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给小学生补课策略范文

发布时间:2025-01-11 05:09

学会如何处理孩子学习困难的策略 #生活技巧# #育儿建议# #育儿课程#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给小学生补课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给小学生补课策略

篇1

关键词:寓教于乐;学生学习内动力;教师角色;激发兴趣;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8-054-01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学好母语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应不失时机的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生动的“我要学”,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精心设计课堂,用微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应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适宜的动作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学生乐学气氛。比如在教《草原》这一课时,一位教师首先挂上一幅中国画,接着从远处欣赏这幅画,再走到近处细看这幅画,这种夸张的动作引得学生急切地想知道老师在干什么。最后,老师微笑着指着这幅画,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被激起了。老师趁势引导学生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去观察画中的景物,配以富有感情的声调描述:远处是连绵起伏的高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近处是热情好客的主人欢迎客人的场面,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啊!这里的风景真美!这一生动的语言描述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内心情感,师生情感融为一体。这种以创设情境方式导入新课,不仅易于打开学生的思路,而且易于激发学生深究课文内容的兴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中老师的微笑对学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老师要想让学生感到亲切,这就要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自己看成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充满人情味,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目光、诚恳的语言去感化学生,鼓励学生。

二、借用幽默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英国学者鲍门说过:“理想的教师应当达到艺术化的教学水平,善于利用幽默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更好。”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地运用风趣幽默的比喻,诙谐的语言、富有哲理的笑话等,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使课堂气氛由沉闷到活跃,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更积极地投身于知识的海洋。一位老师在上《春晓》这首诗的公开课时,面对课堂下有点发困的学生,她是这样处理的:“春眠不觉晓,上课伸懒腰。待到睡醒后,悔恨知多少。”教师幽默风趣的话语,把学生逗乐了。教室里一片笑声,驱散了学生的朦胧睡意,这不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魅力吗?可见:幽默的语言,能使枯燥的语文教学充满盎然生机,学生也能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激起学习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兴趣分布相对均衡,减少注意力的转移,让他们在“有趣”中“有得”是语文情趣教学的最终目的。把握好幽默的时机,要注意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做到适时、适地、适人、适度,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让我们的学生在情趣教学中变得乐学、爱学、善学,最终有所成。

三、开展成功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要想小学生长时间保持学习热情,必须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这种动力来源于学生学习的需要。具有学习动机的孩子,能够用心听讲,认真完成作业,并努力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成功所产生的喜悦感是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并鼓励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源泉。教师对优等生固然需要不断表扬,促使他们进一步努力;而培养后进生的自信心,让后进生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更为重要。

让后进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最要紧的是不对他们另眼相看,许多教师习惯在课后把后进生留下来补课,这无异于不断地提醒他们:“你是后进生”、“你是后进生”……使他们在心理上觉得很自卑,再加上游戏娱乐时间会因补课而减少,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便会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乃至丧失学习的信心。可见课外补课不是辅导后进生的好办法。辅导后进生要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静静”地进行,把辅导列入课内教学环节中,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并不比别人差;稍有成绩及时表扬,使后进生感到自己和别人同样智慧,尝到成功的喜悦后,自信心就会大增,成绩自然就上去了。

篇2

(四川省德阳市旌阳区通江学校)

我长期从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任教学校地处偏僻,属丘陵地区,学生大部是留守儿童。学习习惯较差,家长重视课外阅读程度很低。因此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了一些想法。

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从前那种一本教科书式的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和自学的能力,是对学习语文兴趣的扼杀,而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而课外阅读则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自身优秀的人格品质,为他们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我们就需要越来越重视学生在课余时间的阅读。而所谓的课外阅读,是指学生在课外的各种独立的阅读活动。它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是阅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综观当前农村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这些书与文学经典著作相比,多了一些庸俗,少了很多思维火花,人性的闪光。(2)阅读习惯和阅读量:由于家长受教育程度低,他们的孩子通常会比所受教育比较高的家庭的孩子的阅读习惯差、几乎没有阅读时间和阅读量;而家长的兴趣指向及言传身教又影响着孩子们的习惯养成。(3)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4)阅读消费较少:目前主要依靠学校的阅览室的有限书籍。(5)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如何有效地开展农村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而从下面这些方面入手,或许是行之有效的。

一、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只有充分激发起学生们的兴趣,才是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的最有效的策略。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一开始,学生的课外阅读涉及的范围非常小,一听说课外读物,就只想到学校图书室有限的读物。学生的课外阅读很少涉及到古今中外名著、民间传说、童话、寓言故事、科幻读物等。因此,先从教师本身做起,用榜样的力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喜欢上读书。在学校生活空闲时,上课和批改作业之余,老师要经常拿一些课外读物来看,用行动让学生知道老师是一个爱读书的人。而在课堂上教师则经常引经据典,道古论今,利用大量的课外知识来辅教课内知识,苦心经营每一节课,努力地把语文课上得精彩,巧妙地告诉学生,老师的这个知识是在哪本书中得到的,学生逐步体会到原来文学的魅力这么大。平时,老师通过组织各种精彩的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如演讲比赛、谈读书心得、认字大赛、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知识,拓宽视野。一有时机,老师便拿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书到班上去,给一些爱看书的学生们传看。针对孩子好胜的心理,采取表扬的方法。平时注重观察孩子们的读书动向,经常对一些喜欢看书,知识面广的孩子进行表扬,奖品通常是再借一本书,或请他们给同学们介绍读书经验和收获,启发引导不太喜欢看书的孩子。这样,渐渐把学生引入课外阅读这个知识乐园。

二、给予阅读方法的有效指导

当然光有兴趣是远远不够的,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为了确保阅读实践的有效性,我们要对学生的读物选择和阅读方法运用上进行有效的指导。我们定期给学生推荐优秀读物,可以围绕单元主题进行积累和结合课文读原著。例如:在上《草船借箭》、《美猴王》、等课文,借机向学生推荐了《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在阅读方法上,当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教给他们各式各样的阅读方法。或者定期向他们介绍一些名人读书的方法,让他们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读书方法。学生有了好的读书方法,读的效果就会大大增强,读书的劲头就更大。

在学生阅读时,我们老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评价,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并且要积极引导,适时激励把小学生的阅读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的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读书不可半途而废,制定出一个读书计划,要安排出读书的时间,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三、提供一些开展课外阅读的保障

篇3

1.1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能适应于新世纪竞争的人才,需要具备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文化素质三方面全面发展、和谐统一,构成完善人格的整体。学校是培育新型人才的摇篮,作为基础工程,小学教育需要从培养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能经受全球挑战的人才目标出发,必须加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2 我校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整体上只处于始动阶段,但是校领导非常重视,外派教师去参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并科学、有效地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目前我校德育处是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进行科学的、适时的和适度的心理辅导。

2.落实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小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提高他们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活泼、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我们尝试了以下几种模式:

2.1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旨在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全班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师组织下,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生动、活泼、交互、联动活动,师生平等融合,重在心灵的沟通和心理感悟。它可以在室内进行,也可以在室外进行,可以与班会、队会等有机结合。

2.2 心语屋。

我校建立了心语屋,心语屋具有心理松弛、心理疏导、心理活动等功能。学生走进心语屋,感觉很舒适,为的是求得心灵的更加美好,开发身心潜能,增强塑造良好心理的技巧,解决成长的烦恼,消除心理的困惑,获得心理渴望的满足。

