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品味健康之道

发布时间:2025-01-06 17:40

城市中的慢食文化:品味生活中的健康餐饮体验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健康饮食推荐#

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悠悠万年,泱泱华夏,自轩辕氏经略四方、神农氏遍尝百草以来,中华各族儿女跋涉耕耘,持续探索着新的食材和烹饪方法。以万方变化融入日常,中国饮食文化的每一点进步,都促使中国人的身体和精神进一步发展强壮。

  天人合一,以食养生。“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最根本的世界观。“天地运而相通”,古人发现天文现象与人的生理情况动态关联,后经仰观天象创立了“干支纪年法”,不仅可以纪年,还可以纪月、纪日和纪时。在农历干支年份、月份和节气变化时,古人往往基于天时轮转、物候变化调整饮食结构,起到健体防病的作用。比如,孙思邈提出:“当春之时,食宜省酸增甘,以养脾气。”后人进一步总结出:“春吃甘,脾平安;夏吃辛,养肺金;秋吃酸,护肝胆;冬吃苦,把肾补。”

  由此可见,将饮食与天时和中医药理相融合,通过食疗收获养生健体的功效,是中国饮食文化长期追求的。

  除了日常饮食注重“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外,古人还发现了许多具有独特药理价值的食物,并创造出适宜的烹饪方式。

  成书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酸枣、橘柚、葡萄等数十种药用食物,并指出这些食物有“轻身延年”的功效。其后,《伤寒杂病论》《千金要方》《本草纲目》等中医药巨著均收录了大量药膳配方,如百合银耳粥、十全大补汤等,时至今日仍被广为沿用。

  阴阳平衡,中和为美。古人认为,一切事物均有阴、阳两种属性,而木、火、土、金、水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元素,在人体则分别对应肝、心、脾、肺、肾五脏,阴阳平衡、五脏协和则身体健康。合理饮食是以外补内的重要方式,食材之间的搭配、饮食对脏腑的补益、脏腑之间的协调,这三者的平衡关系是膳食烹饪的重要考量。古人体察身体情况,以药食同源的理念指导膳食制作,选择不同食材,以不同用量、不同火候烹调形成的膳食,在性、味、归经等维度上形成了千万种排列组合形式,其功效变化无穷无尽,而阴与阳、内与外、质与量、转化与变化等辩证关系都蕴藏于总体平衡的考量中。

  据《左传》记载,晏子云:“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提出羹的制作必须讲究作料、火候、调味的和合。又如《抱朴子》云:“虽云味甘,匪和弗美。”即使味道甘美,如果不能调和融洽,终究不能称为佳肴。饮食文化的“中和”思想不仅体现在烹饪中,还体现在善用中间载体上。《易经·鼎》云:“以木巽火,烹饪也。”《易经·既济》云:“水在火上,既济。”水火本不相容,直到作为炊具的鼎釜发明后,水上火下这一根本对立的矛盾才通过介质得以调和,并以火的炎性使水沸腾,借此实现传统哲学意义上的水火相济、阴阳和合。由此,中和之道不仅是烹饪的技巧,更是为人处世的法门,是贯穿于人生修行内外始终的高妙智慧。

  教化以食,如其为政。古人观天道而明人事,行礼法而天下治。“夫礼之初,始诸饮食”,诚如《礼记》云,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着诸多礼乐制度和社会风俗。尽管五湖四海的饮食习惯不同,但全国各族人民几乎都有吃年夜饭的习俗,正是佳节肴馔的仪式促进了家庭团圆和社会和睦,印证了“饮食所以合欢也”的古训。在餐桌上,不论是席位座次的排布、餐具酒器的选用,还是动筷夹菜的次序、敬酒奉茶的礼节,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讲信修睦的传统美德。

  总之,饮食不仅是四体的补给,更是精神的供养。中国智慧绝不仅仅书写在竹书简帛里,更内蕴于一日三餐、一蔬一饭中。餐桌上的杯碗里盛装着美馔佳肴,也承载着文化瑰宝,在一饮一啄间由口入心,直抵灵魂深处。

  (作者均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在中华饮食文化中品味健康之道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56964

相关内容

中国饮食文化的根本之道
在美食中探寻中华文化图谱 品味美食背后的文化韵味
健康生活饮食(饮食中的健康生活之道)
康师傅以中华饮食文化塑造产品,用品质服务美好生活
中华饮食的现代之道
道家饮食文化与中医食养
饮食与健康之道
传统饮食文化尽显中和之美
中华饮食文化的价值与传承
中西方健康饮食文化差异.doc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