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消费主义对当代青年身份认同影响机制分析
性别角色理解和认同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影响 #生活知识# #生活心理学# #青少年心理辅导#
【摘 要】 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源自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媒体的发展逐渐在世 界范围内渗透和传播,对当代青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章尝试从“认识—— —接受—— —解构—— —重建”这四个环节入 手,分析消费主义对青年身份认同影响的传递机制、共振机制、渗透机制和内化机制,从而为我们利用这种影响机 制反向建构符合中国社会需要的价值认同提供理论依据。 【关 键 词】 消费主义;影响机制;身份认同 【中图分类号】F014.5;F06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2768(2017)01- 0006- 04
消费主义作为西方国家现代化的产物,起源于 19 世纪 的美国。它是被资本主义制造出来用以激发人们的消费欲 望,不断驱使大众去高消费和持续消费的意识形态。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消 费主义迅速在我国渗透和蔓延,它作为一种神奇的权力力 量,通过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对广大青年的身份认 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那么,消费主义又是如何影响且在 多大程度上影响青年的身份认同呢?这不仅需要理论的建 构,还需要实证的分析。本文着重在理论层面探讨消费主 义对青年身份认同的影响机制。参照安东尼奥·葛兰西提 出的意识形态运作机制“生产—传播—认同” [1],文章尝试 从认知消费主义—认同消费主义—解构原有身份认同— 编码新的身份认同这四个层层递进的阶段来分析消费主 义是如何影响当代青年身份认同的。
一、借助传递机制,认知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最早是在西方国家产生和兴起,在经济全球 化的形势下,伴随着市场经济传播到中国。消费主义作为 一种意识形态,通过媒介将其特定的观念和内容转换为具 体的外在显像,以此来感染和刺激人们。这种媒介传递机 制主要有两种,即大众传媒和身边同辈影响。
(一)大众媒体的普及是认知消费主义的主要途径 如今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影视、广播、互联网、报 刊等大众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们能够及时获得全方面的信 息,大众媒体正日益成为信息传递的重要载体,也为消费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消费主义正是借助大众 媒体精细的“二次加工”,将其享乐、挥霍等理念隐藏在宣 传背后,在怂恿和诱惑青年购买时直接体验和认知消费主 义。“大众传媒已经成为反映个体行为社会价值的最有权 威、最有代表性的价值体系,决定着人们的选择” [2]。比如, 人们在网络上看视频时,就会接触到很多广告。广告为商 品贴上时尚、潮流等标签,宣传商品符号的价值。这些浮 夸的广告通过炫彩的画面、夸张的语言在怂恿青年购买商 品的同时,也将隐藏其后的“及时享乐”、“追求时尚”、“彰 显个性”等消费主义理念传递给青年。不管人们是否马上 就能接受和认同,至少他们开始认识和了解了消费主义挥 霍享乐的消费理念。在这一传递过程中大众媒体的传播机 制是灌输式的,具有强制性和隐秘性。在大众媒体铺天盖 地的宣传中,人们耳濡目染,了解和认识到原来消费不仅 仅是购买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还在于购买它的符号。而 符号不仅代表着你生活的品味,甚至代表着你的身份。通 过大众媒体的传播,消费主义成为了一个个简单、通俗易 懂的生活理念,更有利于为大众所认知。因此,消费主义 在中国社会的泛滥“与其说是来自经济因素的推动,不如 说是来自文化领域的先导” [3]。 (二)参照主体的示范是认知消费主义的重要途径 青年人是一个在年龄、受教育水平、好恶、求知欲等方 面整体一致性较高的群体,除了从媒体获得信息外,更多 的是在与同辈的交往中了解和认识到新鲜事物,具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他们愿意在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 等方面与自己所在的群体相一致,进而将他人的行为作为 自己消费行为的依据。