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朋友圈”:一场社交生活中的自我记录之行
近日,“预制朋友圈”现象引起网络热议。所谓“预制”朋友圈,就像是制作“预制菜”一样——提前准备,到点发送,最后呈现出来的朋友圈精美又准时。“拍预制朋友圈,享预制人生”,大学生则在“预制朋友圈”中探索着适合自己的社交策略。
“预制”:做朋友圈的“内容策划师”
“预制”,即提前制作。“预制朋友圈”则是大学生们选择的一种分享方式,他们提前准备好用于发布朋友圈的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以便在特定时间或特定氛围下快速发布。
朋友圈或许本来是用于分享自己某一时刻的状态或想法,但是对于一些大学生而言,在有时忙碌、有时闲适的生活状态之下,“记录”与“分享”其实也可以被拆分。历史文化学院2023级本科生赵同学(化名)坦言自己和身边朋友都有为假期或特殊节日“预制”朋友圈的行为。因为特定时间内有发布朋友圈的需要,他们便提前计划或准备好需要发布的朋友圈内容,“这样,我们就可以享受当下,哪怕是出行旅游也能很好地安排时间。”
不像一些互联网自媒体争夺流量的浮夸操作,大学生朋友圈的“预制”主要是“攒”和“拆”两部分。“攒”是把精彩的瞬间攒到一定数量集中发布,“拆”是把照片分时间分批次地展示。心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屈梦瑶便表示自己喜欢“攒”照片,“当我有分享欲的时候,我会把图片或文字即刻放在朋友圈的编辑界面上,再保留编辑,之后不断添加,最后一起发布。”对她而言,这样的“预制”是一种既能满足自己的分享欲,又不会形成“刷屏”行为的好方法。而文学院2022级本科生乐时(化名)则会因为不想浪费旅游时在多个景点拍摄的照片,选择将所有照片按照不同时间、地点或主题“拆”开,在朋友圈分批次发布。乐时表示通过这样的“预制”,自己的朋友圈可以更全面地展现她想要被看到的丰富多彩的生活。
“预制”:朋友圈社交中的新选择
在这个快节奏与高压力的当下,朋友圈成为大学生们展示生活、交流情感的重要平台之一。提前计划和精心制作的“预制朋友圈”就像是一个展示窗,每一张精致照片和每一段创意文案的背后都藏着大学生对美好自我形象的追求。公共管理学院2023级本科生倪敬梁表示,“‘预制朋友圈’可以让更完美的自己被看到,也可以像用滤镜美颜一样把自己的生活更好地呈现出来”。人工智能教育学部2023级本科生王瑞则认为大学生们通过“预制朋友圈”去社交,可以快速向对方建立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形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社交效率。
除了追求完美的自我展示,“预制朋友圈”也可以留存下大学生们生活的完整记录。相比于即时分享,“预制朋友圈”可以为发布者解锁专属回忆。为何有时候一定要“预制”呢?屈梦遥认为,如果一天发布十几条内容相差不大的朋友圈,这样不仅形式琐碎,而且无法完整呈现自己的想法,所以有时她会选择攒个“九宫格”再发布。她提到:“未来我只需要回顾这组‘九宫格’,便能重温那段时间里有趣的经历”。除此之外,计算机学院2023级本科生马梨皿(化名)表示回看自己精心制作的朋友圈时,当翻到某个特定时刻,看见之前精致的照片和内容,自己会感到幸福与满足,“心情也会变好”。
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来记录生活和表达观点,大家无数美好且精彩的点滴不断呈现在眼前。不可避免地,部分人会陷入“社会比较”的漩涡之中,从而引发社交焦虑。当朋友圈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交方式,“预制朋友圈”一定程度上可以节省社交时间,从而减轻社交压力。赵同学提到:“大学生在社交中感到焦虑,希望在别人面前保持完美的形象,同时又渴望通过点赞、评论等方式获得他人的关注和认可”,而“预制朋友圈”有助于大学生们在社交中获得正反馈,让大学生能够更加从容地面对社交媒体上的互动。
“预制”:在社交平衡中拥抱自我
说到底,“预制”朋友圈其实是当下大学生对社交焦虑的一种应对措施。外国语学院2022级本科生小C(化名)认为:“在社交的天平上,我们要一半做自己,一半为他人”。“预制朋友圈”正是大学生渴望社交“入局”的一种体现,他们通过朋友圈来塑造自己精致、美好、自由、蓬勃的生活状态,以此来吸引更多同频的人,展现自我鲜活的生命。马梨皿表示,“我是我人生的主角,朋友圈只要在合法合规的范围之内,其内容自然也应该由个人来自由掌控。”乐时则提到,“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眼中自己的生活是光鲜亮丽、丰富多彩的。我的朋友圈当然是我想怎样装扮、想何时装扮都可以。”在不断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权利肆意地绽放自我。虽然我们总是自嘲自己过着一种“毛胚的人生”,但生活本不应该是黯淡无光的,我们也渴望着自己至少能在朋友圈中做一回“漂亮的主角”。
但正所谓“凡事有度,过犹不及”,过度在意社交媒体也会使人焦虑。“预制朋友圈”的出现也是当下年轻人渴望获得社交认同心理的一种外化表现。小C直言:“发朋友圈后,我难免会在意大家的反应,在意这条朋友圈的获赞,在意他人是否会给我一些正面的评论。”而当这种“在意”的心理影响到未来的每一次朋友圈的发布时,我们难免会开始注重“出片率”。在记录生活的过程中,若“出片率”的意义超过了“体验感”,我们是否应该反思发朋友圈的初心究竟是什么呢?倪敬梁表示,“‘出片’让记录变得更美好。但有时‘出片’过分消耗精力时,我们反而会忽略生活的感受,进而减少了真情实感的表露。”朋友圈本是个人生活的附属品,而非生活体验的主导者。“天地人事,唯心而已”,取悦自我,获得对生命与生活最深刻的体验,才是一切活动的出发点。
在数字化社交的当下,通过“预制”的方法来构建自己理想中的自我形象是无可厚非的,但我们不必深陷于朋友圈的“包装”之中。让朋友圈回归其本义,将“预制”控制在取悦自我的、合理的范围之内,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里寻找鲜活真实的自我。
网址:“预制朋友圈”:一场社交生活中的自我记录之行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8657
相关内容
发个朋友圈记录一下生活的日常的短句 有爱的生活日常短句文案探讨为什么我们热衷于在朋友圈分享生活点滴
"不发朋友圈的女生,一定很好追"
运动社交圈,为生活添欢乐
" 那些从不发朋友圈的女孩 "
社交之社交的四个技能
小朋友出点子“荒地”变成乐园 儿童友好社区越来越多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有法律知识的朋友,我们生活的守护者
投资对我生活的帮助 $上证指数(SH000001)$ $沪深300(SH000300)$此篇为之前自己在有道云笔记中零散记录的思考,做一下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