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发布时间:2024-11-13 14:07

跨文化视角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Food Culture from a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1. 引言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一部分,不仅是我们国家重要的财富,同样也是世界文化的财富。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饮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各个国家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对比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其原因,不仅能够避免在交际过程中的文化碰撞与冲突,还能够增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进而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2.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2.1. 饮食观念

食物是维持人类生命的重要物质条件,吃饭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受到各种不同因素的影响,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2.1.1. 中国的饮食观念

1) 重视食与味:从“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这句谚语可以了解到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国人饮食讲究“色、香、味、形”俱全,注重食物的味道,追求食物外形的美感。“味”是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所在,美味的食物在于食物本身、配料及调料的调和,保证食物丰富的口感和味道。

2) 重视养生:中国传统饮食以“五谷杂粮”为主,以“五谷”养“六脏” [1] 。这便体现出了我国的饮食注重食物对身体的保健作用,讲究的是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同样也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

3) 重视内涵:中国的美食表现的不仅是一种食物,更为重要的是食物背后隐藏的文化内涵,例如,过年餐桌上的鱼,有年年有余的含义,表示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让人们把食物与内涵、物质需求与精神享受结合起来,不仅能使人们充饥,且能让人感受到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情调。

4) 讲究排场:受社会风俗、礼仪文化的影响,中国人的宴请向来非常讲究,就餐环境豪华、菜品不但种类丰富而且数量较多,中国人认为这样的宴请一方面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另一方面也能展示出自身的经济条件。随着社会的发展,请客吃饭之风愈发盛行,且逐渐演变为个人面子的表现,同样的也成为人际交往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1.2. 西方的饮食观念

1) 注重营养搭配:相较于注重“味”的中国饮食来说,西方国家更加注重食物的营养搭配,而这种营养搭配并不是取决于人们的味觉,更多的是从专业的营养学角度来进行分析 [2] 。他们对食物的认识停留在生存层面,吃饭是为了填饱肚子,维持生命,所以比较喜欢吃大块的肉、生吃新鲜的菜蔬,相比于中国人来说,不太注重食物的味道,而且不会把食物与精神方面联系起来,由此可以看出,在西方的饮食观念中理性主义占据着重要地位。

2) 注重选料,追求效率:西方国家的一日三餐简单易做、追求高效,但是在挑选材料时非常地仔细、讲究。如日常食用的沙拉、牛排等,同时西方快餐业的高速发展也体现了这一点,且快餐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如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备受中国人的喜爱。

3) 注重调味:西方的调味品类丰富,常用到就是牛奶、芝士及各种果酱等,但是各种调味品的味道互不影响,而且为了保持食物本身的味道,西方人通常会把配菜和主菜有序摆放在盘中相应的位置上,以此来保证食物的味道不相串。

4) 注重色泽搭配:在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中,比较重视食物材料外形与颜色方面的搭配,讲究以色泽鲜艳为主的搭配原则,因为西方人觉得这样的搭配能更好的刺激人们的食欲,因此,注重食物色彩的搭配上的对比和明快。

2.2. 饮食内容

受农耕文明的影响,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以五谷杂粮为主,蔬菜、水果、肉类大多作为辅食。而且中国人喜欢吃热食,认为热的食物更美味,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天,吃热食还能御寒。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不同,饮食上也体现出一定的差异,如呈现出南米北面、南甜北咸的特点,也因为在选料、搭配及口味等方面的不同产生了中国著名的“八大菜系”。西方国家以肉食为主,蔬菜、面包等为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出游牧民族和航海民族的特点,与中国人喜热食相比,西方人喜冷食,所以蔬菜沙拉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搭配牛奶、牛排等,不但能保证脂肪、蛋白质等的摄入,且能为身体提供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同时简单易做的披萨、面包、汉堡等搭配牛奶的作为他们的日常食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方快餐业的发展。

2.3. 饮食方式

一方面,中西方饮食所用餐具的差异。饮食内容决定饮食方式,受农耕文明的影响,中国人的主要以米面为主,使用筷子较为方便,所以中国人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对西方人来说刀和叉是他们的主要餐具,因为西方人以肉食为主,刀叉相互配合使用方便切割肉类食用,所以他们认为刀叉是最方便的餐具。另一方面,是就餐形式方面的差异。在中国,不管是以什么为目的的宴席都只有一种形式,美食放在桌子中间,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人们还会互相夹菜、让菜、敬酒,体现人们相互尊重、谦逊的品质,符合中华民族提倡“和”的思想。但是西方受个人主义思想及较为注重卫生原因的影响,更为普遍的是分餐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食物,个人吃个人的且互不夹菜,人们提倡个性,给予彼此相应的个人空间,因此形成了分餐进食的方式。

2.4. 烹饪方式

烹饪是加工美食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中国,烹饪是一门十分讲究的艺术,烹调的方法也是五花八门,如煎、炒、炸、焖、炖、蒸、煮等,这些都是对食品的加工方式,同时在烹饪时要注意火候的大小且还需要有良好的刀工,保证食物色、香、味俱全,让人们在味觉享受的同时也有视觉上的享受。然而西方国家的烹饪方式主要有炸、烤、煎、拌等,由于西方人注重保持食物的营养与本身的味道,不会采用过多的烹饪方法,他们认为过多的烹调会破坏食物本身的营养价值,同样的西方国家的人不使用酱油、味精、醋等调味品,大多使用的是黑胡椒、沙拉酱等调料。

