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崇尚物尽其用 #生活知识# #节约生活# #节俭美德#
【民艺传承】金缮尽美,物尽其用,惜物如金!
宋大毛
<p class="ql-block">金缮的重要,不在于它实际的外观呈现,它更像是:美和珍贵,都留在了凝望着器物的主人那里。</p><p class="ql-block">面对世间的残破景象,亦是温柔处之,以端然之心敬之爱之,以最贵重的物质去修补残缺,以最慎重的态度去面对破裂,以最隆重的仪式去接纳生命中种种的不完美。这不只是对于器物的态度,更是对于生命的态度。 </p><p class="ql-block">唯其残缺,才让人想象起它的完整;唯其残缺,才让人联想到它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缮修复,给破碎的瓷器带来新的灵魂 </span></p><p class="ql-block"><b>如其字,金缮,以黄金为衣,以修缮为善举。</b>金缮,将残缺的器物修复完整,并通过二次创作让器物获得重生。金缮严格来说应该叫<b><u>漆缮</u></b>。有人认为金缮修复工艺是起源于日本,其实缮源于我国的<b>锔瓷和描金</b>,只是被日本发扬光大了而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缮修复是器物的再生</span></p><p class="ql-block">中国有一句古话:“物尽其用,择其弊处而缮之。”金缮工艺,将这句话演绎地淋漓尽致。它呈现的是一种美学精神,金代表一种姿态,一种态度,用<b>世上最贵重的物质来面对缺陷,精心修缮</b>,面对缺陷不去试图掩盖,欲盖弥彰,坦然接受生命中的这份不完美,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它记载了对生命的理解、对美学和文明的追求、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器物,得到延续和重生。甚至<b>超脱器物本身的使用价值,进而升华为融观赏价值、收藏价值、</b>艺术价值等为一体的传统技艺。</p><p class="ql-block">金缮,本源于中国的描金漆艺,却是在日本被发扬起来。日语中称为“Kintsukuroi”,<b>字面含义即以金修缮,将瓷器碎片由天然大漆黏合,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b>。儒学家伊藤东涯所著《蚂蝗绊茶欧记》中记载:室町时代的大将军足利义政得到一个南宋龙泉窑碗,十分珍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鉴真东渡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马蝗绊茶瓯记》</span></p><p class="ql-block">因流传时间过久远碗出了裂隙,特派使者携碗至中国,恳求大明皇帝照原样再赐一枚。可是当时已经距离宋代很久远了,遍访各窑仍仿不出,工匠只得将碗锔住,又被使者带回了日本。锔钉的形状像蚂蝗,日本人民称之为“<b>蚂蝗绊”</b>。此后,日本工匠开始琢磨在满足修复器物之余,开始改善锯瓷技艺、拔高感观以符合“<b>侘寂”美学</b>,金缮工艺便起源于此。在当时,金缮修复只是服务于上层社会,用来修复来自中国的瓷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现藏于东京博物馆的“銘馬蝗絆”茶碗</span></p><p class="ql-block">有人说,日本的侘寂美学催生了金缮这样一种独一无二的工艺,<b>以残破为美</b>。在残破之中,生命的哀叹、自然的声息,被呈现得婉转、曲折又绵密悠长。而在中国,则有<b>物尽其用,择其弊处而缮之意。</b>时至今日,金缮修复不仅在国内已经逐渐成为热门时尚的手工艺,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创造出越来越多的艺术品。</p><p class="ql-block">器物修复,装饰器物是我国一项历史悠远的传统技艺。明代中期,是我国的文人艺术和工艺美术发展的兴盛时期,出现了《园冶》、《长物志》、《髹饰录》等一大批工艺美术专著。明代黄大成所著的《髹饰录·尚古第十八》云:“<b>补缀:补古器之缺”</b>明确提到用大漆修缮古器旧物。