膳食指南重新修订,“吃好”有了新标准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权威的公共营养标准书籍 #生活技巧# #健康生活方式# #健康生活方式书籍# #营养学权威书籍#
受访专家: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杨月欣
中国营养学会原理事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究员 程义勇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 翟凤英
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马爱国
“吃饱”对今天的大多数国人来说已不是问题,“吃好”才是现在的新追求。什么是“吃好”?大概很多国人还停留在“爱吃什么就吃什么”、“想吃多少就吃多少”的层面。于是,暴饮暴食、大鱼大肉、过量饮酒,种种错误饮食认知和习惯,最终导致了高血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病在我国的高发,不仅威胁人们的健康,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
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中国营养学会结合当前国情和科研进展,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07)》的基础上进行修订,正式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新版膳食指南共有6条核心推荐,适用于2岁以上的健康人群,是近百名权威专家对我国营养和膳食问题达成的核心意见和科学共识。十年一次的修订,新版膳食指南有了哪些新变化和实际应用?《生命时报》特邀主要修订专家详细解读,并为您提供科学、实用的膳食指导。
新版指南凝聚百名专家共识
我国膳食指南有近30年的历史。1989年,中国营养学会首次发布膳食指南,随后在1997年和2007年进行修订,发布了第二版和第三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是第四版。这意味着2007版膳食指南即将退下舞台,成为回忆。在它应用的9年时光里,国人营养状况在一点一滴进步着。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杨月欣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膳食指南是一部深入人心的营养宝典,不仅利于百姓提高基本营养和健康素养,营养教育、临床医疗、妇幼保健、媒体传播也都离不开它。从实施效果来说,首先,2007版膳食指南的宣传实施,促使我国居民每日平均烹调盐摄入量从1992年的12.9克、2002年的12克,下降为2012年的10.5克,虽然摄入水平仍然过高,但进步来之不易。其次,在西式饮食习惯的冲击下,我国居民新鲜蔬菜摄入量并未明显下降,继续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没有退步也是一种进步。再次,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五花八门不正确的饮食观念有了滋生和传播的“温床”,而膳食指南提供了辟谣的科学说法,利于大众及时纠正错误认识。“正是因为具备这些积极作用,膳食指南才能深入基层。”杨月欣说,她曾多次到我国偏远地区工作,墙上都能见到“膳食宝塔”宣传材料,这让她觉得非常欣慰。
中国营养学会原理事长、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研究员程义勇补充说,在膳食指南的推动下,国人对营养和健康越发注重,除了大规模调查数据可以反映这点,生活中实实在在的变化也能说明进步的趋势。比如当下很多餐馆都会提供大拌菜、五谷丰登等食材多样的菜肴,这些在过去是没有的。很多城市老百姓,特别是中老年人,开始注意多吃杂粮、果蔬、奶类,并控制盐和油的摄入,也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从中获益的人们还将影响家庭,让营养知识得到更多传播。
从2014年2月开始,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中国营养学会正式启动新版膳食指南的修订工作。杨月欣介绍说,重新修订膳食指南, 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修订专家委员会主要出于三点考虑:一是近年来营养科学发展很快,一些理论发生了变化,重新修订利于最新研究成果及时用于实践;二是居民膳食情况发生变化,比如谷类食物摄入总量下降、动物类食物,尤其是畜肉摄入过多等,针对这些问题更有针对性地修订膳食指南,有助于平衡膳食的倡导;三是结合当前的国家方针政策进行倡导,比如健康中国、食物营养纲要、营养改善计划等。总之,科学和国情有了变化,膳食指南也应随之进步。
