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 坐潮汐四海升平愿,揽东风千顷自疏狂--华盛顿与哥本哈根的气候适应性城市营造大设计(两则)
设计模式的应用,提升解决方案通用性 #生活技巧# #创意技巧# #设计思维应用#
城市设计
应对气候变化
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原文/ Linda Poon
翻译/ 孙晓露
编辑/众山小 校核/相欣奕、众山小
文献/张梦蕾 排版/众山小
Five Bold Ideas for Adapting a Historic D.C. Landscape to Sea Level Rise
This climate park in Copenhagen now doubles as flood infrastructure
团队导读
则一介绍的是华盛顿特区已有140年历史的潮汐盆地正在下沉。为了能够让它在新的极端气候环境中得到保护,五位建筑师提供了彻底的改造设计。而随着突发的大暴雨变得越来越普遍,则二推荐了哥本哈根一座新公园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其能够容纳近60亿加仑的水,能够合理疏导所有的降雨积水,以免城市街道被淹没。
CLIMATE ADAPTING
华盛顿景观设计应对海平面上升的5个大胆构想
01
图一、Reed Hilderbrand的规划设计旨在将潮汐盆地与华盛顿特区的其余部分连接起来,这一想法受1902年《麦克米伦规划》(McMillan Plan)的影响,并应用在了华盛顿特区全市公园系统的建设上。
华盛顿特区的潮汐盆地种满了樱桃树,美国关键历史名人,如马丁·路德·金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等的纪念馆林立,是备受公众喜爱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公共空间。但是,这片140年前建造在波托马克河上垃圾填埋场上的景观区,历史上已经多次被河水淹没。
涨潮时,围绕在人造水库两侧约两英里长的人行环路几乎每年都会泛滥成灾,人们只能踩在樱桃树隆起的树根上行走(有的樱桃树经常浸泡在三英尺深的水)。这是一系列相关灾害元素联动作用的结果:地表下沉、海平面上升,以及基础设施崩溃导致无法排走暴雨带来的大量地表积水。美国陆军工程兵团(The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预测,到2080年,这条河流的水面将上升三英尺多,同时专家表示,百年一遇的暴风雨到本世纪中叶可能会提高频次至25年一遇。
为此美国历史保护基金会、美国购物中心基金会和美国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联合发起一个项目,邀请五位城市设计师和建筑师提出拯救华盛顿潮汐盆地的方法。这些想法中有些是对整个空间进行大范围的重构,为帮助历史景观适应新的气候提供了一系列愿景。美国历史保护基金会首席保护官Katherine Malone-France说:“这是关于如何在平衡适应气候的同时,尊重城市遗产和并运用城市设计营造新的社区。”
图二、GGN提议扩增人行道以减轻流域自然景观压力/Tidal Basin Ideas Lab
你可以在潮汐盆地创意实验室的数字展览(https://tidalbasinideaslab.org/)中看到这些迥然不同的设计。例如,GGN公司提案设想了一系列增量上的改变,让潮汐盆地与大的“区域生态系统”连成一体,提升基础设施适应未来海平面上升的趋势。整个重构计划将全面增加人行道以容纳数百万的年度游客,避免给自然景观带来直接压力。
另一个提案建议使用绿色基础设施将公园变成吸收雨水的天然“海绵”(具体参考本文则二)。设计公司DLANDstudio在设计声明中写道:“创造新的湿地和垂直绿化像海绵一样吸收不断上升的雨水。”该声明还提到了迁走杰斐逊纪念堂和白宫之间的樱桃树,并建造一座陆桥以重组客流方向。
图三、James Corner Field Operation提议淹没盆地成湖,并建造一系列群岛/ Tidal Basin Ideas Lab
