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49416万种生活重构的中国厨房
草原的太阳已经升得老高,苏克查哈正忙着用自家的牛初乳做饼干。她一边在烤盘上给羊奶块刷蛋黄液,一边用粗糙的大手在烤箱的触摸屏幕上嘟囔着操作: 预热至180度至210度……蒙古包外,十几个写着各家名字的羊奶桶正排着队,等待进入这间厨房——大草原从来不缺优质的牛羊初乳,但如何利用新的厨房设备和烹饪技术,把它们制成传统生活之外的新食物,是苏克查哈这样的“草原煮妇”们,新的生活乐趣。
老厨房里的新挑战无处不在。 2000公里外的苏州,68岁的徐爷爷正把刚买来的新鲜小龙虾,一只一只地放进洗碗机里洗——很多人并不知道,为了满足当下越来越多的小龙虾爱好者,洗碗机已经“进化”出了这个新功能,可以一键清洗小龙虾,连腹部缝隙里的沙粒也不放过。徐爷爷驾轻就熟:小龙虾似乎是属于年轻人的食材,那就用年轻的方式来处理它。 曾经千篇一律的厨房,正在适应当代中国人与当代中国的生活,演化出无穷的场景。 华灯初上,在广州CBD高耸的写字楼里,27岁的陈泥正用手机检查家里那锅青红萝卜排骨汤的熬制进程,汤要熬足4个小时,那是他为今晚远道而来的父母准备的。同一时刻在哈尔滨的夜幕下,29岁的女白领筱筱,正在煮她每天雷打不动的16条小鱼,吸油烟机忙着把鱼腥味“打包带走”,楼下的一群流浪猫正在翘首等待。 在遥远的318公路旁一辆房车里,齐凯和艾利正就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厨房,做一份简单却营养均衡的晚餐。戈壁滩的漫天星斗,为他们搭起世界上最大的餐厅。这辆房车已经开过了大半个中国,食材和厨房,都在车上,远方,永远在路上。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中国685个城市约有49416万户家庭。亿万种不同的生活,都投射在一方或大或小的熟悉空间里——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中国人的厨房经历了从烟火到智慧的跨越,它不再仅仅是烹饪食物的功能区域,也不再是妈妈和外婆穿着围裙把门一关的工作场所。厨房,正在不断突破传统的边界,飞速地变革,是各种设备与功能的日新月异,是空间与视觉的大胆重构,也是社交形态与自我认知的拓展。 就像英国作家与美食家塞巴蒂斯所说:厨房,是名副其实的人生舞台。
事实上,即使有了足够的时间和勇气去好好做一顿饭,人们依旧会遇到许多技术上的难题。报告显示,仅仅在备菜环节,哪怕是自认经验丰富的家庭烹饪达人,仍然约60%会面临下班回家后临时解冻食材时间紧张的问题,还有近40%的人会忘记家里有什么食材,造成重复购买。此外,“不知道做什么好”“没时间买菜”以及“很难切好菜”也都是常见问题。至于在烹饪过程中,火候、调料、配菜统筹等问题,也都会随时出现,都不同程度地打击着“大厨”们的信心。
面对大量厨房新场景带来的新需求,传统厨房捉襟见肘,对于飞速发展的厨电行业而言,每一个痛点的出现都是机会,像是一次次地迈向多元美好生活的打怪升级。 “大概十年前,我们家彻底用电饭煲替代了奶奶的小煤炉,煲出来的汤一样好喝,却可以大大解放人力。但和我现在远程操作的智能化电饭煲相比,它又显得不够用了。”陈泥说,目前,他在广州租住的小房子,4平方米的厨房里,一半的电器已经智能化,但仍旧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在烹饪过程中,人们的需求并非单件厨电可以完全解决的,而散落在流程中的大小痛点,往往因为空间有限,也无法通过持续增加新厨电来解决。而烹饪功能之上,更多的痛点也在浮现。“当我想要和朋友们一起做一顿饭的时候,现在的厨房就显得拥挤,厨具的使用也很低效,负责做饭的人,被隔离在客厅的聚会之外,而这恰恰是我生活里经常会面对的场景。”陈泥说。