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 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消费主义也正是利用人们互相 间频繁的社会交往进行推广和传播。“人们在选择参照主 体时,一般会选择与其所属群体同类的参照群体” [4]。因 此,身边同学或者朋友对青年消费观念的影响较大。身边 的同学和朋友作为青年人重要的参照主体,在与其交往中 通过直观的、具体的显像行为直接接触到消费主义,而从 他们身上获得的信息更容易使青年人信服与跟从,从而引 发当代青年向“参照群体”看齐。比如,很多青年开始不知 道波西米亚风格、不知道什么是雅皮士文化、哈韩文化、 布波文化等,他们是在与同伴一起逛街,或者看到同伴的 穿着而了解和认识到的。这些参照群体示范的存在为当代 青年的模仿提供了一个蓝本。而这种对于参照群体消费方 式的模仿成为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获得认可的途径。一旦 形成对某一参照群体的高度认同,这种认同就会在价值取 向以及心理认同方面产生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同时,这种 对于同辈参照群体的模仿具有很强的平等性和开放性,更 能满足当代青年的心理,尤其是其社会需求,进而更易赢 得其他同辈的认可。因此,通过身边同辈认识和了解消费 主义,是认知消费主义的重要渠道。这种零散的、碎片化 的传播,使得青年认知并出现从众心理。可见, “一种社会 思潮有可能最先只由一个大学生个体的喜爱和推崇进而 发展到整个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和推崇” [5]。在交往中,青年 通过与身边参照群体的直接互动而无意间、无意识地传播 而认知消费主义。
二、构筑共振机制,认同消费主义 消费主义之所以能够为青年所认同,就在于其能和青 年的认识契合,产生心理共振。从接受方—— —青年人来看, 接受消费主义与青年的心理需求相契合;从供给方—— —消 费主义来看,内容世俗化与贴近个人微观感受的特点使其 易于得到青年人的接受和认同。
(一)接受方—— —青年的心理需求是消费主义被接受 的基本动力
青年人群体渴望求知,渴望交往,渴望寻求归属感和 自我实现,这些心理需求是青年较快地认同消费主义的驱 使动力。一方面,他们渴望在交往中凸显自我,追求个性 和独立,但“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却存在反差,而消费 主义则可以诱导青年通过无限占有和操纵商品符号的行 为来虚假地弥补“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不平 衡。因为消费主义会诱导青年认为“商品的符号价值,是 指商品作为符号,能够提供声望和表现消费者的个性、特 征、社会地位即权力” [6]。从符号消费中,青年建立了能够 彰显个性、独立自我的生活方式,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另 一方面,青年是一种缺乏群体归属感和对自我价值认识模 糊的群体。他们期望能够寻求某种观念,可以使得他们得 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获得群体归属感并且得到自我价值的肯定。符号消费所倡导的不是消费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 “消费物作为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包括情调、趣味、美 感、身份地位、氛围、气派和心情” [7]。拥有相同符号的人群 被划分为一个群体。消费主义恰好与之心理氛围相呼应, 使得青年能够获得群体归属感。消费主义所主张的消费行 为使得青年的心理需求在消费世界中找到切入点,互相间 产生共鸣,这就使得消费主义容易得到青年的认同。正如 鲍曼所说: “消费,不只是一种物质欲求或满足胃内需要 的行为,而且还是一种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对象征物进行操 纵的行为” [8]。因此,青年的心理需求是基本动力,在动力 驱使下激发青年寻求能够满足心理需求的途径。
(二)供给方—— —消费主义自身的特点使得其较易被人接受
消费主义之所以容易被接受首先在于其内容世俗化, 贴近生活。消费主义是一种“把享乐当成人生追求的终极 梦想、以享乐为人生价值最高准则的思维见解和行为方 式” [9]。在思想观念上,消费主义崇尚金钱至上、挥霍享乐 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在行为方式上,进行虚荣摆阔、炫耀 攀比的消费行为。它使人们淡化人生信仰,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趋于低俗平庸。它不像别的社会思潮,内容抽 象化、理论化。它没有严格的论证、严密的系统,它是现实 生活的缩影。消费主义的核心就是享受至上, “是一种以 推行商品为动力,进而在无形中使得普通民众被挟裹进去 的消费至上的价值系统和生活方式”[10]。消费主义其实质 是一种内心的空虚,它将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与内心需求的 满足捆绑,使得其更接地气,更容易为青年所认同。其次, 消费主义注重个人的微观感受。不像别的思潮强调宏观、 本质和权威。它强调的是个人当下、眼前和日常的感受。 它注重通过挥霍财富而获得快乐、满足、尊重,注重的是 个人的感受。消费主义凭借着田园牧歌式的温和形式,使 人们混淆了真实需求和虚假需求,只在乎自身心灵的慰 藉。青年的心理需求在消费主义方式下得到满足,互相之 间产生心理共振,使得青年从内心上认同和接受消费主义。