相较之下非常不同的是,James Corner事务所建议让水淹没潮汐盆地,并形成湖泊,同时建立一系列小岛来保留目前的历史文化纪念物,而周围的绿色生态空间可以保护他们去适应自然变化。Malone-France说:“这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勇于接受气候环境永久变化的这一现实,洪水将成为整个空间环境的一部分。”“这种灾难无法完全避免。所以这项改造的核心其实是关于如何适应动态气候环境。”
Hood Design Studio重新设计了空间以强调新的和被忽视的在地空间故事。它的建议包括发展地区旅游,向游客教育展示重建为潮汐盆地之前存在的湿地景观,以及使用它们的原始居民族群的相关知识。“这种景观非常受到原住民和被奴役人民的重视;对于后者,它的作用是“静寂的避风港湾”,在这里黑人信仰社区先得到发展。”设计师在声明中写道,奴隶可以在这里躲藏而不让种植园主发现,并且“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人性独立,而这激发了黑人教堂的起源诞生。”同时这个提案还呼吁在这里引发人们产生有关如何应对气候变化的对话讨论。
城市
气候
CITY AND
CLIMATE CHANGE
图四、Hoo Design Studio的建议
以小说的形式向向游客介绍
该设计对于原住民和被奴役人民的价值
/ Tidal Basin Ideas Lab
Reed Hilderbrand的建筑师其最终提案旨在重新连接场地与城市及市民。受到1902年《麦克米伦规划》(McMillan Plan)对公园系统开发的影响,设计师要求建造一系列多功能休闲设施,以及新建游客通道和高架的人行天桥,吸引人们回到这个华盛顿特区的圣地。
尽管这些提案彼此之间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它们并非天马行空,均受到一些指南和基本设计原则上的限制:“一个必须的前提是,设计要让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并表达出我们应该如何以一套综合、总体的解决方案来应对问题” Malone-France说。
Malone-France认为这个项目的概念设计应该是大胆和创新的,这归因于项目的发起机构本身就是多方合作性质。“这不是一项竞赛,因此不会有获胜的一方。”她补充说,项目过程中,团队间一直都在分享和讨论各自想法。
图五、Reed Hilderbrand的提议中,一座人行天桥俯瞰潮汐盆地,人行道也被抬高以保护其免受洪水侵袭。/ Tidal Basin Ideas Lab。
这项设计内容对某些人来说可能太过遥远了,Malone-France说,但它们指出了直面气候变化下,历史保护的关键方面。“这需要环境保护主义者承认,我们的确无法在预计的时间里封存这个空间场地,而且我认为景观环境让这一点也更加明确 - 空间场地将持续发生变化和发展。” 她说。
这些想法是否可以落实仍然悬而未决。美国国家园管理局(National Park Service)估计,修复潮汐盆地的费用可能高达5亿美元,并且这一数字是建立在该市整个公园系统仍需要数十亿美元的基础维护费用之上的。不过至少,这些激进的提议使得关于这一议题的对话和关注持续下去。
CLIMATE PARK
哥本哈根气候公园的第二使命:雨洪基础设施
02
作为沿海城市,哥本哈根面临着海平面上升带来的风暴潮风险,也面临着更大的洪水风险,随着气候变化的发展,极端暴雨变得越来越普遍。一个巨大的新“气候公园”被设计用于滞留存储突发的暴雨降水(容量最大将近60亿加仑),以防止排水系统不堪重负时街道和建筑被淹没。
公园最初名为Enghaveparken,始建于1920年代一个低收入社区。后来经过重新设计,新公园既保留了其原有历史特征,又具备了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这真是一个Catch-22 situation(难以逾越的障碍)- 保护这个公园并同时更新它,还要为这些不断超量的洪水留出空间。”哥本哈根建筑公司Tredje Natur的创始合伙人Flemming Rafn表示,他与Cowi和Platant两位建筑师一起参与设计了这个哥本哈根的新项目。
气候
公园
CLIMATE PARK
COPENHAGEN
哥本哈根气候公园的小闸门
