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剑芬、周磊:持续充实自我,陪伴与见证学生的成长

发布时间:2025-01-09 12:42

充实自我:持续学习使个人成长,增加自信。 #生活乐趣# #阅读乐趣# #知识阅读的乐趣#

周剑芬、周磊:持续充实自我,陪伴与见证学生的成长 | 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访谈(五)

发布人:韩珩 发布日期:2024-09-26

周剑芬、周磊:持续充实自我,陪伴与见证学生的成长

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

“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访谈(五)

编者按

世纪中大,山高水长,百年芳华,薪火相传。站在百年华章的新起点上,中山大学珠海校区从建设启用至今已度过四分之一世纪,从一块璞玉雕琢成如今的璀璨明珠。

为迎接百年校庆,弘扬百年中大精神,还原历史、讲述历史,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管委会联合中山大学哲学系(珠海)、中山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珠海市中山大学校友会推出“中山大学百年校庆系列之‘我与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共成长’”访谈活动。

忆往昔,日曛雨濯赴山海。抚今朝,奋楫笃行不曾怠。我们将邀请见证及参与了珠海校区成长的诸位建设者、领导、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代表,倾听他们讲述心中珠海校区的难忘故事与记忆。

访谈嘉宾

访谈嘉宾:周剑芬

周剑芬,数学学院(珠海)副书记,曾于2003-2005年在珠海校区担任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2+2专职辅导员。

访谈嘉宾:周磊

周磊,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于2009-2011年在珠海校区担任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2+2专职辅导员。

访谈时间:2024年5月22日

采访学生:何珊珊(19级)、花晓雅(21级)、汤少威(20级)、胥子龙(23级)  哲学系(珠海)博士生

执笔人:汤少威、花晓雅

指导老师:杨天虹、尚余子铭  “一带一路”研究院

采访地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海琴5号

鸣谢:周剑芬老师、周磊老师提供历史图文资料

花晓雅:两位老师好,我们是来自哲学系(珠海)的学生。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在百忙之中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年中山大学即将迎来百年校庆,珠海校区也即将迎来二十五周年的生日。据我们了解,两位老师都是中大的学子,而且是学校实施行政流动编制保研计划,也就是俗称的“2+2”时,较早一批来珠海校区担任2年专职辅导员的老师,一路见证了珠海校区的发展,珠海校区也见证了您两位的成长。那么,能否请两位老师讲述一下是什么时候到珠海校区学习和工作?

周剑芬:我在珠海校区的经历始于2003年,当时我在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担任2003级本科生的专职辅导员。两年后,我回到南校园读研,并在2007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2009年,我又回到了珠海校区,在不同的岗位上一直工作到现在。可以说,我个人的大部分工作经历一直与珠海校区相伴,扎根于珠海校区。

周磊:我是2005年进入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开始本科阶段的学习。在本科的前两年,我们都在珠海校区学习和生活。因此,珠海校区是我整个中大之旅开始的地方。在转至南校园完成本科学业后,我回到珠海校区担任了两年的专职辅导员。之后,我继续我的学术追求,一路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完成博士后研究后,以教师的身份再次回到珠海校区。从学生到辅导员再到教师,这一路的历程让我有幸见证了我们珠海校区的快速发展。

汤少威:在珠海校区建设的早期阶段,有一批老师通过俗称的“2+2”参与了珠海校区的建设,作为其中的代表之一,能否请两位老师谈谈“2+2”对珠海校区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周磊:“2+2”是行政流动编制保研计划的一部分,它允许通过选拔的本科毕业生先在学校的职能部门或二级学院以行政专职身份工作两年,然后继续他们的研究生学习。本科毕业后,我通过该计划在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担任了两年的专职辅导员。我们辅导员队伍实行双轨制管理,既受到学院的直接领导,也隶属于校区学工办的管辖。这种管理模式为我们提供了来自“娘家”和“婆家”两方面的强大支持,使我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我们辅导员队伍的工作氛围也很好。当时,所有珠海校区辅导员的工作地点都在榕园4号,因此我们形成了一个名为“榕四”的大家庭。我们不仅在工作上相互支持,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也会互帮互助。在这种氛围下,大家工作都很有热情,一起推进落实各项学生工作。这张照片记录了我们的一次集体活动,每次看到这些照片我都感到非常怀念。

周磊老师(中间黄色衣服)与同事们在海边集体活动合影(照片来源:周磊)

周剑芬:我认为“2+2”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校区的工作队伍建设。由于当时珠海校区各院系并非整建制办学,因此,许多教职工不常驻珠海。“2+2”从优秀本科毕业生中选拔人才,充实和培养了珠海校区的党政管理、实验教辅等工作队伍,弥补了这一缺口。当然,这个制度也给本科毕业生们提供了继续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很多同学在结束两年留校工作后继续研究生学业,硕士毕业后服务社会或者留在中大继续服务。

