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读书
昨天晚上和朋友聊到斯多葛主义,今天心血来潮就想写书评了
先向大家推荐一下,这是我三年前读完的一本书,这本书对斯多葛主义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值得一读。
很喜欢斯多葛主义对命运的理解,他们认为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从命运那里“借来的”,以后随时可能被收回,这一切往往出乎意料。可是我经常觉得他们做得不够多,我希望看到他们对命运做更加深刻的研究,不过他们将目光转向了生活方面,给出了不少关于生活方式的意见,值得我们去学习。书中提到的控制二分法和消极想象就很不错,这都是由于我们无法掌控命运而发展出来的应对方式。
他们不会假设一切都是可以预测、控制或理解,世界往往存在很多超出我们理解范围的事物,虽然他们没有对此做出特别深入的研究,但是在这种不确定的状态的下有很多有效的应对方式。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不需要对一切事物都作出解释。
对一切未知的事物,我们有两种处理方式,努力去理解它或者让它保持原本未知的面貌,而不是通过偏见胡乱下定论。
当我明白这点之后,就很容易发现那些对我们不理解的事物强行作出解释的问题了,这往往伴随着扭曲事实出现。
建议大家读完这本书之后可以去读古代斯多葛哲学家自己写的书,我现在读的是《沉思录》和《道德书简》,也一起向书友们推荐了。
魔法师不是斯多葛主义,只是写下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就当我胡说八道吧hhhhh
控制的二分法
我们对斯多葛主义者的误解是,斯多葛主义者只将问题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二分法,总以为这么简单的划分是不科学的,因为忽略了可控但不完全可控的东西,不可控的,就不去做,那不就是完全消极了吗?
误解在于可控和不可控不是按照外在condition划分的,而是根据自己的实力,自己的内心。
对斯多葛主义原则的判定,第一眼认为它是不合理的,第一反应就暴露了你是一个关注外在事情的人,第一眼认为它是合理的,很可能说明了是一个关注内心世界的人。这种分别构不成绝对的判定,但可以作为参考的依据,学习斯多葛主义哲学,就是一个从关注外在到关注内在的过程。
与其渴望新的事物,倒不如好好经营那些我们已经拥有的事物。
爱比克泰德:“始终追求的,应该是征服自我而不是命运,应该是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是已经建立的秩序,在总体上要相信,除了我们自己的思想之外,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处于我们的控制之中的,所以当我们在外部事务中尽了最大努力之后,剩下的事情只能听天由命。”
例如,斯多葛主义者会建议,我应该关注妻子是否爱我,尽管这是一件我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不过当我关注这件事情时,我的目标不应该是“使她爱我”这样一个外在目标;无论多么努力,我也可能完不成这个目标,结果就会很烦恼。相反,我的目标应该是一个内在的目标:尽我最大的能力,让自己的所作所为值得被爱。
例如,他们认识到,侮辱使人感到痛苦的原因不是侮辱本身,而是我们对侮辱的理解
假使你问爱比克泰德,“我想过一种良好的生活。我应该做什么?”他会回答你说:“遵从自然生活。
无为而无不为。
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斯多葛哲学是古罗马最流行,最成功的思想流派。其生活的艺术,对于当代人也有一些启发,能让我们更好地对付羞辱,悲伤,衰老,还能够坦然地面对名声与财富的诱惑,减少对生活无休无止的不满足感,让我们追求德行,获得内心安宁。
斯多葛主义的心理技巧:
消极想象 :由于人们很容易陷入享乐适应之中, 幸福的关键就是阻止这个适应的过程。 斯多葛主义者建议我们去想象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东西。 如果想象这样的事情有困难,可以注意发生在别人身上的坏事并且思考这些事情也有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消极想象。进行消极想象,就是预想我们周围世界的非永恒性。 控制的二分法:“有些事物是由我们决定的,有些事物不是由我们决定的”
