”的研究试图证明哪些教学行为可以导向优质教学一样,对“高效学习”
的研究也试图验证哪些学习行为能够最有效地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研究者发现,一些外语学习者之所以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表现欠佳”,主要是学习策
略的运用不当造成的,因而他们认为,通过验证并指导这些学习者运用“成功学习的策略”
就有可能使其“表现”得到改善。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对外语学习中的“学习者策略”
进行研究,以帮助其他学习者改善其学习语言的能力。
为了向学生提供有关学习策略的知识,必须将“策略”具体化为特定形式的技巧,然而关于
如何进行学习策略教学目前尚无一致意见,其中心问题在于“策略”是“学得的”还是“习
得的”,一些研究者主张直接了当地训练学习者对某种策略的运用,并教会学生如何有意识
地检验自己的策略;另一些研究者则倾向于将某种策略融入其他学习内容之中,让学习者在
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策略的影响,从而形成一种“习得策略”。需要指出的是,两种
方法都离不开教师的干预,问题在于教师是让学习者放弃现有策略并换用别种策略还是仅仅
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驾驭现有的策略。
三、关于本讨论的总结
上文主要讨论了外语教学的两种情况。一是将“教学”概念化为“方法的应用”。其中,构
成方法的理论假设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而这些设计后来又被强加于教师和学习者。据此,
人们试图使教师和学习者的课堂行为与方法的规则一 致起来。二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直接
观察。通过观察不难发现:①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与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有关,也受教
师展示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活动和任务、检验学习者的学习并提出反馈意见等“策略”的影
响。②学习者学习效果的好坏,取决于其在学习过程中所采用的学习策略的当与不当。值得
注意的是,这种途径的目的不仅在于提供一套可以教给教师和外语学习者的一般原则,同时
也暗含着对教师角色的重新界定,即不能将教师仅仅视作特定教学原则的“执行者”,他们
还是自己及学习者课堂活动的审查者。因为,在教学领域里判定构成“高效教学”之基本要
素的尝试都是教师发起的,教师们通过对自己的课进行系统的观察、分析和思考。获得关于
其教学效果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从而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教学原则。在学习领域中教师
也同样起着作用,他们起初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观察和审查,继而为学习者提供一些关
于“成功学习策略”的反馈信息。由此可见,教师们关心的不仅是能否探寻出教和学的最好
篇(8)
一、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心理学研究
(一)高效学习的概念
高效率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进程中依据课程学识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依照科学合理的规律进行求知理解,从而以较少的时间、精力投入换取最大学习成效的一类学习方法。其与传统的试错式学习法与经验积累学习法存在本质的差异,高效学习能促进学生获取更深入、全面的知识技能,实现对学生学习意识与能力全面培养发展的教学目标。下图即为中学生高校学习模式。
二、运用心理学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的具体实证分析
(一)选择性注意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选择性注意是学生进行高效学习的必备条件基础,学生只有在学习进程中快速注意、认知与学习相关的知识信息,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才能有效、高速地获取课程知识技能,避免在求知过程中因选择性注意缺失造成的学习效率与成果下降。
研究表明,学优生在选择性注意方面的能力明显优于学困生,前者不仅能快速投入对知识内容的认知活动中,而且对与学习无关的刺激干扰有较强的抑制能力。因此,教师在中学生教育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心理意识。例如在中学语文课堂教育中采取师生情感互动法,以真诚的教学与沟通态度打动、感染学生,令学生将思想精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内容上,经由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与交流,优化课堂教育环境与氛围,通过构建师生间轻松、愉悦的互动关系,减少紧张、松懈等情绪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令其主动、积极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同时可采取针对性的课堂教授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过程中摒弃过于空套、泛泛而论的语言,而多加使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语调激发学生的求学兴趣,令其将精力与热情迅速投入教师所讲知识内容中,进而培养学生调节选择性注意的能力,保持最佳的精力运用在知识求学上。
(二)元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元认知在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影响主要是调控其学习认知与活动。元认知是学生对个人在学习进程中思维与学习方式的调节与控制能力。具备元认知的学生能及时意识到自身在学习思路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并做及时的调整改进,以适应本课程的学习需要,其是中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心理因素之一。对此,在课程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通过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问题,定期对学习状况做总结与反思,采用同学间相互学习情况评价与交流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建立。而学生也应在日常学习中时刻关注自身学习思路和活动与课程学识的契合度,在感到学习吃力或成效不大时深入反思自身的学习问题,及时调整认知思维与方法,从而推动学生高效学习。
