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生活垃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概况

发布时间:2024-12-31 16:31

循环利用废纸、塑料瓶,减少垃圾产生 #生活知识# #生活理念# #节约资源理念#

宁波市生活垃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概况

宁波市生活垃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概况一、 无废城市建设市场化机制需求(一)完善价格机制建立切实反映资源稀缺性及价值、固废处理处置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固废跨行政区域处理处置的生态补偿机制、定价机制;制定并落实生活垃圾差别化收费制度的具体办法。(二)强化财税政策调节作用完善循环经济、固废处理与碳减排协同的财税政策和市场激励机制;扩大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覆盖范围,规范税收优惠在资源环境绩效、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政策、押金返还等为公共财政提供支持;引导固废产生企业建立资源回收基金、低值固废处理专项资金;强化绿色设计、循环再生与再制造产品的绿色采购制度;完善稀有矿产资源等原材料、资源性产品的消费和进出口税收政策。(三)创新固废投融资体系建设推进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处置等高风险行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探索利用绿色金融工具,结合数字化、智能化固废全过程追踪溯源与监管体系,建立支持无废城市建设的专业服务平台,构建城市、城市群固废全价值链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二、 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目标到2025年,达到省级无废城市建设标准,获评省级四星级及以上无废城市。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效果显著,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数字化治理水平稳步提升,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日趋完善,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无废城市建设达到全省领先水平。三、 我国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我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未来进一步深入系统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建设,仍面临着缺乏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管理体制运行不畅、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经济激励和市场化机制不完善、技术创新不足等诸多挑战。(一)系统性顶层设计不足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零废弃(zero-waste)、循环经济作为国家和地区战略之一,从国家和地区层面制定了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未来1030年的战略目标、实施路线图和具体行动计划。例如:芬兰发布20182023年国家废弃物方案:从回收向循环经济迈进,计划到2030年,建筑废弃物实现70%的再生利用、城市生活固废回收率达55%、餐厨废弃物减少50%,并将其作为该国2035年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荷兰在2016年制定循环经济2050蓝图,提出到2030年主要原材料使用量减少一半、到2050年实现废物100%循环的分阶段目标。我国国家层面尚未明确中长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缺乏分类指导,其与经济社会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等约束性目标协同推进等方面的战略研究和部署不足。(二)城市固废管理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融合统筹不足发达国家普遍把减量化、资源化作为城市废弃物管理的优先层级,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城市零废弃的主要路径。从我国首批试点实践来看,当前无废城市建设更多关注各类固废产生后的处理处置,偏重固废的后端治理。虽然国家层面成立了由生态环境部牵头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部际协调小组,但具体到11+5个地方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层面,主要是由负责城市固废监督管理工作的各地生态环境、城管、执法等部门推动;受制于当前管理体制和部门责任分工,首批试点建设实践内容更侧重环境监管、污染治理和风险防范等,对固废的源头减量化(避免产生或少产生)、资源化管理的统筹能力不足。由于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周期仅1年多,加上疫情影响等,成效总结中不少内容是对前期已开展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试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绿色工厂试点等单项试点工作的材料收集和整合,发改、工信、住建等其他部门对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的实际参与度不高,试点建设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三)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短板突出我国固废管理法律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下简称清洁生产促进法)3部核心法律支撑,但配套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尚未涵盖全生命周期各关键环节。已有法规中对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多以鼓励、引导为主,缺少法律强制性要求和管理抓手,对企业、个人等主体的责任规制及激励作用不足;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关键制度不完善,涵盖领域较窄;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和检测标准缺乏,且现行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之处。这些管理制度障碍很难靠地方试点去解决,因而极大阻碍了长效机制的形成。(四)缺乏有效的经济手段和市场化措施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灵活多样的经济政策和市场手段,激励废弃物产生者改变行为,同时也将其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但我国当前固废管理相关经济政策的引导、调节作用十分有限,市场培育、扶持力度不够。在资源利用的客观约束、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等方面规定欠缺。现行资源税对资源的稀缺性体现不足,自然资源价值被低估。综合利用财税激励力度不足。例如,现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覆盖类别有限,仅占全部类别的16%左右,且对生产原料的使用限制过多。固废处理处置产业体系市场化程度低,地方垄断问题普遍存在。试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危险废物处理等通常由12家国有企业负责,民营企业很难参与;且存在垄断定价、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部分固废法新规执行困难。例如:缺乏落实差别化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具体办法;推动固废跨行政区协同处置的价格机制等配套措施尚未建立等。