2.3 悄悄话信箱。

悄悄话信箱主要是对学生的个别心理疏导,发展师生间个别心灵的沟通,要努力获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解除学生的心理防卫,要特别注意尊重学生、尊重人格。

2.4 心语日记。

结合中高年级学生写日记、写周记,鼓励学生记“心语日记”(周记)。“心语日记”有学生心理的渲泄和排解,有学生心理的认知和感悟;能是反映学生内心世界的“镜子”,也能是显现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窗口”,还能是学生健康进步的阶梯。教师通过浏览学生“心语日记”,能搭通学生的“脉博”,开展对话,交流思想情感。

目前来说,以上几种模式还只是起步和尝试阶段,有些还需要不断提高和完善。

3.小学生心理辅导案例

3.1 基本情况。

3.1.1 个人情况:一个五年级男孩活泼好动、性格外向。学习兴趣不大、上课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乐意做作业、作业马虎、好动贪玩、有较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喜欢与同学追逐打闹、欺负同学、喜欢给同学起绰号等。该生喜欢老师表扬,有时很积极,但又经常犯错误被老师批评,认错态度较好,但过后又会重犯,特别是喜欢和同学打闹,他个子较高,别人没有动他,他却喜欢动别人,或者追赶同学。

3.1.2 家庭情况:父母均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早出晚归,没有时间关心和督促孩子的学习,对他的行为习惯不够重视。

3.2 分析。

他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水平不高,对他的学习辅导与督促作用不大,对他的要求也不严格。该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欠交作业或作业马虎、基础不够好与家庭教育因素有较大的关系。

3.3 辅导策略和实施。

3.3.1 父母的配合。

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经过和他父母长时间的沟通,在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逐步达成了一致意见。我劝导孩子的爸爸不可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孩子,要多和儿子相处、交谈,用温情和儿子沟通。从那以后,我就很少听到爸爸打儿子的事了。男孩特别爱看打斗火暴的场面,还时不时地拳打脚踢进行模仿。对此,我与他父母交换意见后,在家长的引导下,改看一些既有教育意义,孩子又喜欢看的书报、影片。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改变时,我又要求他的家长即时给予表扬,激励,并用奖励的方法给孩子买些学习用具等,从正面对孩子的行为予以肯定。

3.3.2 教师的教育。

我积极地与男孩作交流,我耐心地对他说:“你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不对的,对别人对自己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是被打的同学,你有什么感想?多想想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少痛苦,决不可以再干!老师相信你会努力去改的!”跟他说了,但没有效果,依然欺负同学,上课捣乱,不完成作业。我在班中要求同学要谅解他,不与他“对着干”,而要采取冷却、忍耐的方法。自我强化是指学生对达到某种成就的标准。后来,我想我应该改变一下方式,调整自己的角色,用同等身份与他交流,我说:“我们能成为朋友吗?”他愕然了,我用真诚的目光看着他,他迥然地回答说:“愿意。”我很高兴,迈出了第一步:取得了他对我的信任。我主张与学生的关系是课上是师生关系,课下是朋友关系,我经常与他们踢足球,打篮球,关系很融洽。

篇4

不久前偶遇一位医生朋友,他戏言“小学数学只要会加减乘除就行了,所以初中毕业生就能教小学了,但是现在医生还没有拿到绩效工资,小学老师却开始拿绩效工资了”。言下之意是小学数学教师是一种没有专业性的大路货职业。他的看法正反映出众多民众对小学数学教师工作的不了解,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体现出应有的专业性。

个人以为,小学数学教师的专业性可以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精神三个方面进行构建。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学生知识、教材知识、教学法知识、数学史知识、数学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知识等;专业技能包括教学组织协调能力、与学生交流的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能力、数学语言的应用能力、将生活与数学联系的能力等;专业精神则重点体现在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教育目标、价值等哲学思辨中,这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信念的形成。

二、小学数学教师常见问题

1. 教师解题能力偏弱。

采用问卷测试的方式,笔者分三次开展相关调查。第一次对23名小学数学年轻教师开展,满分100分,测试时间为90分钟。测试结果平均分为75分,达到平均分的13人。教师对于常用的解题策略不能够深刻领会,更谈不上加以应用。例如:甲、乙、丙三厂用等量的资金购买钢材,买好后丙的需要量减少,于是就调拨一些钢材给甲、乙两厂,结果甲厂比丙厂多18吨,丙厂比乙厂少12吨,两厂一共要付32000元给丙厂。那么甲、乙两厂各付给丙厂多少元?这是解决问题中差错率较高的题目,教师无法应用画图的策略去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我们有理由假设这些教师在教学“画图”这一策略时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充其量也就是“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教”。

第二次测试对象为刚参加工作的26名新教师,满分100分,测试时间为90分钟。测试结果平均分为32分。新教师虽为小学教育理科方向本科毕业,但是解题水平较低。例如:时钟在n点整敲n下,每半点敲一下,一昼夜敲(?摇)下。有12人不会解答,其中还有“无数下”“n■2”等让人哭笑不得的答案。在判断题中,“甲班的平均分高于丙班,乙班的平均分高于丁班,则甲乙两班的平均分不一定高于丙丁两班的平均分”。有18名新教师判断为“错误”,这反映新教师不能以数学概念的内涵去分析问题,而是过多依赖经验,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加权平均数”概念不了解。另外,他们无法很好地运用算术解法去思考问题,能够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的问题,他们也会用二元一次方程组去解决问题。这让我们感到担忧:他们的思维方式能否与小学生一致?他们的数学教学如何以学生所熟悉的方式进行化归?他们能否正确地处理教学难点?

第三次测试请两所小学将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思考题收集后请全校的数学教师解答,结果没有一位教师能完全解答教材中的数学思考题。在询问平时教学过程中如何处理思考题,教师们反映“不做”或“选比较简单的”。

2. 学科知识存在理解错误。

有骨干教师在教学时将小数的组成部分说成是三个部分,而实际小数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又如教师说右图中的两条直线不是平行线,因为它们不在同一平面上。这些例子正如严士健所说:“领会课程改革的理念固然重要,而掌握、弄懂新课程中的知识更为重要。”

3. 不关注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和经验。

教师的教学一般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忽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不了解学生的学情,机械地利用教材,对学生的预设较少。在课堂教学中对发生的预设与生成相矛盾的现象,处理不当。新教师备课往往不够自信,自己设计了一堂课,却不知道是否可行,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教师对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缺少改进的方法。

结合日常听课、教师电话、网络咨询与教学视导,我们收集了教师提出的问题44个,并分类呈现如下。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关注的问题大多集中在某些具体问题的求解上,或某些数学概念的理解争辩上。例如,200008000怎么读?最小的一位数是多少?在教师的提问中,针对教材、教法的问题不足20%。多数教师知道自己在教材处理、教法选择上是不尽如人意的,回答多为:“我想不出如何处理。”因此教师宁愿用补课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尽管这种方式可能对学生来说存在众多不利因素,但却可以用“体力”来弥补“脑力不足”。

