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不厌百回读:四读《儒林外史》
好书不厌百回读,分享乐在其中。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好书分享#
用了几天时间,又将《儒林外史》阅读一遍,这也是第四次读。近年来愈发觉得生命有限,面对浩瀚的图书必须有所选择,主要精力还是应该花在经典上。而真正的经典,应该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历代都有读者,借用一个畅销书的题名,即爷爷读过的书孙子仍在读。其次,对于单个读者来说,经典应该有可再读性,即人生不同阶段都会再把这本书找来重读,且每次都有新的体验。显然,《儒林外史》具有以上特征。 《儒林外史》如今是九年级同学必读书目,很羡慕同学们这么早就可以全本阅读此书。俺虽然也是初中获知此书,但全本阅读却是在大三那年。沈新林老师给我们讲授元明清文学史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课程,至今想来都是一种享受。课上,沈老不仅给我们讲授了吴敬梓的生平与《儒林外史》的结构与艺术特色,也给我们介绍了谈凤梁(沈老硕导,《〈儒林外史〉创作时间、过程新探》一文极为经典)、陈美林(《儒林外史人物论》《陈批儒林外史》等)、李汉秋诸先生的研究成果,亦说起其学生时代接见何泽瀚先生(何著有《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时的激动场景。更主要的是,通过沈老的讲解,引发了我们亲自阅读的兴趣。吴敬梓是安徽全椒人,33岁那年移家南京,俺也是安徽人,且与之同姓,总觉得冥冥之中有种奇妙的缘分。于是周末总会去寻访小说中的南京因素,秦淮河、江南贡院、三山街、中华门、雨花台、大报恩寺、玄武湖、莫愁湖、清凉山等都是常游之地。 第二次读,是在硕士一年级。当时,最感兴趣的人物则换成了匡超人,因为据小说描述,其是温州乐清人,离我们读书的大学城不远。恰好堂妹就在乐清,后来还特地去了一趟。钱志熙教授是温州乐清人,其对小说中乡邦现象多有留意,并撰写《古代小说中的温州人形象》(《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1期)。文章第四部分,就是对匡超人的分析。钱教授认为,吴敬梓虽为全椒人,但其却是从温州迁徙到江苏六合的。小说中匡超人的出现,是吴敬梓温州家族记忆的体现。其又指出,温州自南宋以来,即为科举发达地区,这一地域文化背景恰好与《儒林外史》科举主题相符。读罢这篇文章,颇为惊喜,进而开始了温州的文化追寻之旅,此是后话,暂不赘。 硕士毕业、博士入学之前的间隙,第三次阅读《儒林外史》。因为有八年的江浙读书与游历,对书中人员流动有了更清楚的感知。比如马静的故里丽水,曾亲自到访,他在游赏的西湖,更是多次抵达。从温州到杭州的这段路,也是数十次的穿行。此外,诸如扬州、苏州等亦有寻访。相较于如今的高铁、公路,《儒林外史》中的水路书写很值得关注,特别是京杭大运河所起到的作用。 与前三次阅读相比,这次似乎又有些新的体悟,更深切的理解了《儒林外史》中的三个层次,即纪传性结构层次、抒情性自我言志层次、超越时空的哲学层次。《儒林外史》写一人肖一人,三言两语中便写出了一个人物的风神,不愧高超的写人之作。纪传式的写作方式,人物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看似松散,实则也符合现实。就如我们的社会关系网,通过四五人便可把所有人加以勾连。当然,最主要的联系还是对科考功名、富贵利禄的态度,人物的关联也是由此铺展。书中的王冕、杜少卿诸人,他们那种生活态度,不止是吴敬梓本人的寄托,实际上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标杆。每个独立的个体都要审视我们的人生,面对类似的问题时,我们该做何选择,此生该如何度过。