厨房社交场景,朋友们愉快地一起备餐做饭

不再是厨电产品的堆叠,而是为多元生活的整体布局 中国厨房不缺新电器,缺的是厨居生活新场景的开拓者。事实上,无论厨房大小,从4平米以下到10平米以上,无论它是传统的U形布局,还是L形或一字形,无论是单身家庭,还是2-3人的小家庭,抑或人数更多的大家庭,无论是以中式烹饪为主,还是中西兼具,无论是做饭还是开派对,几乎所有可能发生的场景,都可以在厨房自由“生长”——打通全链路的“高端全场景厨电”解决方案也就应运而生。 通过深度理解和学习49416万户家庭的厨房空间使用,方太正在打破多元生活方式中的各种场景空间壁垒,围绕烹、洗、储三个核心环节,通过不同产品套件之间的功能联结与和谐互通,满足了用户在多种场景下的个性化需求。
在一间开放的厨房中,母亲可以一边做菜,一边看着客厅里的孩子写作业,吸油烟机高效且低噪,能保持环境的清新与安静,厨房设备甚至可以对空气进行实时检测,并决定是否开启净化模式。父亲在客厅的沙发上工作,也能随时响应母亲与孩子的需求。而在越来越多的开放式设计中,净水器和洗碗机也逐步从传统的厨房空间,走进客厅,饮水变得更加方便,清洗水果与茶杯,也更加顺手——它不再是母亲一个人在厨房里埋头苦干的工作,而是全家人人动手的新场面。
厨电的高端全场景方案,显然不再局限于传统厨房封闭的小空间,而是延伸到了客厅乃至更多的家庭空间,也让与餐厨有关的场景,无缝地接入了更多其他生活场景之中。 “我发现厨房的中岛设计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备菜做饭的人,不再永远背对着外面的空间。”陈泥说,“他可以参与客厅里发生的话题,客厅里的人也可以聚到中岛,边帮厨边聊天。”新时代的厨房不仅为使用者而生,也为每一个成员而生,它更像是全人群友好的超级生活空间。
厨房是家庭的灵魂,是爱的制造厂——美国作家苏珊·萨默顿写道。
厨房空间正在融入客厅,甚至也许会逐步替代客厅,成为中国家庭的生活中心和追求高品质生活的突破点,也在潜移默化地重塑当代中国人的家庭生活。 据《2022中国家庭家居生活消费新趋势》和《2022青年家居生活趋势洞察报告》显示,63%的中国家庭,在家做饭频率每天至少一次,且66%的家庭表示频次提升。而76%的家庭每天要在厨房活动2小时以上。92%的人认为,聚餐是最适合在家进行的社交活动。 因此,超过75%的消费者认为,开放式厨房是“必要的”,是家人朋友能一起参与备餐的过程,以岛台或餐桌为中心,边做边吃,边吃边聊,形成一个开放式的烹饪就餐空间——在今天的中国,效率已不是厨房的唯一诉求,感情也变得日益重要。 列子说过:“天生万物,唯人为贵”。“高端全场景厨电”背后一切的科技与创新,理念与探索,正是以人为尺度的产物。其强调人与生活的衔接,洞察人与人的关系,建模每种不同的情绪,突破了以往对厨电工具式的理解局限,打开了以厨居为场景中枢的新生活图谱,展现了中国厨房的场景智慧。 “以往总是妈妈或者奶奶,一个人在厨房里忙进忙出,甚至为了避免油烟跑进客厅,她们都会紧紧地关上门。”陈泥回忆说,“但现在,基本一家人在一起时,都是一起动手,其乐融融。”
(转载自 南方周末)
网址:被49416万种生活重构的中国厨房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1724
相关内容
高端全场景厨电,中国厨房的历史性革新方太以人为尺,赋予厨房智慧高效与健康安心
从“百模”到“百味”:万得厨厨房智能体重构烹饪
亿田集成烹饪中心,为亿万家庭构建健康、开放、智能的集成厨房
厨房里藏着的,是当代家庭生活方式的变迁
中国人的理想生活,从厨房开始
直击中国厨房烹饪隐痛,是时候对厨房进行一次打碎、重组
厨房烹饪新范式 万得厨科技以创新之力定义未来生活
现代人的厨房,正在被重新定义
百科|别被效果图骗了,最适合中国人的厨房设计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