5. 教师缺少对教学工作意义的反思。

教师的教学观还以知识与技能为主。面对问题:“你认为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教师回答有:“我觉得学生要掌握数学计算等一些基本技能和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等。骨干教师能意识到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这与一般教师有所不同,面对问题:“你认为目前迫切需要提高的是什么?”他们回答:“我想是教学技巧,即对某一个知识点,教师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理解得最轻松,最好。”“我认为目前迫切需要提高的是自己的数学理论知识和相关的数学教育理论知识,因为自从工作以来,实践能力在不断增加,可理论知识基本停滞不前。”总体来看,一线教师缺少对教育教学的哲学思辨,对于“教学是什么?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是什么?教学生什么?教和学的关系是什么?”等问题缺少思考,因而也就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主张。

三、教师如何走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1. 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三维架构。

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寄托于听课、评课、赛课等方式,同样,教师的专业发展也不能寄希望于课题研究就能得到完美的解决。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当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科知识、教学能力、数学教育素养构成了这个系统的三个纬度。

(1)学科知识是基础。包括小学数学概念理解、解题能力培养,学教材中所包含的数学史,分析教材例题知识点的能力。(2)教学能力是支撑。包括教学组织的技巧,常规教学方法的艺术处理的能力,根据学情调查调整教学设计的能力,练习设计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3)数学教育素养是灵魂。包括课题研究能力、对教育教学的思辨能力。通过三个纬度的发展,达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筋、健骨、铸魂的目的,最终达到教师自我的觉醒与成长。

对新教师来说,发展的重点在于学科知识领域。对于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来说,特别是工作五年左右的教师,发展重点在于教学能力的提升。骨干教师则应当在提升数学教育素养上下功夫。

2. 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自我的努力与团队的合作。

教师的自我努力包括自查、自学、自行、自悟、自我。自查意味着能敏锐地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自学不仅包括向书本学习,也包括向他人学习。自行是需要勇气的,因为改变自己的过程是一个由不断地尝试走出的路,其间交织着失败和成功,注定是曲折的,同时也是艰辛的。要想少走弯路,离不开自悟,结合学习与实践,不断地思索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本源性问题,这些问题既可以是从宏观的角度思索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思索一节课的教学得失。最终,我们期望教师能成为一个有自我教学主张的教师,能清晰地构建我们的教学观、教育观,尽管我们的教学主张还会不断成长。这时,我们才能说,我们是拥有自己的教育灵魂的。

除却自我的努力外,我们还需要团队的合作。团队包括由相同追求组成的成长共同体,也包括由行政部门组织的校本研究和相关培训团体。需要正视的是,不同年龄的教师,面对培训所需求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工作3年内的教师,他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在于掌握基本的教学组织方法,了解小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学会用算术思维去思考数学问题的解决。对于工作3~5年的教师,他们更多地要面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的问题。调查还显示培训中最大的问题是“需求错位”。培训人员选定的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与教师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分歧。通过与教师的访谈,教师们普遍反映他们需要的是能将教育教学理论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结合的例子,因为光听理论感觉有点搞不清楚,听得累。另外,对已经成为区级骨干教师的培训,更应从如何让他们自发地思考教育教学的本质是什么,从而对教学能够有自己的哲学认识,能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

篇5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生活化 教学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在追求高效课堂的形势下,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加强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化的课堂情境,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入手,为学生提供更便捷和完善的学习体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实践和理解逐步形成的。生活中蕴含丰富的人生真谛,需要学生自主探索和开发。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还能够促进道德品质的发展,作为初中阶段德育的关键课程,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教学效果,比如教师教学脱离实际,使学生对枯燥的课文失去兴趣;给学生自由的时间太少,无法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学思想落后,不善于应用多媒体技术教学等。如何改变思想品德教学现状,运用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不断进步就成了摆在思想品德教师面前的难题。思想品德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习专业知识,创新教学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初中生营造开放性的课堂氛围,逐步培养初中生成为懂纪律、讲文明、爱生活的阳光少年。

一、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优化思想品德教学内容

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不断创新,挖掘教材背后的真谛,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注重对初中生的综合技能培养。思想品德教学为学生提供科学的行为规范和心灵启迪,帮助初中生摆脱错误的学习态度和生活习惯。在实际教学中,我会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技术装备,密切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比如我制作形式多样的微课,帮助学生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将生活中的小事件体现在微课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知识的同时对生活有更多的理解和感悟;我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实现由文字向音频视频的转化,在新旧知识衔接方面更顺畅和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讲到《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内容时,我先给学生播放一段生活中初中生犯罪的视频,告诫学生要做守法的好公民,不能做违法的事情,否则将会给自己的人生画上污点,对学校和家庭都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我给学生分享一些生活中常用到的法律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的法律条款。还给他们提出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提升对法律的认识,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养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很多内容都要放到具体的生活中感悟和理解,因此,我在教学时会积极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初中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思想品德知识,丰富人生阅历,提高道德素养。比如在讲《做自立自强的人》时,针对初中生过于依赖教师和家长的现象,我首先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说出自己的优缺点,然后提出改进策略。当学生在进行自我评价和听取他人评价的时候,也是一种锻炼。然后我创设生活化的情境,比如模拟辩论赛,双方辩论的题目是“初中生是否应该自立”,然后我认真听取学生的见解和观点,给予他们详细的指导。初中生正处于思想逐步成熟的阶段,他们的主观意识在不断增强,因此需要思想品德教师给予心理和道德方面的辅导,提高初中生的道德素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在社会飞速进步的今天,初中生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厉,只有自身提高重视,才会有新的进步。比如在讲到《感受法律的尊严》时,我会让学生模拟法庭审案,分别选择学生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和律师,思想品德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监督,让学生对法律有深入的了解,防患于未然,做守纪律的好学生。

三、积极组织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完善自我

生活化的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课外实践活动,因为课外活动可以有效弥补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不足,也可以让初中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带领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的时候,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学的安排进行设计,使班级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促进初中生不断完善,不断进步。我经常组织学生到公园里或者广场上进行分小组问卷调查,并将收集的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最终得出调查结果。学生在进行调查的时候,不仅锻炼了发挥能力,还使随机应变能力得到了提高。网络时代下,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有新的机遇。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初中生合理利用网络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要让初中生了解网络中的陷阱和误区。比如我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设计一期以“提升初中生思想品德水平”的黑板报,当学生竭尽全力地发挥聪明才智时,对学习更感兴趣,同学间的团结协作更和谐。在具体绘制黑板报时,锻炼初中生的编辑排版和色彩搭配的能力。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从生活中挖掘教学资源,拓展教学思路,使初中生保持爱生活、爱学习的好习惯。

四、布置探究性的作业内容,在实践活动中逐步成长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是学以致用,即初中生运用掌握的思想品德知识服务于社会,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因此,我在布置作业内容的时候,往往会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择贴近生活的实践内容,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比如近年来我国各地雾霾严重,污染人们的生活,我会让学生走上街头,进行义务宣传,提倡低碳环保,节能减排。初中生在宣传的过程中,更坚定了信念,以后在生活中注重环保。比如我会让初中生课后探究如何打破消费陷阱,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让他们到自己家附近的超市或者商场了解他们的促销政策和打折力度,这样当受到消费欺诈时能够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打破不正当竞争带来的隐患。比如我会让学生回家给父母做一顿饭或者写一封信,感谢父母多年的养育之恩和无私的爱,可想而知,父母一定都会感到很欣慰,也会使初中生学会表达,逐渐成长。具有生活化的作业设置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新型教学观念的体现,并且将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6

