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房整理记

发布时间:2024-12-31 20:28

定期整理书籍,保持书房整洁。 #生活技巧# #家居装饰建议# #书房装饰心得#

苏州之行,参观了王稼句书房“听橹小筑”和王道书房“一水轩”,大有触动,书房应该营造一种适合阅读和写作的氛围,人才能乐在其中,享受书香之味。

我家书房杂乱无比,本来就不大,却成为家里容纳量最大的空间,不仅书往这儿堆,其他网购来的日常用品及各种纸箱等都往这里堆,恶性循环,终于成了库房。下定决心,把书房整理一下。

整理书架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巨大的坑,想象着书房的乱象,不知道得搭进去多少时间。但这个坑和别的坑不一样,挖着挖着有很多惊喜和感动,有点停不下来的节奏。其实我的书架上没什么宝贝,既没有善本,也没有孤本,大多数是近一二十年出版的书,这些也算自己这些年的小小积累,虽没有太刻意,但这些书里有记忆、有故事。整理书架,其实是在翻阅记忆。

这个坑从客厅开始挖。

客厅沙发背后一面书墙,摆放电影、音乐、艺术、旅行、生活、美食和商业类图书,还有各种杂志。用了两天时间,把书架上的书都搬下来,掸掸灰土,擦擦书架,累得老腰酸楸楸。但感觉很带劲,还有一丝丝感动。

脑海里不时浮现当年在书店当店员搬书时的幻觉。那时候,每天在书店里,把书架上的书一一搬下来,再按自己的方式一一码上去,所有的书在什么位置就了然于胸了。相比当年书店十几万种书,家里这点书经这么一折腾,应该能理出个清晰的队列,以后找书就不那么费劲了。

抽几本书来讲几个小故事。

偷偷藏了一个小书库

做书店店员那两年,每天在书架间穿巡,一个十几万种图书的大书店,每天都有新发现。我把一些即将卖完的好书偷偷留一本给自己,期待着找机会买下来。久而久之,我在书店库房角落为自己特设的小书库上的书越来越多,我一个穷学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把这些书都买了回去。

每次发工资,从自己的小书库里挑一两本买回去,店员买书有比较好的折扣,陆陆续续也买了不少。除了从小书库买书,还在学校周边海淀图书城、万圣书园、北大小东门外旧书摊等地方买书,我们宿舍的书架,几乎被我一个人的书霸占了。毕业后要搬到单位集体宿舍去住,这些书根本没地方可去,只好打包寄回老家,记得有六十多箱。现在这批书还在遥远老家我姐的房子顶楼堆着,不知道是否还安好。

而这次整理发现的王小波、李银河合著的《他们的世界》就是当时从小书库购得,不知道这本为什么没回老家,而留在现在的家。

这本不起眼的小书是在书店角落偶然发现的,有十来本,貌似很久没人碰过了,上面落了一些灰。

大概是2006年左右,当时王小波还没去世,几个月后,王小波去世了,他的《黄金时代》《沉默的大多数》等都卖疯了。我把已经在书店呆了好多年的这十来本《他们的世界》悄悄摆在王小波其他著作旁边,一眨眼工夫就没啦,还好我当时好奇,自己留了一本。

成府街的文艺时光

成府街不是现在的宇宙中心五道口的成府路,而是北大小东门外一条不起眼的小胡同,胡同里有万圣书园和雕刻时光咖啡馆,于是,这条胡同几乎是我大学时光的文艺圣地,每天必来。顺着北大未名湖和博雅塔之间那条小路东行就是北大小东门,出门后往北大概二百来米就是成府街西头入口,胡同口有个万圣书园logo“三个小鬼”,西头进来,先看到是一家小书店“蓝羊书坊”,专营音乐、艺术类书籍,老板很懂书和音乐,每天路过小店能跟他聊半天。多年后这家小书店搬到清华西门往北,去过一次,不知道现在还活着没有?

