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读城市|下扬州③:泡澡堂,过日子
杭州西湖享受人间天堂, #生活乐趣# #旅行建议# #城市旅游景点#
扬州自古就是消费城市,繁华时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奢靡,而衰败时则被认为是颓废,常被人贴上懒散、消磨意志、不思进取等标签。其实,无论是吃早餐还是洗澡,都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扬州人不过把这些做精致了。
扬州人的日常生活被概括为“早晨皮包水,晚间水包皮”,“皮包水”说的是吃早茶,“水包皮”指的是泡澡。20世纪30年代,在激怒扬州人随之引出一场全民官司的《闲话扬州》一文中,易君左说扬州人是:“上午皮包水,下午水包皮”。其实这两种说法对泡澡的时间表述都不全面。扬州还有句俗谚:“饱洗澡,饿剃头”,准确地说,扬州人是“饭后水包皮”。尽管养生专家认为,吃饱了不宜立即洗澡,但作为扬州人的我一直秉持吃过饭才去泡澡的生活习惯。
浴室的格局
浴室旧称“混堂”,指的是不分身份贵贱的大众沐浴空间。扬州话叫“澡堂子”,洗澡就叫“泡澡堂子”,讲究的是一个“泡”字。传统浴室的水源是井水或河水,燃料是煤炭和柴草,用铁镬加热泡澡用的水,上午开炉烧,中午开门纳客,晚饭后封炉。无论何时来泡澡,绝不会让浴客感到冷。对于老浴客来说,“池暖汽圆”是衡量浴室优劣的标准。而现代浴室是用锅炉烧自来水,几乎不可能维持不间断地运转,这就难以保证“池暖汽圆”。新世纪初,许多浴池又开始使用外供热水,虽然降低了浴室烧水的成本,但“池暖汽圆”就再也无从谈起了。
扬州老浴室的浴池里间为暖池,外间为凉池。暖池基本设置要有头池与大池,更老式一点的还设有二池,位置、水温、面积介于头池和大池之间。头池在浴池最里面,面积最小,水温却最高,多达70℃以上,头池上覆木栅,用于蒸汗、毛巾引水烫痒,特别是供浴客用来烫脚丫。大池的水温适中,常在40℃左右。头池下有烧水铁锅,通过池底端角部的排水口,将热水注入邻池,而排水口闲时用布包木塞塞住。浴室开门纳客前,大池还要加入适量冷水,擦背师傅会拿工具入池搅匀水温。暖池的门是独扇门,配有伸缩装置,进出后会自动关闭,保持热气不外散。在暖池泡久了,浴客要出来透气,外面的凉池备有长条石凳或木凳供其休息,凉池也是擦背助浴、淋浴的场地。
“九条龙”烟道示意图。 图片来源于《在水一方——扬州沐浴文化》一书
老浴池的地下层由锅灶和烟道构成,俗称“地龙”,烟道纵横分布于暖池的底部,纵向多的有九道,称“九条龙”,最终都通向浴池外墙上的烟囱。这样设计能最大程度利用锅灶的热能,将其传导到浴池地表,又避免了煤烟直接排放室外。
平时,扬州的小孩一旦患上伤风感冒,想出汗驱寒,或是上班族要消除一天的疲劳,改善睡眠,或者老人为了舒筋活血,提高新陈代谢,首选都是去趟浴室,真正做到了“洗洗澡”“出出汗”“红红脸”。
泡过的皮肤便于擦洗。一般人的后背,手难着力擦到全部。如若不是结伴而来,擦背必请浴室的师傅助浴。凉池的空间有限,有的浴客就坐着擦。而不像现代浴室会专辟助浴区,浴客全都躺着擦。擦背的工具是师傅的手裹上毛巾,到后来才有人发明了专用的擦澡布。名为擦背,实际是擦遍全身。至于修脚、采耳、捶背、足底按摩、拔火罐、艾灸等,是沐浴后的衍生服务,不须细说。
浴客出浴后,在凉池由师傅用手裹着毛巾助浴擦背。 图片来源于网络
堂口服务是整个浴室的中枢,至少有三人,其中以一人为主事。他们负责迎宾,安排铺位,将客人脱下的衣裤用叉棍叉到铺顶的衣桩上。铺位紧张时,他们就先将客人的衣物打包,待有空铺,整理后再移包过去,待客人出池时,告知他铺位。堂口服务还包括端茶倒水,帮助躺下休息的浴客盖上大浴巾,安排修脚、捶背等等,做到知晓顾客喜好,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浴客浴后出池,堂口师傅便会大声吆喝“上水喽!”然后,浴室会有专人递来热毛巾,帮浴客从头擦到脚。这种热毛巾,经高温脱水,触手嫌烫,但擦拭爽身,扬州人称“手巾把子”。每个堂倌都会“飞”热毛巾,扬手一挥准确地飞到浴客手上。忙时,总会多飞一次“手巾把子”给客人,实际是嫌其休息时间过长,催促让出铺位。
“飞”毛巾。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浴室的大厅设有通风采光的气楼,可调节室温,以达到冬暖夏凉。铺位对称排列,利于堂倌照应,浴客交流。出池后,浴客有躺有坐,喝茶抽烟,做小服务,吹牛聊天,古今中外,家长里短。浴室里,浴客们时断时续地打呼声,清脆悦耳“噼里啪啦”的敲背声,“香干臭干,十二圩茶干”的叫卖声,呈现着一派世俗景象,真可谓“小澡堂,大社会”。
扬州的老浴室。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老浴室最后的颜面