(三)学习策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一定会采取某种学习策略进行知识认知。研究表明,学优生的学习策略要明显优于学困生,二者之间学习策略的差异,是决定学生高效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学习策略是学生依据具体知识内容与求知情境所选用的知识信息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改进手段,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时学习成果,做针对性引导辅助,指引学生及时纠正自身在学习策略上存在的问题,选取适合于自身学习能力与特性的学习策略。
(四)内隐认知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内隐认知是学生无需意识与注意投入的学识认知活动。学生在学习时会出现无意识情况下记忆理解知识内容的现象,对此,教师可在学生求学过程中,基于学生的兴趣与学习能力,在知识讲解中加入易于学生理解、能激发学生无意识认知的图片或事物,令学生在学习中对抽象知识概念产生内隐认知加工活动,进而优化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吸收理解效率,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就应注重教学的生动性,经由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求知兴趣,并在词汇感知中自动带入语境并有效学习词汇。比如在每堂课前教师应安排热身(Warming up)与阅读前(Pre-reading)两部分,以激发学生结合已学知识对本堂课内容话题预想猜测(predicting)的热情,由此展开对当堂课文的阅读理解活动,在已学知识的构建与辅助下,自动优化对课文知识内容的认知与掌握深度。
(五)非智力因素实现中学生高效学习分析
非智力因素可称为心理因素,是指学生的性格、动机、兴趣等不直接参与学识认知过程,但对学生的学习理解起到影响的各类思想、意识因素。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带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与动力,消极的心理因素则会挫伤学生求学的积极性,丧失对学习的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将兴趣教学做充分引入,令学生在兴趣爱好的激发下生成积极向上的情绪与动机,进而主动、积极地参与知识求学,令中学生在心理因素的推动下进行高效率的学习活动。
篇(9)
一、对“一讲三化”策略的理解
所谓的“一讲三化”即:“一讲”——讲解策略,“三化”——强化策略、内化策略、活化策略。讲解是感知,强化是训练,内化是吸收,活化是迁移。为了实现高效课堂,从更新教师理念入手,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领会“一讲三化”策略内涵、主旨,经过反复研讨,这一策略,在教师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致认为高效课堂的切入点是学习策略的研究。只有教给学生方法和策略,授之以渔,才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目标,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通过多次调研、观课、议课、反思、跟踪等形式,推动了我校教师对“高效”理念的理解和落实。具体理解是:“讲解策略”是经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自身的参与、体验,让学生深刻地感知策略的内容及操作步骤,“强化策略”是引导学生将系列的策略运用到一节课学习的各个环节中去,也就是应用的问题。“内化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对刚刚经历过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并能进行归纳、总结,提升出学生便于理解与操作的学习步骤,“活化策略”就是知训的迁移与应用过程,把学习策略转化为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一讲三化”助推教师专业化素养
通过贯彻和落实“一讲三化”策略,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教师各方面的素质明显提升,实现了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的落实。
1、促进教师的“备课”能力提高
通过运用“一讲三化”策略,能够清楚班级整体和学生个体的原认识结构及最近发展区,能预测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否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是否得到根本落实,在促进文本知识与技能落实上学生的学习是否主动,是否具备相关的学习方法。能站在单元、整章、整册以至整个学段教材的角度进行系统备课,这样,对教材的处理居高临下,驾轻就熟,避免了拖泥带水的低效现象。总之,教师做到了把备学生、备教材、备资源问题进行思想统领的融合。
2、促进教师“导播”能力提高
教师减少了课堂语言密度,教师讲的少了,问的少了,板书少了,增加了知识与思维的密度,精讲教学的重点。老师能根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做到了寓教于趣,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亢奋状态。
3、促进教师的“调控”能力提高
教学中教师能有意识地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能主动接近学生,通过平等、民主的师生交流,了解学生的知识需要与情感渴求,在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调控自己的教学思路,使教服务于学的需要。教师时刻欣赏学生,能让学生体会到相互尊重,使学生的健康情感得到了培养,学生在理解、回答或解决问题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方法,教师都能勇于承认学生的更优选择,给学生展示了一种观念“教师和教材不应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创造的意识。
4、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提高
教师都能在课堂教学结束时,对自己的课堂教学是否达到高效做以基本的判断,反思哪些做法是让课堂气氛的愉悦,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那些做法导致了课堂教学低效,并加以总结,完善教的策略。而且还能对学生在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性成果加以提炼,并成文发表,而且能自觉地与名师比对,看自己的教学与之还有多少差距。能把反思结果应用到下一节的常态课堂教学的备课之中。
篇(10)
一、高效课堂中提高教师教学效率的策略
新课改明确提出教学的实质是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显然不适合当今教学规律,以往物理课堂中教师教,学生被动学的方式也只能取得低效学习效果。不过,教师在高效课堂模式下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的作用更为重要,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主体地位是盲目的,低效的,甚至是流于形式的,所以要想打造高效课堂首先从教师的角度打造是根本。俗话说,好的方法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物理课处于物理教学处于物理教学基础阶段,学生对物理兴趣已经初步形成,教学方法直接对物理课效果产生直接影响。
