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理论解释——持续幸福理论

发布时间:2025-01-06 16:44

《幸福的悖论》挑战对幸福的常规理解 #生活乐趣# #读书乐趣# #哲理书籍#

几位美国心理学研究者(Lyubomirskyetal.,2005)认为追求持续的幸福包含了动机和意图的成分,需要一定程度的努力才能实现,有必要重新考虑影响幸福感的因素。

尽管他们认可遗传因素对个体幸福感稳定性和基线水平的影响,以及环境因素能使幸福感发生改变,但是他们并不认可幸福感是原地踏步的或者总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是主张幸福感可以持续提升,该观点受到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启发,如有学者发现感恩(Emmons&McCullough,2003)、宽恕(McCulloughetal.,2000)等培养美德的实践活动可以增加幸福感,因此,他们认为影响幸福感的第三个因素为有意图的活动,即需要个体付出努力才能实现的活动,或曰可操控的活动,如每天锻炼身体。概言之,Lyubomirsky等人(2005)主张幸福感可以持续提升,并提出了持续幸福模型,认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有意图的活动,这三个因素对幸福感的解释率依次为50%、10%和40%。

引起幸福感持续变化的是有意图的活动,而不是环境因素,因为人们会适应环境,而且环境的改善一旦达到现实情况的上限,很难进一步改善,相反,有意图的活动本身是动态变化的,活动的内容与情节会变化,参与活动的时间和频率也会变化,活动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认知的、行为的、意志的活动),其变化性使个体保持对活动的新鲜感以阻止适应,从而持续地提高幸福感。Sheldon和Lyubomirsky(2006)设计纵向研究进一步验证上述观点,用积极的环境变化和积极的活动变化来预测幸福感的持续变化,发现活动变化可以使幸福感持续变化,而环境变化不能预测幸福感的持续变化,支持了上述观点(该结论的前提是个体已经满足了基本的需求,有积极的生活环境;如果个体极其贫困,改变其生活环境会对幸福产生巨大的影响。)。

近20年来,积极心理学的干预研究为幸福感持续提升提供了大量的证据,如感恩训练可以显著提高被试的幸福感(Bartlett&Arpin,2019;Dengetal.,2019)。一项对孤儿小学生的研究表明,积极心理教育使主观幸福感有效提升且有一定持续性(王江洋等,2019)。

另一纵向研究表明,乐观干预使主观幸福感显著提升,主观幸福感得分持续增长,干预的长期效果稳定,而且表现出后期效应扩大的现象(侯典牧等,2012),这表明幸福感以累进的方式增长。

有意图的活动之所以引起幸福感持续变化,除了活动的变化性,还有个体的主观因素,如感恩和努力。

感恩是享乐适应的心理对立面,个体要经常关注自己拥有的东西,欣赏和感激现有的美好,而不是忽视它(余樱,景奉杰,2016;Emmons&McCullough,2003)。

个体执行和维持活动需要付出努力,需要自律和意志力,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心流体验将成为继续参与活动的内在动机,对活动保持活力和新鲜感,愿意持续地投入从而获得持续的幸福感(Lyubomirskyetal.,2005)。由于活动的变化性和感恩能阻止享乐适应,Sheldon和Lyubomirsky(2012)提出了预防享乐适应(HedonicAdaptationPrevention,HAP)模型,用“感恩”和“变化性”两个调节变量来预防享乐适应,表明个体通过有意图的活动获得持续幸福感,依赖于变化的活动和感恩的心理。

综上所述,持续幸福理论认为遗传因素决定了幸福感的稳定性,而环境和有意图的活动决定了幸福感的变化性,其中有意图的活动更重要,它比个人设定点和环境因素更加可控,人们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提高幸福感,使其超出原来的设定点范围并保持下去,这种更高的幸福感保持在一个新的平衡水平,就意味着幸福感发生了质变。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址:幸福感“稳定性与变化性”的理论解释——持续幸福理论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56739

相关内容

人类动机理论:解读幸福感的来源
女性幸福感从何而来?解读《2018中国女性幸福报告》
消费类型影响幸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消费者行为心理学论文
幸福心理学论文 关于幸福
塞利格曼幸福感理论
幸福心理学论文通用12篇
幸福哲学论文
聊聊心理现象 幸福感的整合
稳稳的幸福:如何构建持久的美满生活
黄裕生|理性的“理论活动”高于“实践活动” ——论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幸福观”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