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店,循环经济的快闪现场
环保二手市场推动循环经济 #生活常识# #环保生活Tips# #二手物品交换#
多抓鱼品牌首次以快闪店形式登陆深圳,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受访者供图
随着时代的步伐,经济的浪潮催生了租赁与二手市场,它们如同传统消费模式的双翼,正悄然重塑我们对物品所有权和资源利用的认知。在租赁的世界里,人们创造了“共享”的艺术——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办公室,这种灵活的生活方式让我们与物品的关系变得轻盈。而在二手市场,人们发现了“淘宝”的乐趣,无论是书籍、家居、健身设备、游戏卡,还是未用完的会员卡,都成为了探索的对象。我们与物品的关系变得更加多元,从旧到新,再从新到旧,随心所欲地拥抱每一种可能。
在深圳,这种趋势尤为明显。二手商店的兴起,不仅提供了一个循环利用的平台,也是对消费文化的一次深刻反思。这些商店鼓励人们在物质过剩的时代中,重新审视物品的价值,让每一件物品都能在流转中找到新的归宿,从而推动了一种更环保、更理性的生活方式。
循环经济的快闪实践
11月15日,以“真正的好东西值得买两次”为理念的二手循环经济品牌多抓鱼在深圳南山区Kaledo嘉乐道揭开了其巡游商店的帷幕,带来了史上陈列量最大的二手服饰快闪,以及上万本二手图书、原创商品和Remake产品。
多抓鱼品牌首次以快闪店形式登陆深圳,便迅速吸引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关注。“关注好久的多抓鱼终于‘游’到深圳啦!”“我用79元买了6本书!”在“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众多用户分享了自己的“拾荒”心得。周末时分,店内人潮如织,见证了这个循环经济品牌在深圳的火热人气。
晶报记者在现场看到,此次多抓鱼巡游商店占地约400平方米,划分为书籍区与衣物区两大板块。店内处处可见环保与可持续的细节,如使用胶纸、手写牌等环保材料作为装饰,提供丝带供顾客自助打包,所有书籍的封膜均可在家自行降解。
这里不仅是二手商品的交易场所,更是一个充满设计感的艺术空间。在书籍区域的一隅,“书中生物展”和“一本书在多抓鱼的旅程”展览吸引众多顾客驻足。多抓鱼将旧书中发现的原主人遗忘的物品称为“书中生物”,它们携带着与阅读或人生相关的情感与故事,在多抓鱼的回收之旅中,这些物品得以“重见天日”,并以艺术的形式在这里重新讲述自己的故事。
晶报记者了解到,多抓鱼的商业模式受到了日本线下连锁二手商店BOOKOFF的启发,通过C2B2C模式,即平台从用户手中回收商品,进行清洁、翻新、消毒、封装、定价后再次销售。多抓鱼的创始人猫助在谈到商业模式时曾强调,企业的商业模式首先要确保盈利,其次是追求效率。通过后台数据处理,多抓鱼精准决定产品回收范围,确保商品的受欢迎程度和收益,同时保证回收产品二次出售的质量。
多抓鱼成立于2017年,起点是一个40多人的微信群,通过朋友间的二手书交易迅速发展起来。从微信群到小程序,再到独立APP,多抓鱼几乎不依赖广告投放,而是依靠粉丝间的口碑传播。作家顾湘、编剧柏邦妮等文化名人都曾在社交平台提及多抓鱼,为其带来了更多的关注。2018年1月,专栏作家水木丁在微博中提到,将书重新投入流通领域,看到它们被买走、找到新家的感受,远比当废品处理要好得多。她的推荐,为多抓鱼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热度。书籍,作为一种远离消费主义的商品,二手书更是吸引了一群爱书人的深度参与。
随着时间的推移,多抓鱼的业务从书籍扩展到服饰、电子产品、原创商品,并从线上延伸到线下门店。尽管在转型过程中遭遇了挑战,多抓鱼采取了新的战略调整,开启了全国范围内的巡游之旅,以轻运营、不重投入的特点,灵活地穿梭于人气高的城市之间,每个城市停留一个半月,吸引粉丝自发聚集。此次深圳之行,多抓鱼采用了更加灵活和经济的“快闪店”模式,为顾客带来了新鲜的购物体验和文化交流的机会。
对“价值”的重新思考
“二手物品到底好不好?”“为什么要买二手的?”晶报记者在深圳多抓鱼巡游商店采访了几位市民,寻求他们对二手商品的看法。市民普先生正沉浸在一本人物传记的翻阅中。他回忆起大学时期就开始使用多抓鱼的经历,最初是受同学的影响。对阅读的热爱让他成为了多抓鱼的忠实用户。“我特别喜欢阅读人物传记,并喜欢将不同书籍中的人物进行对比,比如将富兰克林与骆驼祥子的故事对照阅读。”普先生表示,多抓鱼提供的书籍不仅内容优质,而且成色新,而因为对回收书籍质量有着严格的把关,也为他选择更优质的阅读内容提供了参考。
在二手服饰区,市民李先生分享了他的体验。他是在亲戚推荐下首次来到多抓鱼,现在他所穿的衣服也是从其他平台淘来的二手衣物。“之前购买二手衣物更多的是出于款式考虑,现在我意识到这也是一种环保行为。”李先生表示,使用过的物品在被再次选择时,有一种特别的连接感,仿佛缘分使然。“环保这个理念,践行到个人身上,可能也是一种思维的改变。”他认为,这也是每个人爱护环境、尽自己一份力的方式。
多抓鱼门前,展示了一棵高达2米的巨大拼布圣诞树。Kaledo嘉乐道营销策划部媒体主管詹小姐介绍,这是设计师Angel Plus使用多抓鱼提供的旧衣与衣标历时三天缝制而成的,象征着一种可持续生活方式的实践行动。与此同时,商场还联合多抓鱼共同举办了一场“可持续旧衣改造工作坊”,引导参与者利用回收的二手衣物作为原材料,结合个人的创意和想象力,DIY制作独具特色的圣诞树,传递环保理念,让旧物焕发新生。