将事情能否控制分为三类:我们能够完全控制的事物;我们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事物;我们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
1.我们把时间和精力花在自己完全能够控制的事情上 ,比如对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我们的品质 2. 我们一点也不能控制的事物,比如明天太阳是否会升起。因为完全不能够控制所谈的事物,我们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对事情的结果不会有任何作用。正如马可所观察的那样,“任何无意义的事情都是不值得做的。” 3.我们能够控制一些但又不能完全控制的事物。例如,考虑一下赢得网球比赛的情况。这时斯多葛主义者会仔细地为自己设定内在而非外在的目标,这样他就可以避免大量的挫败和失望了。
宿命论:一个优秀的人应该迎接命运的织布机为他织出的所有经历。如果一个人针对过去持宿命论的观点,那么她对过去的事情也会采取同样的态度。她在决定做什么时会牢牢地在心里记住,她的行动对过去是不会有影响的。这样一个人就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假想“过去或许会不是那样”。所以我们可以把眼下的时刻用于希望事情变得有所不同,也可以拥抱眼下这个时刻,也就是活在当下。 自我否定:定期主动实施自我不适的行为,定期放弃体验快乐的机会。比如,可以在寒冷的天气里穿得很单薄或者不穿鞋。或者可以定期让自己忍受干渴和饥饿,即便水和食物唾手可得。也可以睡硬床,即便软床近在咫尺。这样我们能够学会自控,如果缺乏自控的话,我们就有可能被生活所能提供的各种快乐引得分心。正如马可所说的那样,我们必须学会“抵制我们的皮肉所发出的牢骚”。长期践行斯多葛主义自我否定的技巧,斯多葛主义者就可以把自己改造成具有非凡魄力和自控能力的人。
沉思:定期对日常生活中的事件进行深入思考。处理日常事务时,我们应该同时扮演参与者和旁观者这两个角色。换句话说,我们应该在自己的内心创造一个斯多葛主义的观察者,来监视我们,对我们践行斯多葛主义的努力做出评价,从各种方面评价我们作为斯多葛主义者的进步
除了斯多葛主义的一些心理技巧之外,还有很多对人的忠告。
责任:
塞涅卡说得好:“要知道有多少人嫉妒你,就去数数你的仰慕者吧。”
当我们早晨醒来时,我们不应该慵懒地躺在床上,而是应该告诉自己,我们必须起床去做人类该做的工作,也就是我们被创造出来所要做的工作。
社会关系:
塞涅卡警告说,恶习是传染的:它们迅速、不知不觉地从携带者身上传播到那些与他们交往的人身上。
他观察到,有个同伴“始终烦恼、为任何事情抱怨,也就与安宁无缘”,从而证明这种避开是明智的。
当发现自己被某人的缺点激怒时,我们应该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缺点
不管这个人正在做什么,我们对他所做事情的厌恶之情都会毫无例外地伤害到我们自己。换句话说,我们的烦恼越多,事情变得会越糟。
马可建议,我们还能通过抑制我们对别人的想法,减少别人对我们生活的消极影响。
他认为,把令人讨厌的事件放到广阔的宇宙背景中,就会使这种事情的微不足道越加显明,因而就会减轻我们的烦恼。
侮辱:
记住,侮辱你的不是那个辱骂或打击你的人,而是你认为他们正在侮辱你的这种判断。——爱比克泰德
一个可以非常有效地消除痛苦的策略是思考侮辱的来源。
正如爱比克泰德所说:“困扰人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于这些事情的看法。”
愤怒:
塞涅卡称,为了避免动怒我们还应该记住,那些激怒我们的事情通常并不会真正伤害我们,只是使我们烦恼。
为发怒而道歉有助于我们成为更好的人:承认自己的错误,就可以减少将来再次犯错的机会。
塞涅卡说,当我们生气时应该采取措施,“将所有(愤怒的)表象都转向反面。”
个人价值观:
我们既不要在意他们的批评,也不要看重他们的称赞。
马可说,与其考虑未来的名声,倒不如脚踏实地地关注我们当前的境况;他建议我们应该“尽力过好今天”。
.......