假如一个人是一棵阅读树,一个班级就是一片阅读树林,一个学校就是一座阅读森林。读书、写博客、发书评、交书友,都是在为自己的阅读树浇水、施肥,让阅读树生长、开花、结果。交换果实,我们会获得更多惊喜。

书籍是浩瀚的知识海洋。为了让学生在一个书香飘溢、文化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学习,我们精心设计了学校的“阅读海洋馆”,亮丽的色彩、漂亮的墙贴、精彩的名人名言、学生喜欢的各类图书,组成了一个美丽的阅读世界。每周一节的阅读课,学生们会在“阅读海洋馆”里畅游。学校加强班级读书文化建设,让学生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管理,在教室内设立“美文摘抄”“小荷才露尖尖角”等墙报栏目,定期展出学生的读书笔记和手抄报等作品。

二、好书推荐,把最好的图书献给童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更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目前,儿童获得图书信息的渠道比较单一,面对林林总总的图书,部分家长不知道给孩子买什么样的书好,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当然还有家长)做孩子读书的引路人。我校用提供《推荐阅读书目》的方法推动学生课外阅读。开学初,学校依据《中国小学生基础阅读书目》,精心为每个年级配备了各类书籍,如低年级的《小猪唏哩呼噜》《猜猜我有多爱你》,中年级的《三毛流浪记》《奇妙的数王国》,高年级的《草房子》《夏洛的网》等,班级书架上摆满了孩子们爱看的书。

三、打造多元智能“悦读”课堂

我们给每个班在课程表中每月排4节阅读课:自由阅读课、读书指导课、好书推荐课、读书交流课。我们主张阅读要个别、适性、多元化,让不爱阅读的孩子爱上阅读,让不擅长语言表达的孩子在阅读中寻获自己的发展空间,这与多元智能理论倡导的教育理念不谋而合。我们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构建阅读教学新形式,利用学生的智能强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欣赏同学的学习成果,扬长避短、优势互补,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我们的“悦读”课堂上,大致分为几个活动区域:学习区域、绘画区域、表演区域。学生自由选择活动区域,个体学习,小组合作,集中展示,共同提高。

四、开发“悦读”校本课程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根本表现,“个别、适性、多元”是我校“悦读”课程的核心策略,“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的办学理念是我校“悦读”课程文化的核心价值。我们将实施“悦读”课程作为学校“悦读”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围绕办学理念,我们找到了一些关键词:乐观、自信、感恩、宽容、关爱、赞美、努力、奉献。同时确立了课程愿景:激活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潜能,提升每一个学生的精神品质,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风采,绽放每一个学生的生命精彩。

五、亲子阅读,为孩子创造幸福童年

我们提出:亲子阅读能让孩子更聪明、更幸福。亲子阅读不是教孩子如何阅读,而是让孩子享受阅读。我们发掘家长资源,开展争做“故事妈妈”“故事爸爸”等活动。许多家长积极参与阅读活动,用自身的行动带动孩子阅读。家庭的书香味更浓了,亲子关系也更和谐了。

六、读书活动,异彩纷呈

为深入推动学生读书,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展示活动。

图书漂流――学生“悦读”的交换台。每学期学校都会在班级、年级或者全校开展图书漂流活动。孩子们为自己读过的书设计推荐卡,交换互读后,再写留言卡。在图书漂流活动中,孩子们以书会友,了解了更多的书,密切了彼此的交往,做到了好书共享。

读书节――学生“悦读”的展示台。每年一届的读书节是孩子们最快乐的节日。每届读书节主题不同、内容不同,有红领巾书市、自制书签评选、读写大赛、读书小报评比、读书沙龙、课本剧表演等,学生在各种活动中显示出极大的读书热情。

篇7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学生发展

近30年来,语文教学一直遭遇人们“高耗低效”的责难。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源于1978年吕叔湘先生对当时语文教学状况提出批评:“十年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1]应该承认,当年吕叔湘先生是针对“”给语文教学所造成的极大破坏这一事实而言,其提出的目的是摆脱语文教学的“高耗低效”,这一思想在当时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普遍心声。正是因为此,吕叔湘先生的这一指责在当时被誉为语文教育的“一声春雷”。然而,值得我们深思的是,近30年来,人们一直在引用吕叔湘先生的这一观点,认为语文教学仍是“高耗低效”。世纪之交的语文教育大批评更是直指语文教学的“低效”,认为语文教学简直一无是处,甚至“误尽苍生”。但是,我们无法漠视的是,近30年来,语文界已有不少人在殚尽竭虑地改进“高耗低效”,同时在客观上也取得了大家公认的成就。这使人产生了如下疑问: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为什么语文教学一直都摆脱不了人们所谓的“高耗低效”的困境?我们进一步需要去辨明的问题是:语文教学是否“高耗”?语文教学是否“低效”?

一、追问之一:语文教学是否“高耗”

吕叔湘先生依据当时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计算出学生在中小学共10年的时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占总课时的30%。从所占课时量的比例这一角度来看,我们的确可以说语文教学耗时很多。但是,吕先生的这一判断是基于当时学校的教学实际条件、背景和学生的生存环境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它是存在一定前提和背景的。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却不顾近30年来学生语文学习的学校、社会和家庭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一客观事实,一直在简单地套用吕先生的以上标准,仅仅只看到语文课时量的比例高便断定语文课“高耗”。

当前判断语文教学是否“高耗”,不应仅仅立足于课堂这一较狭隘的视野,而应立足于学生的整个学习环境和生存状态。若立足于后者来考察,其结果恐怕是另外一回事。在当前,不管哪一门学科,学生的学了课堂之外,至少存在着以下几条途径:一为科任老师利用自习课或其他课来教学本门学科;二为学生在家里的自学;三为学生参加的各种学习辅导班等,包括校内组织的以及校外组织的;第四是大家都容易忽视的,就是学生是否在课堂上按要求学习该学的学科,如上语文课时学生是在学习语文还是学习其他学科。若依据以上几点来考察如今的语文课,至少我们可以提出以下几个问题:在平常自习课语文老师补课的次数有多少?占多大的比例?有多少学生在家里主动、自觉地学习语文?有多少课外的语文辅导班?在语文课上有多少学生真正在学习语文?