(五)固废的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及转化不足技术创新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国从事固废综合利用的企业越来越多(据统计,2019年全国从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有3万多家,比2018年增长25%),但所采用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多为制烧结砖、加气块等低值化利用技术,大宗工业固废的高值化利用技术、创新性技术及应用不足;固废资源化利用与其他产业链衔接、多源固废的协同处理处置技术缺乏;对于某些特定种类的固废,如焚烧飞灰、农业秸秆、医疗废物等,尚缺乏成熟、可推广、成本适宜的资源化利用技术。技术转化及产业化困难,缺乏可持续的商业化模式。由于固废循环利用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集约化、规范化水平偏低,部分技术和项目还存在循环但不经济、不低碳的问题,导致技术转化的综合成本效益优势不明显,企业参与技术转化的内生动力不足。同时,由于固废综合利用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加上我国现阶段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完善,很难界定侵权范围,导致一些掌握创新性固废高值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企业不愿申请技术专利,而是将先进技术方案作为商业秘密,仅在企业内部小规模使用。此外,一些地方虽建有固废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却偏重于技术评价,技术推广应用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先进技术交流及产业化推广应用,严重阻碍了产业的高值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四、 无废城市建设中长期战略规划结合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人口流动与城市群发展、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性变化等趋势,充分考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和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目标要求,兼顾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研究制定我国中长期无废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明确总体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和优先序;坚持合理全面和有差异原则,因地制宜,分地区、分领域选择城市无废转型的实施路径和配套措施;谨防运动式试点创建,避免一刀切。在碳中和转型发展新格局下,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突出降碳的引领作用,加强城市固废综合治理与双碳目标行动方案的协同及深度衔接。(一)完善无废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建设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废弃物系统性管理理念,需要统筹的管理模式和综合的治理体系。通过无废城市建设,切实落实新固废法要求:地方各级对本行政区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负责,各级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职责。建议无废城市建设应强化各级总体统筹领导,构建起跨部门协同的无废城市综合治理体系,而不是主要依靠生态环境部门。由各级统筹领导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统筹城市固废管理、循环经济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转型发展等;增强生态环境、发改、工信、住建、商务、财政等各相关部门的协作联动,进一步理顺、衔接好各分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二)重视资源节约与减废、降碳的协同效应据测算,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减少45%的温室气体排放,且这部分靠能源转型是无法解决的。通过循环经济可有效减少原材料和产品在提取、制造、运输、分配和处置过程中的大量间接碳排放,具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固废污染和碳减排的协同倍增效应。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并纳入无废城市建设、碳达峰和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方案、规划和行动计划中。建立资源材料、固废全生命周期管理活动的碳减排核算、评价体系,优化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增加碳减排指标,以表征城市固废管理的碳减排效益;增加原材料使用约束指标,引导原材料使用量与经济增长脱钩,降低价值链上游的间接碳排放;发展碳减排导向的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协同推进城市无废双碳目标。五、 无废城市数字化运营体系概况通过数智助力,形成了多方共治、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数字智慧的无废城市新模式,打造系列的数字化系统规划,充分结合前置的运营规划进行功能场景的考量,实现城市的循环发展运营。(一)打造数字化城乡一体市政环卫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市政环卫体系,形成主城区、县城、乡镇和美丽乡村的四层结构体系,建立起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促使农村、乡镇、县城以及城市的环卫工作按照统一流程,形成以村为单位收集,以乡镇为单位运输,以城市为单位集中处理的闭环化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垃圾收集清运全覆盖、压缩转运全封闭、焚烧发电无害化的可循环再生系统。打破农村、乡镇和城市的地域限制,实现垃圾产生单位、环卫作业人员、环卫车辆等信息之间的互通互联:1)形成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智能监管平台,针对城乡所属垃圾桶、公厕、中转站等环卫设施进行一体化信息管理,通过手持移动设备采集环卫基础设施的位置信息以及录入责任人、责任单位、类型等属性信息,将数据直接上传到系统,并在GIS地图上直观展示。2)综合协同调度系统,实现各个管理部门的线上协同,统一调度等功能,同时还可以提供风险预测、考核评鉴等一系列的工作。3)通过监测管理系统,基于GIS+轻量BIM打造城市的精细化网格系统,市政环卫和园区绿化等部门可以在可视化的网格化作业地图上平台实现智慧监测、智慧垃圾管理、风险预警、监测危险品泄露等,同时还可以对人员和机械等进行绩效分析。4)作业中心进行任务派单,如:垃圾清理、清扫保洁、市容景观、垃圾处理、护栏清洗等服务,同时通过智慧劳务系统,把人和机械的作业轨迹数据上传数字化平台。(二)建筑废弃物信息化模型系统对建筑垃圾、渣土运输、处理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实现渣土从工地出土、装车、运输到码头中转,再到消纳点的无缝追溯衔接。通过数字化系统,城管、交警等相关部门可通过24小时监控运作情况,严把渣土消纳关。(三)医疗废物智慧监管系统系统运用物联网+云端技术,提升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处置的管理水平,助力卫生监督部门实现对医疗废物处置的精准执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体检中心等产废量大的医疗机构终端建设并接入省市级系统平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学校医务室、中医诊所等家产废量小的医疗机构纳入智慧监管体系。(四)智能账户构建起统计居民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的智能账户体系。通过一户一卡一芯片,实现精准溯源、智慧计量。在收集、运输环节,通过在各个中转站设置二维码,为每辆收运车辆配置GPS定位、随车称重等系统,收运人员在收集、运输环节只需一扫、一称,实现对收运次数、类别、重量等相关数据的统计