(1)巧用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一堂吸引人的物理课离不开精彩的导入,而幽默的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讲解《力的合成》时我这样引入: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学生的情绪一定会变得兴奋,因为大家都看过赵本山的小品,并回答在算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教师顺接着说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即使在算正确的情况下也不等于2。这样学生的精力一旦集中起来,后边的讲授就比较高效。
(2)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教学对针对学优生和学困生而提出的,学优生对物理理解能力强,学困生对物理课没有兴趣,学习是一种负担。鉴于此,我把班内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学习成绩好,学习兴趣浓,学习毅力强的学生B层次是物理学习成绩在中游左右,学习兴趣不稳定,时好时坏的学生,情绪易受外界影响,C层次是物理基础薄弱,学习成绩较差,对物理学习兴趣不浓、意志品质不够刻苦的学生。然后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分层教学的策略。
(3)合作探究策略。探究教学是当今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一种教学方法,物理是一门探索性课程,所以应用探究教学方法取得良好效果。探究式教学能有效推动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教学,在愉悦的教学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
(4)实验教学策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科学结论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实验,实验又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在实际的教学中可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
(5)教学评价策略。传统的教学评价过多的关注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这样评价显然不利于学生全面成长,高效课堂中所要建立的多元化教学评价,评价要及时、全面、真实。
二、高效课堂中指导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好学生一定是会学习的学生。所以教会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是教师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只有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当,学习习惯良好,那么素质自然会提高,这也是高效课堂追求的最终效果,学生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1)学会高校预习策略。首先要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通过预习,可以知道自己哪里遇到了“拦路虎”做到心中有数,在上课听讲时“有的放矢”,可以提高听课的效率,还可以改被动听课为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学物理不仅在于学习物理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物理的这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高效听课策略。有了前边的预习准备到这听课的时候就有了方向,首先听老师强调的重点内容,这往往是各类考试的主要目标;二是要听预习时标记的不懂之处。比如说讲解《加速度》一节时,通过预习应该能够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公式、单位及物理意义,课堂上重点去听加速度、速度、速度变化量之间的辨析,以及物体加速运动或减速运动时与加速度的方向是否有关。
(3)学会高效复习策略。这里所阐述的复习策略主要是课后复习。听完课脑子里都是零散的知识点和老师交给方式方法,这个时候知识还不是属于自己的,通过复习,把零散的知识点穿成串,把老师传授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如果说上课时是听懂就行的话,那么在复习的时候就是要记住了。复习时应当对照笔记上的重点,预习时的难点再次推敲课本,把重要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熟记于心;二是要记易混淆的规律的应用条件。比如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条件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在复习中要注意认清规律的本质,从而更好地掌握它们的性质。
(4)学会高效作业策略。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一考就砸,是很多高中生学习物理的现状。这种现象归根结底就是学生眼高手低,不重视平时的练习,应付作业。要想真正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做作业。首先引导学生端正做作业的态度,一般上完课老师留的作业都是有巩固当天所学相关的知识点,考察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规范学生的答题步骤等,所以要想高效的作业首先要认清作业的重要性。其次,让学生养成做作业之前要回顾当天所学的知识点、题目类型、解题方法与技巧的习惯,或是重温课本辅以巩固后,再来做,这样可以很好的巩固知识,并且规范自己的答题步骤。
网址: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汇总十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14432
相关内容
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汇总十篇初中的高效学习方法汇总十篇
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通用12篇
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精选5篇)
高效学习策略范例6篇
高效学习的策略与方法范例6篇
高效学习策略通用12篇
高效学习策略模板(10篇)
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精选9篇)
提升学习效率:优化学习习惯与方法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