公园中一些现存空间,例如曲棍球场和玫瑰园内的区域,被降低了几米,成为水库。由于公园建在轻微的下坡上,设计师意识到他们还可以在公园的三边建小堤,剩下地形最高的一边敞开,以便在暴雨期间水可以从周围的社区流入,并将水滞留。但是,这又带来了另一个挑战:设计师能够建造公园来容纳雨水的同时不能在三个侧面限制游客进入。拉夫恩说:“我们有一个解决雨水的方案,但我们无法将人们带入公园。”后来他意识到,他们可以为堤坝配备小闸门,在正常天气下,这些闸门可以用作公园的入口,而在暴雨时闸门则会被水触发自动关闭。
突然的大暴雨被称为豪雨,这在现代城市中出现得越来越普遍。2011年,一场暴雨在不到三个小时的时间内降下了6英寸的雨水,造成了10亿美元的损失。前一年也有类似的风暴摧毁了房屋和基建。在这些灾害发生之后,哥本哈根市决定开始投资数百个可以积水的“暴雨工程”,作为更大的气候适应计划的一部分,预计在未来20年内建成。2011年的风暴被认为是2,000年一遇的风暴,从统计学上讲不太可能经常发生。“一下午的暴雨就会造成很大的破坏,”拉夫恩说。“公众称该事件为“怪物”降雨事件,因为它看起来非常古怪罕见。但是自2011年以来,我们还经历了百年一遇和千年一遇的暴雨,哥本哈根的气候环境真的变的不一样了。”
在日常暴雨中,经过设计雨水从附近的屋顶流入公园的地下蓄水池,地下蓄水池存储的水可以供喷泉和在干旱天气的公园灌溉使用(干旱这个问题同时变得越来越严重,目前城市中旱涝两种极端情况都很常见)。下大雨时,水将流入曲棍球场,然后注满混凝土地下蓄水池并停止任何即使是正在进行的比赛,然后调入玫瑰园中的水库。公园中的所有地下蓄水池都装满后,如果仍在下雨,整个公园将作为一个大蓄水池进行蓄水直至被填满。他说:“我们希望水可以尽可能多地被滞留在上游,而不是大量流向下游淹没城市。” 可以当下水道系统准备好处理更多的水时,再打开堤防闸门,让水慢慢流出公园。
目前世界上许多其他城市也开始使用类似的方法,例如鹿特丹的一个公共广场,在天晴干旱时充当篮球场,而暴雨的时候则作为一个蓄水池,曼谷则使用楔形公园来滞留雨水。而哥本哈根的“气候公园”将这一类气候适应设计的想法上升应用到一个更大的尺度。它同时展示了现有公园如何在适应极端降雨的同时保持其原有设计和娱乐功能。目前哥本哈根市已经开始计划建设300个各种规模的类似项目,对于哥本哈根来说,这仅仅是个开始。
☆ 全文终☆
一览众山小
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我们 | 作为独立的专业志愿者团体
秉承 | 专业理想与价值观
信守 | 非营利原则
愿景 | 帮助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注 | 城市、交通、公共空间与大数据
至今 | 遍布全球670名志愿者网络
推送 | 近3000篇原创专业译文
感谢 | 过去7年多来您的支持
欢迎 | 后台留言关键词“志愿者”了解报名
2014-2021 ©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公众号“一览众山小-可持续城市与交通”
责任编辑:
网址: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 坐潮汐四海升平愿,揽东风千顷自疏狂--华盛顿与哥本哈根的气候适应性城市营造大设计(两则)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65399
相关内容
城市空间与气候适应性设计基于“生物气候场效应”的城市户外生活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方法
城市游憩绿地小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解析
“寒地城市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主题沙龙
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气候强者之城︱四大住宅设计应对极端天气:漂浮、岩砖、风力、火灾四重境界的居住艺术
适应地方生态气候的建筑设计
基于气候适应性的住宅小区设计.pdf
筑土分享丨全球变暖下城建与气候的“适应性法则”
生活赋予的自然美学,于此揽尽一城精粹 以自然之名,让生活回归理想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