收藏

资源描述:

宁波市生活垃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概况 一、 无废城市建设市场化机制需求 (一)完善价格机制 建立切实反映资源稀缺性及价值、固废处理处置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固废跨行政区域处理处置的生态补偿机制、定价机制;制定并落实生活垃圾差别化收费制度的具体办法。 (二)强化财税政策调节作用 完善循环经济、固废处理与碳减排协同的财税政策和市场激励机制;扩大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覆盖范围,规范税收优惠在资源环境绩效、技术水平等方面的要求;通过生产者责任延伸政策、押金返还等为公共财政提供支持;引导固废产生企业建立资源回收基金、低值固废处理专项资金;强化绿色设计、循环再生与再制造产品的绿色采购制度;完善稀有矿产资源等原材料、资源性产品的消费和进出口税收政策。 (三)创新固废投融资体系建设 推进危险废物、危险化学品处置等高风险行业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探索利用绿色金融工具,结合数字化、智能化固废全过程追踪溯源与监管体系,建立支持无废城市建设的专业服务平台,构建城市、城市群固废全价值链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 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目标 到2025年,达到省级无废城市建设标准,获评省级四星级及以上无废城市。固体废物源头减量效果显著,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充分发挥,数字化治理水平稳步提升,制度、技术、市场、监管体系日趋完善,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无废城市建设达到全省领先水平。 三、 我国无废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我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也存在一些现实问题。未来进一步深入系统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建设,仍面临着缺乏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管理体制运行不畅、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经济激励和市场化机制不完善、技术创新不足等诸多挑战。 (一)系统性顶层设计不足 新加坡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将零废弃(zero-waste)、循环经济作为国家和地区战略之一,从国家和地区层面制定了中长期规划,明确了未来10—30年的战略目标、实施路线图和具体行动计划。例如:芬兰发布《2018—2023年国家废弃物方案:从回收向循环经济迈进》,计划到2030年,建筑废弃物实现70%的再生利用、城市生活固废回收率达55%、餐厨废弃物减少50%,并将其作为该国2035年实现碳中和的重要路径;荷兰在2016年制定循环经济2050蓝图,提出到2030年主要原材料使用量减少一半、到2050年实现废物100%循环的分阶段目标。我国国家层面尚未明确中长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时间表和路线图,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缺乏分类指导,其与经济社会转型、碳达峰、碳中和等约束性目标协同推进等方面的战略研究和部署不足。 (二)城市固废管理与产业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的融合统筹不足 发达国家普遍把减量化、资源化作为城市废弃物管理的优先层级,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实现城市零废弃的主要路径。从我国首批试点实践来看,当前无废城市建设更多关注各类固废产生后的处理处置,偏重固废的后端治理。虽然国家层面成立了由生态环境部牵头的无废城市建设试点部际协调小组,但具体到11+5个地方试点工作的组织管理层面,主要是由负责城市固废监督管理工作的各地生态环境、城管、执法等部门推动;受制于当前管理体制和部门责任分工,首批试点建设实践内容更侧重环境监管、污染治理和风险防范等,对固废的源头减量化(避免产生或少产生)、资源化管理的统筹能力不足。由于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周期仅1年多,加上疫情影响等,成效总结中不少内容是对前期已开展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试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建筑垃圾治理试点、工业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绿色工厂试点等单项试点工作的材料收集和整合,发改、工信、住建等其他部门对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的实际参与度不高,试点建设与循环经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仍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固废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短板突出 我国固废管理法律体系建设始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下简称《固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以下简称《循环经济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以下简称《清洁生产促进法》)3部核心法律支撑,但配套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尚未健全,尚未涵盖全生命周期各关键环节。