针对以上几个问题,笔者对不同地区的一些学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观察和访谈,结果表明:对于以上几个问题绝大多数老师和学生都持不太乐观的态度,语文老师利用其他时间为学生补课的次数远低于数学、英语、物理等学科;在家自觉学习语文的学生不多(只是完成教师所布置的家庭作业),课外的语文辅导班基本没有(只有极个别学生请某个教师辅导应考作文);在语文课上许多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而在其他学科的课上主动学习语文者基本没有。这种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愈发明显。这也就意味着,学生真正花在语文课上的时间实际上并不多,尤其与其他学科如数学、外语等相比而言。有研究者对北京市初中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有9.7%的学生不读书,23.2%的学生一学期只读一本书,32.3%的学生一学期读三本书,34.8%的学生一学期读五本以上的书”[2]。也有学者的调查显示:当前,中学生的阅读状况不容乐观,其阅读量严重不足,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极其有限。以初二年级为例,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附录的“课外读物建议”中列有14本具体书目,阅读过其中的五本及以上的学生的比率分别是:城市重点中学54%、城市普通中学32%、农村中学13%。再以高二年级为例,通读过《三三国演义》的学生的比例分别是:城市重点中学43%,城市普通中学21%,农村中学19%;通读过《红楼梦》的学生的比例分别是:城市重点中学32%,城市普通中学9%,农村中学4%。[3]引以上虽仅涉及到课外阅读,但众所周知,阅读是整个语文学习中的主渠道,不读书而成天从事写作或其他语文活动,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是难以想象的。

此外,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进入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的课时已被大幅削减:现在是高中每周4课时,初中5课时,小学7课时;中小学平均约占总课时的16%,小学约占20%;个别地方,小学语文每周只有5节课,仅占15%。当前语文教学的课时量已不是吕叔湘先生当年所称的占全部总课时的30%之多。

综合考察以上各因素,与其他主要学科相比,立足学生的整个学习和生存环境,语文课并不是通常被人所理解的所谓“高耗”。相反,在某种意义上语文所占的时间是非常少的,难怪近来不断有人呼吁应增加语文的课时量。笔者澄清这点并不是在为语文课中的种种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开脱,人们长期不加区别地视语文教学为“高耗”,进而把“高耗”与“低效”联系在一起对语文课和语文教师甚至整个教育横加指责,的确是有失公允的。

二、追问之二:语文教学是否“低效”

不管对语文教学的“低效”理解为效果低、效益低、还是效率低,也不管对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从教师“教”的角度,还是学生“学”的角度,其实都必然涉及到其背后的价值取向问题。人们正是依据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认为语文教学应该达到以及是否达到某一目标,来判定语文教学是“低效”或者高效与否。

在吕叔湘先生看来,语文教学的“低效”主要指的是学生学习成绩差。“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很差,中学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大家都知道,但是对于少、慢、差、费的严重程度,恐怕还认识不足……这个问题是不是应该引起大家的重视?是不是应该研究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用较少的时间取得较好的成绩?”吕叔湘先生的这一指责主要是针对“”结束初期学生语文学业成绩太低而言,就当时的时代背景而言,这种指责是十分有必要的。若以学生的学习成绩来判断语文教学是低效还是高效,当前的语文教学似乎在很大程度上已摆脱了“低效”的困境。正如当前不少研究者所强调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语文教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现在的学生语文成绩比以前提高了,作文写得也比以前好了。然而,随着教育全球化趋势的加剧以及国人对国外教育先进理念的不断吸纳,随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思潮从分裂逐渐走向融合,随着20世纪末对语文教育大批评的深刻反省,人们早已不再局限于用30年前的学习成绩来衡量当前的语文教学。21世纪初的语文课程改革更是明确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课程总目标,这就意味着,当前人们判定语文教学的依据已是依照“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而定义的语文素养(这比较以往已大大拓宽了)。正是依据“语文素养”,时下人们发出感慨:学生的书写能力太差,语言使用不规范、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差,语言运用缺乏个性、对母语缺乏必要的情感,等等。这些都可以证明当前的语文教学在整体上仍未完全摆脱“低效”之困境。

当前语文学科的价值取向已不同,这势必导致当前语文教学的“低效”与吕叔湘先生在30年前所说的“低效”在内涵上的明显差异,可是不少人们却未认清这一点,生硬地套用吕叔湘先生的观点来审视当前的语文课堂,不加前提地批判语文教学的“低效”,甚至对整个语文教学进行否定,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我们认清这一点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语文教学的“低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是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处于不断动态变化之中的,所以语文教学的“低效”远非一个事实判断,更是一个价值判断。改观语文教学的低效也绝非一个简单的技艺问题,它首先是一个价值取向的明辨澄清问题。第二,语文教学的“低效”必然具有长期性,同时也异常艰难,其原因正是在于人们总是随着时代主题的演变向语文教学提出愈发丰富的要求(其中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第三,也正是因为人们总是随着时代主题的演变向语文教学提出不同的愈发丰富的要求(其中加杂着一些非语文的成分),与此同时又用这些要求来评判语文教学的高效与“低效”与否,这便使得语文教学的“低效”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难以避免的,人们也只能在主观上将其减至到最低或者说合理的限度。三、追问之三:当前如何才可能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

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绝不限于停留在语文教学的某一或某些技巧技术之上,而必须立足于整个课堂教学生态。随着当前教学论的研究主题由“工具论”向“发展论”的转换,课堂教学价值取向正实现“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的跨世纪超越”[4]。改变语文教学的“低效”的问题已随着时展演变成“学生发展”的问题。通过促进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实现其真实的、真正的发展,语文教学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低效”的遭遇。总体上说,“学生发展”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发展什么”与“如何发展”这两个方面。

“发展什么”的问题实则是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问题。鉴于当前语文教学在价值取向上的混乱与纷争,语文教学在价值取向上应首先进行“语文”与“非语文”的清算。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应重新澄清学生在语文学科之内究竟应获得怎样的发展。语文学科因其以母语为教学内容,这便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而始于2000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教学大纲》(修订本)并沿袭至《语文课程标准》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使语文学科与文化纠缠不分。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多元文化背景下,语文教学很自然地在经典的选文问题上、传统的诵读问题上、语言技能的训练问题上、系统语法知识的传授问题上、文本的多元解读问题上、作文的真实表达问题上陷入各种纷争。这些纷争集中表征为工具性与人文性学科性质之争。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语文素养”无非是在面临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冲突时的一个有意或是无奈的平衡。立足于语文素养的“面”上的整体把握就会忽视、掩盖其在“点”上的必要区分。《语文课程标准》在语文素养的主次倚重上未作出明确的厘定,这为人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把握语文与非语文之上预埋了一个极大隐患。这样,语文教学便时常陷入如下的尴尬境遇:自己到底要干什么,什么是自己该干的,什么是自己不该干的?所以就语文教学目前的问题来看,在语文与非语文之上的适当分野,在语文教学的主观性价值目标和其客观之间的必要澄清,是当前语文教学在价值取向上最为紧迫的任务。总体思路是立足社会转型这一时代背景积极实现语文教学从传统向现代的真正转型,在现代教学论的视野下构建现代语文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命题,以此为基点合理把握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和“语文意识”,而不是简单地由汉语言的特点直接推演出语文教学该如何实施。

如何发展的问题可以表征为语文课堂中学生的发展机制问题。解决这一问题必须置于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特定语境之下、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矛盾(人与语言之间的矛盾)和汉语言的本质特点,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学习的基本特征、基本规律和基本进程以及学生言语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我们要在以上基础之上着力思考:个体言语学习的独特性及其言语能力的差异性发展,个体经验基础上言语理解和表达,学生言语技能的有效训练,语言的“社会化”与“个性化”特色与言语学习,言语互动的学习机制、对话交往与学生言语能力的生成,不同的语文学习方式与教学策略的实效性,学生生活实践中言语学习的积累与领悟,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学生生存状态与学生言语能力的发展,等等。

以上“发展什么”的问题侧重于“是什么”与“为什么”层面的哲学思维;“如何发展”侧重“怎么样”层面的科学思维。正是围绕学生发展这一教学论主题,并依据“发展什么”与“如何发展”这两个问题的统整,语文教学才有可能走出长期的“低效”之困境。

[参考文献]

[1]吕叔湘,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问题[N],人民日报,1978—03—16(3)

