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就排长队!上海人眼中的新旧“淮国旧” 上海会客厅
张爱玲故居:上海文人气息浓厚的地方,感受上世纪的旧上海风情。 #生活知识# #旅行生活# #景点推荐#
告别淮海路30年的“淮国旧”回归淮海路,并在9月29日其68岁生日当天以“淮国旧H22”全新亮相。今天(9月30日)上午九点半,记者来到位于淮海中路776号的“淮国旧H22”,发现门口已经有市民排起了长队等待十点入店,不少市民都是一大早就赶来此地。
上午九点半,“淮国旧H22”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晨报记者拍摄于9月30日)
“淮国旧”的回归引发很多老上海的热议,提及当年淮海路上的“淮国旧”,老上海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它曾承载了许多上海市民的美好记忆。本期的新闻晨报·周到《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邀请到了多位来自文化界、广告界和媒体行业的嘉宾,请他们就“淮国旧”的前世今生和新业态分享各自看法。
当年,我曾采访“淮国旧”的老法师
沈嘉禄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上海作家协会小说创作委员会主任。原上海报业集团高级记者。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始小说创作,兼及报告文学和散文、影视作品,已出版长篇小说、中短小说集、散文集三十余种。
“淮国旧”老店新开,昨天(9月29日)许多人去打卡,不知道有没有值得买的东西?我倒找出了一件老物件,八十年代中期在“淮国旧”买的,一元五角钱。也不知道原来派什么用场,好像是放雪茄的,因为有木片的内衬,我准备放邮票。
沈嘉禄八十年代中期在“淮国旧”买的老物件
我当记者时曾采访一个专做旧家具生意的老法师,他是“淮国旧”的职工。他告诉我,当年他负责在民间收购旧红木家具,稍许整修一下后卖给外贸部门。有一次店里收进一只红木大橱,他在登记时觉得这只大橱特别笨重,仔细一看,发现抽屉下里有夹层,拆开夹层,乖乖隆底咚!里面居然夹了金银首饰,还有几根金灿灿的大黄鱼。但那个卖主没有留下地址,怎么也找不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的某一年,他在静安区一条弄堂里收到一张紫檀雕花大床,作价2400元,但单位领导认为买贵了,属于生产事故,要他赔400元,每月从工资里扣除。等这笔钱赔清爽,他也退休了,自己单干,倒也发财了。“这几年我一直在寻找这张紫檀大床,照现在行情它至少值2000万!”
80年代淮国旧门前的大扫除(薛宝其摄)
我还有一个朋友,那时候待业在家无聊,就跑到“淮国旧”看西洋钟,法国钟、德国钟都有,他有几个小钱就买一只两只,改革开放后到国外发展,赚了钱后就到处搜寻西洋钟,最终收藏了五百多只,其中不少还是遗世孤品,他就成了西洋钟专题收藏家。“是‘淮国旧’的师傅引我走上这条路的。”他念念不忘地说。
所以说,那个年代“淮国旧”给市民打开一扇窗,让市民有一个透气的地方,通过承载世界文明的陈旧器物,可以大致想象大千世界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成了许多青年人窥视与认识世界文明的启蒙之地。这,也是海派文化的机巧与通达之处。
旧货业曾是城市的业态之一
畸笔叟(郑健):上海作家,在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近30年,曾打造过沪上知名电视栏目《东视广角》《今日印象》和《闲话上海滩》,著有多部散文集以及短篇小说集。
很多人不希望“淮国旧”只是一个供打卡的网红点,而要有长期活下去的可能。我知道“淮国旧”回到淮海路有多么不易,所以,不管其一开始怎么定位,我都先为之叫一声好。
不过,必须指出,当年消逝的不止“淮国旧”一家,而几乎是整个旧货业。那时,旧货业在上海至少有过一百年历史。“淮国旧”只不过名气太响,地段也太好,才让人惦念的吧。其实当年,市中心几个区都有很多旧货店。卢湾有“淮国旧”等几家,黄浦的后来统一叫“协群”,静安在平安大戏院对过也有一家,而徐家汇则有华山日用品调剂商店,常熟路口还有金门旧货店,我家就常被称为——住在金门旧货店楼上。
店外排队和交谈的市民 董鸿景拍摄
这些现在听来有点奇怪的名称,如“协群”、如“调剂”,都出自于那个特殊的年代。再早一点,大家就叫旧货店,或者寄卖商店。店家买断再加价卖出,叫“两经销”。而店家只做平台,让你把东西寄放在店里出售,店家只收手续费(双向7%吧),则叫“寄卖”,是更灵活的一种。当年的淮国旧是兼做两经销和寄卖生意的。应该说,旧货业是一个城市应有的业态,而买卖旧货则是一座城市的生态。就像老虎灶、烟纸店、小皮匠、路边摊、夜排档一样,是石库门弄堂的必要配套,须臾不可分割。