已有法规中对固废源头减量、资源循环利用多以鼓励、引导为主,缺少法律强制性要求和管理抓手,对企业、个人等主体的责任规制及激励作用不足;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等关键制度不完善,涵盖领域较窄;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质量分类标准和检测标准缺乏,且现行标准之间存在交叉矛盾之处。这些管理制度障碍很难靠地方试点去解决,因而极大阻碍了长效机制的形成。 (四)缺乏有效的经济手段和市场化措施 发达国家和地区普遍采用灵活多样的经济政策和市场手段,激励废弃物产生者改变行为,同时也将其作为财政收入的来源。但我国当前固废管理相关经济政策的引导、调节作用十分有限,市场培育、扶持力度不够。 在资源利用的客观约束、自然资源的生态价值等方面规定欠缺。现行资源税对资源的稀缺性体现不足,自然资源价值被低估。 综合利用财税激励力度不足。例如,现行《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覆盖类别有限,仅占全部类别的16%左右,且对生产原料的使用限制过多。 固废处理处置产业体系市场化程度低,地方垄断问题普遍存在。试点城市垃圾分类回收、危险废物处理等通常由1—2家国有企业负责,民营企业很难参与;且存在垄断定价、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 部分《固废法》新规执行困难。例如:缺乏落实差别化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具体办法;推动固废跨行政区协同处置的价格机制等配套措施尚未建立等。 (五)固废的循环利用等关键技术创新及转化不足 技术创新不足。近年来,虽然我国从事固废综合利用的企业越来越多(据统计,2019年全国从事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企业有3万多家,比2018年增长25%),但所采用的综合利用技术大多为制烧结砖、加气块等低值化利用技术,大宗工业固废的高值化利用技术、创新性技术及应用不足;固废资源化利用与其他产业链衔接、多源固废的协同处理处置技术缺乏;对于某些特定种类的固废,如焚烧飞灰、农业秸秆、医疗废物等,尚缺乏成熟、可推广、成本适宜的资源化利用技术。 技术转化及产业化困难,缺乏可持续的商业化模式。由于固废循环利用行业整体经济效益不高,集约化、规范化水平偏低,部分技术和项目还存在循环但不经济、不低碳的问题,导致技术转化的综合成本效益优势不明显,企业参与技术转化的内生动力不足。同时,由于固废综合利用行业准入门槛较低,加上我国现阶段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尚不完善,很难界定侵权范围,导致一些掌握创新性固废高值资源化利用技术的企业不愿申请技术专利,而是将先进技术方案作为商业秘密,仅在企业内部小规模使用。此外,一些地方虽建有固废综合利用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却偏重于技术评价,技术推广应用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先进技术交流及产业化推广应用,严重阻碍了产业的高值化、规模化、高质量发展。 四、 无废城市建设中长期战略规划 结合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人口流动与城市群发展、生产与消费的结构性变化等趋势,充分考虑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和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目标要求,兼顾区域发展不均衡等因素,研究制定我国中长期无废城市建设的战略规划,明确总体目标、路线图、时间表和优先序;坚持合理全面和有差异原则,因地制宜,分地区、分领域选择城市无废转型的实施路径和配套措施;谨防运动式试点创建,避免一刀切。在碳中和转型发展新格局下,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无废城市试点工作,突出降碳的引领作用,加强城市固废综合治理与双碳目标行动方案的协同及深度衔接。 (一)完善无废城市综合治理体系建设 无废城市是一种先进的城市废弃物系统性管理理念,需要统筹的管理模式和综合的治理体系。通过无废城市建设,切实落实新《固废法》要求:地方各级对本行政区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负责,各级应当加强对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监督管理职责。建议无废城市建设应强化各级总体统筹领导,构建起跨部门协同的无废城市综合治理体系,而不是主要依靠生态环境部门。由各级统筹领导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统筹城市固废管理、循环经济建设、空间布局规划和产业转型发展等;增强生态环境、发改、工信、住建、商务、财政等各相关部门的协作联动,进一步理顺、衔接好各分管部门的职责和工作。 (二)重视资源节约与减废、降碳的协同效应 据测算,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减少45%的温室气体排放,且这部分靠能源转型是无法解决的。通过循环经济可有效减少原材料和产品在提取、制造、运输、分配和处置过程中的大量间接碳排放,具有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固废污染和碳减排的协同倍增效应。 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手段,并纳入无废城市建设、碳达峰和碳中和及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方案、规划和行动计划中。 建立资源材料、固废全生命周期管理活动的碳减排核算、评价体系,优化无废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增加碳减排指标,以表征城市固废管理的碳减排效益;增加原材料使用约束指标,引导原材料使用量与经济增长脱钩,降低价值链上游的间接碳排放;发展碳减排导向的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协同推进城市无废双碳目标。 五、 无废城市数字化运营体系概况 通过数智助力,形成了多方共治、绿色低碳、创新示范、数字智慧的无废城市新模式,打造系列的数字化系统规划,充分结合前置的运营规划进行功能场景的考量,实现城市的循环发展运营。 (一)打造数字化城乡一体市政环卫体系 构建城乡一体化市政环卫体系,形成主城区、县城、乡镇和美丽乡村的四层结构体系,建立起城乡环卫一体化的运营模式,促使农村、乡镇、县城以及城市的环卫工作按照统一流程,形成以村为单位收集,以乡镇为单位运输,以城市为单位集中处理的闭环化管理模式。最终实现垃圾收集清运全覆盖、压缩转运全封闭、焚烧发电无害化的可循环再生系统。打破农村、乡镇和城市的地域限制,实现垃圾产生单位、环卫作业人员、环卫车辆等信息之间的互通互联:1)形成城乡环卫一体化的智能监管平台,针对城乡所属垃圾桶、公厕、中转站等环卫设施进行一体化信息管理,通过手持移动设备采集环卫基础设施的位置信息以及录入责任人、责任单位、类型等属性信息,将数据直接上传到系统,并在GIS地图上直观展示。2)综合协同调度系统,实现各个管理部门的线上协同,统一调度等功能,同时还可以提供风险预测、考核评鉴等一系列的工作。3)通过监测管理系统,基于GIS+轻量BIM打造城市的精细化网格系统,市政环卫和园区绿化等部门可以在可视化的网格化作业地图上平台实现智慧监测、智慧垃圾管理、风险预警、监测危险品泄露等,同时还可以对人员和机械等进行绩效分析。4)作业中心进行任务派单,如:垃圾清理、清扫保洁、市容景观、垃圾处理、护栏清洗等服务,同时通过智慧劳务系统,把人和机械的作业轨迹数据上传数字化平台。 (二)建筑废弃物信息化模型系统 对建筑垃圾、渣土运输、处理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优化,实现渣土从工地出土、装车、运输到码头中转,再到消纳点的无缝追溯衔接。通过数字化系统,城管、交警等相关部门可通过24小时监控运作情况,严把渣土消纳关。 (三)医疗废物智慧监管系统 系统运用物联网+云端技术,提升医疗机构对医疗废物处置的管理水平,助力卫生监督部门实现对医疗废物处置的精准执法。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体检中心等产废量大的医疗机构终端建设并接入省市级系统平台。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学校医务室、中医诊所等家产废量小的医疗机构纳入智慧监管体系。 (四)智能账户 构建起统计居民生活垃圾和再生资源的智能账户体系。通过一户一卡一芯片,实现精准溯源、智慧计量。在收集、运输环节,通过在各个中转站设置二维码,为每辆收运车辆配置GPS定位、随车称重等系统,收运人员在收集、运输环节只需一扫、一称,实现对收运次数、类别、重量等相关数据的统计

展开阅读全文

网址:宁波市生活垃圾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产业概况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14837

相关内容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浙江宁波:旧物变身环保袋,回收利用再循环 ——宁波文明网
合理布局回收站点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案例】宁波市奉化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宁波奉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
宁波探索生活垃圾分类资源化智能化利用
南宁市全面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废旧家电产物利用率超98%
工业废物资源循环利用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循环利用处理系统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消费视窗·完善社区服务 提升生活品质)
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消费视窗·完善社区服务 提升生活品质)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