[2]王俊英,北京市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调查[J],教育科学研究,2001(2):32-37

篇8

如何真正让数学贴近学生生活,让数学与学生生活触觉碰撞和交融,让他们真正的在生活中学数学,在学数学中了解感触生活,这是数学教师应该探究的课题,结合长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和当前教改的要求,我认为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我们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策略。

1.关注日常生活,捕捉学生的兴趣点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数学的身影在生活中每个角落,数学的价值来自日常生活。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通过生活问题的解决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能。技巧的目的。对小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认识数学,发现数学的空间,重视学生对数学体验的积累。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之前尽早感受这种做法,在课堂中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人手使学生明白了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然后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给爸爸妈妈测量坐高,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这些知识是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了原来数学就自己的身边,身边就有数学,数学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而是充满魅力与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同时也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命的活力。

2.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

数学知识最终服务于生活,回归于社会实践。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获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感受到生活与数学知识间的联系,不断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教学不应该是个只注重求知过程、只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训练数学技能,而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认识世界、掌握分析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拥有一双能用数学视角观察生活的眼睛,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懂得身边处处有数学。数学总能找到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抓住了联系,就能把活学到的知识进行活用。但这种思维习惯也需要我们一步一步地培训。如学习比例应用后,我们设计了一个将配液加水或加盐的实验操作活动:“要把10%盐水50千克,配制成20%的盐水。该怎么办?”学生通过精确计算,动手测量得出使盐变多(加盐)或使水变少(蒸发)的规律。再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2/3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1/3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看到这一现象,谈谈你的看法。这样让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了思想教育。适当地进行一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使学生自觉地把所学到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情感,培养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意识。

3.依托教材,促进学习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数学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把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教学方式。这里所指的学生实际生活并不单是单纯学生生活情境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完全再现,而是一种数学化的生活情境。小学数学教材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也是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学习材料生活化可以依托现行教材,加强“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改变数学学习生活苍白无为的状态。和许多研究者的认识一致的是,目前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仍然缺乏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缺少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习材料生活化就是要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将数学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合作交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我这样重组材料:一是收集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请学生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二是选择信息。在学生所列举的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500棵,成活了490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是自主探究。学生提出问题中很多是学生已知领域,让学生自己解决。四是教师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98%。”从而提问“成活率”和“98%”的含义,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这样重组,贴近学生所关注的现实生活,学习材料来自师生的熟知信息,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这样就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有价值的案例,从而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

4.学以致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篇9

一、夯实幸福教育的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教育均衡发展,既是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待,也是教育自身和谐发展的需要。没有教育的均衡,就没有教育的幸福。近几年,我们采取了强腰(选点突破)、活血(均衡师资)和升级(布局优化)三大策略实施教育均衡发展。

(一)“强腰”,即扩大优质教育中间层

我们选取了大盘小学、新渥初中、盘山初中、双峰小学等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但教育发展相对困难的薄弱学校为实践试点,通过城区学校直派校长、教师,试点学校上挂教师锻炼,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等办法,在师资、经费、硬件等多方面予以扶持,培育并扩大乡镇教育优质中间层,激活农村教育的生命力。

(二)“活血”,重点实施三大举措

“活血”,重点在于“活”教师之“血”,主要是建立教师均衡发展的支持系统,包括输血、换血和造血的三大举措。

怎么输血?我们通过培训给全体教师输入新鲜血液。坚持“全员提升、骨干扶持”的原则,对全县教育系统人员实现全覆盖培训,教师自主选课后实际参训率为100%。专项培训有新教师上岗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学校管理骨干培训、局管后备干部培训、局机关工作人员服务基层培训、中小学校长读书班等。培训需要经费支持,我们保证县财政投入教师工资总额的3%用于教师培训,其中70%下拨给学校,学校日常公用经费的10%用于教师培训。

培训的效果取决于培训的方法。对此,我们不断创新培训机制:新教师岗前培训,除了邀请名师名家进行专题讲座外,我们还进行封闭式军训;聘用到乡镇学校任教的新教师,先在城区学校上挂锻炼1年,熟悉业务后再到农村学校任教;每个新教师都要结对一个优秀教师拜师学艺;等等。

怎么“换血”?我们对乡镇学校的师资结构进行了“系统重组”,采取了城区学校干部下乡任职和城乡教师全职下派上挂两大行动。“换血”明显改善了乡镇学校的师资结构,促进了城乡师资均衡。

怎么“造血”?我们分全面造血与重点造血两个部分。全面造血表现在全县所有中小学全面大力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扎实创新教研科研机制,全面改革教育评价机制和教师招考录用机制等。重点造血主要是组建以“一所学校,两个校区,统一管理,统一评价”为主要特征的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实行资源特别是师资的共享。

(三)“升级”,主要优化学校布局

我们将投资近6个亿,新建磐安县文溪小学、玉山台地初中、新城区初中、职教中心,改扩建磐安二中、深泽小学等,通过小规模学校的撤并、萎缩学校的自然消亡、落后学校改办教学点等方式,集中力量办好人口集聚地学校,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二、抓住幸福教育的关键:教师专业成长

幸福的教师应该是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教学技能三个方面都获得成长的教师。很多时候,一些学校往往重视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成长而忽视了其职业道德,即精神层面的成长。而事实是,如果忽视教师的精神成长,那教师群体将是一个没有理想、没有爱心、没有责任感的群体。正是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所以这几年我们扎扎实实地抓师德师风建设,让我们的教师在精神上得到滋养,在灵魂上得到升华。

(一)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系列活动

在某种程度上,更需要教育的恰恰是我们的教师。为了给全县教师充实智慧背囊,我们已经连续四年开展师德师风主题教育活动。从最初的制度设计,到激励全体教职员工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万名家长评学校、万名学生评教师、千名教师评课堂的“三评活动”,我们在教师劳动纪律、专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制度性约束和激励机制。人的发展需要内源性动力。对此,我们在教师内驱力策动上开展激发工作激情、增进同事友情、演绎师生亲情为主要内容的“三情教育”。古语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复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摧。”这足以说明人的理想信念支撑人的作用。所以,我们又在全系统开展以理想信念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以增进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实践表明,教师在这一系列的主题教育活动中积极参与,收获着各自的幸福。

(二)开设“局长推荐”专栏

为建立与广大教师心灵沟通交流的网络平台,2011年5月起,我们在磐安教育网开辟了“局长推荐”专栏,至今已推荐文稿60多篇,点击量近5万。一方面,我将自己撰写或阅读的一些文章、图片(包括所见所闻、所思所悟等)刊发出来与大家交流,如《读书快乐,快乐读书》《教师成长从不抱怨开始》《杜郎口,到底在改什么》等;另一方面,推荐全县广大教职员工写的一些思考和见解,如《我对磐安教育的几点思考》等。《浙江教育报》副主编杨志刚称赞说:“这在全省绝无仅有,是提升师资素质的一个好举措。”

(三)弘扬草根教师美德

民间的才是最真的,草根的才是主流的。县教育局派出采访组寻访草根教师的优秀典型,汇编成《一片冰心在玉壶――磐安县优秀教育工作者风采录之一》;为了荟萃普通教职工的心灵感悟,我们开展了教职工美文征集活动,共收到征文1000多篇,选编成《文溪心语》;在《磐安报》开辟了每周一期的教育专版,报道全县的教育动态,刊发普通教师的文章;编印《孝更绝伦足可矜――陈斌强事迹报道汇编》,供全县广大教职员工学习;评选“美丽教师(职工)”,开展优秀教师事迹巡回报告,弘扬草根美德。

