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从“日常生活”看中西方艺术特征的著作 由中国社会科学社出版

发布时间:2025-01-05 06:41

社会文化中,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着新的一年的开始。 #生活知识# #社会生活# #社会文化#

近日,齐鲁工业大学副教授胡玲玲的著作《日常生活与艺术现代性》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该著作历时四年,是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日常生活与艺术现代性”(16FYS003)的结项成果。

生于1975年的胡玲玲曾是一位高中老师,后执教于德州学院,现为齐鲁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也是乌克兰基辅国立工艺设计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泰国格乐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日常生活与艺术现代性》共包括四部分,分别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对中西20世纪艺术的特征做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归纳西方艺术现代性基本特质的基础上,对中国艺术现代性的进程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在此基础上对中西当代艺术的日常生活叙事进行了比较批判。

胡玲玲介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现代性问题成为中国学术界的热点问题,对艺术现代性的探讨也随之浮出水面。而西方随着现代哲学的“生活世界”转向,20世纪30年代兴起了一股“日常生活批判”思潮,韦伯、马尔库塞、阿多诺等人都论及艺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救赎。20世纪中后期,西方出现了审美泛化的趋势,一方面表现为“生活艺术化”,另一方面是“艺术生活化”;中国则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日常生活的独立性价值获得了合法地位,文艺界日常生活叙事随之崛起。这些转向与中西艺术的现代性进程息息相关,自然催生了从日常生活维度对中西艺术现代性的考察。

中西方现代艺术产生的社会文化语境截然不同。西方现代性是社会和美学二元对立的现代性;而中国由于救亡图存、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等政治层面的重大任务,需要调动和整合当时可以利用和借助的一切有效力量才可能完成,因而具有“整一性”、“参助性”的特征。“由中国式政党实践导致的全方位的高度整合(社会、观念、心性被组织化)乃中国式‘现代’的根本规定性”。直到8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转型,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个体意识才开始觉醒,人的主体地位才得以真正确立。

这反映在文学艺术作品中,就是具有个人性、狭隘性、私自性特征的日常生活叙事长期被遮蔽,直到90年代初随着社会风气的松动,才发生了日常生活叙事转向。日常生活在20世纪现代艺术中具体呈现为“遮蔽——露面——中断——回归”这样一种发展态势。虽然在艺术现代性问题上,我们不主张照搬西方标准,但必须先有个体的觉醒、主体地位的确立,艺术才有可能获得自身的独立性,从而真正完成它的现代转型。所以,以“新生代”、“都市水墨”为代表的日常生活叙事意义重大,它产生于个体自由言说欲望的确认过程中,产生于个体自由表达感性经验的冲动中,“它把个体、自我放在与历史平行的本体的高度上表现,为个体的自由与解放寻找各种可能性。”胡玲玲说,它标志着中国艺术独立性地位的获得,这应视为中国艺术现代性的真正起点。

[责任编辑:杨凡、王佳亮]

想爆料?请登录《阳光连线》( https://minsheng.iqilu.com/)、拨打新闻热线0534-2687669,或登录齐鲁网官方微博(@齐鲁网)提供新闻线索。齐鲁网广告热线0534-2687669,诚邀合作伙伴。

网址:一部从“日常生活”看中西方艺术特征的著作 由中国社会科学社出版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47412

相关内容

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中国社会史研究再出发
环境艺术设计的社会背景和特征
常建华:日常生活与社会文化史——“新文化史”观照下的中国社会文化史研究
中国当代日常生活“泛艺术化”的符号学传播学反思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王德福著《中国式社区》:从社区小事洞察社会巨变
科学网—我心目中的科学与艺术
中国与西方饮食文化的古代、现代、后现代特征
取材身边之物的当代艺术:从社会叙事到日常生活
《中国人的生活美学》 刘悦笛 著 978755983871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官方正版电子书】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