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夯实县域新型工业化绿色根基

发布时间:2025-01-02 22:08

绿色工业应注重循环经济,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 #生活常识# #环保节能技巧# #绿色工业生产#


作者:逯长胜

赛迪方略

西部县域研究中心

分析师


内容提要

2024年2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意见》提出:“立足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系统推进各领域废弃物循环利用工作,着力提升废弃物循环利用各环节能力水平”。废弃物循环利用严格遵循生态理念,以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为原则,强调废弃物的源头精细管理、有效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是健全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一环,也是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之需和效率变革之途。然而,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部分县域现有设施、技术、监管等方面难以满足废弃物在回收处理、再生利用等方面的需求,如部分县域废弃物回收处理质效不高、再生利用技术水平不足、循环利用市场不完善等问题依然突出,亟待加大相关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的引导和投入,推进县域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构建十分急迫且空间巨大。


一、县域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现状

(一)废弃物循环利用为县域发展循环经济带来万亿新市场。废弃物循环利用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再利用,是构建循环经济的桥梁。2023年,我国煤矸石、粉煤灰、磷石膏、赤泥、冶炼渣等典型大宗工业固废产生量达42.34亿吨,每年难以解决的大宗工业固废有20亿吨左右,叠加历史堆存量累计已达数百亿吨,据统计,我国每年主要电器产品报废量超过2亿台、手机的废弃量可达到4亿部以上、退役动力电池16.8万吨,这些废弃物中蕴藏了大量的钢铁、贵金属、橡胶等可循环利用资源,年产值可达5万亿元。当前,我国多数县域仍以钢铁、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产业,以及电子信息、新能源及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及其配套产业为主导,而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废弃物循环利用水平与循环经济发展质量紧密相关,各类可再生资源将为县域发展循环经济释放巨大市场。

(二)废弃物循环利用为县域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新路径。随着我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不断健全,各县域对废弃物循环利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形成了以延伸式、全链式、集群式等为代表的资源循环利用发展模式,为县域产业转型升级做出示范带动作用。如以迁安市、神木市、伊金霍洛旗等为代表的县域围绕钢铁、焦化、煤化工等传统产业大宗固废处理,通过延伸县域经济主导产业链条,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目标;丰城市聚焦废弃物循环利用全链条式发展,打造“回收-拆解-再生-利用”循环发展模式,有效为企业降本增效,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2023年,丰城市循环经济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0%以上;界首市坚持“县域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经济集群化”原则,打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集群,成为全国目前唯一一个以资源循环利用产业获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的县域。

(三)废弃物循环利用对县域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提出新挑战。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碳壁垒政策制定进程显著提速,如欧盟陆续出台可持续产品生态设计条例、电池和废电池法规、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法律法规,叠加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先后推出碳关税计划,全球碳壁垒对我国废弃物循环利用和新型工业化绿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县域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基层单元,是提升关键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绿色转型发展的重点和薄弱区域。随着各县域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不断推进,特别是我国风光发电设备“退役潮”临近,各领域、各环节的废弃物循环利用对于设施、技术、资金等要求都不断提高,县域废弃物循环利用发展将面临新挑战。

二、县域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存在问题

(一)废弃物回收处理质效有待提高。一是主体回收处理意识浅薄。出于环保要求,多数企业更多侧重废弃物后端治理,忽略了废弃物源头减量化和资源化管理,各类废弃物的不恰当处理,不仅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二是市场主体对低值废弃物回收积极性不高。相比于报废汽车、废家电等高值回收物,废玻璃、废旧纺织品、废塑料包装等低值可回收物处理成本高、利用难度大、经济效益差等问题突出,严重阻碍废弃物回收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三是废弃物回收载体及配套设施难以满足回收需求。部分县域回收站点、分仓存储、智慧分拣中心等设施布局不合理不充分,难以满足废弃物回收处理需求,影响循环利用的效率和效果。

(二)废弃物再生利用水平有待提升。一是技术创新及转化不足。部分县域在高值化利用、多源协同处置、特殊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和推广不足,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新兴电子电器、风光发电设备等新兴废弃物的高效回收利用技术亟待突破。二是再制造服务衔接不畅。企业之间尚未形成废旧设备再制造协同联动发展,部分再制造产品缺乏成熟的消纳渠道,定制化设备再制造服务流程不畅,缺少专业化再制造服务企业。三是载体集聚效率不高。在部分县域或高级别园区内,由于工业种类较全,废弃物来源复杂,对于企业自行回收处理技术和成本要求较高,专业化的循环利用产业园尚待完善。

(三)资源循环利用市场有待完善。一是监管流程不完善。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完善的全流程监管体系,我国废弃物相关法律法规多以鼓励、引导为主,难以约束各类参与主体,部分县域粗放式、作坊式回收处理等环境违法行为乱象丛生。二是管理标准不统一。由于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废弃物回收分类、再利用技术、检验检测等标准,各县域废弃物再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难以推动资源循环利用持续发展。三是要素支撑不充分。由于废弃物循环利用投资回报较低,资金、土地等要素投入相对于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仍显不足,税收优惠政策难以支撑资源再生产业高效发展。

三、建议

(一)加大引导和设施投入,提升废弃物回收效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引领。积极出台县域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专项行动方案,明确各领域路线图和阶段目标,调动全社会参与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的积极性。二是创新低值废弃物处理模式。鼓励县域各企业与资源综合利用企业建立“点对点”合作模式,推动废塑料、废玻璃等低值废弃物与绿色建材、生态修复等领域耦合发展。三是完善废弃物处理设施配套。结合县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一体化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基础设施,统筹全域再生资源集中分拣中心布局。

(二)推动技术和载体创新,提供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促进循环利用技术创新。鼓励企业按需开展复杂难用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和装备研发和推广,支持风电、光伏、电子元器件等生产企业建设逆向物流体系,积极探索定制化废旧装备再制造和新兴废弃物循环利用路径。二是优化再制造服务企业梯队。聚焦县域现有产业基础,引进一批再制造行业骨干企业,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优质中小微企业,鼓励企业之间跨行业跨领域合作,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再制造服务创新企业梯队。三是壮大优化循环利用载体。协同无废工厂、无废园区、无废城市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等建设工作。

(三)强化监管和标准约束,规范资源循环利用市场。一是搭建循环利用监管平台。构建集“全域回收、订单追踪、物流运输、末端利用、积分兑换、碳减排”于一体的废弃物监管平台,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全流程实时监控和信息共享。二是完善循环利用标准。鼓励企业将典型模式、优秀做法凝练为行业标准,支持企业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废旧动力电池拆卸溯源、机械设备再制造、新兴废弃物回收利用等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三是加大相关要素支撑。积极争取中央、省、市预算内投资及专项资金、相关产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增值税减免政策,优先保障相关项目用地供应。

更多行业案例及其特点,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赛迪顾问”,获取最新动态。

微信号:ccidconsulting


本公众号提供的内容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及其它问题,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

如果获得转载授权,请注明作者姓名和转载的出处,不修改文章的标题、文字、图片或者音视频,以免曲解原文意思。

网址: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夯实县域新型工业化绿色根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30877

相关内容

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
推进废弃物再回收利用 构建绿色循环产业体系
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国家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创新联盟
化工废弃物处理与循环利用创新平台
构筑绿色工业体系 破解“工业固废”难题
国家发改委:加快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 引导二手商品交易规范化发展
汶川县促进工业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施意见
固体废弃物’循环利用
赵立欣: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开辟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