对于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整个生命中,我一直都在寻求榜样,我觉得那些处于下一个人生阶段并能够成功地掌控那个阶段的人是我的榜样。
本书作者的论证逻辑很严密,本书旨在研究斯多葛哲学的实践应用。 作者考虑到了斯多葛主义在现代社会的融入与应用,其中融合了他自己的一些改进。 作者自己也在实践斯多葛主义,书中的最后部分也提及了他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之谈与心得。
总之是一本不错的书,值得一读。可以提升自己对斯多葛哲学的理解,也可以尝试将它们运用在日常生活中。
斯多葛主义哲学
是…
一泼水
像一拳头的沙扬了滴眼泪
要有耐心,把时间熬过去熬成一锅砂锅粥吧
就是一种习惯,愿意让那些人不间断的去践行幸福主义的哲学,使得每一种人格分化整合成功……
若我们不想斯多葛主义哲学被当作别人,那我们就不必遗憾,好,就这样吧……
人生最大的焦虑之一就是:无论我们如何努力,在人生的终点都有可能发现自己虚耗了生命。
我们终此一生,其实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和自我的欲望,找到真正的自我,让我们的内心归于从容和安宁。
大多数人都期待美好的生活,但只有少数人知道如何拥有它。因为,在这漫长的过程中,纷扰太多太多,有来自他人的,有来自自身的,我们可能会经历焦虑、悲伤、愤怒、欲望、失败……这些都是阻碍我们获得安宁的消极情感。在面对这些纷扰时,很多人(包括我)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不重要的,也不知道如何去拥有那最重要的。现在想来,是我们缺乏一种一以贯之的人生哲学,或者说是人生观。
所谓人生哲学,就是告诉你生命中什么事情是值得拥有的,什么事情是不值得拥有的,以及如何去获得那些值得拥有的。采纳一种人生哲学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可以指引并修正你的行为,为你提供选择的标准,让生活简单化。如果缺乏人生哲学,我们就会有错误生活的危险——浪费生命去实现那些不值得追求的目标,或者以愚蠢的方式去追求那些值得实现的目标但是却无法实现它。
期多葛学派认为内心的安宁是幸福生活的核心,并为获取或维持安宁避免烦恼设计了各种心理技巧。我深感认同的有三个:用消极想象的方法把今天当做最后一天一样来生活,让人学会控制欲望,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用控制三分法区分我们能控制的事情、不能控制的事情和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以便我们不再为不能控制的事情焦虑,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能够控制的事情上,并对不能完全控制的事情学会将目标内化;对过去和现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采取宿命论主张,放下过去……以及现在。
践行斯多葛学派人生哲学的前提是拥有理性和自我约束,这也是人性中最难做到的两个方面,也是很多人望而却步的原因。我们不想做圣人,我们只想追求安宁,避免烦恼,所以我们不必按照圣贤的标准要求自己,只要做到足够理性,足够自律,总归是更容易获得快乐、幸福和安宁,就行了。
很神奇的是,读了《叔本华的治疗》和又打开了这本后,我好像感觉有点明白之前一直看不懂的施特劳斯在谈论些什么,对他所说的现代性和自由主义的批判在哪儿了…
是在于对节制概念的拒斥上
的确如果不引入古典人生哲学一定都会谈论的如何处理欲望的问题,必然就会内生不断革命的内爆剂
因为没有任何世界是能够让人满足一切欲望并在满足欲望的过程中得到真正满足的
如果是读像罗素这样关注点都在认识论和自然科学上的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进步主义的现代自由主义人写的哲学史对古典哲学的介绍,是根本不会明白当施特劳斯谈论苏格拉底后的“古典哲学”时具体指涉的是什么语境的
施特劳斯对现代性自由主义的底层——他认为是享乐主义——的批判:
生活就是对愉悦毫无愉悦的追求
他认为霍布斯到洛克是自由主义的奠基者(当然罗斯巴德等自由意志主义者肯定是坚决反对霍布斯的),不是因为他们设计的政治安排有多么符合现代自由主义者的胃口(霍布斯显然不符合)
而是因为他们在人生哲学上都是享乐主义者
古典自由的资本主义唯一不可能做到的就是帮助人自我克制
在帮助人感到自我实现来对抗奶头乐上表现可以说糟糕:正如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所分析的,正因为现代性相信机会均等,才使得除金字塔顶端的人外人均陷入嫉妒焦虑和无意义感
不感到这方面烦恼的人可能会说你穆斯林不想喝酒自己不喝就行了,为什么要要求立法强迫别人也不喝?
