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及创新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8 11:26

城市生活方式研究:城市休闲娱乐:多样化的休闲选择 #生活乐趣# #生活分享# #城市生活观察# #城市生活方式研究#

作者:李庆喜 刘辉

摘 要:由于常规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多数采用单一化的休闲农业产品服务项目与内容,所以降低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在当前激烈市场中的竞争力。针对这一问题,该文以北京市昌平区为例,对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基础条件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当前模式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针对观光采摘型、休闲体验型、村镇旅游型及休闲农庄型4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促进休闲农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休闲农业概念及相应的发展模式逐渐兴起。其根据当代人民大众的旅游需求,加强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来游客前来旅游,并为其提供食宿,实现农业与经济的协同发展[1]。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应用与当地的特色及地理环境有紧密的关联,通常以当地环境条件为基础,充分利用乡村环境中的各项资源,多方位、多维度地为外来游客提供满足其休闲旅游需求的农业产品[2]。休闲农业存在多样化的基本功能,以此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休闲农业旅游观光模式、休闲农业民俗与购物模式、森林度假模式等[3]。按照经营模式可以将其分为传统型经营模式、文化型经营模式与科学技术型经营模式等[4]。在不同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下,其所具有的特色文化、民风民俗、自然环境、生态功能均存在一定的差异。科学合理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对所在地区的产业经济、生态功能与农业经营水平均具有直接的影响[5]。

为了促进休闲农业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为例,对该地区当下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相应的创新设计,进一步丰富产业经济的研究成果。

1 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发展基础条件

地区所具备的基础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后续进行休闲农业发展的情况,故本文首先对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进行了整体研究,具体研究如下。

1.1 地形地貌

昌平区地处北京市西北郊区,坐落于太行山和燕山群系的交界点。其经纬范围:东经115°50′17″~116°29′49″,北纬40°2′18″~40°23′13″。占地面积共有1 352 km2,当地在籍人数为120万人,其中,常住居民约为94.2万,外来人口约为25.8万[6]。其整体地质构造相对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化。但整体地势相对低平,部分区域地势略有起伏。昌平区在地理结构方面,与北京城区的亚运村相邻,与北京市区距离较近,仅33 km左右。较北京市其他地区相比,昌平区具有地理优势,土地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与环境资源优异,适合发展休闲农业[7]。

1.2 气候条件

北京昌平区地区气候特征参数,见表1。

表1 北京市昌平区气候特征参数

由表1可知北京市昌平区的气候特征,由于地处内陆,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偏少,气候干燥,这些因素都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春、秋两季的降水,这也导致了春季播种、秋季收获的农作物种植模式成为一种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同时,昌平区农业发展还受到水资源以及地方经济基础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

1.3 水资源条件

据调查,北京市昌平区的水资源丰富,总量可达2.7亿m3,全区总用水量约为24 983.9万m3,且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农业用水约为2 432.5万m3;工业用水约为3 487.3万m3;居民生活用水约为8 304.5万m3[8]。根据以上数据可知,北京市昌平区的水资源条件相对较差,且不稳定。该地区主要依赖京城供水管网输水,并且受到旱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这些因素都对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昌平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依靠有效利用雨水、地下水等非传统水源,并采用节水型的农业生产技术,还积极开展水利工程建设,如水库、水闸等,增加大面积的灌溉面积,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1.4 地方经济基础

本文对近年来昌平区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了研究分析,统计并整理出该地区的生产总值数据,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北京市昌平区生产总值统计图

由图1可知,自2017年起,北京市昌平区的生产总值有着不断增长的趋势,且地区GDP年均增长速度较快。经调查发现,北京市昌平区的经济基础主要是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传统产业,同时还有一定的工业和服务业,这些产业与农业发展模式密切相关,故对昌平区2020和2021年在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等产业领域的产值完成情况进行了研究,见表2。