继续深入胡同,就是“雕刻时光”,那些年北京类似咖啡馆还不多,有很多西方电影看的咖啡馆更少。我很少喝这里的咖啡,只是经常来看电影。老板台湾人,北京电影学院毕业,收了很多西方电影大师的作品,咖啡馆观影是重点活动之一,如今的雕刻时光已经是很大众化的咖啡店。

第一次读到《雕刻时光》(台湾版)就是在“雕刻时光”,老板庄先生在书上有很多批注和感想,爱不释手,恨不得偷了走。直到2003年8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才出版了简体版,立马购了一本,但读这本简体版完全没了当年看台湾版时的感动。塔可夫斯基是我心中真正的电影大神,他的电影DVD和书,见之收之。可惜他太小众,关于他的东西非常少。手里现有《时光中的时光:塔可夫斯基日记》和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摄影集《世上的光》,加上新经典再版的《雕刻时光》,共有四本塔氏作品在手。关于成府街的文艺故事还有很多,以后专文讲述。

继续收拾书房,累得老腰直酸,如果腰没有断的话,这个“书房整理记”还将继续。

互联网时代的副刊情结

作为曾经的副刊编辑,保存了很多报纸和杂志,这些落满灰的报刊虽然占了不少地方,但还是有点舍不得扔。这次收拾书房,翻看这些有点泛黄的刊物,还是有些感动,摸着纸刊还是最感亲切,我是有很深副刊情结的人。

刚刚过去的2016,《东方早报》停刊,作为东早最好的副刊,《上海书评》也随即终止了纸刊,转为澎湃电子化的《上海书评》,虽然《上海书评》的高品质文章也许能保持,但纸刊的独特魅力无法复制。在国内媒体副刊中,《上海书评》是我最喜欢之一,主事者陆灏也是我最敬佩的副刊编辑,创刊头几年,每期都收到纸刊,后来有了公号和澎湃,就没再寄,但手里的上百期都没舍得仍。如今看来,越发值得珍藏了。

同样是陆灏编的《万象》也曾一路跟读,后来陆公子不编了,就很少买了。家里现在存留有一个架子的《万象》,离开《万象》,陆公子的作者们少了一个阵地,后来陆公子又创办了几份MOOK,如《无轨列车》等,直到《上海书评》创刊,原来很多《万象》的老作者,才又找到新的阵地。

当然,存留最多的还是《新京报书评周刊》和《新京报》大家副刊,我共为这两个副刊服务了七年多,编有300多期《书评周刊》和几百期“大家”,和文化圈的学者、作家,各领域专家的交往,最频繁的就是那些年编副刊的日子,虽然,很多作者最后都成为朋友,但没能有机会继续刊发他们的作品,是不再做副刊编辑后的最大遗憾。

翻出两本《书评周刊》合订本,印象中,合订本就出过两期。还编过一本2003创刊至2005年的精选集《最有影响力的书》,现在想来,当时还是太懒了,没有为《书评周刊》留下更多的成品。

必须向六根李辉兄致敬,他临退休前,为自己的副刊编辑生涯做了一项大工程,主编了一套“副刊文丛”,准备每年出二十种,一为专栏系列,另一为个人系列,首批15种“副刊文丛”已经出版,过几天要参加这套丛书发布会,李辉兄邀请我参与副刊沙龙,我有点紧张,和那么多前辈副刊编辑比起来,我们这代副刊编辑的确太不称职了。

我特别推荐一份家族副刊《水》,这是合肥张家姐妹创办的家族内刊,自1929年创办,至今仍在自发编辑发行。《水》的内容包括时评、散文、小品、科学、戏剧、昆曲、自述、书画、摄影等,撰稿人从张家十姐弟到周有光、沈从文、叶圣陶、葛剑雄、范用、郑培凯等名家,门类繁杂,百花齐放。刊物一度在抗战停刊,后于1996年在京复刊,周有光夫人张允和任主编,后交接张寰和,现任主编为沈从文儿子沈龙朱。

报纸越来越少,副刊越发显得可贵。向一切还在坚持办副刊的报纸致敬,向还在编副刊的编辑们致敬,这个时代,我们越发需要副刊的安静和耐心。

编辑:汤欣健

编审:肖燕

责任编辑:

网址:书房整理记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16028

相关内容

书房怎么整理
整理书房
整理书房作文通用【6篇】
周公解梦与整理书房的智慧,周公解梦 整理书房
整理收纳全书整理收纳全书
《整理师手记》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笔记+日常整理记录(多图)
书籍收纳整理妙招 厨房收纳整理技巧
书房整理的几个步骤,太全面了!
整理书房作文500字完美版.doc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