上海人讲法,叫淘旧货。淘旧货的淘,是深山寻宝,是大海捞针。重点并不在买,也可以只是看,是听,是比较。淘旧货,可以从中了解这个城市的百年风云,以及前人的生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淘旧货还是有一点文化含量的呢。
上海人故地重游,集体怀旧
陶为民:知名策划人、上海广告业创意大咖
小时候,家住淮海路上的上方花园。从懂事起,“淮国旧”的熙熙攘攘,和襄阳公园的静谧神秘,是淮海路上两个相映成趣的所在。那时少年,很好奇看着那些在淮国旧里侃侃而谈的卖家,和匆匆而过、迅速决断的买手,感觉每个人都藏着上海滩很多不为人知的有趣故事。
市民在店内拍照打卡 董鸿景拍摄
昨天中午经过,发现“淮国旧”已成一个潮物的聚集地,在国庆节前不那么高调地开张了。一个久别重逢的店名,让从小在此地长大的上海人奔走相告,故地重游,集体怀旧,门口排队的长龙堪比中秋节前夕的光明邨。而耐心排队等待的队伍中,好些阿姨爷叔是精心打扮了来的,那脸上写着的灿烂和骄傲,感觉他们是在完成自己心目中的一个重要仪式。淮海路的故事,未完待续……
老粉丝眼中的“淮国旧”
郭皓:海派文化研究者,海派诗人,原柯灵故居和张乐平故居馆馆长,衡复“四居一馆”文化顾问
对于“淮国旧”,我们这一代人以及上一代人尤其是居住在市中心的男同胞们几乎都去过,这是几代上海人的美好记忆。我十岁时就随父亲去过这家店,长大后自己也经常光顾,关于“淮国旧”的故事真的太多太长了。
市民在店内拍摄打卡 任国强 拍摄
昨天朋友发来“淮国旧”新店开张的场景以及店铺里面的视频,从现在新开张的“淮国旧H22”来看,此“淮国旧”非彼“淮国旧”。今天的“淮国旧H22”之所以仍然有这么多的老粉丝,是因为当年非常接地气,所售商品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即使是一些比较高档的商品,价格也能被市民接受,销售的正是这些普通生活类用商品,解决和填补了当时物资紧缺的缺口,丰富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层次,因此旧货调剂类商场深得广大市民欢迎。这也是“淮国旧”在消失了这么久后,再度复出会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效应的原因。
开张之初这样的热闹场景,人们也只是去凑个热闹,过个念想而已。昨天一个“淮国旧”忠实粉丝与我聊天时说,以前的“淮国旧”回不来了,是的,原来的“淮国旧”再也回不来了,淮海路上那家老“淮国旧”只能是我们永远的一个回忆与念想了。
带着回忆和期盼去的老上海人
董鸿景:摄影家、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擅长纪实时尚艺术摄影
“淮国旧”曾是上海人的淘宝圣地,承载着许多美好记忆。这里除了不卖吃的东西,几乎什么商品都能找到。旧衣服,皮大衣,钟表,照相机,象牙筷子,搪瓷面盆,还有各种古董,各种旧家具和钢琴等。时隔30年,68岁的“淮国旧”在淮海路766号重新启动,名字叫“淮国旧H22”。
市民在挑选店内的二手奢侈品包包 董鸿景拍摄
昨天(9月29日)去那边的人非常多,都是一些老上海人,是带着回忆和期盼去的,反正我进去逛了一圈,没看出来“淮国旧”的味道,反倒像是中古奢侈品展示厅,门口的工作人员也像极了奢侈品的柜姐、柜哥。说实话,这个“淮国旧”不接地气,和上海人心目中的“淮国旧”不一样,只是“进化”成为了一个拍照打卡的网红地而已。
希望不仅仅是让大家来轧闹猛打卡
任国强:上海摄影家协会理事、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闻晨报》摄影记者
30年前,1992年,因为南北高架建设,以淘旧货为主的“淮国旧”多次搬迁后几近消失,昨天(9月29日)“淮国旧”重回淮海路。不少“淮国旧”的老顾客们开业一早赶来,店外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大家都想看看新开业的“淮国旧”再来怀怀旧。不过,现在的“淮国旧”店堂里没老法师坐堂,只是老旧物品的展示,两个楼面就像展览馆,最多一小时逛完。
店外怀旧交谈的爷叔们 任国强 拍摄
店外来怀旧的爷叔们聚在一起谈起当年淘宝的经历,一位戴着金边框墨镜的70岁爷叔讲,老早在“淮国旧”好呆一天……以前的“淮国旧”以生活用品为主,不同消费层次的市民都能在这里淘到宝,作为市民而言,希望“淮国旧”不仅仅是让大家来轧闹猛打卡看展。
各位市民朋友,对于回归淮海路的“淮国旧”新店,侬个人哪能看呢?欢迎留下侬个评论搭建议。
网址:开业就排长队!上海人眼中的新旧“淮国旧” 上海会客厅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24395
相关内容
去“淮国旧”觅宝的日子,老上海人的难忘回忆!“淮国旧”里的旧时光
上海旧书回收旧书上门回收
上海旧书回收服务、上海地区上门收购旧书
上海旧书回收,旧书可上门收购
旧衣服破了可以修补还能创新改造?就在淮海中路这家旗舰店!
上海那些明星餐厅
上海旧书市场调查①
上海旧书回收,高价回收旧书
上海旧书市场调查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