新版膳食指南修订了两年多时间,近百名权威专家参与其中,光是大小会议就开了70余次。杨月欣表示,新版膳食指南是专家们的科学共识,但在修订过程中将大家的思想集中在一起形成统一观点并非易事。在一些问题上,不同专家观点不一,这就需要查阅国内外大量文献,以便获取证据,统一观点。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青岛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马爱国告诉记者,最终专家们共同总结出评价31种食物和行为与健康关系的155条有力证据,以保证新版膳食指南的科学性。
另外,修订新版指南的过程中,他们参考了87个国家的膳食指南,还特邀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专家分享经验,以便学习国外的工作思路、分析方法、推荐条目。杨月欣表示,虽然过程辛苦,但基于如此严谨的学习和讨论,新版膳食指南在常务理事会和社会评议中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评价。她补充说,本次修订膳食指南的过程中,他们制定了一套科学的工作程序,未来再次修订时就会轻松、快速许多。随着科学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将来我国膳食指南可能迈入“5年一小修,10年一大修”模式,及时为百姓提供指导。
六大变化让新版指南更实用
和2007版相比,《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主要存在哪些新变化?专家们和《生命时报》记者进行了总结。
核心条目减少。2007版膳食指南有10条核心条目,而新版膳食指南仅有6条,分别是: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吃动平衡,健康体重;多吃蔬果、奶类、大豆;适量吃鱼、禽、蛋、瘦肉;少盐少油,控糖限酒;杜绝浪费,兴新食尚。两版对比,少了粗细搭配、足量饮水、饮酒限量、吃新鲜卫生食物等内容。莫非这些变得不重要了?杨月欣解释说,核心条目越来越少符合国际趋势,不求多和全,精炼才方便大家记住。有些内容虽在核心条目中没有体现,但也很重要,膳食指南仍有相关篇章进行具体阐述,百姓不能因此忽视。
推荐数值微调。熟悉宝塔的人不难发现,新版宝塔中各类食物的推荐量和2007版有些不同,具体表现在五大类食物4类下调,1类上升:第一层,水由1200毫升变为“1500毫升~1700毫升”;第二层,水果类由200克~400克变为“200克~350克”;第三层,动物类食品中,畜禽肉由50克~75克变为“40克~75克”,水产品由75克~100克变为“40克~75克”,蛋类由25克~50克变为“40克~50克”;第四层,大豆及坚果类由30克~50克变为“25克~35克”;第五层,盐由6克变为“小于6克”。
杨月欣表示,数据微调基于两个原因:一是随着科学理论的发展,每日热量标准下调了,总热量平均减少200千卡,一些食物相应就要少吃一点;二是基于食物结构和营养平衡的考虑。程义勇补充说,数据微调代表营养科学发展的趋势,作为普通百姓了解即可,不必过于纠结。日常膳食中,绝大多数人不会精确到“克”,只要尽可能地保证食物种类和大致比例就可以了,这样理解更容易实施。
警惕油盐糖的陷阱。新版膳食指南特别针对油、盐、糖的摄入进行了指导。程义勇告诉记者,由于国人糖摄入量远低于西方国家,且没有西方国家饭后吃甜点、喝下午茶的习惯,所以此前的膳食指南不太强调糖的问题。但近几年调查发现,我国儿童、青少年摄入含糖饮料越来越多,他们的肥胖率明显升高,而肥胖是多种慢性病的根源。为了遏制这一发展趋势,新版膳食指南着重强调糖的问题,提醒大众特别是孩子们,少喝含糖饮料、少吃含糖点心、控制膳食中添加糖的摄入。与此同时,控制油、盐摄入的内容也进一步丰富和细化。程义勇补充说,建议大家仔细阅读新版膳食指南中关于红肉和胆固醇的内容,消除相关误区,明确适量摄入红肉、每天吃1个鸡蛋对健康的益处。
强调“份量”的概念。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研究员翟凤英告诉《生命时报》记者,为了更好地帮大家实践平衡膳食,新版膳食指南建立了食物标准份体系,利于人们轻松记忆和应用。比如1份蔬菜规定为100克,相当于成人单手一把或双手一捧的数量;1份肉为50克,相当于成人手掌心的大小及厚度;1份油为10克,相当于1个家用瓷勺的容量……每类食物都有自己的标准份量和估量方法。经过计算,我们可以将膳食宝塔推荐的一天食物量,换算为每日所需的食物份数。以一位体重正常的办公女性为例,一天应吃够:2.5小碗米饭或等量馒头、3个掌心大小的鱼禽肉蛋、2碗叶菜类、1.5杯牛奶、1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小半碗豆干、2.5勺烹调油。杨月欣表示,国人饮食习惯中几乎没有份量的概念,不利于平衡膳食。“美国膳食指南用10年让大众记住了份量的概念,我们哪怕用15年也为时不晚。”