是这样的,因为很多人做不到所以他们想借助外界强制来帮助自我强制
看见别人都在喝,看见到处都有卖的时候做不到的自我不得不时时刻刻被拷问
所以他们就要说都是因为你们法律可以喝酒导致我受不了诱惑,不是我的错
就像肥胖人士会说都是因为你们资本家36小时用广告和便宜大份的食物诱惑我一样
每一种人生哲学都有两个组成部分:它告诉我们生命中什么事情值得拥有,什么事情不值得拥有;它也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获得那些值得拥有的事物。
哪一种人生哲学最适合我们,这取决于我们的个性和环境。
我给那些寻找人生哲学的人提出的建议,和我给那些寻找伴侣的人提出的忠告是一致的。他们应该意识到,哪一种伴侣最适合他们,取决于他们的个性和生活环境。这意味着,没有人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是理想的伴侣,而有些人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不是合适的伴侣。此外,他们还应该意识到,与一个不太完美的伴侣生活在一起,是好于没有伴侣的生活的。 同理,并没有一种对于所有人来说都很理想的人生哲学,而且还有一些人生哲学是任何人都不应该采纳的。此外,在几乎所有的情况下,一个采纳了一种不太理想的人生哲学的人,相对于那些根本不依靠任何哲学而生活的人,他的处境都会更好。
收获如下:
1.消极想象训练
2.事物分类训练(可控or不可控,有意义or无意义,不要为不可控的事情打扰自己的计划或干扰自己的心情)
3.于情景中抽离自身,幽默看待当前处境
4.和自我中的“本我”做对抗
5.追求内心的安稳、平和。愤怒会打破平和,不要做无意义的愤怒
6.将目标放在过程与状态上,如,得到一等奖不是目标,尽全力发挥不留遗憾才是目标
7.将人生中所有不可避免的坎坷当做一次独一无二的体验,像是获得了某次观光旅游的入场券,参与即是快乐
8.降低欲望。逛超市的人似乎都是在无意识地让商品激起自己的欲望,然后再买东西满足自己的欲望,很可笑的行为
9.关于斯多葛主义者的练习,建议一项一项练习,不用胡子眉毛一把抓
10.生活是借来的,随时都有可能被收回,这是正常的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想象一下,你今天突然发生车祸,至亲离世同时又遭到爱人背叛,在此种情况下,你是否能够坦然面对且依旧热爱生活。电影阿甘正传中有句很有哲理的话:shit happens,即意外时有发生。的确,人生苦难重重,没有人可以确定坏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那么,有没有这样一种人生哲学,它指导我们如何面对苦难,在逆境中成长,在苦难中昂扬。之前看塔勒布的《反脆弱》,作者在书中数十次提及塞涅卡与斯多葛哲学,全书的思想也与斯多葛学派一脉相承,之后又读到《纳瓦尔宝典》,作者写到自己最爱听的一本有声书是《塞涅卡之道:斯多葛派大师的实用书信》。开始逐渐关注到斯多葛哲学,斯多葛学派是古希腊四大哲学流派之一,堪称古人逆境中的智慧结晶,历经2000年而不衰,尼采、叔本华曾深受其影响,乔治华·盛顿与托马斯·杰斐逊是其忠实追随者,NFL冠军队伍以此训练队员心智,想继续了解斯多葛哲学,但发现关于斯多葛主义的作品大多是千年之前古人的书信,有很大的阅读难度,幸运看到这本书,是作者对斯多葛先贤思想的总结,作者在50岁时因研究人类的欲望而接触斯多葛哲学,并终生实践,作者引用塞涅卡的一段话总结了自己实践斯多葛哲学后生活的变化:践行斯多葛主义原则的人,不管他是否有这个意愿,肯定会有持续的幸福以及发自内心的喜悦伴他左右,因为他能够从自身挖掘出快乐,而且这快乐是其他快乐所无法超越的。
以下是笔者对全书内容的提炼与整理。
过去为宿命,现在是幸福,未来在行动
