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江兴院士:内生安全理论为可信AI构建提供新路径
提供发展机会:为成员提供职业发展路径,保持士气。 #生活技巧# #团队建设技巧# #团队建设策略#
本次演讲聚焦AI应用系统的内生安全问题,深入剖析当前网络安全理论面临的瓶颈,围绕内生安全理论、动态异构冗余的拟态构造方法及其在AI算法个性化安全中的应用,探讨AI健康发展的理论与技术路径。
2024年12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在2024第三届北外滩网络安全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本次演讲聚焦AI应用系统的内生安全问题,深入剖析当前网络安全理论面临的瓶颈,围绕内生安全理论、动态异构冗余的拟态构造方法及其在AI算法个性化安全中的应用,探讨AI健康发展的理论与技术路径。
一、内生隐患频发,网络安全面临挑战
邬江兴院士提出,AI应用系统存在的安全风险分为两类:一是内生安全问题,源于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固有缺陷,这些缺陷在AI应用中表现为存储程序控制机理的内生安全缺陷,导致未知风险不可避免,传统网络安全理论在面对未知的未知威胁时无能为力。二是非内生安全问题,由外部环境或操作带来的威胁,尽管严重但仍有应对方法。
传统安全理论主要依赖先验知识,通过漏洞修补等“亡羊补牢”的方式防范已知威胁。然而,这一理论框架存在“天花板效应”,在应对未知威胁时显得力不从心,尤其在人工智能等高风险技术领域,设计之外的伴生功能与副作用难以完全消除,成为构建可信AI的主要障碍。
二、理论方法齐发,拟态构造保驾护航
针对网络安全面临的难题,邬江兴院士提出了内生安全理论,并提出基于拟态构造方法的技术解决方案:
一是要以内生安全理论为基础,研究如何在充满内毒和未知风险的网络环境中,构建安全质量可承诺的信息物理系统。理论的核心在于,不消除所有隐患,而是将威胁转化为可控的形式进行管理。
二是要通过拟态构造方法,实现安全技术的新突破。利用动态异构冗余机制,将未知的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的未知问题,变不可控为可量化,从而提升系统的弹性和可靠性。
三是要打破传统黑盒测试的局限,创新提出白盒插桩测试方法,借助量化验证手段直接评估系统安全性能。
实验数据表明,基于内生安全的AI应用系统在攻击场景下展现出显著的网络弹性,综合识别率超过90%,相较于单一模型技术,防护效果提升显著。
三、算法缺陷显现,多样模型筑牢防线
邬江兴院士强调,AI算法模型普遍存在不可解释性、不可判识性和不可推论性“三不可”问题。这些缺陷使得AI模型极易受到攻击,也极难进行定位与修复。在这一背景下,AI深度应用中暴露的风险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技术本身的脆弱性问题,例如算法攻击、模型鲁棒性不足等,使得AI在复杂环境中易失效。
二是推广应用可能遭遇的现实威胁,如隐私数据被窃取、模型劫持攻击或推理路径破坏等,严重危害AI技术的安全性和公信力。
三是AI潜在的伦理与社会风险,算法歧视、信息茧房、结构性失业等问题,都对社会公平与治理构成考验。
为解决这些问题,邬江兴院士提出了多样化模型构建方法,通过差异化的网络结构和算法训练,构建出具有特异性和鲁棒性的AI模型,有效增强系统对攻击的弹性。
四、智能融合提速,数据安全护航发展
邬江兴院士强调,构建可信AI是实现智能化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他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要重视安全理论研究,深挖内生安全理论和动态异构技术的潜力,为未来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路线支撑。
二是要加强数据安全保障,数据既是AI应用的基础,又是AI安全的关键,确保数据安全是维护AI系统可信性的重要举措。
三是要完善监管标准与技术生态,汲取国际经验,加速安全标准制定与实施,提高AI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信度和保障性。
四是要构建协同防护体系,借助AI技术构建智能化网络防御手段,以更智能的安全策略,支撑网络安全体系升级,促进智能化持续发展。
最后,邬江兴院士总结表示,内生安全理论从技术到系统方法论的创新,为应对AI时代复杂多变的安全挑战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该理论不仅打破了传统安全方法的限制,还为可信AI构建与安全治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实践指南。
文字 | 网宣办
编辑 | 孟子楠
责任编辑 | 张思思
声明:本文来自风起江河,版权归作者所有。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安全内参立场,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 anquanneican@163.com。
网址:邬江兴院士:内生安全理论为可信AI构建提供新路径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64554
相关内容
中外专家为构建网络安全免疫系统建言献策“西湖论剑”安全大会多位院士专家支招数字安全
2024 TechWorld绿盟科技智慧安全大会圆满召开
专家学者共话智慧医院建设新路径
“AI+”构建智慧生活新图景
如何构建安全可信的AI生态?委员们这样说
人工智能双刃剑,如何把好“安全关”?
网络空间内生安全新成果筑牢数字屏障“中国方案”
数字时代网络安全风险该如何应对?——人民政协网
人工智能时代,“大模型”如何守护数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