循环经济和环保意识的不断深化,让二手商品市场逐渐成为消费者新的青睐之地。众多品牌也纷纷在深圳设立门店,比如同样落户在Kaledo嘉乐道的二手奢侈品寄卖空间“ZZER只二”的华南首店。据店员介绍,该店占地1800平方米,内部空间按照首饰、服装、鞋履、包包等商品类别划分为不同区域,提供一种无导购的自助购物体验,顾客可以自行佩戴手套体验和购买商品。
市民陈小姐在逛完“ZZER只二”后表示,她对二手市场有了全新的认识。“以前我以为的二手交易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经济现象,现在我更愿意相信二手市场是一场消费变革。”陈小姐认为,对旧物的态度能够反映人们对“价值”的重新思考。
低碳环保+公益慈善
在深圳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一切皆有可能。2023年6月1日,深圳市妇联、深圳妇儿基金会联合善淘在妇儿大厦落地华南首家善淘慈善商店——妇儿公益×善淘Buy42慈善商店,开启了环保与公益相结合的探索之路。这是深圳在推动低碳环保消费模式中的一个缩影,展示了如何通过商业创新来实现社会价值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目标。
走进这个特殊的商店,里面售卖的物品种类丰富,服装、包包、鞋袜、摆件、书籍……俨然一个小型超市。善淘主理人余诗瑶介绍,妇儿公益×善淘Buy42慈善商店是由转转公益支持的慈善商店,商店内销售的商品大多是捐赠者不再需要的,经过清洗、消毒后再次销售。顾客在这里不仅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实用的物品,还能为慈善事业做出贡献。“它不仅是一家商店,更是一个连接捐赠者和受助者的桥梁,使命是通过销售捐赠的二手商品,为慈善项目筹集资金,同时推广环保和循环利用的理念。这种模式鼓励消费者思考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促进可持续消费习惯的形成。”
所谓慈善商店,便是通过零售商店激活闲置资源,从而实现自我造血的可持续公益模式。在运营过程中,不断助力全纳就业、绿色循环和人人参与公益的生活方式和公民态度的形成。
“我们善淘是由一群身处于困境的‘姐姐’们担任运营主力,她们有的是自闭症孩子的妈妈,有些是单亲妈妈,有些曾经身患重病,她们的生活曾遭受着巨大的变故,但依然在努力奋斗并创造价值,她们希望被看见、被尊重、被支持。”余诗瑶介绍,善淘Buy42的模式不仅减少了资源浪费,还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支持,展现了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为深圳的绿色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慈善商店的核心模式是闲置收捐与义卖,“我们能在一个社区里培育和建立多少信任,就能多大程度上在一个社区实现自我可持续。”余诗瑶表示,经过一年半时间的用心经营,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通过捐赠、购买、做志愿服务的行为亲身践行公益。“期待能在慈善商店里看到更多人的旧物故事,期待慈善商店能吸纳到更多关心社区、致力于改变的人。”
更多可能
12月19日,由中国旧货业协会与中国电子商会联合主办的“2024二手经济高质量创新发展大会”在深圳圆满举行。据中国旧货业协会综合各机构数据测算,2023年,二手流通行业交易额约为13200亿元,同比增长5.6%;线上交易额约为5520亿元,同比增长15%。
中国旧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常大磊表示:“二手经济是指通过二手商品交易、再使用,实现物尽其用、减少浪费的经济模式。当前,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节约、环保意识的觉醒,二手商品流通市场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中国电子商会常务副会长柳玉峰认为,在全球经济全面进入数字经济转型和低碳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二手经济作为一种低碳经济模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认可。
今年以来,我国相继发布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标准提升牵引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等政策文件,为二手商品流通提供了系统性的规划和指导。可以预期,随着政策的支持和技术的进步,二手经济将迎来爆发性发展机遇,二手经济也将有更多可能。
晶报记者 罗婉/文 受访者供图
网址:二手店,循环经济的快闪现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29876
相关内容
探秘二手市场:多抓鱼如何在循环经济中逆势增长?二手市场金融经|探访多抓鱼工厂,循环经济下如何才能多抓“鱼”
推动二手市场发展 让循环经济转起来
威宁弛弘二手旧货市场:循环经济中的绿色宝藏
二手图书撬动百亿市场,循环经济塑造共享3.0模式
循环经济崛起:万物新生如何领航二手交易市场?
二手交易火 循环经济热——中国青年网
探访多抓鱼:二手书市场如何开启循环经济新篇章?
闪回科技:以“互联网+二手”模式推动智能终端循环利用
二手交易市场崛起:互联网+循环经济与创业者的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