斯多葛哲学认为,过去发生的事情是无法改变的,是上天的安排,是我们的宿命。现在是我们唯一确定拥有的,是幸福的一切来源。而未来只存在于行动之中,要通过行动把未来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1,过去是不可改变的宿命。也许过去的我们没有好好学习考入理想大学,没有认真生活努力拼搏,没有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没有给家人更多的陪伴,甚至是选择了不喜欢的工作和伴侣,但无论过去有多少遗憾、不甘、悔恨、怨恨,斯多葛哲学建议我们把已经发生的视为命中注定,不可沉溺于过去。我们可以重新奋起、重新恋爱,但出发点应是新的开始,而不是弥补过去。在斯多葛哲学中,我们每时每刻都是全新的个体,与过去无关,过去是存在于其他时空的另一个人,他只是恰好和我共享同一份记忆,我们可以对他进行复盘,以便吸取教训,改进自己。
2,现在是幸福的一切来源。斯多葛哲学重视幸福,而想要获得最牢固的幸福,就要把幸福建立在最牢固的基础之上。过去已逝,未来未来,期待过去和未来有所改变,收获的只会是懊悔和不满足。因此,现在是幸福最可靠也是最稳固的基础。斯多葛哲学认为,现在是我们唯一确定拥有的,是幸福的一切来源。所以,无论喜不喜欢,愿不愿意,我们必须对当下拥有的一切感到珍惜,欣然接受事物本来的样子。在斯多葛主义者眼中,拥有的就是最好的,选择的就是最优的,比如你目前的家庭、当下的伴侣。罗马哲学皇帝马克·奥勒留说:真正优秀的人就是要对命运给自己编织的一切角色和经历感到欣喜。
3,未来存在于行动之中。未来可以改变,但不要把时间花在期待未来上,这会造成不满足,幸福感不可建立在未来的美好之上,未来以行动的方式存在,我们要通过行动把未来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控制三分法
斯多葛哲学主张从自身而非外界获得满足。多数人获得满足的方式是向外求:即希望有所作为并找寻实现欲望的方法。爱比克泰德却指出:幸福和对不拥有之物的渴求,是不可能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应该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确定可以控制的事物上。那么这里就引出了斯多葛学派的控制三分法:
1.我们完全不能控制的事物,比如希望家人永远活着,这只会增加我们的痛苦。又比如俄乌战争、中美贸易战、日本核废水排海,我们不仅无法改变事情的结果,反而会滋生出虚假的知识优越感。
2.我们能部分控制的事物,比如,赢下一场网球比赛,我们无法完全控制这类事情的结果,因为总有输球的可能性,那么此时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安宁呢?斯多葛主义者有非常巧妙的方法,他会给自己定内在目标而不是外在目标,比如他的目标是尽己所能发挥实力而不是赢下比赛,因为内在目标完全可以掌控。有趣的是,斯多葛主义者发现,当你全力去实现内在目标的时候,你的外在表现可能更好,因为你有更优的心态,你不会患得患失、焦虑不安,相反,你会更加专注、从容。生活中类似的事情有很多,比如,不去追求让爱人更爱自己,而是设定内在目标:尽一切可能,让自己的行为值得被爱。不去追求老板的赏识,而是尽全力做好工作。纵观历史上的斯多葛主义者,他们不去追求成功,成功却逐他们而来,正如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传递的道理:Pursue excellence and success will follow——追求卓越,成功自来。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标内在化是一种能力而不是知识,想要掌握它,你需要不断练习。
