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修复的也是“生活”
复古家具修复或翻新也是一种独特的家居艺术。 #生活乐趣# #生活体验# #家居生活小物# #复古家居#
原标题:古籍修复,修复的也是“生活”
从2020年暑假起,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馆员韩超、史星宇,把清朝文人、美食评论家袁枚根据自己40年美食经验写下的《随园食单》,“翻译”成一道道活色生香的菜肴,吸引了不少读者“追更”。
虽然袁枚对美食的研究广为人知,但公众对其的了解,大多停留在古籍的文字层面上。通过活灵活现的还原,我们不仅能够亲眼看到古人的日常餐饮,亲口感受穿越时间的味道,还能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华民族是拥有五千年悠久文化传统的伟大民族,中国的软实力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以古籍经典为载体的思想观念文化。通过对古籍的研究和阅读,传统文化得以经久不衰,代代流传。
不过,我们对古籍的重视和复原,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文字上。事实上,传统文化还有很多超出平面维度的物质载体,包括饮食、音乐、衣冠、建筑等等生活场景。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越是生活化,越是能达到可亲可感的效果。如何进一步拓展文化空间,让古籍里蕴藏的灿烂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延续,正是当下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课题。
今年春节,河南卫视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在“百花齐放”当中脱颖而出,C位出圈,受到了不同年龄层观众的热捧;如今各大景区里,身着汉服的“小哥哥”“小姐姐”愈发常见,有人形容,赏花季成了汉服出游季;古典诗词也从文献与书本中走上荧屏,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中国诗词大会》等综艺节目的走红就极具代表性。
上述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一方面,它们都证明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和喜爱程度;另一方面,它们也提醒我们,弘扬传统文化应该和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化,尤其是传播媒介的更新换代紧密结合在一起。
从根本的意义上说,传统文化的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价值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而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学习,从而获得精神滋养。严肃认真的古籍整理当然是国家和相关专家、学者的重要任务,但无论是何种古籍,其终极价值必然还是在阐释和弘扬传统文化的精神,达到在公众中普及的目的。
换言之,古籍的内容再精深、再优秀,如果不能直达百姓的日常生活,就会使传播效果大打折扣。找到传统文化与公众之间的“融合点”,找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之魂”,形成一个“生活空间”,就能最终形成精神共鸣。
当然,不管是穿古代服装,还是追捧以古籍为主题的综艺节目,都只是显性的表达方式,传统文化还应有更广泛的外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需要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手段,更需要发掘精神内核。
我们所要强调的“生活化”,绝非一味的通俗化和娱乐化,而是让诗词歌赋创作、传统民俗体验、多元互动交流等活动形成更多种类的体验、更深层次的延展。唯有如此,才能使古籍中的传统文化拥有更多受众,焕发出新的生机。(阿宝)
标签:
网址:古籍修复,修复的也是“生活”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16889
相关内容
古籍是如何修复的?古籍修复
你见过“的哥”修复古籍吗?古籍修复师的故事
如何修复古书,古籍修复导则?
什么是文物古籍修复
古书籍修复
古籍修复师:匠心修书 让古籍“重生”
古籍修复师:复活文化记忆的“书医生”
复旦“书籍医生”带你走进古籍修复
我在上图修古籍:古籍修复师是一项怎样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