永宁泉是扬州现存最老的浴室,浴池门两旁的对联用楷书写着:“身离曲水精神爽,步入瑶池气象新”,横额写着“临流”。池东门折扇形石额上刻有用隶书撰写的“涤垢”二字,下款“丙辰首夏日”,此为清末书印大家吴让之的手笔,距今已160多年。
扬州永宁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浴室虽是世俗之地,却也有风雅之笔。每家老浴室的池口都有对联,这倒符合扬州的一句俗语:“堂前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仁丰里的双桂泉对联为:“涤旧垢以澡身,濯清泉而浴德”,横批“太液香波”,“澡身”“浴德”均出自《礼记》:“儒有澡身而浴德”。湾子街的双福泉对联为:“洁净浴池流涓涧,源渊沧浪泛清波”,横批“云生处”,全联14字的部首都是水旁。
清代的浴堂。 图片来源于《清俗纪闻》一书
清代乾隆年间,扬州浴室开始兴盛,城内颇有名气的浴室至少有九家。扬州城里以“浴堂”命名的巷子就有两条,一条在旧城南城根,一条在新城东关街。城里还有一条名为“螺丝结顶”的巷子,“螺丝结顶”原本是这条巷子里一家浴室的名号,后来不知何时与“扬州十日”扯上了关系,说是“摞尸积顶”的谐音。要倘若真是如此,当年开浴室与洗澡的人胆都真够大了。
到民国期间,这些清代的浴室大多还在,有些还沿用着旧时的名号。1949年前后,全城有32爿半浴室。而后,随着公私合营、燃料紧缺、观念转变等接踵而来,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城区的浴室已不足10家,而当时扬州的人口接近20万,洗澡常常要排队,普通人家一般相隔一周至一月不等的周期到浴室去泡一次澡。
1980年前后,扬州的机关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纷纷建立了内部浴室,缓解了部分市民洗澡难的问题。对于单位没有浴室的人和普通百姓来说,就只能私下通关系找“澡券”。当时,跃进桥东的合成化工厂浴室办得最成功,后来发展成了对外营业售票的公共浴室。但事实上,这类浴室只是解决了老百姓洗澡难题,已与老浴室的氛围相去甚远。
淮海浴室是20世纪50年代唯一新开的浴室,坐落于院大街,毗邻皇宫、三元巷,听说最初就叫“三元浴室”。当时,我父亲在北郊工作,进城有近十华里路。淮海浴室距离他的单位最近,也是他最爱的去处。20世纪90年代初,这座浴室被拆除,那块属于文昌商圈的地皮上建起一座六层高楼,当时扬州地区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商业零售店入驻于此,但随后几经易主,现在已是门庭冷落。
我孩提时代,哥哥经常带我到离家很近的中华泉(当时叫“更新浴室”)泡澡,这家浴室也在20世纪末拓宽徐凝门路时被拆除了。
自20世纪90年代起,扬州城里的沐浴休闲中心层出不穷。这类浴室面积大、浴种多、配套设施齐全,提供的服务是其卖点,商业气息浓厚,但并没能继承传统浴室的精髓,仅是借壳生蛋而已。
教场浴室保留下来的建筑。 作者供图
教场浴室开设于1930年,与当时的“九如分座”是一个老板。起初的名号叫作龙海泉,后称西园、中央浴室、群众浴室,共有六个堂口,规模为城中老浴室之最。教场曾是繁华之地、热闹之所,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有的人甚至在此洗了一辈子澡。在新世纪初的那场城市改建中,教场浴室的浴池、“地龙”、堂口均被拆除,保存下的单片马头墙的牌楼和门前的三级台阶算是留了一点最后的颜面。现在,原址周围灰砖建筑林立,都是些开了关、关了开的餐饮和娱乐场所。那座黄色的牌楼与中间那颗红球特别显眼,还有六扇不需再关闭的旧式窗户。
教场浴室被拆后,城区仅剩下四家老浴室:三义阁的永宁泉、仁丰里的双桂泉、古旗亭的三星、南门外大街的裕德泉。真是拆一家少一家!然而,拆去的又岂止是一座浴室呢?拆去的是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拆去的是渐已湮灭的民俗文化,拆去的是几代人的集体记忆。
(本文作者王峰系扬州本地民俗和文史爱好者)
“走读城市”专栏关注私人记忆里的城市旧貌和当下鲜活的城市新颜。每期专题将围绕一座城或某一个城市切面展开讲述,周一、周四更新。
网址:走读城市|下扬州③:泡澡堂,过日子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80224
相关内容
江苏扬州:城市数字化“点亮”市民生活扬州|金秋九月下扬州—体验周末慢生活旅行攻略
「扬州人物志」扬州八怪之==高翔
阅读 予城市美好——城市阅读种子计划正式启动
精雕细刻慢生活 扬州二日自助游攻略(组图)(3)
扬州的煮干丝
2024扬州亲子游攻略
扬州市家庭服务业协会
扬州两天一夜怎么玩 扬州两日游最佳路线推荐
扬州瘦西湖畔的慢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