清代兰浦所著的《景德镇陶说》中引用明初《墨娥小录》一书中记叙的“<b>粘碗盏法”和“粘官窑器皿法”</b>,虽然所记述的方法是采用蛋清,面粉,石灰等材料,并未用大漆调和,但这种粘接工艺无疑是金缮工艺的前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器物修复,装饰器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是我国一项历史悠远的传统技艺</span></p><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古物收藏风气的兴盛加之文人审美的推波助澜,使得陶瓷器物修补行业愈发繁荣,锔补,漆补等技艺也逐渐发展成文人贵族所欣赏的工艺。特别到了清代,<b>上等瓷器的修补和修复受到皇帝的直接关注</b>,尤其热衷瓷器的雍正,乾隆,嘉庆三位皇帝都曾多次亲自批示和指导修复。据《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记载,雍正至宣统年间,清代宫廷陶瓷修复修缮工艺包括清洁、打磨、镶扣、胶黏,蜡补、金补、锔补、褪色、复烧、做旧等十种。其中的“<b>金补”,即陶瓷补金,</b>也就是日本所称的金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源自17世纪或更早的金缮茶碗</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龙泉青瓷胆瓶</span></p><p class="ql-block">据专家考证,在乾隆时期或之前补金修瓷工艺就在清宫中应用,现存故宫博物院所藏<b>传世汝窑天青釉洗</b>上,也有多处以补金工艺修缮的痕迹。就食物来看,清代补金工艺一般使用在贵重的瓷器上,以彰显珍贵性。不过由于缺少清代宫廷金补工艺的进一步文献资料,清代补金工艺与现在的日本金缮工艺所使用材料、工艺是否相同,还有待证实。</p> <p class="ql-block"><b>金缮工艺包含“金漆修补”、“随色修复”和“自由改造”三个不同的工作方向。</b></p><p class="ql-block"><b>金漆修补</b>,即以恢复功能为目的,对已破损器物进行修理来延长其使用寿命,并以金色装饰修补痕迹,这是最为常见和实用的传统处理方式。</p><p class="ql-block"><b>随色修复</b>,偏重于复原器物的审美价值,通过修缮外观以接近原物,达到鉴赏和展示其珍贵程度的目的,类似于《髹饰录》中提及的“补缀”和清代宫廷陶瓷修复中的“随色”工艺。有经验的漆工,能调出与原有器物极为接近或与之相协调的色彩,通过高超的描绘技艺,掩盖修饰破损瓷器的痕迹,尽可能地还原器物应有的色彩、质感和韵味。相对于常见的金漆修补,这种工作方向有一定难度,需要作者具有较高的漆艺造诣和高雅的鉴赏品位。</p><p class="ql-block"><b>自由改造,</b>主要针对残损较为严重的器物或残片,通过主动地添加、改动或转变残器的外观或功能,或结合当代人的生活经验和审美习惯,创作出符合现代生活的实用造型,或呈现纯粹艺术性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瓷器的金缮修复</p><p class="ql-block">金缮字面上的意思是“用金修缮”,但其实并不是用融化的黄金来修缮破碎的物件,金缮的工艺属性是<b>漆艺</b>,用<b>天然大漆黏合碎片,</b>最后用漆艺中的上金工艺贴金装饰。修复师们沿着器物原本旧的脉络,走线描金,将新的时间铺陈在旧的时间之上,像是两个不同世纪的骤然相逢。经过大漆粘合,经过描金创作,修缮过后的器物不同从前的那般圆满,却有了全新的生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黑色大漆打底再反复细磨至平光亮</span></p><p class="ql-block">在工艺上契合于中国的“<b>描金银漆装饰法”</b>,生漆还原器型,黑漆为底,或朱漆释纹修缮,待漆将干未干时,用棉花沾金粉轻擦拭于漆面上,宛如为漆饰纹样披上“嫁衣”,在底漆的衬托下栩栩如生。</p><p class="ql-block">除了技艺,金缮修复还要冒大风险,金缮原料是天然大漆,是人工割取的漆树汁液,<b>极易引起皮肤过敏,</b>也是老师傅口中的“被咬了”,轻则红肿痒,重则危及生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法门寺金银平脱秘色瓷碗,是世界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最早一件瓷器与大漆相结合的产物</span></p><p class="ql-block">金缮修复与一般的修复不同。