胥子龙:学校在创办珠海校区之初,就提出要办“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周磊老师能否从辅导员的岗位出发,谈谈当时是如何落实这一理念的?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周磊:就实现“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这一目标,作为辅导员,我们首先从传承校园文化着手,致力于将中山大学的文化底蕴和传统融入珠海校区的建设之中。我们组织了各类有关校史的文化活动和讲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有资源了解中大的历史、感受中大精神。此外,中山大学的“原汁原味”还在于其优良的学术氛围和对学生的关怀。在这些方面,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创新活动,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支持。我们也与教师团队紧密合作,确保学术资源和信息的畅通,为学生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学术环境。我们也努力构建一个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比如,我们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有自己特色的家电维修小组,为学生的生活提供便利和支持。

通过这些工作,我们努力确保珠海校区的学生能够体验到与广州校区相同的教育质量和校园文化,真正实现“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这张照片记录了杨振宁教授在南校园冼为坚堂作讲座后,我和学院领导、同事们的合影。他们不仅是我的良师益友,更是在工作中帮助我深刻理解和落实“原汁原味的中山大学”理念的重要伙伴。

杨振宁教授讲座后,周磊老师(左一)与领导、同事在冼为坚堂前的合影(照片来源:周磊)

何珊珊:在珠海校区成立初期,因为只有大一、大二新生,并没有学长,针对这一特殊情况,学校提出了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周剑芬老师能否跟我们分享下当时是如何落实这一理念的?具体做了哪些工作?

周剑芬:我们主要是通过做好班级建设和学生骨干的培养来落实该理念。当时我所在的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有多个专业,每个专业一个班级,辅导员面对多个专业和班级的繁杂事务不得不依靠学生骨干的协助。在学生骨干工作能力的培养上,我们有定期的工作例会制度,引领学生骨干将工作执行到位。在他们的带动下,各班级凝聚力也得以加强,班级集体氛围浓厚。此外,学生助理也对我们各个部门、各个院系的事务性工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记得《珠海特区报》当时写过一篇专访,报道我们珠海校区学生助理的工作。这篇专访以基础教学实验中心为主要场景,描述了我们“小鬼当家”的情景。这支学生助理队伍也很好地诠释了珠海校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理念。

访谈现场

花晓雅:两位老师在担任辅导员期间,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学生工作故事?现在回头看,有什么感想?

周剑芬: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经历是劝说一位学生不应参加某校外组织的活动。这个学生是我们学院辩论队的队长,在和他的沟通中,我发现自己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辩论能力去说服他转变观点,我也第一次为自己缺乏本领感到恐慌。庆幸的是,这个学生后来逐渐发现了这个组织的异常,及时退出并反馈给我说“老师,我现在明白了”。这件事情一直提醒着我,作为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我需要持续充实知识储备和丰富阅历,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工作中可能碰到的各类情况。

周磊:在珠海校区担任专职辅导员的两年里,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2011年我们学院的篮球队获得珠海校区比赛第一名,并打入全校总决赛。这个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我们得到了一个圆满的结果。作为一路陪伴他们的辅导员,在看到学生们获得校区冠军的开心样子时,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此外,对我有特别意义的还有从学生身份刚转变为辅导员的那段时光。那时,我不仅要适应辅导员的工作,从一个受照顾的学生转变为照顾学生的责任人,还要学会如何与学生家长、学校领导以及各个职能部门沟通和协作。这段经历非常辛苦,但是现在回头看,正是在这段时间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辅导员,也从中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2011年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篮球队夺冠合影(照片来源:周磊)

汤少威:珠海校区在2015年前后新建了一批院系。我们哲学系(珠海)也是新建院系之一,剑芬老师曾参与哲学系(珠海)的早期创建工作。作为哲学系(珠海)的学生,我们特别想了解我系创建早期的故事,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其中难忘的经历吗?

周剑芬:在到哲学系(珠海)工作之前,我在学校的各机关部处工作,所以哲学系(珠海)是我第一个正式工作的院系。哲学系(珠海)最大的特点就是新,一切都是从无到有。我们党政管理队伍的各个岗位在陈建洪系主任的带领下高效运转,完成了新建院系初期的各个方面的工作。虽然工作辛苦,但那时候同事们都很有干劲,一腔热血地干所有事情。作为新生的院系,我们也得到了很多力量的扶持,包括我们广州校区哲学系和其他兄弟院校的哲学界同行。这些支持让我觉得当时做起来事来挺有底气的,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

哲学系(珠海)早期工作照(拍摄于2016年,左二为陈建洪主任)(照片来源:周剑芬)

在系里工作期间,最令我难忘的还是办公室同事们共同努力的时光。比如,在建系后不久,我们就承办了“第六届中国法国哲学年会”和“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2016年年会”两个大型的学术会议。由于经验不足,我们在会议的筹备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通过齐心协作,充分调动全系师生的配合,我们克服了所有困难,最终向学界展现了一个新生哲学系的昂扬风貌,得到了学界的认可。此外,让我特别自豪的是,在2016年珠海校区各新建院系招收首批本科生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顺利完成了本科招生,还超额完成了首批硕士研究生的招录,在招生的第一年就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对于当时珠海校区的新建院系来说,完成这个目标实属不易。

在建系之初,我们非常注重系史资料的收集,留下了许多师生活动和会议活动的照片。例如,海滨红楼13号楼曾是我们辛勤工作的地方,虽然现在已经被拆除,但这张照片记录了它的样貌,也承载了我们对那段经历的回忆。

风铃木映衬下的海滨红楼13号(照片来源:周剑芬)

胥子龙:周磊老师,您经历了珠海校区的初创建设和发展,之后继续深造成为年轻教师,这样的经历比较少。能否从专任教师的角度谈谈,对您而言,珠海校区两年辅导员工作经历的价值?