(四)设立“校长论坛”平台

炼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支撑教育大厦的柱石。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思想理念也要在交流碰撞中得到提升,为此,我们开设了“校长论坛”,每年在校长培训班中为校长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思想碰撞的平台,并把校长论坛的优秀文稿汇编成集。

三、追求幸福教育的目标:学生健康快乐

学生的幸福便是教师的幸福,教师的幸福便是教育的幸福、学校的幸福。所以,让孩子享受幸福的教育,感受教育的幸福,这应该是我们幸福教育追求的真正目标。

(一)改善办学条件,让学生在校园里幸福地生活

我县是山区县,大部分学生是住校生。所以,对大部分学生来说,学校和家基本就是同一个概念。如何把学校营造出家的温馨,让学生在学校中愉快地生活,是我们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以改水、改厕、改厨为主要内容的“三改”,校舍维修改造,“校安工程”和教育信息化等专项工程的实施,大幅度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也大大缩短了城乡学校的硬件差距,甚至乡镇学校的部分指标已经超过城区。我们先后免除了义务教育段学生杂费、书费和农村学校住宿费,在全省率先推行中小学生爱心营养餐工程,并将受惠面扩大到全体住校生和中餐生中。另外,营造寝室文化,建设书香校园,积极推行体艺2+1,让学生的校园文体生活充满乐趣。

(二)规范办学行为,让学生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

为规范办学行为,确保“轻负高质”的各项要求和相关制度落到实处,我们成立了“轻负高质”工作领导小组和督查小组。根据我县实际,我们建立了教学规范督查通报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和“轻负高质”表彰制度等。我们在各种场合大张旗鼓地宣传“轻负高质”工作的意义和具体要求,进一步树立校长是“轻负高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在每学年初,教育局与各中小学签订《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行为工作管理目标责任书》。各校建立“减负”监督平台,设立相应的举报、投诉电话,自觉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的监督。教育局督查小组采取明察暗访的方式,对全县的“轻负高质”情况开展定期、不定期的督查,并把督查情况在全县进行通报。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我县的学生节假日无违规补课,多数人不用参加各类补习班、强化班、奥数班等,能按照自己的禀赋发展个性特长爱好,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追逐着自己的幸福梦想。

(三)建设品质课堂,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

品质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是求真扬善的课堂,是理趣相生的课堂。我们通过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现场会,学科特色课堂教学模式评比推广,家长进课堂,学生评满意课堂、满意教师等活动,促使每一位教师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和研究。

校长应该是品质课堂的领头羊,为了把校长“逼”进课堂,我们一方面将校长上课与绩效工资挂钩,另一方面组织了校长优质课比赛。参加比赛的虞彩虹副校长说:“走进课堂,亲近教学,真真切切、实实在在体验并实践课改精神,为学生点燃一把创新思维之火,校长们感受到的应该是一种回归本真的快乐!而站在课改教学的第一线,与教师共同体味付出与收获,这既是榜样示范,也是无声引领。”陈正洪副校长写道:“在赛课中,我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问题,看着学生热烈深入的讨论,我心里突然感觉到自私其实是一种心理贫穷,与教师、学生合作交流是分享快乐,互惠互利,互赠玫瑰,大家手中都有余香。”在校长的引领下,各校课堂教学改革如火如荼:深泽初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课堂展示习惯、课后温习习惯、全面复习习惯”四种习惯,做到“预习内容明明白白,教学过程清清楚楚,课堂效果实实在在”;安文初中在教学模式上,学校只给思想“先学后教,多学多教,教是为了不教”,只给时间分配模式――3(提前候课)、5(连续讲课控制)、15(展示环节控制)、5(学生整理)、15(训练检测);仁川初中开展“五佳学生”(发言最佳、预习最佳、当堂训练完成最佳、交流合作最佳、最佳小组长)评比,初步摸索出了“目标展示、学法指导、自主学习、交流展示、释疑点拨、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品质课堂的建设,很好地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促使教师用发展的眼光来挖掘人文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环节,采用鼓励的评价方式,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轻松愉快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还能给学生带来了美妙的艺术享受。

(四)活跃课外生活,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素质教育应该是教育的题中之义。我们积极引导和鼓励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各类校内外文、体、艺和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发展,为推进课改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1.开展“体艺2+1”活动

下发了《磐安县教育局关于义务教育段学校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的通知》,各校制定了实施方案,确保“体艺2+1”项目活动时间,学生课外活动做到时间、地点(场地)、内容(项目)、学生、指导教师的“五落实”,学生100%参与课外活动;举办两年一届的学校艺术节,学生艺术素养明显提高,每年参加省、市艺术节,都有节目获得一、二等奖,在以往历届“兰亭杯”书法大赛中,金华赛区一等奖获奖人数中我县均占四分之一左右。

2.开展书香校园创建活动

每年举办一届未成年人读书节,各校也开展一年一届的校园读书节,着重人文环境、书香氛围的营造,着力教师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以教师的示范性和学生的向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目前,全县已有7所学校被评为书香校园。

3.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

开展特色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步伐,建设好具有磐安特色的教育强县。目前全县已有4所学校被命名为“磐安县特色学校”,7所学校被确认为县特色项目学校。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15年底,每所中小学至少有县级以上认定的一项体育和一项艺术特色项目。

4.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篇10

【关键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调查

1、前言

心理健康是教师最基本的心理素质,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往往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良好的心境、适度的情感反应、和谐的人际关系、健全的意志品质、统一完整的人格、良好社会适应等特点,教学中就能够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和课堂气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健康成长。

温州地处浙江南部,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其教育也走在全国前列,那么该地区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呢?由于研究较少,缺乏应有的数据,为此本文的目的在于了解该地区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便为本地区教师的健康发展提供相关的参考数据,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2、方法

本研究采用SCL-90对温州地区部分小学教师进行调查。有效问卷115份。使用SPSS for Windows 17.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被试分布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分布情况

3、研究结果

(见表2、3)

从表2、3可见,小学教师SCL―90测试结果与全国常模的各因子比较,结果除躯体化这一因子的得分比全国常模低以外,其余8项因子的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恐怖、精神病性因子与常模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城乡小学教师在SCL―90各项因子得分上并没有呈现显著的差异,但是乡村小学教师在人际敏感、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上的得分要高于市区小学教师。而市区的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因子上的得分要大大高于乡村小学教师。

小学男女教师各因子比较中,女教师各因子得分均高于男教师各因子的得分,虽然两者并没有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这从相对意义上表明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教龄方面,除了敌对因子外,教龄大于10年的小学教师在SCL―90其他8项因子中得分均高于教龄小于10年的教师,尤其在躯体化方面呈现非常显著差异。从整体来看,教龄小于10年的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要相对高与教龄大于10年的教师。

班主任教师在SCL―90各因子得分上都比非班主任教师要高,而且在躯体化、强迫、焦虑三项因子上呈现显著差异,在恐怖因子上呈现非常显著差异。

本科、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在躯体化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其余因子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从整体上来看,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比专科以下学历教师更高。