通常意义的<b>旧物修复都是追求修旧如旧</b>,而金缮的修复却是要将旧化为新,更像是进行第二次的创作。金缮,不仅将残缺的器物修复完整,并<b>通过二次创作让器物获得重生。</b>金缮使用黄金来装饰修复的部位,用黄金的本意在于面对不完美的事物用一种完美的手段来对待。<b>金代表一种姿态,一种态度,也是东方式的禅定之心的包容。</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代表一种姿态,一种态度</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也是东方式的禅定之心的包容</span></p><p class="ql-block">著名艺术<b>家鲍克•德•弗里斯认为</b>,金缮是创作作品的一种手段。人们都惊叹金缮之美,残缺之美,而真正打动人的是它的态度,<b>用世上最贵重的物质来面对缺陷,精心修缮</b>,坦然的接受生命中的这份不完美,在无常的世界中恪守心中那份对美的向往。</p><p class="ql-block">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中提出“<b>巧法造化,质则人身,文象阴阳”</b>,金缮工艺强调纹饰要遵循取法天地万象的原则,以阴阳呼应,虚实相生。漆作是非常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关系的,只有三者完美契合才能体现出中国哲学“<b>抱法处势”</b>美学意蕴,金缮修复亦是如此。不仅需要缮物师精湛的手艺、对器物属性的把握,还需要材料改造的实用性,三者高度和谐,才能彰显出器物的芳华之美和金缮传统手作的重生之美。正如《考工记》里所言:“<b>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b>因此金缮不仅是一门工艺,更是一门艺术创作<b>。</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缮不仅是一门工艺,更是一门艺术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在当代,金缮从13年才开始有人从事,最近几年,才走进大众的视野,也逐渐步入成熟。</p><p class="ql-block">金缮在漆的包容中,融汇传统技艺,并结合现代思维贯通其中,<b>多维度创新其表现形式</b>。缮物师在遵循可识别的、可逆转的以及最小介入的三大原则基础上,结合自身优势开拓修复的创作空间。另外,当下从事修复的缮物师多半是从其他行业跨界转入的,有学雕塑的、学漆画的、学国画的等等,其中漆画转入的最多,他们基于自身对漆性的把握能够快速掌握修复手段。也正因此,在传统金缮修复得到认可的状态下,人们开始探索新的艺术语言,除了传统的金缮素髹外,还有当下被缮物师应用较多的与漆艺结合的“<b>漆缮”、与绘画相结合的“绘缮”、与雕塑相契合的“立体金缮”。</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缮运用在现代设计中</span></p><p class="ql-block">万物皆有本源。金缮修复尊重器物本质,是对传统修复技艺的继承,但缮物师更需要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并运用艺术语言创新金缮修复的表现形式,融合现代材料的综合性<b>突破金缮修复的新高度,</b>从而推动器物修复行业的发展,开启非物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探索之路。</p> 网址:【民艺传承】金缮尽美,物尽其用,惜物如金!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64069
相关内容
金缮:惜物之心金缮修复师: 以惜物之心重忆旧物之美弘粹艺术品修复金缮修复培训,承接弘粹文物艺术品修复金缮修复造型美观定制弘粹文物艺术品修复金缮修复质量可靠,紫砂壶金缮修复旧物修复,传承千年的技艺!让人叹为观止~民国的时候,修复破碎的瓷器有一种金缮的手艺,为何现在快失传了耐磨弘粹文物艺术品修复金缮修复售后保障,金缮修复培训弘粹艺术品修复茶壶破损修复,耐磨弘粹文物艺术品修复金缮修复售后保障残缺之美与惜物之心谁说破镜难圆?金缮修复让古物新生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