扩大覆盖人群。杨月欣指出,在2007版膳食指南中,一般人群指的是6岁以上健康人群,而新版改为2岁以上健康人群,扩大了覆盖范围。另外,针对特殊人群的膳食指南,除了孕妇乳母、婴幼儿、儿童青少年、老年,新版还特别加入素食人群膳食指南。原因在于,如今基于信仰或减肥考虑,吃素的人越来越多,素食很难做到营养平衡,针对这一人群的膳食指南可以帮助他们基本满足营养需求。
增加可视化图形。除了深入人心的膳食宝塔,新版膳食指南特别打造了“中国居民平衡膳食餐盘”和“中国儿童平衡膳食算盘”。膳食餐盘分为谷薯类、鱼肉蛋豆类、蔬菜类、水果类四部分,蔬菜和谷物所占面积最大,动物性食品所占面积最小,餐盘旁边的牛奶杯提示了奶制品的重要性。膳食算盘则用色彩区别食物类别,用算珠个数示意食物份量。翟凤英介绍说,两者都是新版膳食指南核心推荐内容的体现,简单、明了地展现了平衡膳食的合理组合与搭配,利于人们和孩子认识谷物、蔬果等植物性食品的重要性。此外,中国营养学会特别针对儿童群体打造卡通动画片,寓教于乐地宣教营养知识。
传播营养知识需全社会参与
近年来,营养学界在改善大众营养、引导食物消费、促进全面健康等方面做出诸多努力,但困难重重。在杨月欣看来,四个因素限制了国人营养和膳食的进步:一是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虽然营养专家知道某些地区和人群急缺营养知识,但碍于距离太远、能力所限,没有渠道及时传达给他们,这就需要各级媒体更多的帮助;二是我国拥有悠久的饮食文化,其中不乏一些不利健康、亟待改善的饮食习惯,比如大吃大喝、口味太重、局部地区爱吃腊肉等,这些传统饮食习惯经过千百年来的慢慢积淀,已成为潜移默化的东西,如今想要改变非常困难。因此新版膳食指南特别呼吁建立“新食尚”,希望通过饮食文化的教育和升级,让大众饮食习惯趋向健康;三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缺乏“食育”,孩子们不能从老师和书本上获取正确的营养知识,而是从小就会受到广告中扭曲信息的影响,等他们长大成人后再想改变饮食习惯和口味真的很难,这就要求国家体系衔接,让营养专家和知识走进校园;四是国家针对营养科普的投入不足,想要改善饮食文化,需要国家更多的投入和宣传,就像呼吁孝敬那样,强调分餐制和回家吃饭的重要性。
接下来将如何推广新版膳食指南呢?杨月欣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在中国营养学会的倡导下,从2015年开始,已将每年5月的第三周定为“全民营养周”。今年5月15日至5月21日为第二个全民营养周,主题是“平衡膳食,营养健康”,口号是“健康中国,营养先行”。建立全民营养周的目的在于汇集社会力量,在统一的时间、以统一的声音,传播正确的营养知识。她呼吁,大众应在全民营养周期间参与进来,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比如一周多吃蔬菜水果,特别注意平衡膳食,不吃油炸食品,去户外运动等,坚持一周就能获益,利于正确习惯的养成。哪怕一周时间只记住一个营养知识,长年累月也是明显的进步。
除了个人参与,各行业都该行动起来。杨月欣指出,全民营养周期间,餐饮业可以减盐减油,医院可以开展营养咨询和义诊,食品企业可以生产更健康的产品和支持公益,营养专家可以走出来与百姓一起讨论生活中的问题,媒体可以策划有关营养的专题报道,公共场所可以利用广告媒介进行营养宣教,大学生可以走上街头宣传营养知识……“营养知识的传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大家一起营造一个支持健康行为的文化和环境,这不是一个人、一个组织能做到的。”▲(生命时报记者李迪采写)
(责编:马晓慧、许晓华)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网址:膳食指南重新修订,“吃好”有了新标准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44203
相关内容
你吃对了吗,请看新《膳食指南》【科普】健康饮食新标准!专家教你看懂新版膳食指南
如何吃得更健康?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来了
一日三餐该怎么吃 新膳食指南告诉你
最新版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公布!一日三餐怎么吃有数了
【膳食指南】最新吃饭指南来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权威发布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出炉!提出平衡膳食八准则
【健康教育】新版膳食指南
最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教你如何吃得更健康
全民营养周|少吃盐、多吃鱼,新版膳食指南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