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要点分析

发布时间:2024-11-05 22:19

以人为本满足多元诉求

——《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要点分析

赵天舒 徐碧颖 张晨

前不久,自然资源部发布《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切实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发挥社区生活圈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作用。近年来,城市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催生了一系列新的社会诉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理念,从过去的“以物为中心”逐步发展为“以人为中心”,配置模式也从单纯自上而下的居住配套设施建设,逐步发展成为满足多元诉求的社区生活圈构建,更强调公共服务品质的提升和社区治理方式的精细化,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指南》充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在总结各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的总体原则和要求,并规定了城镇社区生活圈和乡村社区生活圈的配置层级、服务要素、布局指引、环境提升,以及差异引导和实施要求等相关内容,是各地社区生活圈规划工作的技术指引。

服务配置

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分层配置

坚持因地制宜,强调差异引导

《指南》提出,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引领全年龄段不同人群的全面发展,塑造“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有机生命体。社区生活圈的服务要素涵盖了社区服务、就业引导、住房改善、日常出行、生态休闲、公共安全等六方面内容。其中,社区服务又可细分为健康管理、为老服务、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商业服务、行政管理和其他(主要是市政设施)等八类。

为了应对地区差异,统筹兼顾“保基本”和“提品质”,《指南》将服务要素进一步划分为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和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等三种类型。其中,基础保障型服务要素重点完善社区服务、日常出行、就业引导、住房改善、公共安全等内容;品质提升型服务要素重点契合社区需求,提供高品质、多样化的社区服务和舒适的出行、休闲环境,完善社区服务、日常出行和生态休闲方面的内容;特色引导型服务要素重点打造具有附加功能的特色社区,构建面向未来的社区生活场景。

《指南》同时提出,要因地制宜塑造特色生活圈,要注重文化性、地域性、民族性等元素,加强分类引导、差异管控、特色塑造和有序实施,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住房、休闲和交往场所等,并提出分区引导和分类引导的要求。其中,分区引导主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建设用地水平、地形条件和环境特点;分类引导重点针对城镇居住社区、城镇商务社区和产业社区、乡村社区生活圈提出差异化引导内容。

空间布局

构建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将功能

关联度高的服务要素相对集中布局

《指南》提出,构建15分钟、5~10分钟两个社区生活圈层级。其中,15分钟层级宜基于街道社区、镇行政管理边界,结合居民生活出行特点和实际需要确定社区生活圈范围,并按照出行安全和便利的原则,尽量避免城市主干路、河流、山体、铁路等对其造成分割。这一层级内配置面向全体城镇居民、内容丰富、规模适宜的各类服务要素,宜形成综合性的社区服务中心。5~10分钟层级宜结合城镇居委社区服务范围,配置城镇居民日常使用特别是面向老人、儿童的基本服务要素,宜灵活均衡布局,并与生活性街道、公共空间、绿道临近设置。

将功能关联度高的服务要素相对集中布局,并通过慢行网络链接服务要素,是《指南》在空间布局方面的另一要点。一方面,要促进共享办公、终身教育、文化活动、体育健身等服务要素与商业服务业用地混合布局,鼓励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倡导医养结合、文体结合;另一方面,构建“小街区、密路网”的社区生活圈空间结构,通过慢行网络加强就业、居住、社区服务、生态休闲等服务要素之间的有机串联,设置活力界面和休憩设施,优化绿化环境,提升出行体验。

实施路径

提出部门加强协同、公众深度参与

和社会多维共建的规划实施思维

《指南》提出,通过开展现状评估、制定空间方案、推进实施行动、动态监测维护四个环节的工作,明确社区生活圈实施路径。其中具体包括:加强现状评估和居民意愿调查,全面评估社区生活圈的实际建设情况与服务要素需求,查找服务盲区,形成问题清单;针对各类问题明确社区生活圈的发展目标和关键策略,梳理空间资源,有针对性地完善各类服务要素内容;结合需求的紧迫性、实施难易度和实施主体积极性等因素,形成分阶段建设目标和计划,落实实施主体和经费,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和乡村建设行动等政策要求,推动项目实施;利用大数据等信息与智慧技术,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实时监测服务要素的运营情况和需求反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进行管理,定期开展评估,及时调整规划及实施计划。

针对新建地区、城市更新地区、老旧小区等不同发展阶段地区,《指南》分别提出不同的工作重点。在新建地区,宜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编制详细规划,科学合理确定社区生活圈各类服务要素的配置要求和空间布局等内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开发宜同步规划、建设、验收与交付;在城市更新地区可结合地块出让和有机更新完善各类服务要素,创新土地和空间的增效、挖潜及奖励政策,鼓励政府及物权所有人通过自主更新,积极释放存量空间;对老旧小区,可依托空间挖潜和功能转换等方式补短板,改善品质,并推进社区生活圈之间各类服务要素共建共享。

为了调动各方力量共治共建,《指南》提出部门加强协同、公众深度参与和社会多维共建的规划实施思维。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宜加强与相关主管部门的工作衔接,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宜协同做好规划实施;规划评估阶段应广泛征求公众意见,规划和实施阶段应鼓励多方参与制定方案,实现全过程、分阶段、多方式的公众参与;充分调动在地企业、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多方式、多途径地参与社区事务,形成共商、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通过空间治理的方法,合理安排各类功能,鼓励学校、单位附属设施等向社区开发分时使用,推进社区各类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复合利用。

此外,《指南》提出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宜统筹各方力量,发挥“多规合一”优势,全面落实社区生活圈理念,落实国土空间统一底图、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以国土调查成果数据为工作基础,规范现状评估、空间方案和行动计划制定、动态监测等工作程序,提高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实施质量,协同相关部门保障社区生活圈有效实施。

(作者单位: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

来 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编 辑:赵 蕾

初 审:程秀娟

原标题:《《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要点分析》

阅读原文

网址:《社区生活圈规划技术指南》要点分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440

相关内容

未来城市生活指南——元时代背景下15分钟生活圈更新探索
全球视野下“城市生活圈”规划理念与实践探索及其启示
宠物医疗技术革新影响分析
生活美学分析
护理专业职业生涯规划(精选15篇)
2023年中国家庭维修行业产业链、市场规模及发展困境分析
老年护理与社区居家护理技巧
深入生活社区节能减排宣传活动策划书
护理职业生涯规划报告(八篇)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PPP项目实务解析与建议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