表2 北京市昌平区农林牧渔产业领域产值完成情况

由表2可知,除牧业产业领域以外,北京市昌平区其余产业领域的社会经济均呈现增长发展趋势,牧业产值的减少,可能是由于当地农业持续发展,导致当地大部分农民会将更多的土地用于种植粮食,而减少放牧用地。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北京市昌平区农产品的多元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对当地农业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2 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当前经济高速发展的趋势下,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并实现了一定的经济目标[9]。考虑到北京市昌平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及社会经济等基础条件,根据以上分析,本文认为,对于当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这一分析过程可以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必要的基础。

由于北京市昌平区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且蕴含大量的自然生态资源,这些均为该地区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保障条件[10]。随着社会经济及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北京市昌平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已形成了以“一花三果”为引领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集群。而“一花三果”分别指的是百合花、精品林果业、设施林果业与传统林果业。在为昌平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为昌平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助力。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近2020和2021年的经营情况,见表3。

表3 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2020和2021年经营情况

注:1亩约等于667 m2。

由表3可知,2020和2021年,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带动农户数接待外来游客人数存在减少趋势,其余经营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增长,说明当地仍以此为发展重点,但近些年难以维持住对于游客的吸引力。对昌平区休闲农业营业收入进行分析可知,该地区农副产品销售收入呈现下降趋势,经营利润总额减少,这也是游客人数减少带来的结果。以上情况表明,当前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在“一花三果”的经营模式下,虽总体经营规模有所增大,但整体经营已经出现了滞缓的情况,说明需要及时调整经营模式,以便更好地适应当下的发展情况。

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2点。

其一,现有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较落后,发展模式结构过于传统单一。近年来,虽然昌平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作出了改造升级,但改造层面仍然停留在民宿、农家饭上,在休闲农业产品服务方面的重视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利用昌平区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

其二,部分休闲农业品牌建设不完善,与当前现代化休闲农业发展的趋势不符。由于在北京市昌平区的休闲农业发展中,其主体经营项目缺乏多样性,主要是采摘水果项目以及农家乐项目,对于游客而言新鲜感难以长久维持,也因此难以为游客提供丰富有趣的游玩体验,并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

3 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创新研究

根据前述对于发展现状的分析,本文对北京市昌平区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与比较。

3.1 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

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主要是以观光和亲自动手采摘吸引游客,发展当地休闲农业,但是当前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在运行过程中缺少新意,难以充分发挥该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在此章节对传统的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进行了创新设计。

首先明确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吸引的主要游客人群,对该游客人群的休闲体验需求作出全方位的分析。通常情况下,对此种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感兴趣的人群多为以家庭为单位的城市居民[11]。本文认为,应当在传统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引进一些先进的采摘机械设备,发挥辅助作用,在游客采摘过程中为其提供便利。在采摘园中,种植多种蔬菜与水果,避免出现采摘品种单一的问题。

根据昌平区的休闲农业发展特征,创建具有其自身特色的主题观光公园,使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具备娱乐体验功能与教育科普功能。建立百合花现代农业观光园,利用百合花打造具有昌平区休闲农业特色的园区,在观光园内设置百合花博物馆、百合花文化馆、百合花迷宫等不同主题的展馆。引进多品种百合花,增强游客的视觉感受。除此之外,还可以在主题观光公园内积极举办与百合花相关的活动,例如手工DIY百合花、百合花拍照打卡、制作百合花手工香皂等,使农业休闲观光向时尚化方向发展。

相对来说,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的操作较简单,适用范围较广泛,经营成本较其他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相比较低。有很多父母会选择在空闲时间带孩子到农业采摘园参与并体验蔬果采摘活动,让孩子在学习之余放松心情、亲近自然,尽可能地感受大自然的馈赠,加深孩子对于自然环境的认识和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家长可以通过采摘活动,在教导、陪伴孩子的同时,加深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提升亲子关系;也能够缓解平日在繁忙城市中的工作压力,实现放松身心的目标。游客们通过亲自采摘水果,可以体会到农民在劳作中的辛苦与劳累,从而更加珍惜收获的果实,增强自身感同身受的能力。

3.2 休闲体验型发展模式

休闲体验型发展模式能够满足外来游客参与并充分体验农事劳作的需求,并以此获取自己的生产劳动成果。接下来,针对这一休闲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创新研究。