三、凭借渗透机制,解构原有身份认同系统 身份认同是指个体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确定自 身的位置和归属的群体。“一般来说,身份的构建方式是 多样的,比如:门第、权力、财富和职业等”。然而消费主义 的传播,使得青年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不再只拘泥于门 第、职业,也会从消费程度上来反映自身认同。“消费和语 言一样,或和原始社会的亲缘体系一样,是一种含义秩 序”[11]。商品的符号所蕴含的其实是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地 位的象征。消费主义凭借大众媒体等途径进入到青年人的 生活,以其流行的语言和现代化的思维方式深受青年认 同,并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影响,使得青年在心理上和 行为上对自身身份认同进行解构。
(一)从心理上解构自身身份认同系统
从心理上看,对于自身身份的认同从传统的门第、职业 到根据消费情况判断和认同自身身份。从传统观念来看,所从事的职业和出身代表着在社会上的身份。但是在消费 主义的影响下,青年在心理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发生改 变。身份认同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通过寻求自身与他人 的相似处得到归属感;另一方面是“通过彼此间的力量差 异而获得自我的社会差异,从而对自我身份进行识别”[12]。 在自我认同和外界认同相平衡的状态下,青年才能定位好 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例如传统的通过门第定位身份,一 方面由于你出身官宦世家,自我就认同自身的出身;另一 方面由于社会上存在门第之见,社会也认同其属名门。在 二者一致的情况下,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找准自身身份。但 是在消费主义的冲击下, “要获得尊荣并保持尊荣,仅仅 保有财富或权力还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财富或权力还必须 能够提供证明,因为尊荣只是通过这样的证明得来的”[13]。 证明身份地位的标准发生变化,人们搭建自身身份的手段 和途径也随之改变。对原有的门第和职业基础上建构的身 份认同进行解构,对其的关注度逐渐缩小,开始将更多的 注意力转移到关注个人的消费状况上,并将消费的价格与 身份价值等同起来。导致原本应该继承和发扬的勤俭节 约、节制有度等消费观念被认为是落伍、土气的而遭到淘 汰。转而认为购买昂贵、高档商品才是高贵身份地位的象 征。当人们在接受并认同一种意识形态下,就会主动融入 其中,将自己浸润其中,并遵循它所提供的“三观”去理解 和认识世界。然而行为是受思想控制的,思想观念的解构 必然导致行为的解构。
(二)从行为上解构自身身份认同系统 从行为上,青年构建和判断身份不再从个人能力和对 社会的贡献价值方面入手,而是从消费水平方面入手,最 突出的变化就是表现在消费行为上。青年从购买物美价廉 的商品到购买奢侈、豪华的商品;从节制有度的消费行为 到挥霍无度的消费行为。先前购买商品时主要考虑其实用 性,不讲究牌子,货比三家。但是在消费主义渲染和影响 下,自我的真实需求被模糊甚至被遗忘,青年更加在乎的 是商品所附带的符号象征意义。在消费的过程中,青年已 经将经济资本理解为象征性资本,即把商品的价格和自我 价值等同。“购买和拥有高档商品就代表你是成功人士、 时尚潮人”的观念,致使青年为了成为成功人士,不再像 以前一样努力奋斗,获得高薪职位,而是在消费上挥霍无 度,攀比、炫富,吃饭讲排场、衣着讲名牌。青年被消费主 义“制造”和“培养”出来的符号所迷惑,失去自主判断理 智,一味用各种虚假的符号来标榜自我的身份地位。就像 戈夫曼所说, “人与人交往时都是在试图给对方一个印 象,人们似乎就像演员一样,不断地关注着他们所接触的 各式各样的观众以及由此所形成的、有关他们的印象”[14]。 青年竭力通过展示物质的富足来为自身身份地位搭棚。企 图通过这个方式使得自我所渴望的认同同时也得到外界 的认可,从而得到自身身份认同的统一性。消费主义实际 上不是使大众通过过度消费来获得满足,而是唤起了大众 无限的欲求。青年通过大量占有商品的行为来寻求群体的归属感,通过购买限量、新奇的商品来标榜自我的个性, 他们不再选择传统构建自身身份的方式,而是将原有的身 份认同系统瓦解。这种解构是以隐性的方式呈现,在人们 无意识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发生的。