3.我们能够完全控制的事物,比如价值观,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价值观——名誉财富更重要亦或者幸福、安宁更重要。又比如我们对事物的看法,斯多葛哲学认为,困扰人们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们对于这些事情的看法。当别人认为爱迪生失败了1000次时,爱迪生却认为自己成功找到了1000种行不通的方法,对事物的看法属于我们完全可以掌控的事物,我们要不断练习多角度看待事物的能力。
积极生活,消极想象
斯多葛先贤们发现,自然界存在一种促使万物成长、生发的力量,这股力量造就了生命,因此,生命也应顺应这股力量,积极向上生长。斯多葛哲学认为人在任何困境中都可以选择积极生活,积极是心的方向,我们可以百分之百掌控,与外界环境无关,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内心的活力。然而关于如何积极生活,斯多葛哲学却推荐了截然相反的方式——消极想象。
1,想象失去现有一切。斯多葛先哲们很早就发现,人类有一个致命缺陷,且没有任何人可以避免,那就是永不知足,现代心理学家沙恩·弗雷德里克和乔治·洛温斯坦研究了这种现象,并给了它一个名称:享乐适应。他们随访调查了一批中彩者,研究发现,在经历最初的兴奋之后,中彩者会回到原先的幸福程度,他们开始把他们的新法拉利车和新大厦看得习以为常。生活中,我们自己也会有类似的经历,努力考上了梦想的大学,初时很欣喜,但过不多久就会习以为常,开始抱怨作业、同学和伙食。亦或者辛苦追到了喜欢的人,一开始热情似火,但很快就会盯上爱人的缺陷,再过不久,就会幻想和其他人开始一段新的关系。每个人都被困在这样的欲望循环中,当一个欲望没被满足时会不幸福,欲望实现了,渴望也随之消失,新的不满足再次出现。所以,幸福的关键就是阻止这个习以为常的过程,重新渴望已经拥有的事物。在这里,斯多葛哲学给出了实用的建议,即消极想象,想象失去了现有的一切,比如失去了财富与工作,失去了父母和配偶,失去了健康与自由,这会让我们重新珍视现有的一切,原来我们如此幸运,原来我们如此幸福。斯多葛哲学认为,上天给了我们不同的出身、智力、境遇,却赋予了每个人相同的感受幸福的能力。看一下那些遭受苦难的人就知道了,海伦凯勒失明且失聪,但她的作品却总是会告诉你她是多么幸运,还能感受潺潺流动的小溪、能触摸盛开的鲜花。史铁生在双腿残疾后,领悟了人生的真谛,感恩还有母亲和地坛一直陪伴自己。斯多葛哲学不厌其烦的提醒人们一个已经被多数人遗忘的真理:在感受幸福这件事上,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无关财富、无关地位、无关健康,只看你愿不愿意去拥抱它。
2,想象坏事即将发生。任何尊重现实的人都会发现这样的事实,即世界并非以我们想象的方式存在。乌克兰战争、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公司裁员、情感危机、诈骗,任何坏事都可能发生,而且可能发生在我们身上,同时,不一定有人会为我们负责。斯多葛主义者发现,世界的真相就是无常,如果我们提前考虑过这些坏事,就能降低它们造成的伤害。因此,要提前去想象坏事的发生,比如在享受爱人的陪伴时,想到明天就可能遭受背叛,在亲吻孩子时,想到孩子可能先我们离世,在抱怨没钱时,想到仅剩的钱财也可能被偷。想象坏事即将发生,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不确定性,更有勇气面对现实的残酷。1965年,美国海军飞行员詹姆斯·斯托克代尔在越南被击落,成为战俘,在糟糕的健康、极端的环境、狱卒的虐待下,不仅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而且心理健康。据他本人所说,做到这一切,就是因为践行了斯多葛主义。可以说,斯多葛哲学最大的贡献就是逆境生存,斯多葛三贤,塞涅卡和墨索尼亚斯都曾被长时间流放于极度贫瘠的荒岛,而艾比克泰德更是奴隶出身,且身体残疾。他们不仅没被逆境打倒,反而以逆境为乐,在世时均取得了相当程度的成功。在斯多葛主义者看来,更坏的情况都做好了准备,对于眼前的磨难,只能说一句:就这。
