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传
'心理科普园地'公众号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 #生活技巧# #心理健康建议# #心理健康公众号#
一、心理健康十大标准
1.周期节律性。人的心理活动在形式和效率上都有着自己内在的节律性,比如白天思维清晰,注意力高,适于工作。晚上能进入睡眠,以便养精蓄锐,第二天工作。如果一个人每到了晚上就睡不着觉,那表明他的心理活动的固有节律处在紊乱状态。
2.意识水平。意识水平的高低,往往以注意力水平为客观指标。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思想经常开小差或者因注意力分散而出现工作上的差错,就有可能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了。
3.暗示性。易受暗示性的人,往往容易被周围环境引起情绪的波动和思维的动摇,有时表现为意志力薄弱。他们的情绪和思维很容易随环境变化,给精神活动带来不太稳定的特点。
4.心理活动强度。这是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一种强烈的精神打击出现在面前,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遗留下后患,可能因为一次精神刺激而导致反应性精神病或癔症,而抵抗力强的人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5.心理活动耐受力。这是指人的心理对于现实生活中长期反复地出现的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这种慢性刺激虽不是一次性的强大剧烈,但却久久不消失,几乎每日每时都要缠绕着人的心灵。
6.心理康复能力。由于人们各自的认识能力不同,人们各自的经验不同,从一次打击中恢复过来所需要的时间也会有所不同,恢复的程度也有差别。这种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当一个人身心十分健康时,他的心理活动会十分自如,情感的表达恰如其分,词令通畅、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8.自信心。一个人是否有恰当的自信心是精神健康的一种标准。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生活实践中逐步提高。
9.社会交往。一个人与社会中其他人的交往,也往往标志着一个人的精神健康水平。当一个人严重地、毫无理由地与亲友断绝来往,或者变得十分冷漠时,这就构成了精神病症状,叫做接触不良。如果过分地进行社会交往,也可能处于一种躁狂状态。
10.环境适应能力。环境就是人的生存环境,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等。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可以通过实践和认识去改造环境。
二、心理问题分类
1.抑郁:一种常见的消极情绪反应,它突出的特点是心境悲观、态度冷漠、自觉全身不适,多有自责现象,对周围一切事物缺乏兴趣,总觉得诸事不如意、不顺心,甚至有悲观厌世的念头。常伴有失眠、食欲下降、体重减轻等症状,严重的可能会有自杀念头或者行为。
2.焦虑:指以不安、焦虑、紧张等情绪障碍为主的状态有的人时时刻刻都紧张,对样样事情都害怕,却不知所惧何事;常伴有大祸临头感、失去控制感、喉部窒息感和死亡来临感,并出现心跳加剧、胸闷、呼吸急促、咽部梗阻、忧虑重重、站立不稳等症状,总害怕自己或亲人会得病,或会发生意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为 15分钟至半小时左右。有的人长期出现紧张、焦虑、伴有头痛、心惊肉跳、四肢乏力、胃肠不适等躯体方面的症状。
3.疑病症:过分地关注自身健康,怀疑身体某部位或某一器官异常病变,有的认为自己患了难治甚至不治之症,常伴有忧虑和恐惧感。对医生的解释和临床检查结果持怀疑态度,认为是隐瞒真实病情。尽管临床检查无客观证据,但总认为自己患了某种疾病而反复求医、检查,同时伴有焦虑不安。常见有疼痛,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吞咽困难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如心悸、胸痛等。
4.恐怖症:人们对某些特殊环境物体或跟人交往时,产生异于寻常的恐惧和紧张感,明知不必要,但又无法摆脱。表现为害怕大庭广众下见人,害怕在人群中讲话,害怕单身独处;有的表现为害怕看见狗、猫、老鼠、昆虫等小动物;有的表现为害怕黑暗、雷电、过桥、过马路、去广场、进学校等。可伴有脸红气促、心悸出汗、血压变化、肢体乏力,甚至昏厥等症状。
5.强迫症:明知不合理,却无法控制或摆脱,或总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行为,觉得一些事情没处理好,因而焦虑和痛苦。表现为强迫怀疑、回忆、联想,强迫情绪,强迫清洗、询问、检查等。比如,有的人出门后总不放心门是否关好,反复检查;有的人反复洗手。
6.神经衰弱:指神经容易兴奋和大脑容易疲劳,常有情绪烦恼和紧张性疼痛、失眠和其他心理生理障碍。
7.睡眠障碍:包括失眠症、嗜睡症、醒觉不全综合症、夜惊症及梦魔等。
三、心理调适方法
1.心理调节—冥想法。冥想实际上是一个自我修复的过程,这里介绍呼吸法这个冥想方法,通过呼吸可以找到情绪和身体的平衡,达到一种静心,有助于放松和睡眠,有很多朋友失眠睡不着觉就可以试试这个方法。
2.呼吸调节—呼吸法。请选择一个舒适的位置坐着或躺着,闭上眼睛深深地吸气,缓缓地呼气,把你的焦虑、不安、 烦恼都呼出体外。随着你不断地吸气、呼气,你会感觉到身体越来越放松,过程般持续 5-10 分钟,也可以更长。通过不断地去练习,将会形成条件反射,无论什么情况,当你深呼吸,自然能得到平静。