4、讨论与分析

4.1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本研究表明,温州地区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恐怖、焦虑等是小学教师主要的心理问题。其原因主要有:

4.1.1现代教育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为了适应新型的教学模式,该地区的小学教师必须不断的进修学习以适应社会的要求。温州作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社会变迁及教育的发展尤为迅速,这就使得部分教师往往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相应的能力去适应,从而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心理问题。

4.1.2超负荷的工作带来心理压力

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它要求小学教师能够一专多能,否则将无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潮流。所以,他们必须寻求额外的时间来充实自己。他们除了备课、授课、批改作业以及写论文搞科研外,还要面临教师函授学习、普通话考核、教育学培训、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职称英语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查、公开课比赛、学术论文的写作、学历升级的学习与考试、班主任工作培训与考核等种种压力,这就造成教师工作的过度负荷。

4.1.3学校人际关系的影响

教师心理不健康的身心症状不可能仅仅限于教师的主观体验,而且会渗透到教师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影响到教师与学生、领导、家人、同事的关系。由于学校也是一个竞争场所,在竞争中难免有利益冲突,同事之间、特别是平行班教师之间,学生成绩排比、职称评聘竞争,以及部分学校“未位淘汰制”给教师们的职业安全感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从而打破了教师宁静的心态,迫使他们去追求自我实现。而且它要求教师要学会面对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矛盾的人际关系处境,学会同别人建立富有建设性的合作与竞争的关系。这种高难度的人际交往,使广大教师非常困惑,他们一再压抑自己的消极情绪,日积月累,直接影响其心理健康,使其非健康指数直线上升。

4.1.4不良价值观的消极作用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教师队伍中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态势。温州属于经济发达地区,所以有些教师难免受到金钱观的影响。他们不再推崇自我奉献的精神,而是一味追求金钱及物质上的享受。虽然目前多数教师能够坚持正确的方向,但也有不少教师崇拜“金钱”、信奉“关系学”。混乱的价值观念冲突,与不正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如没有文化的人赚大钱,官员贪污受贿不良风气及不同地区教师待遇相距甚大等现象容易使部分教师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诱发心理健康问题。

4.2不同教师群体的心理健康状况

4.2.1市区与乡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市区小学与乡村小学在硬件设施、软件设施、还有师资力量方面的差距非常大。社会对市区小学教师寄予极高期望,加之在用人制度和管理制度方面要求更加严格,对教师自身素质方面的要求较高,并且有的学校把学生的表现与教师的奖金等直接挂钩。因此导致教师们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比较大,为了学生的成绩苦于奔命,经常要花额外的时间给学生补课和辅导作业,可以说他们的工作时间远远要大于正常工作时间,所谓身心疲惫,所以市区教师在躯体化方面的因子得分相对要高,并且容易表现出强迫、恐怖症状。而乡村小学教师并不是没有压力,他们不满足现有的工作岗位,经常为自己的待遇差,环境差而苦闷,由于农村经济欠发达,文化生活单调,生活质量低,所以他们期望能调到较好的学校去工作,但是却非常困难。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让他们会表现出抑郁、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的不良症状。

4.2.2小学教师的性别之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小学女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这可能是受中国传统文化意识影响的结果。传统观念一直提倡“男主外,女主内”,在这种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女教师承受着比男教师更沉重的工作、生活和精神负担。女教师在学校和男教师承担同样的工作量,可家庭负担比男教师重。她们既是学校中的主体力量,又是一家之长,子女的家庭教师和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工作、生活的双重压力使她们在心理上出现不良症状的机会增多。而且目前社会的竞争聘用制度给教师也带来了职业上的安全威胁。

4.2.3不同教龄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教龄大于10年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上奋斗了10年以上,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经过了这么长的教学磨练,已经感到身心疲惫,失去了年轻时的激情活力,所以他们就有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倦怠感。其次,在日常的繁重教学工作之余,面对素质教育中的新技术和新要求,他们既要进行知识的充电,又要忙于各种事务,这势必给他们造成心理上的冲击。再次,这一阶段的教师面临的家庭负担较重,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子女,经济负担较重,故心理矛盾更为突出。

4.2.4班主任与非班主任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根据上面的研究结果,班主任教师比非班主任教师在躯体化、强迫、焦虑三项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在恐怖因子上差异非常显著。小学班主任教师比其他教师负有更为重要的责任,负担更为沉重,因为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还不是很成熟,他们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班主任的管理和引导对他们的人生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班级几十个学生的学习成绩、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人身安全等等都系于班主任手中。而且现在的家庭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加倍疼爱,所以小学班主任教师往往要起早贪黑的工作,管理和教育好每个学生。同时班主任工作讲求艺术性和细致性,工作非常烦琐,所以班主任的心理压力必然很大。一般来说,班主任教师又有繁重的教学任务,再加上班级之间的相互比较、竞争,这就很可能班主任教师更容易产生躯体化、强迫、焦虑、恐怖方面的心理问题。

4.2.5不同学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状况

从本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学教师中本科学历以上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要好于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学历的差异无形中给这些教师一定的心理压力,为了适应社会对教师的新要求,他们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比如参加各种教师进修培训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等等,因此专科学历以下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低。

5、结论

综合以上结果与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温州地区的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焦虑、抑郁等是小学教师的主要心理问题。

(2)市区与乡村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没有显著差异。

(3)小学女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比男教师更差。

(4)教龄小于10年的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要相对高与教龄大于10年的教师。

(5)班主任比非班主任的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更差。

(6)本科以上学历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专科以下学历的教师更好。

6、建议

分析影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原因,我们大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相应的维护措施和策略。

(1)充分尊重教师,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宽松氛围,增加社会支持。只有在一个舒适、优美的环境中工作,自身的心灵才能够更好的得到调节和陶冶,进而安心地去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

(2)创造条件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只有教师的社会地位提高了,他们才会真正感到自己是一个受人尊敬的人,是一个社会所需要的人,由此,他们的心理状态才能够不断的向前发展。

(3)减轻教师工作负荷,协调和优化人际关系。当前人们比较重视的是如何减轻学生的压力,而对教师的工作压力相对来说容易忽视,只有教师从繁重的工作负荷中解脱出来,他们才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自信。

(4)制定和实施符合本地区教师的心理辅导计划。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创办教师之家,为教师建立心理档案,让教师们有一个可以倾诉、放松的安全港湾。同时为教师开办各种心理健康讲座,解答教师的心理问题,化解教师的心理压力,使他们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

(5)外部的各种方法都要通过教师个人才能得以落实,为此,教师自身要加强修养,陶冶情操,只有这样才能从容对待挫折和失败,促进自身的健康水平提高。

总之,教师心理健康的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应给予充分的重视,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与促进工作需要宏观、微观、主观、客观等方面共同进行。环境社会支持系统与自我支持系统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方面加强与完善来增进教师们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高明书.教师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王龙.张掖地区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及成因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2002.

[3]于靖.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

网址:如何给小学生补课策略范文 https://www.yuejiaxmz.com/news/view/688092

相关内容

高效学习策略范文
高效学习策略范例6篇
小学语文课后辅导总结范文
情绪管理策略范文
在小学语文课堂开展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doc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docx
小学数学课堂快乐学习策略结题报告.docx 全文免费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书写质量的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研究》课题阶段计划.docx

随便看看