快乐与痛苦守恒
塞涅卡说:追求快乐就像追逐野兽一样,当野兽被追上时,它会转过身来扑向我们,并把我们撕成碎片。斯多葛主义者让我们时刻牢记:世间的快乐和痛苦是守恒的,就像高峰过后必有低谷,当快乐被捕获时,痛苦也就不远了。斯多葛哲学认为智慧往往与常识相反,谨慎快乐反而能获得快乐,自寻不适反而能更加舒适。
1,谨慎快乐。追寻快乐会让我们变成快乐的奴隶,比如,一个无忧无虑的小沙弥,突然有一天当上了主持,小沙弥很快乐,但他开始担心别人觊觎他的位置,开始为寺院的香火发愁,同时还要小心陪着官府的脸色。斯多葛主义者懂得:一个人获得了越多的快乐,就得为越多的主人服务。因此,普通人追求快乐,斯多葛束缚快乐,普通人认为快乐是最高级的好处,斯多葛认为自律是更高级的好处。另外,责任是快乐的朋友,欲望是快乐的敌人,履行了责任,你会获得平静、安宁。满足了欲望,你就会追求下一个欲望。
2,自寻不适。斯多葛哲学认为快乐与痛苦是守恒的,当我们敢于承受更多的痛苦,我们也会收获更多的快乐。因此,斯多葛学派推崇定期地自寻不适。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定期给自己加上以下活动:断食、禁欲、睡硬板床、冷水沐浴。斯多葛主义者并非受虐狂,相反,他们非常精明地把不适控制在一个完全可承受的范围。同时,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寻不适的好处:1.有利于我们塑造坚强的性格,增强抗打击能力与逆境生存能力,用现代的观点来看,即提高逆商。2.医学上,疫苗是灭活病毒,接种过疫苗后我们便不再惧怕病毒。自寻不适就等于给自己打了痛苦疫苗,当更大的痛苦来临时,我们也会有更多的承受力,真正做到怡然不惧。3.自寻不适让我们更频繁地接触了痛苦,这会降低我们的快乐阈值,让我们更能体验到平凡的快乐、小事的快乐。
人际关系
墨索尼亚斯说:人类的本质非常像蜜蜂的本质。蜜蜂是不能单独生活的,一只蜜蜂被孤立起来就会死亡。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我们靠他人的支持才能存活。同时,他人也是我们生活中大部分欢乐的源泉,例如爱情的甜蜜、亲情的温馨、友情的欢笑,我们不能因为害怕人际关系中的伤害就放弃社交,那也意味着放弃了体验生命中大多数美好情感的机会。斯多葛哲学鼓励社交,同时也指导我们如何降低人际关系中的负面因素对我们的影响。
1,关于交友。我们无法避免与自己讨厌的人打交道,但我们可以选择谁来做自己的朋友。斯多葛哲学建议我们谨慎交友,一定要与优秀者为伍,去靠近那些拥有正向价值观(如斯多葛主义)且认真践行之人,避开牢骚、抱怨、永不满足、充满恶习的人。对于社交活动,避开流于表面、互相吹嘘、带着面具的酒局和应酬,我们要参加那些可以互相分享价值观、真诚沟通、平等交流的活动。
2,面对讨厌的人。有时我们不得不与自己讨厌的人打交道,斯多葛主义者是怎样做的呢?1.反求诸己:停下来想一想自己的缺点,也有很多人讨厌自己。这样会让我们对别人的过失更有同理心,更加包容。2.他者宿命:没有人想故意拥有他们的缺点,斯多葛主义建议我们与人打交道时应基于这样的假设,那就是别人天生就是这样,他只是以本来的面目存在着,本应如此。一切的厌恶、生气、愤怒都来源于自己的看法,而这个看法最终只会伤害到自己。3.上帝视角:想象自己化身上帝,正在俯瞰大地,饱览芸芸众生,提醒自己,我们都只是宇宙间的微小尘埃,很快都会随风而逝。