具体关注的问题,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其一,新的经典人物形象,很难再发现。 提及《儒林外史》中的人物,我们首先想到的当属王冕、周进、范进、胡屠户、严监生、严贡生、王惠、鲁编修、马静、匡超人、牛布衣、牛浦郎、鲍文卿、杜慎卿、杜少卿、虞育德、庄尚志、王玉辉、沈琼枝等。这次阅读,刻意去关注一些小人物,但最后发现还是难以超越以上诸人。究其原因,首先是作者写作时的不同用力。其次,与研究者与教科书的选录有关。此外,吴敬梓笔下的年老男性大多具有温情,比如王冕的邻居秦老、匡超人的同乡潘保正等。 其二,以芜湖为中心的江淮风物。 在江城芜湖读书的这两年,不巧遇着疫情,外出虽较之前大为减少,但著名景点还是都曾到访。本次阅读关注的人物是甘露僧、牛浦、郭铁笔,书中所记他们均为“芜湖县人”。芜湖最富盛名的当属铁画,这郭铁笔的命名很可能与此相关。此外小说中,还提及芜湖关、浮桥等地。据学者考证,吴敬梓是曾到访芜湖的,以上几人的原型也是芜湖人。芜湖人黄小田曾评点《儒林外史》,其读罢的感受是: 小说第四十五回“说罢,摆上酒来。九个盘子:一盘青菜花炒肉、一盘煎鲫鱼、一盘片粉对伴鸡、一盘摊蛋、一盘葱炒虾、一盘瓜子、一盘人参果、一盘石榴米、一盘豆腐干,烫上滚热的封缸酒来”处有批:“家乡风味,令我乡思不可遏矣。” 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中写到了芜湖关、芜湖的浮桥及浮桥口的街市店铺、婚丧风俗以及芜湖第一大寺观古祥寺等诸多芜湖风物,而黄小田作批时亦将无限深情融入笔端,小说第二十一回3条相同的批语“是芜湖风味”“是芜湖风味”“也是芜湖风味”、第二十三回批语“芜湖人最怕母舅,而长房舅舅尤重,故以此吓牛浦”、第二十四回批语“‘帮一个衬’是芜湖语”、第二十八回批语“吊桶底是南京教门卖的,吾乡亦有油饼耳”等凸显出黄小田对故乡须臾不曾忘却。(宋庆中《<红楼梦>黄小田评点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9年版,第58页) 从黄小田的评点,不难发现吴敬梓的描摹是十分准确的,不然怎会勾起黄氏乡人之思。此外,像芜湖人常说的“快活”等字眼,小说中也多次提到。 其三,《儒林外史》与《红楼梦》的对比阅读。 吴敬梓生平阅历与曹雪芹的有太多像似,比如都遭受家庭的变故,由富裕变穷困,都有南京生活的经历,都厌弃科举等。具体到小说文本,贾政与周进对科考与诗文辞赋的态度很是像似,贾府的除夕宗祠与杜少卿等人的泰伯祠祭祀场面多为相同,两部小说都充分利用了戏曲名称的谶语作用,亦多有京杭大运河的呈现。另外,如“点头如捣蒜”的比喻,扶乩的书写等方向,也多有雷同。 其四,《儒林外史》与桐城派的关系问题。 《儒林外史》中诸人的观念,与方苞提出的“古文辞禁”如出一辙。小说第二十五回“倪廷玺安庆招亲”,呈现了南京与安庆的往来。具体可参王思豪《<儒林外史>中的桐城镜像考略》(《明清小说研究》2012年第1期)一文。 与“四大名著”相比,《儒林外史》的读者要少得多。但事实上,这部经典小说同样值得我们反复阅读。读罢,你会惊叹小说中的人物依然就在我们身边,吹牛、欺骗、对名利的追寻也丝毫没有改变……
网址:旧书不厌百回读:四读《儒林外史》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28336
相关内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旧书不厌百回读全诗赏析
旧书不厌百回读
(原创)学习感悟[1.读书名言一3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不厌百回读,在旧书中重温旧时光
旧书读百回
好书推荐——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读旧书
【文史英华】论苏轼的读书生活与精神世界‖王友胜
旧书重读:茶事小说的社会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