四、通过内化机制,重构新的身份认同系统
“当一种规范通过各种媒介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并获得广泛的接受的时候,那么,这种外在的规范则会在 人们的思想中潜移默化成为自身内在的观念”[15]。消费主 义对青年的身份认同产生影响,使得青年在解构自身身份 认同的同时还要进行新的编码,从而构建新的身份认同系 统。身份的构建就是要个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方式来确定自 我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个体没有现成的认同,认同需 要个体自身去建构并为之负责”[16]。受消费主义的影响,青 年将消费主义的思想观念内化,从而形成新的身份认同系 统。在思想上形成新的身份认同标准和观念,在行为上按 照新的方式去寻求自身的身份位置。
(一)在思想上构建新的消费观和新的自我身份认同 观念 青年处于人生刚刚起步阶段,思想观念还没有固化, 归属感的缺失和自我实现的渴望致使其向外寻求一种能 够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思想观念。而消费主义通过大众媒体 所宣传的观念符合其心理活动的特点与规律,因此被青年 慢慢吸收并内化为新的观念。在消费主义的影响下,青年 的消费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都发生变化。在消费观上,追 求高消费、享受挥霍财富带来的幸福感。消费的目的不再 是商品的用途而是其所代表的符号意义。在价值观上,衡 量一个人的价值与其消费水平划等号。个人的价值不在于 对社会的贡献,而在于是否能够占有大量商品。在人生观 上,会形成欲望无限,享乐至上的人生观。人生不再是自 我实现的过程,意义在于“我消费故我在”,消费是“精神 满足和自我实现”最根本的途径[17]。在消费主义的重重伪 装下,青年被迷惑了心智,评判物品是否有用的尺度由使 用价值变为符号价值。在如此扭曲的三观下,青年认为高 消费、奢侈品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青年根据自身的知识结 构对消费主义进行解码,再将其编码和内化为自我的身份 认同观念。青年构建了新的自我身份认同系统—— —以消费 程度为标准。对自身来说,通过购买大量商品来凸显自 我,将自己标榜为成功人士。对他人来说,以消费水平的 高低为标准来划分阶层,来评价其是否成功和有意义。
(二)在行为上构建新的消费行为和形成新的评判身份的标准
衡量身份地位的标准变化了,青年构建身份的途径也 随之变化。在注重符号消费的观念下,符号标志着个人所 处的身份和地位。因此,青年要构建自我所希望的身份, 就要拥有与其相匹配的商品符号,由此青年出现了炫富、 攀比等非理智消费行为。通过购买昂贵的商品或者他人买 不起的商品来炫耀和强调自我,自我感觉比他人优越。这 种消费不是为了迫切需要,而是出于不甘落后、超过他人的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为了满足自我的虚荣心, 购买奢侈品,跟风攀比,非理性消费,甚至超出自我的消 费能力。通过消费高档商品,向别人传达出“我是有钱人” 的信息,追求所谓的“面子”。他们觉得高消费就是身份地 位的象征。为了构建自身身份,购买名牌,以此为衡量标 准衡量他人和自己。比如,青年购买苹果手机,他们为的 不是手机的使用价值,只是因为它是潮流,别人都拥有, 拥有它代表着上流人士。他们以消费为方式来寻求群体归 属感和自我的独特之处,从而确定自身的身份。人们形成 了以依赖物质为基础的社会关系。就像弗罗姆的一段名 言: “事实上,我们在‘吃’一个幻想,而与我们所吃的真实 物品没有关系。我们的消费行为根本不考虑我们自身的口 味和身体。我们在‘喝’商标。”[18]消费主义对青年产生的 消极影响,从心理上,形成了物质欲无限、挥霍无度、享乐 至上的消费观念以及以消费水平评判身份的观念。在行为 上,形成了过度消费的行为习惯以及以高消费来获得自我 身份的行为方式。 当然,以上的“认知消费主义—— —认同消费主义—— — 解构原有身份认同—— —编码新的身份认同”这一闭环影响 机制是在假设青年被动接受的情况下才能产生。然而青年 作为消费主义影响的客体可以依据自身的内在心理、人格 特征、社会经验、知识结构以及家庭经济条件等能动地选 择,这样就使得这种由认知到重构身份认同的影响机制不 必然形成一环紧扣一环的连锁反应,从而成为一种非闭合 性的机制。比如,马德勇在测量网民的意识形态立场时就 发现, “威权人格在个体‘左’、‘右’派立场的形成中扮演 着基础性的作用,它不仅直接影响着大众的‘左’、‘右’立 场的选择,而且还影响了个体对来自不同渠道信息的接收 和接受程度”[19]。进而可以说明青年个体具有不同的人格 特征,对消费主义的认同与接受度也是有很大的不同的。 如果青年接受消费主义,则顺利进入下一环节,如果青年 不接受,那么消费主义影响青年身份认同的过程就会嘎然 而止。