3,面对侮辱。别人讥讽我们穷、笨、单身。甚至人身攻击,嘲笑我们矮、丑、胖、秃。如果别人并非有意,只是指出了事实,那欣然接受就好,最重要的是自己真正接纳自己,接纳现实,那就不会被别人的真话所伤。如果别人的侮辱是故意,那表明此人人格有缺陷,把他的话语当犬吠即可,无需较真。在成功地消除了侮辱带来的痛苦后,我们仍然面临一个问题,即怎样回应侮辱。斯多葛学派不建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因为那证明了你还在乎,更好的做法是完全忽视,就当什么都没发生。这剥夺了他人可能从侮辱中获得的快感,同时把我们抬到了更高的社交定位点,此时如果有旁观者,我们会成为那个更被尊重的人。斯多葛学派认为任何人,即使是弱势群体,也都有足够的能力独自面对侮辱,如果我们不相信自己的能力,不培养自己的能力,遇到侮辱就去向别人倾诉,寻找帮助,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脆弱、越来越敏感。
最后,作者总结了成为斯多葛主义者的变化:经历的消极情感更少,更多的时间享受事物本来的面目而不是焦虑未来,内心更加安宁幸福,即使身处逆境,依旧从容豁达。需要注意的是,斯多葛主义并非教条式的哲学,更非宗教与道德。斯多葛主义从生活和实践中产生,最终的目的也是回归生活与实践,这并不需要我们去背诵亦或是信仰,相反,一个人即使从未听说过斯多葛主义,但他真的就是在那样生活,那他就是合格的斯多葛主义者。
阅读时长:5h13min
阅读感受:
第一种方法就是消极想象。在结识本书之前也自己尝试过:想象到一杯水、一顿饭也足以为自己带来慰藉,因为在困苦时候,我们可能连水都喝不到,这是一件在世界有些地方完全很常见的事情。这是用来知足的一种手段,知足才可带来享受,以此脱离人们不断追求、永不满足的桎梏:如果一味追求,幸福是绝不会享受到的,每一件事,每一个物,都值得认真体会和感受。
一件事情:高考后,虽然自己的分数还可以,但目标很大,所以一心只想着被中意的院校录取。但前面的几个志愿陆续被刷下后,我的心愿也越来越低,以至于到头来,我被最后的志愿录取了。当时心想:还是不够好啊,比不上前面那几个院校。别人都是很开心地拍录取通知书的照片,发朋友圈等等。我却毫无心思,觉得这算什么啊。因为还是不够满足,心思太大了,那些喜悦,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地方。但每每反省,你明明有很多缺点阻碍进步,所以造成一个不达标的局面,是自己的问题,不想着怎么改变缺点,却总想着比天高的志向。
现在觉得,能够进入这所大学,已经很不错了。因为自己的实力就是如此,在本所大学,我也是很普通的一个学生。时间用来珍惜当下所拥有的一切,才是好的观念啊,而不是一心想要冲破天。
第二种方法是控制的两分法。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分为三种:可完全控制的,完全不可控制的,不可完全控制的。这有助于缓解无谓的焦虑,保持良好的心态而专心于事情的解决上。很好的方法,建议形成潜意识,将此方法常规化,用于解决自己认为的麻烦事情。
还有自我否定,实际上就是刻意体验不太好的事情,也就是自寻不适。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难受,而是为了应对真的可能会发生的不良状况,类似于地震、火灾的模拟逃生演练,防患于未然。锻炼自己的耐力,放下死要面子的心理,这能让你活得更开。
写完书评,中午的40分钟睡觉时间也没有了,要去上课了。[裂开]
网址:微信读书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6880
相关内容
小红书=微博+天猫?微信怎么建群
【微信小程序】基础篇
读书笔记|生活的智慧
《生活的艺术》读书笔记1500字
读书笔记
读书清单:家庭收纳1000例
如何使用微信编辑图片
与元九书原文在线阅读
读书生活心得体会(精选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