周磊:珠海校区的初创建设和发展给我的职业生涯提供了独特的机遇和经历。从专任教师的角度来看,在珠海校区两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让我对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段时间,我有机会深入接触各位教师,直观地体会到他们在教学工作中的付出和不易。同时,这段经历也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领导能力,为我后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我能够陪伴和见证学生的成长,带给我极大的成就感,让我对学生工作充满了热爱。这种成就感和热爱一直激励着我,即使在成为教师后,我仍然关注学生的需求和面临的挑战,乐意为他们提供支持。总的来说,珠海校区两年的辅导员工作经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不仅促进了我的个人成长,也为我后来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磊老师(二排左一)与学生助理合影(照片来源:周磊)

花晓雅:珠海校区历经二十五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两位老师能否谈谈您眼中珠海校区最大的变化?

周剑芬:这些年让我最引以为傲的变化是我们的校区建设。学校的大力投入使珠海校区每一个院系的办学条件上都实现了飞跃式的提升。此外,就我所从事的学生工作而言,我明显感受到生源质量在逐年提升。如我现在所工作的数学学院(珠海),不论本科生还是研究生,生源质量都越来越好。以前我们学院招收硕士生需要调剂,现在不需要了。我们的本科生也越来越多选择留在本学院继续深造,这充分体现了他们对学院的认可。

周磊:我也认为校区最大的变化首先体现在基础设施的改善。记得早期在珠海校区,我们的教学和科研设施相对简陋,空间也比较紧张。比如,化学工程与技术学院最初是从化学学院分出来的,那时我们还在红楼办公,科研空间非常有限。不过,这些艰苦的条件也是校区建设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渡阶段。去年,我们搬到了海琴五号新楼,这里的教学和科研条件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宽敞明亮的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以及舒适的办公环境,都让师生们感慨不已。

汤少威:感谢两位老师的精彩分享。从两位老师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老师们对珠海校区的热爱和为其建设所做出的努力与贡献,从中我们也得以一窥珠海校区这些年的变迁和成长。在采访的最后,能否请两位老师给珠海校区的学子一些在学习和工作上的建议或寄语?

周磊:在珠海校区的学习和工作是一段宝贵的经历,我希望珠海校区的学子们珍惜在中珠的每一天,无论是在学术探索还是个人成长上,都要把握时间,充分利用校区提供的资源和机会。中山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作为中大的一员,希望大家能够继承和发扬中大的精神,为学校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周剑芬:希望珠海校区培养出来的学子能秉承中大给我们的气质,做大事,不怕艰苦,在各行各业都能出类拔萃,让社会各界都认识到中大学子的才华和精神。此外,也希望大家能常回家看看。

采访小组成员与周剑芬副书记(左三)、周磊老师(右三)合影

结语

在本次采访中,我们有幸聆听了周剑芬老师和周磊老师对珠海校区早期建设及其发展历程的深入分享。两位老师通过各自的经历,为我们勾勒出了珠海校区从创办初期到今日的成长轨迹。

从他们的回顾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珠海校区的过去,更感受到了这种经历对他们个人成长的深远影响。珠海校区从最初的建设到如今的繁荣,无数建设者的智慧和奉献汇聚成了今天的成就。

感谢周剑芬老师和周磊老师为我们带来的珍贵故事。这些回忆不仅让我们更加理解珠海校区的发展历程,也激励着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历史的篇章已经书写,但未来的脚步仍在延续,每一步都在谱写着新的辉煌篇章。

来源|哲珠新媒体

文稿丨汤少威 花晓雅

图片来源丨周剑芬 周磊 何珊珊 花晓雅 汤少威 胥子龙

编辑|黎笑言

初审|韩 珩

审核|许 丽

审核发布|屈琼斐

网址:周剑芬、周磊:持续充实自我,陪伴与见证学生的成长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76107

相关内容

培养“自我成长”能力的土壤:爱、支持与陪伴
'四年直播路,真实生活与快乐的简单哲学:感恩、陪伴与成长'
周末陪伴:孩子的快乐与父母的幸福时光
亲子教育新理念,陪伴成长向未来
学习与成长:如何通过提升自我来赢得爱与陪伴
周末亲子时光:爱的陪伴,温馨瞬间点亮家庭幸福
家长才是最好的“成长陪伴师”
助力成长 与子同行——家长如何成为孩子的陪伴者和支持者
“陪”伴成长 “餐”与有爱
周末充实攻略:解锁你的周末延长秘籍!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