与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休闲体验型发展模式更加注重让游客拥有实际的农作体验,游客通过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亲身体验,如播种、浇水施肥、果实采摘等,增强游玩以及劳作的体验感。可以根据近年来该地区外来游客的数量与群体类型,适当调整每种种植植物所占田地的规格大小,将原本成片的土地,划分为若干个大小不同、种植不同蔬果的田块。游客可以根据自身的种植需求,选取合适的田块,并自行对田块作出规划。农场为游客提供种类丰富的种子、肥料,相关工作人员向游客传授种植技术与方法,为游客作出指导[12]。在各个田块中布设摄像头,使游客可以远程实时监控田块的动态变化,参与见证从种子生长到果实的各个阶段。在农场中布置私人定制厨房,能够对蔬菜进行就地加工制作,为远道而来的外地游客提供蔬菜加工的便利。

3.3 村镇旅游型发展模式

村镇旅游型发展模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与城镇建设的经济发展,将农业发展与旅游业发展融合。以北京市昌平区文化、产业及生态为村镇旅游型发展模式的发力点,打造具有区域特色高端民宿,开发以新农村格局为核心的休闲农业旅游,使昌平区休闲农业能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提高生态环境与自然景观质量。

本文对北京市平昌区的村镇旅游型发展模式进行创新思考。可以增设多种不同类型的休闲娱乐项目,例如传统的书画展览、垂钓活动、具有特色的秧歌活动和燃放烟花爆竹等,形成一体化的休闲农业娱乐模式。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游客在旅游中的游玩需求,对当地各项娱乐设施进行针对性建设,扩增娱乐游玩区域,建设游乐园、休息区等,为休闲农业体验提供基础的设备设施与技术服务支持。

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招聘渠道,引进休闲农业、村镇旅游产业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借助网络的优势,开发村镇旅游型发展模式的网络营销产品,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村镇旅游知名品牌。

3.4 休闲农庄型发展模式

休闲农庄型发展模式与以上3种发展模式在经营主体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该发展模式下,农民为主要的一环,在昌平区农业观光园的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农庄的经营主体为当地的农民,但当前农民们互相之间并没有形成整体意识,导致农户内部存在经营利益方面的竞争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休闲农庄的发展。休闲农庄型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休闲农庄型发展模式

借助昌平区龙头企业,引进适用于农业生产发展的先进技术,扩大休闲农业的经营规模。基于标准化的高端设计,对农户与农庄基地进行组织管理。在休闲农庄发展模式中,将北京市昌平区传统农业与生态颐养、民俗活动融合在一起,提出全新的休闲农业产业结构。

除此之外,还应规范休闲农业农产品的质量,增强农产品的绿色性和特色性。建立北京市昌平区农业生态园,设立休闲农业非遗展览会,通过展览会,多维度地展示农业生产相关的器具、传统制作手艺、传统生产文化等。通过休闲农庄型发展模式,对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产业化资源进行整合,对农产品品种、种植技术、休闲农业区旅游运营模式进行优化升级,实现农业水平的高质量提升和发展。

4 结束语

为了改善传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对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体验型农业发展模式、村镇旅游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及休闲农庄型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并针对各个模式提出优化策略。所提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休闲农业的经济成效,以因地制宜的探索方式,有针对性地对传统休闲农业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改进,对提高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影响力、树立休闲农业品牌意识、弘扬该地区的农业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作者简介:李庆喜(1978-),男,硕士,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农村发展。

作者:李庆喜 刘辉 湖南农业大学

来源:《智慧农业导刊》期刊

网址:北京市昌平区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及创新研究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69542

相关内容

社区生活性服务业发展思路及路径研究——以北京某新城区为例
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理念及原则
农业部全力推进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大发展、大繁荣
生态休闲的创新模式有哪些?
为快乐休闲而设计——居住区儿童休闲设施创新设计探究
“柿”业兴旺甜意浓 北京农商银行创新 “西红柿贷”支持首都特色产业发展
关于创新休闲农业模式的借鉴与思考
开启园区北部市民文体休闲新模式
长假催生6大休闲方式 我国发展休闲产业潜力巨大
购物中心休闲娱乐、文创类新奇业态研究报告.pdf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