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艺术头条 雅昌艺术网
全球疫情还未散去,人们的出行受到限制,封城、隔离、断航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种空间上的隔离之下,如何重建彼此的联系,成为当下值得思考的话题。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孤独与陪伴·中国艺术中的隐居与雅集”特展,通过对于古代中国人的隐居交往这一主题的探索,引发对于当下人们之间关系的再思考。无论是归隐山林还是诗词歌赋,是渔舟唱晚还是群贤毕至,透过这些作品,从古人的生活状态中似乎可以找到答案。
展览海报
展览集结120余件大都会的馆藏中国古代艺术品,从“林泉”“归隐”“渔樵”“名士”“距离”“园林”“诗赋”“雅集”八个维度来展示。本次展览由何鸿卿爵士基金会赞助,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助理主任史耀华策划。通过绘画、书法、瓷器、玉器、家具等多种形式,展览试图从整体世界中找到自我空间,弥补人与人之间的代沟。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95%的作品属于中国古代传统书画之外,还选取了极少的当代艺术参展,李津的《盛宴》是其中的一件作品,并且是唯一入选的中国在世艺术家作品。
古人的“出世”“入世”始终是一对矛盾,正如展览“隐”与“仕”。入仕时有时风光无限,也有理想不得施展的时候,而“隐居”就成为古人摆脱世俗烦恼、避世修身的重要选择。
南宋 佚名 仿范宽山水图
绢本设色 166.1×104.5cm
这件模仿范宽的山水图,采取了北宋山水的全景式构图,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不同之处在于强化亭台楼阁以及山水全貌而弱化了行旅的主题,更加突出了画家隐逸于山林的理想。
明 钟礼 观瀑图 轴
明代钟礼的《观瀑图》,描绘的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场景,对于这一主题,从古至今被反复描绘。整幅作品磅礴大气,画者借由画中人物来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触。这种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水花中,感悟命运的起伏跌宕。
明 陈洪绶 树下高士图 轴
陈洪绶善于画人物,他的人物体格高大、衣纹线条细劲清圆。这件《树下高士图》是他极少见的青绿山水人物画,炎炎夏日层峦叠翠的山石之间,一位高士面对山间景色似有所思。
南宋 阎次于 松壑隐栖图
绢本设色 26.7×33.7cm
南宋阎次平,善于画山水人物,工于画牛。这幅《松壑隐栖图》取材山崖一角,山下的小径将观者视线引至林中的小屋,巧妙暗示了“隐逸”的主题。
元 吴镇 芦滩钓艇图
纸本墨笔 39×65cm
吴镇爱画《渔父图》,这件《芦滩钓艇图》为同一主题,在水中乘一叶扁舟,是他洒脱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后代很多文人雅士向往的生活。
画作的题诗这样写道:
红叶村西日影余,黄庐滩畔月痕初。
轻拨棹,且归欤,挂起渔竿不钓鱼。
元 盛懋 秋林渔隐图
绢本设色 26×33cm
元代的盛懋与吴镇两人为乡邻,盛懋的画虽然以“渔隐”为主题,实则有“愿者上钩”的隐喻。这件《秋林渔隐图》远处群山连绵,近处飞鸟觅食,垂钓的渔翁是画中的主角,期盼伯乐的到来。
元 唐棣 摩诘诗意图
绢本设色 71×46cm
职业画师唐棣,虽在宫廷任职,却也想展现隐居的主题。唐棣此作品的树木是蟹爪枝,山石是鬼面石,皴法是卷云皴,可见传承了北宋的李成、郭熙风格。通过用王维的诗句引入隐居的氛围。
明 唐寅 垂虹别意图
纸本墨笔 29.7×107.6cm
唐寅的《垂虹别意图》另有吴门才子的36首诗,记述了在吴江桥畔送别学子戴昭时的深厚情谊,以祝枝山题“垂虹别意”为引首。
明 蒋嵩 雪景山居图
纸本墨笔 31.1×703.6cm
元 王渊 朱德润 良常草堂合卷
纸本墨笔 26.2×293cm
清康熙 景德镇窑青花山水人物图香炉
这件清代康熙景德镇的青花香炉以山水作背景,通过描绘几位好友泛舟交游来展现出古代文人的闲情雅趣。其青花发色均匀,近景、远景层次清晰,浓淡之间尽显当时高超的制瓷水平。
清康熙 灵璧赏石
古代文人爱石,灵璧石在唐宋时期便被作为贡品。米芾对于石头的“瘦、透、漏、皱”的总结延续至今。这件山形的灵璧石,菱角分明、包浆油润,堪比现实中的山川。
李津 盛宴之一
52cm×230cm 纸本设色 2012年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原标题:《古人向往的生活都在这些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