又比如具有不同知识结构的青年往往更倾向于与自 身认知结构相契合的信息,从而自然地过滤掉了不符合其 知识结构和价值观的消费主义理念;而受制于自身经济条 件限制的青年,纵使能够认同消费主义,但是也无法在行 动中用挥霍式消费去重构身份认同。可见,消费主义对当 代青年产生影响具有其特殊的机制,但是机制的每个环节 都是独立的,具有非闭合性。由于每个青年获取信息渠道 的不同,受消费主义的传递机制的影响也有所差异。虽然 都受大众媒体和身边参照主体的示范,但是对于消费主义 的认知程度深浅不一。每个个体的经历、知识结构等各方面不同,造成虽然对消费主义认知,但不一定认同。即使 当代青年认同消费主义,部分青年也会由于各种因素的制 约而无法将其内化。一种意识形态最大的影响就是被个体 所吸收并内化为一种行为。消费主义通过传递机制、共振 机制、渗透机制和内化机制对当代青年的观念和行为产生 作用。部分青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只经历了其中一个环 节或者某几个环节,最终并没有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
【 参考文献 】
[1] 谢惠娜.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的中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研究[D]. 广州大学,2012. [2] 蒋原伦.媒体文化与消费时代[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4. [3] 陈昕.救赎与消费[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版,2003:12. [4]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3 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150. [5] 曹继建,姜华.论新时期社会思潮对青年影响的特点—— —基于社 会思潮走向的视域[J].社会心理科学,2007,Z1:80- 82. [6] 毛丽芳,2002.“我买什么则我是什么”—— —略谈符号消费[J].社 会(7):20- 21. [7] 王宁.消费社会学—— —一个分析的视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出版社,2001:203- 204. [8] 何佩群.消费主义的欺骗性—— —鲍曼访谈录[N].中华读书报, - 06- 17. [9] 冯进成,2013.反对享乐主义坚持艰苦奋斗[J].前进(9):27- 29. [10] 杨魁,董雅丽,2003.消费主义文化的符号化解读[J].现代传播 (1):131- 133. [11] 让·波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2000:70. [12]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2004:125. [13]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1. [14] 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M].徐江敏,译.昆明:云 南人民出版社,1988:153- 154. [15] 谢惠娜.消费主义文化影响下的中学生消费观念和行为研究 [D].广州大学,2012. [16] 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M].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上海 人民出版社,2006:128. [17] 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8:32. [18] 弗罗姆.健全的社会[M].欧阳谦,译.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8:133. [19] 马得勇,王丽娜,2015.中国网民的意识形态立场及其形成一个 实证的分析[J].社会(5):142- 167.
网址:【转载】消费主义对当代青年身份认同影响机制分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69291
相关内容
青年消费观变迁的时代特征消费观念正从"消费主义"向"实用主义"转变 这些年轻人开始赛着比"抠"?
网络购物中消费主义的表现与应对
影响绿色食品消费因素分析研究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
开屏观察|这群“循环青年”这样对抗消费主义……
消费新力量 年轻新态度——Z世代消费行为分析与思考
浅析慢生活理念对当代设计的影响
Hello,World!青少年沉迷电子产品对健康有何影响?
浅析慢生活理念对当代设计de影响.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