3.身体调节—运动法。运动也可以帮助我们缓解情绪,减轻焦虑。比如各种球类动、跑步、太极拳等,这些都是大家生活中接触到的,也方便大家学习和运用。
4.情绪调节—宣泄法。宣泄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其实宣泄法也可以通过以上的运动、艺术调节做到。比如找个空旷的安全的环境大喊大叫、蹦极、爬山、默默哭泣、痛哭流涕、写日记等等。建议大家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方法,当你尝试之后,你会发现,你的情绪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得到改变。
5.情境转移法。当情绪来临时,一般我们会压抑,自己生闷气,或者向别人发脾气,或者进行消极的报复,或者转移自己的注意力。而适当的变换一下环境,离开使你产生情绪的场所,离开使你产生情绪的人,是调换心情、释放压力的一种好方法。
6.环境调节法。大自然的景色能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对于调节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好的效果。你到一个花园里面,到一个味道好的地方,你的心情自然会好起来。因为香味对人的情绪也有作用。还有光,光线也是一 样的,阴暗的地方我们会觉得不好,太阳出来心情就会觉得好点。对于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状态中的人,定期到大自然中放松下,对于保持身心健康有很大益处。
7.评价推迟法。情绪或者压力来自于对“某个事件或刺激” 的反应,也许是别人的一个眼神,一句讥讽,甚至是对别人的一个误解。这些事情让你当时特别有情绪,甚至怒不可遏。可是如果过一个小时、一天、一星期的时间之后再评价,你或许会发现这些都是无关紧要的事情,或者是双方的误解,根本不值得一提。
8.糊涂法。这是使心理环境免遭侵蚀的保护膜,在一些非原则性问题上不妨采取逃避措施,假装“糊涂”,无疑能提高心理承受的能力,避免不必要的精神痛苦和心理困惑。有了这层保护膜,会使你处乱不惊,遇烦恼不忧,以恬淡平和的心境对待生活中的紧张事件。综上,呼吸法、冥想法、艺术调节法、宣泄法、评价推迟法等都可以帮助我们来调节情绪,每一个人应对情绪的方式都不一样,调节的方法自然也有所差异。因此大家不妨为自己选择一个易于操作同时又能够找到资源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四、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
1.保持乐观的情绪要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在生活中寻找乐趣,即便是干些家务也不应视为负担,而是带着情趣去干,比如做饭,不断尝试新花样,享受烹饪的欢娱。在工作上要不断创造,在进取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断感受成功的乐趣。
2.善于排除不良情绪遇到不顺心的事,别闷在心里,要善于把心中的烦恼或困惑及时讲出来,使消极情绪得以释放,从而保持愉悦心情伴你左右。
3.经常帮助别人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美德,其作用不仅使被帮助者感受人间真情,解决一时之难,也使助人者感到助人后的快慰。经常帮助别人,就是使自己常处在一种良好心境中。
4.善待别人、心胸大度 以谅解、宽容、信任、友爱等积极态度与人相处,会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尤其是被人误解的时候,要亮出高姿态,待对方晓知真相后更会佩服你,这样宽容、关心别人也有利于营造好心境。
5.要有广泛的爱好比如收藏、体育、旅游、音乐等,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享受其间的乐趣,既能增长知识,又能广泛交友。在偶遇心境不佳时,这种兴趣活动也能起到化解作用。
6.保持一颗童心人到了而立之年以后,随年岁的增长,有人便产生了“看 破红尘”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如果仍保持一颗童心,对任何食物都有一种好奇,不论对知识更新,还是对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7.培养生活的幽默感除了严肃、正式的场合外,在同事、朋友乃至家人中,说话时适当地采用幽默语言,对活跃气氛、融洽关系都非常有益,在一阵会心的笑声中,大家心情特别好。
8.学会谐调自己与社会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经常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为,适应社会的规范,并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适应力,从而减少因此而带来的困惑和压力,保持心理健康。
网址:【健康科普】心理健康科普知识宣传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33603
相关内容
【健康科普】宣传健康理念,普及健康知识水与健康知识科普教育宣传
压力管理与健康科普宣传.ppt
【健康科普】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心理科普‖心理健康知识科普
开展健康科普 传递健康理念
南湖社区:开展“健康保健养生”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心理健康科普宣传—基本知识
开展健康科普 传递健康理念(健康焦点)
健康饮食知识普及? 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