2.5. 餐桌礼仪

中国的饮食礼仪涉及很多方面,首先是热情好客,如不停的让菜、劝酒,让客人多吃,也不能只吃一种菜,更不能把夹到的菜放回到盘子里,饭后,主人收拾餐桌,会让客人坐着休息聊天,这就体现出中国人热情好客的一面;其次,中国人对座次的安排也非常的讲究。关于“上座”,更是规则颇多,有“左上为大”一说。中式宴会大多会依据官职、年龄安排座位,推崇“长幼有序”、“尊卑有序”。一般认为,面朝东或正门的位置是为贵客准备的,桌子也由原来的方桌变成而今的圆桌,并依据风水或当地风俗安排座位,但慢慢“左上为大”逐渐向国际的“右上为大”靠拢 [3] 。与中国人不同的是西方不会不停的劝客人吃菜、饮酒,只会给客人夹一次菜,然后客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西方人就餐环境也不像中国人那样热闹,一般比较安静,也不会和距离自己较远的人交谈,而且西方人推崇女士优先,对女性也较为尊重。

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之所以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的。

首先,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受不同地理环境的影响,各地区的气候也就有所区别,同样也决定着该地区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中国陆地面积广阔,四季分明,为农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在中国种植业比较发达,林业和渔业占比较小,且秦岭–淮河一线是南北方的分界线,北方的气候环境适合种植小麦、玉米,南方则适合种植水稻,所以中国人就形成了以五谷杂粮为主的素食习惯。西方国家大多以海洋性气候为主,气候温和湿润,适合畜牧业和渔业发展,所以他们的食物主要以肉食、奶制品为主,因其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种植业占比较小,面食一般是作为辅食来食用。

其次,受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同的生活方式影响人们的饮食习惯。中国人认为吃饭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离不开辛勤的劳作,为了维持体力,人们非常重视一日三餐,还会在特定的时间点用饭,同时食物也必须是美味可口的,而中国人的生活节奏比较慢,所以会在做饭时花费较多的时间。然而,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经济发达,时间观念比较强,生活节奏快,所以西方人做事比较讲究效率,早饭和午饭一般为了尽快工作会吃快餐,这也是西方快餐业发展迅速的原因。

然后,宗教信仰的不同。我国主要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不论是受儒家文化对饮食的影响,还是佛教主张的吃素、道教的休养生息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同样的受这些宗教的影响,我国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对女性心理和自由有很大程度上的束缚,如对女性有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等要求。然而西方人主要崇奉基督教,他们崇尚自由,倡导人人平等,所以也就形成了男女平等、女士优先的准则,同时基督徒的日常饮食与普通人没有很大的区别,但是吃带血、有腥味的东西仍然是基督教的禁忌。

最后,价值观念的不同也是导致中西方饮食文化的不同的原因。我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以和为贵”,因此,中国人注重集体利益,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样的氛围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而西方人主张自我价值的实现,更加注重个人利益,强调个人的权力,分餐正是西方人所追求的体现,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选取食物,体现出他们崇尚自由的理念。

4. 跨文化交际视野下看如何避免文化冲突

饮食文化的不同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接受不同的饮食文化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我们还需要正确认识这些饮食文化差异。

1) 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以跨文化的角度来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愈来愈密切。促进了各文化的交融,同时也出现了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突。所以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我们要树立跨文化交际的意识,要尊重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化差异,要避免刻板印象,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的日常交际。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话题,特别是饮食,所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要正确认识文化间的不同,避免文化冲突。

2) 尊重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饮食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种族的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我们要转变思维方式,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分析,这样便于有交际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也可以避免文化冲突。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看,我们要尊重这些文化差异,换位思考,使得交际能顺利的进行。食物不单纯代表物质层面,且还被赋予了特殊的精神意蕴和情感寄托。此外,在菜名拟定上,中国人还将历史传统、文学名句等元素运用其中,使得食物蕴含的意义与价值得到升华 [4] 。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不只是了解目的语国家的语言,还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3) 增加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沟通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家间的交流日益频繁,文化冲突时有发生,所以我们更要注重与其他文化群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同时还要正视这些文化冲突,遇到问题时要及时进行沟通,加强对其他国家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减少文化冲突的发生。

5. 结语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在中西方国家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了解饮食文化是促进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的途径。虽然各个国家、民族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价值观、思维方式等各有不同,但是追求的都是美味的食物,而通过分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让我们更加了解各国的历史文化,减少文化间的冲突,同时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可以深入了解到产生差异的原因,便于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认识和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便于顺利的沟通交流。最为重要的是,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国的饮食文化也会与时俱进,一方面博采众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中华饮食文化全世界范围的传播,“民族的即是世界的” [5] 。

网址:跨文化视角下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6606

相关内容

从电影《刮痧》透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
跨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
《刮痧》背后的文化差异及其思考
电影《刮痧》中中国父亲打儿子行为体现的中美文化差异
心理学视角下的节日庆祝:情感体验、社会互动与文化认同的交织
美食类短视频:柴米油盐间的家国文化
古代饮食文化中的生活美学
网课中国饮食文化智慧树答案
探索语言艺术的奥秘:修辞技巧, 跨文化表达, 与日常生活应用
化学与健康饮食优秀论文范例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