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饮食观

发布时间:2025-01-06 17:42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培养孩子的健康饮食观念 #生活知识# #家居生活# #家庭健康饮食#

  孔子以饮食协调人际关系,体现着忠君、尊长、孝亲的仁爱美德。孔子饮食中祭祀是必不可少的礼仪。“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论语·乡党》)即使是粗米饭蔬菜汤,孔子在吃饭前也要把它们取出一些来祭祖,而且表情要像斋戒时那样严肃恭敬。“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君赐腥,必熟而荐之。君赐生,必畜之。侍食于君,君祭,先饭。”(《论语·乡党》)君赐食物,必正席而尝之。君赐生肉,必煮熟而荐之先祖。君赐活物,必畜养不杀。侍奉君食,君祭时,自己先尝。这是对国君的尊重,也是对祖先的尊重。“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礼记·射义》)先秦乡饮酒时必须遵守尊卑长幼顺序,违序即违礼。孔子说:“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礼记·曲礼》)即长者不饮尽杯中酒,少者不得饮。“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论语·乡党》)举行乡饮酒礼,必得让长辈先出,然后自己才出,以示尊老。在孔子看来,饮食绝非简单的吃喝,它体现的是一种道德观念和社会秩序,体现的是神人、尊卑、长幼关系。“席不正,不坐。”(《论语·乡党》)若是席子没有摆放端正,孔子是不会坐下的。孔子尚礼,非常注重礼仪细节。“有酒食,先生馔。”(《论语·为政》)遇到好饭菜时,孔子总是让年长者先食用。“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孔子在宴席上饮食时不说话,尤其做客时决不边吃东西边说话,这对主人不礼貌,对自己身体健康也不利。可见,孔子的饮食,体现着儒家的仁德思想和健康智慧。

  孔子提倡饮食有节。饮食有节,既有数量要求,更有质量要求,是否可食,必须慎重。“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论语·乡党》)在食材的选择上,孔子选择色正、味正、新鲜的食材。粮食舂得精,鱼和肉切得细,有助于消化吸收,食材的烹调加工要恰到好处。饮食要多样化,以求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吸收。食物应当以五谷杂粮和蔬菜为主,肉不宜多吃,酒以适量为宜;一些生姜之类的食材要常吃。每餐必须有姜,但不宜多吃。进食要有规律,按时饮食。孔子的饮食有节观点,既符合礼制思想,又科学养生,对现代人具有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光明日报》9.8 陈晓霞)

网址:孔子的饮食观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56984

相关内容

“吃货”孔子的饮食之道
孔子的饮食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观
孔子饮食养生之道
孔子的饮食养生智慧
古代士人的饮食观
儒家、墨家、道家的饮食观
孔子的快乐哲学
蒙医的养生饮食观
论孔子积极“入世”人生观及其对青年学生的启示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